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上的红嘴鸥

學遠軒主人

<h3>数百只红嘴鸥在海河奉化桥上空翱翔。</h3> <p class="ql-block">每到冬季数百只红嘴鸥便聚集在海河奉化桥至刘庄桥段未冻结的水面上,觅食、栖息。这是卫星图像奉化桥至刘庄桥段的2KM高空鸟瞰图。</p> <h3>数百只红嘴鸥在海河奉化桥上空翱翔。</h3> <h3>数百只红嘴鸥在海河奉化桥上空翱翔。</h3> <p class="ql-block">红嘴鸥(学名:Larus ridibundus),俗称“水鸽子”,体形和毛色都与鸽子相似,体长37-43厘米,翼展94-105厘米,体重225-350克,寿命32年。嘴和脚皆呈红色,身体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色。</p><p class="ql-block">红嘴鸥数量大,喜集群,在世界的许多沿海港口、湖泊都可看到。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海湾。繁殖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西部地区及东北部的湿地。在中国东部及北纬32度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越冬。主食是鱼、虾、昆虫、水生植物和人类丢弃的食物残渣。</p> <p class="ql-block">红嘴鸥,中文学名:红嘴鸥,拉丁学名:Larus ridibundus,别称:笑鸥、钓鱼郎。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嘴鸥的形态特征:红嘴鸥夏羽:头至颈上部咖啡褐色,羽缘微沾黑,眼后缘有一星月形白斑。颏中央白色。颈下部、上背、肩、尾上覆羽和尾白色,下背、腰及翅上覆羽淡灰色。翅前缘,后缘和初级飞羽白色。第l枚初级飞羽外侧黑色,至近端转白色,内侧灰白色而具灰色羽缘,先端转黑色。第2-4枚初级飞羽外侧白色,内侧灰白色,具黑色端斑,其余飞羽灰色,具白色先端。嘴暗红色,先端黑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嘴鸥冬羽:头白色,头顶、后头沾灰,眼前缘及耳区具灰黑色斑,嘴和脚鲜红色,嘴先端稍暗。深巧克力褐色的头罩延伸至顶后,翼前缘白色,翼尖的黑色并不长,翼尖无或微具白色点斑。第一冬鸟尾近尖端处具黑色横带,翼后缘黑色,体羽杂褐色斑。与棕头鸥的区别在体型较小,翼前缘白色明显,翼尖黑色几乎无白色点斑。虹膜褐色。眼周有白色羽圈;下背、肩、腰及两翅的内侧覆羽和次级飞羽均为珠灰色,飞羽先端近白;上背、外侧大覆羽和初级覆羽均为白色。第1枚初级飞羽白色,内外翈边缘及先端黑色;第2-5枚飞羽的黑色外缘逐渐减小,内翈渐转为深灰色,内缘及羽端仍为黑色;第8枚飞羽深灰色,仍具黑色内缘,羽端白色;其余初级飞羽均为纯灰色;体上余羽纯白。</p><p class="ql-block">脚和趾赤红色,冬时转为橙黄色;爪黑色。</p><p class="ql-block">大小量度:体重雄性210-374克,雌性205-330克,体长雄性 355-430毫米,雌性350-412毫米,嘴峰雄性33-39毫米,雌性32-38毫米,翅雄性295-328毫米,雌性262-310毫米,尾雄性108-129毫米;雌性100-135毫米;跗跖雄性41-46毫米;雌性40-44毫米。</p><p class="ql-block"><br></p> <h3>红嘴鸥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湖泊、河流、水库、河口、渔塘、海滨和沿海沼泽地带。也出现于森林和荒漠与半荒漠中的河流、湖泊等水域。常成小群活动。冬季在越冬的湖面上常集成近百只的大群。或在水面上空振翅飞翔,或荡漾于水面。休息时多站在水边岩石或沙滩上。也飘浮于水面休息。有时也出现于城市公园湖泊。</h3> <h3>红嘴鸥在中国主要为冬候鸟,部分为夏候鸟。春季迁到东北繁殖地的时间为3-4月。秋季于9-10月离开繁殖地往南迁徙。<br></h3><div>常3-5成群活动,在海上浮于水面或立于漂浮木或固定物上,或于其它海洋鸟类混群,在鱼类上空盘旋飞行。常停栖于水面或陆地上,以鱼虾、昆虫为食。在海上时浮于水上或立于漂浮物或固定物上,或与其他海洋鸟类混群,在鱼群上作燕鸥样盘旋飞行。于陆地时,停栖于水面或地上。在有些城镇相对温驯,人们常给它们投食。常给它们投食。</div><div>主要以小鱼、虾、水生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蝇、鼠类、蜥蜴等小型陆栖动物和死鱼,以及其它小型动物尸体。</div><div><br></div> <h3>以上图片均由學遠軒主人拍摄,敬请朋友们欣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