廉颇老矣

飞龙在天

<h3>"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向往外面的世界是年少时的我喜欢读书的动机,倔强得近乎执拗,似乎只要离开了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幸福才会来临。时光荏苒,感觉还没来得及在外面好好生活,就已经开始怀旧了,偶尔会找个理由返乡。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水路必定带动两岸的经济。得益于贯穿两广的西江,红星客船溯江上下,使依山傍江而立的小山城素享"小广州"之称,虽不富有,却时尚且热闹。后来广梧高速落成,广云贵高铁开通,返乡更是弹指间的距离了。</h3> <h3>二十多年过去了,小山城并没有如其他县城一样被创新精神改革得翻天覆地或面目全非,而是更加秀气精致。锦绣湖畔的漫步道,西江的清晨与黄昏,颜值爆表;春可挡雨,夏可遮日的骑楼,居民们饭后散步的中山路,地面干干净净,摩托车被整齐地码在烈日下的停放区域内暴晒,也不会被主人推到骑楼里霸占人行道。老子"小国寡民"的优势就在这里彰显,"无为而治"略见一斑。</h3> <h3>老街老屋仍在,难得的是老铺凭借着自己的手艺和质量几十年如一日地依然坚挺着:最具都城特色的肠粉店磨米浆的工具是石磨,原料是纯粘米,烧的是柴火,浇的是各店铺自己秘制的各种酱汁。唐记,肥肥,何英肠粉店名气较大,大肚江的也不赖;牛腩粉首推牛雄,大鸡六,大肚江更多才多艺全面发展;此外,三十多岁高龄的多多乐冰室还在中山路以它的招牌出品"白雪公主"迎来送往着一代又一代的都城仔女。</h3> <h3>肠粉要现蒸,冒着热气淋上各铺头秘制的甜酸酱紫苏酱面䜴辣椒酱油混成的酱汁浸泡着吃,才是正宗的都城吃法。两三个人叫上七八碗碟吃得胃滚肚圆了也不一定就过足瘾了,第二天早餐继续吃。与之相比,广州的所谓招牌银记华辉,粘米浆里掺杂了木薯淀粉,令蒸出来的肠粉透明,厚,韧,有型无意,根本不算肠粉,加上直接淋酱油,那口感怎一个糟字了得。</h3> <h3>儿时多多乐冰室最高class的"白雪公主"。我直到大学一年级那年暑假把生活费从牙齿缝里省下来才很有底气很土豪地与"白雪公主"来了个亲密接触,简直是咬牙切齿地把它吞进肚子里的。</h3> <h3>从我记事开始,都城的凉茶铺就多过米铺。这里的原居民祖祖辈辈都讲究膳食养生,一年四季每天用不同的材料搭配着煲汤煲粥,犹觉不足以滤清体内的肝火骨火湿气,还得隔三差五地喝上一碗凉茶保健。勤快的在家煲,图方便的帮衬凉茶铺,反正家附近的街口肯定会有一间老字号。不管逛到哪里,小城的街道上都会飘着一股淡淡的凉茶清香,让人很安心。</h3> <h3>供大家采购的机会很多,其中包括历史悠久的圩日。每月上中下旬的1,3,6,8号,来自各乡镇乡村的农民就会把自家的土特产运到河堤边上的大市场摆卖,山货河货,琳琅满目,一次过满足各种需求。有一句地道的本地话:"你去趁圩啦!"跟北方的"滚犊子"差不多吧。</h3> <h3>丰富的入口素材一直激发着都城人民对美食的创作灵感。我那些留在当地的同学们个个都是贤良淑德的持家典范。</h3> <h3>每日煲靓汤是都城贤妻良母的标配之一。如我的一个老友,除了平日上班,照顾家中老少,廿四孝老窦老母每周末还高铁来回省城与县城之间给在省实读书的女儿送汤送菜,如何不暖?</h3> <h3>能吃上都城主妇主理的住家饭是我最大的口福。酸笋炒鸡杂,黄瓜皮炒牛肉,辣椒炒田螺,蒜茸南瓜苗是我的挚爱。其中撕瓜苗的技术为老家人独有,一盘瓜苗是否好吃九成靠撕功。每到夏季饭前,挨家挨户的主妇们端个小板凳坐在自家门口,边撕瓜苗边聊天,便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坐办公室的女公务员还会在上班期间溜出去买一把瓜苗回办公室边坐班边撕,到点了带回家刚好下锅。广州市场上卖的是冬瓜苗,没有南瓜苗的清香与甘甜。</h3> <h3>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全民经商,老家的无核黄皮,沙糖桔,金煌芒对外打出了一片江山。伸手可触累累果实的儿时梦想终于实现了。</h3> <h3>除了美食不变,老家的气息也守旧如旧。郁郁葱葱的老树继续为街市遮阴;生活在这里的老一辈即便不认识也熟口熟面,碰到了都喜欢聊几句,家长里短中温热着人情社会。</h3> <h3>在这里生活了十八个春秋,我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塞满了我成长过程的各种故事。有故事是因为我从来都不是个守规矩的学生,但是成绩好,老师对我无可奈何。</h3> <h3>当人开始怀念过去的时候已经是四舍五入年过半百了,幸好那里伊人依旧。</h3> <h3>静下心来才发现,曾经视而不见的一些美好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等待着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