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 <br /> 游过大相国寺,开封的历史行程就算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旅游行程里还有一天的时间。女儿问我这句话的意思,我告诉她,其实,古都还是那个古都,但是很多观光游览地都已经不是纯粹的古遗址了。大相国寺还是很久远的样子,我们看到的古庙,看到的庙前的松柏,都是几百上千年的历史,可以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味道。风从黄色的腊梅花间飘过,淡淡的香味里仿佛能够找到时光的气息,那是历经唐宋千年不变的古韵;阳光从松柏间斜射下来,打在游客身上,暖暖的软软的,那是曾经目睹过盛世繁华也曾经历战火硝烟的目光,所以,走在期间,徜徉在其中,人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幸福感。它是时间上的穿越,也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共鸣。<br /> 接下来游的开封府、包公祠、清明上河园就缺失了这样的味道,尽管依旧古香古色。开封府位于包公湖的东湖北岸,据说是依据北宋营造法式建造的,以大堂、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楼等大大小小几十个殿堂楼阁。大堂之上,三座大铡刀倒是格外引人注目,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依次排列,令人不禁胆战心惊,当年的包拯尽管是为统治阶级皇帝效力,但是威严刑律仍旧让百姓对其敬佩至今。<br /> 侧壁上有包公的拓像,黑色的石头上以白色线条勾勒,呈威严之貌。我和女儿却一下子笑了,我问她笑啥,她说,二点和我想象的不一样,第一是额头上没有月牙,第二是脸居然是白色的,哈哈哈!说完她还调皮地吐了一下舌头。我也笑了,其实我也是笑在这两点上,我告诉她,宋史记载,包拯做开封府尹之时,名震朝野,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把包拯之清正与阎罗王相提并论。经过民间的步步渲染,包拯后来更"得到"了断阴间案的"能力",月形图案乃这种能力的标志。同样的,这样的的传说也一样体现在传统戏剧的脸谱之中,当然也有认为是明月高悬照大地,照亮世间不平事。总之,包公的月牙绝不是像现在的影视剧那样突出来一个大疤瘌。<br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至于脸黑嘛,那是因为老百姓崇拜包龙图的办案的铁面无私,所以才变成了炭黑。 其实,真实的包公,和这些艺术形象八竿子打不着。顺便百度百科了一下,包公小时候家境其实非常好,他父亲包令仪是太平兴国八年进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家里就算不是大富大贵,至少也不会穷。包拯有兄弟三人,但两个哥哥都死得早,家里就他一根独苗。所以包拯根本用不着寄人篱下,更不可能去放牛,人家是标准的官宦子弟,从小在蜜罐里长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br /></span> 28岁那年,包拯考中进士,那时父母还都健在。宋朝讲究孝道,包拯辞官不做,回家赡养父母,待父母去世守孝期满,才于36岁那年出来做官。<br /> 包拯的官宦生涯说实话很平淡,他不是贪官不是昏官,也确实做了一些值得称道的事情,但远远没有民间传说的那么神奇。历史上没有王朝马汉,没有南侠展昭,没有足智多谋的公孙先生,没有三口铡刀,也没有杀妻灭子的陈驸马。陈世美倒是有一个,但人家是清朝官员。清朝这位陈世美,得罪了自己的一个叫胡梦蝶的同乡,被对方恶意报复,编出一个《秦香莲》来败坏他名声,后来演着演着又把包公搬了进来,成了后来的《铡美案》。 </b></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 至于包公的长相,正史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么一个养尊处优的人物,基本上不太可能脸跟炭一样黑。安徽合肥包公祠里供奉的包公像,是一个白面长须的清秀书生,而故宫所藏的包公画像也证明包拯并不是黑脸。所谓的黑脸,更多的是民间因其"铁面无私"而进行的演绎和想象罢了。<br /></b></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 如果没有民间传说和各种文学作品的神话,包拯在历史上就属于一个不怎么值得一提的人物。同时代的欧阳修还曾批评他"素少学问"。</b></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 历史真相总没有民间流传来得美妙。<br /> 包公祠和开封府一样,也是仿建重修的,都变成了主题游览公园。不过景观的确美得要紧,三面临湖,一面临街,万千水色尽收眼底,烟柳画桥皆入眼中。<br /> 车行几公里,来到另一嘉处,清明上河园。这个公园称不上遗址,但也完全算是一个创举,因为它是根据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复原的实景,历来都是美景如画,人在景中游有如人在画中游,而在这,却变成了人在画中游,亦是人在景中游。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穿着宋朝时期的服装,大街小巷各式商铺林立,舞榭歌台,楼宇殿阁,都是古诗味道。公园的设计者真是匠心独运,历史也的确给了后人以财富,这么大的一幅作品,刚好完成这么大的一个山水街区景观的设计,既能体现汴京古都的繁华,又能展示大宋时代的风貌,各色小吃小铺,又能满足游客吃喝购物的需求,参与感体验感互动感都有了,当你接过一个宋朝人递过来的一屉开封灌汤包,然后转身微信支付,再听到一句"谢谢客官"的时候,真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掐一下大腿,不知是何世,不知是不是梦里了。<br /> 唯一的缺憾还是女儿发现的,在瓦肆勾栏看杂技表演的时候,蓦地抬头,发现一副毛主席的手书作品《沁园春雪》悬挂在大堂之上。<br /> 下午时分开车回郑州,住在中州国际酒店,当初选这个酒店的时候也是考虑一番的,因为这里马路的对面就是河南省博物馆,三点钟到达酒店,放下行李马不停蹄的就去了博物院参观。只可惜这里二楼装修,我们只看了一楼的埃及木乃伊展和宋金时期鲁山窑的陶器瓷器展。文物不多,很多是鲁山窑挖掘出来的陶器瓷器的残片,经过文物修复人员的精心修复,重整为一件完整的器物,重新贴补的部分都是白色石膏,而文物的原片则是原色。其实这些瓷器在当时有可能因为有瑕疵才损毁的,但是留到现在,居然也成了不可多得的文物。毕竟他们的风格、器型、用料、上釉等等都代表了那个时代那个区域的特点。<br /> 我问女儿,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很多有残缺,但是人们并没有去试图修复;白马寺、少林寺和大相国寺都属于古迹,而开封府、包公祠和清明上河园则属于后代或者当代的重建、仿建或者复原,博物馆的陶器瓷器展则是修复回完整。那么到底该不该补呢?<br /> 女儿不假思索:"美容尚可,整容则没有必要。我最喜欢龙门石窟。"<br /> 旅行让人思考,思考之后才有哲学认知。残缺不全不意味着落伍落后,残缺美其实更有庄严法相,这个就和圆明园该不该重建是一个命题。有的残缺是因为岁月剥蚀,有的是因为战火硝烟,有的是因为人为破坏,有的是因为自然灾害,无论是什么,留有其原貌,总能让人看到历史,看到时光,看到岁月,看到人性。<br /> 走一段野长城,看看瓦砾碎石,更有沧桑悲凉,可是到了山海关,仅见其雄伟,却毫无"破绽",就像明明见到了七十岁老太,却看不到皱纹一样可怕。没有皱纹的外祖母是可怕的,这是孩子们的阅读文里出现的文章,同理,没有岁月感的古迹也是可怕的,甚至是荒谬的。<br /> 历史的样子就该是历史的样子,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装饰打扮,也不必弥补重修,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历史、尊重历史。<br /> 假以时日,才能更好地看清出过去。<br /> 假以时日,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br /> 如果没有了时间差,昨天和今天没有差别,明天和今天也没有区别,岁月没有了痕迹,或许人生就没有了意思。<br /> 世事如此,人事亦如此。存缺守拙,未必就是坏事,至少他保留了自己应有的样子。而那些完美的和近乎完美的,除了包装,还有什么呢?<br /> <br /> </b></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