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我的梦

雨点

<h3>  重庆江津白沙古镇是我的故乡,从幼年到少女时期我一直在这里生活,直到考学外出才离开我的家乡……</h3><h3> 对于白沙古镇,年幼时期没有认真去了解过,对他的认识也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只是觉得长江边的这个小镇很适合我,热闹的糖厂、上学的石板路、窄窄的街道、木板的吊脚楼、长江上的轮船、河对门的火车,都觉得那么的符合常理……</h3><h3> 父母当时在这小镇的糖厂工作,家当然就在那里了,童年和少女时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带给自己很多的欢乐和记忆……长大后常常无数次的梦回故乡,那么的渴望,那么的想念,怎么也抹不去记忆的痕迹,那点点滴滴都是那么深刻……魂牵梦绕着我的每一个神经……</h3><h3> </h3> <h3> 白沙古镇作为重庆市第一人口大镇,素有“天府名镇”、“川东文化重镇”之美称和“小香港”之盛誉,是万里长江上游的国家级第一深水良港,更是黔北地区及江津西部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h3><h3> </h3> <h3>  白沙古镇原来的白沙坝,历史上是与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齐名合称为四川著名的文化四坝;也是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h3><h3> 白沙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解放初有几所有名的学校就在白沙镇,据我母亲生前回忆:她年轻的时候从重庆考大学坐船来白沙的,当时就是考上白沙女子师范学校(应该是1945年左右),后来嫌弃当时的学校没有电灯,还在点煤油灯,大城市的孩子吃不下这样的苦,又重考了一所重庆市的大学——相辉学校。</h3><div> 白沙古镇有着厚重的文化。</div> <h3>  白沙古镇,是中国大后方抗战文化第一镇。抗日战争爆发后,白沙担当着拱卫陪都重庆的重任。因此,抗战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是一座弥散着浓浓抗战文化气息的小镇,目前,保存完好的抗战文化遗址就达20处。</h3><h3><br></h3> <h3>  白沙古镇,明清时共有街巷65条,现保存完好的有38条。保存最为完好的东华街,也就是我儿时上小学的街道,长达3千米,临江一边为满屋式石柱吊脚楼,吊脚最高达20米,国内罕见。</h3><h3> <br></h3> <h3>吊脚楼</h3> <h3>吊脚楼</h3> <h3>吊脚楼</h3> <h3>  朝天嘴码头, 是保存完好的明代码头,抗震时期是川军和运输物质的重要港口,陈独秀、冯玉祥以及大量东北流亡师都经过这里来到白沙。朝天嘴码头和重庆朝天门码头相似,有同样的功能,停泊大船……</h3> <h3>江对岸的火车站——滩排</h3> <h3>  这是过江的屯船,几十年如一日,每天过江载人的轮渡来回几十趟……好熟悉,又亲切……</h3> <h3>  买票的窗口居然没变,还是这么一个棚,很有乡土气息……</h3> <h3>  街边,等船过江的人,在店铺门口聊天……</h3> <h3>  镇上的主要街道,我上中学时必须走的路……</h3> <h3>  朝天嘴旁的石板路,直通八居民和九居民……也是到我们糖厂的一条主要路线。</h3> <h3>  街巷,这是我们上学,上街去镇上的路……</h3> <h3>  旁边的绿地,是我上小学的操场……东风小学</h3> <h3>  以前小时候,江水退下些,可以走江边回家,远处有几块大石头,大家称他为雷打石,听老人们传说是天下雨打雷时,天上落下来的……呵呵,无可考证。</h3> <h3>  流水岩,以前觉得好壮观的,现在一点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觉……</h3> <h3>流水岩,旁边的石板路</h3> <h3>现在供有菩萨</h3> <h3>  儿时经常玩耍的地方,就在我上小学的附近……</h3> <h3>  石坝街,是我姐姐哥哥上学的地方,明代时就有的阶梯,长千余米,是全国最长的整体石坝街道。长1百余米的板板街,是我国唯一幸存的最古老的廊坊式栈道木板街。古镇街区,街巷空间开敞有序,一步一景,古色古香的建筑风味,朴实无华的邻里乡情,使人感到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沉淀。</h3> <h3>  石坝街杂货铺的维修电器的匠人</h3> <h3>  抗日战争时期的女子师范学校</h3> <h3>  大爷带我回忆房子主人的辉煌历史……</h3> <h3>  两百多年的红豆沙树可以见证 房屋的辉煌</h3> <h3>  黑石山中学,不仅是一所中学校,也是一个风景旅游地,学校里有名人石刻,题字宝贝等……</h3> <h3>  黑石山中学里的书院是,中国五十大书院之一,为川渝两地仅存且保留最完好的清代书院。</h3> <h3>  抗日战争时期宋美龄在这里开的纱厂……</h3> <h3>70年代的宣传画</h3> <h3>  街道路旁,还有修手表的匠人</h3> <h3>  一米宽的夫妻理发店,生意挺好</h3> <h3>  原来的住户,还能说出周围每个人的名字,让我立即回忆起一个个熟悉的名字……</h3> <h3>  东华街旁的水井,我上小学时,学校门口的一口水井,现在还可以饮用</h3> <h3>  重温儿时走过的路……仿佛听到追打嬉闹的声音……</h3> <h3>  白沙糖厂 ,一个计划经济年代生产白糖的国有厂,60年代到80年代非常红火,我就在白沙古镇的白沙糖厂长大,父母都是厂里的技术人员。</h3><h3> 时隔50多年,今年的一月,糖厂的子女召集一聚,难得有此机会,让我在近两年,两次回到白沙古镇,回到糖厂,回到我儿时生长的地方……</h3><h3><br></h3><h3> 滚滚长江向东流,逝水浪淘白沙愁,少时伙伴齐相聚,荒芜老厂回味游。时隔几十年后糖厂子弟相会,当年的发小已白了头,那时厂貌已不存,昔日学校变模样。站在长江边,浮现伟人诗一首,“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h3> <h3>  2015年10月妈妈身患直肠癌,我们三姊妹陪老母亲来了一趟白沙,为的是了母亲最后的心愿,之后不到一年母亲仙去……留下我们深深的怀念……梦,思念的梦,总是让我无法挣脱……</h3> <h3>  2018年初,糖厂子女相聚,让我们到场的每一位孩子感慨万千,糖厂已经变成白沙古镇的影视基地,据说很多大片都出至这里……</h3><h3> 寻梦,一群寻梦的大孩子们来了……</h3> <h3>寻梦</h3> <h3>  最早住的家——千藤溪,这是十年前拍的……</h3> <h3>千藤溪旧貌,十年前拍摄</h3> <h3>千藤溪旧貌,十年前拍摄</h3> <h3>千藤溪旧貌,十年前拍摄</h3> <h3>糖厂留守老人们</h3> <h3>儿时走过的桥</h3> <h3>儿时走过的路</h3> <h3>寻梦</h3> <h3>路边熏腊肉的老乡</h3> <h3>糖厂的远景</h3> <h3>酒精车间</h3> <h3>化验室门口</h3> <h3>幼儿园</h3> <h3>寻梦</h3> <h3>球场坝</h3> <h3>厂房</h3> <h3>远景</h3> <h3>  回家的路还在,亲爱的父母已去天堂……</h3> <h3>  家的门,再也打不开了……</h3> <h3>  曾经住过的家</h3> <h3>儿时的伙伴,见面好亲切</h3> <h3>  白了头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笑着的眼泪,儿时的欢笑成了一段永久的回忆………</h3><h3> </h3><h3> 一群寻梦的孩子们找寻那回家的路……</h3> <h3>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春节来临之际,用美篇留以纪念。</h3><h3><br></h3><h3>(雨点图文 谢谢关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