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团”,娘心目中永远的珍馐美馔!

紅蘋菓

<h1><font color="#010101"><b>  年关已近,年味正浓。腊月二十二,小年的前一天我们回娘家,走在大街上,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那清淡的发团、饽饽香,充盈鼻翼;那浓郁的大鱼、大肉香,飘满村庄。亲亲的乡情,久违的乡村年味。大嫂、二嫂也已做好粘米面“炸果子”,蒸好大饽饽,发团,年糕了。大豆腐,炸肉,炸丸子,熬肉冻,熬鱼冻的食材皆已齐备,静待新春佳节的到来。</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下午回来,大嫂、二嫂给我们拾掇了好多大饽饽,发团,炸果子,花生等带回家。大嫂、二嫂蒸的发团,色香味都不亚于娘蒸的发团。暄暄的,糯糯的,略带一点点酸味,香甜爽口。我们乘兴而去,满载而归。年前年后皆可大快朵颐,大饱口福了。娘年纪大了,有大嫂、二嫂,我们就会永远的享受娘的味道,心里暖暖的感动,满满的幸福!</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b></font></h1> <h1><b>  在我们老家依旧延续着过年用大饽饽,发团,粘糕,豆腐等“压锅”的习俗。这些食物有着好听的名字,深刻的含义。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美美满满。年年五谷丰登,岁岁得福幸福。家庭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发越高。所以,村里人会提前做好黏米面炸果子晾干晒透,过年前炸好。腊月十五左右就开始蒸饽饽,蒸发团,蒸年糕,做豆腐,做好过年的准备了。<br></b><b> 众多的美味食物中,我最喜欢的是“发团”。“发团”,是我们老家一带特有的一种传统食品。虽然是用粗粮做的,却好吃、味美、营养。是过去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的到的稀罕食品。发团的营养价值,口感,非常合现代人的饮食标准。特别是吃腻了大鱼大肉需要减肥的人,“三高”的人群,常食“发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b><b>“发团”,可谓是家乡人“粗粮细作”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是家乡人最智慧的发明创造。 &nbsp;</b></h1><h1><b> </b></h1> <h1><b>  蒸发团,娘最拿手。地瓜,地瓜干面,玉米,小麦,大米,小米都是娘制作发团的好材料。每到过年,娘都会蒸三、四扇发团(老家人管一个大发团叫一扇)。有大米的,小米的,玉米的。分给儿女,馈赠亲朋。<br></b><b> 我最爱吃娘蒸的发团,松松软软,晶晶莹莹,色香味美。那金灿灿的玉米、小米发团,香喷喷,暄乎乎,酸甜筋道。那银闪闪,白嫩嫩的大米发团,甜滋滋,软糯糯,韧劲十足。</b></h1><h1><b> 感觉这才是娘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b></h1> <h1><b>  小时候,觉得蒸发团是一件很神圣,很神秘,很令人激动的事情。每年过了腊月十五,娘就开始精心准备蒸发团材料了。头天下午将玉米用石磨磨成大粒的糁儿,簸除玉米皮,加上一碗麦子,一起浸泡一整晚。再把煮熟的地瓜,剥皮,切成小块,与泡好的玉米糁儿掺在一起。第二天天不亮,父母、大哥、二哥就起来推磨。将所有材料磨成糊状,再加入“老面”或是“”引子”拌匀,放在热炕头上,或是锅里的温水里进行发酵。待发团糊子发到两倍以上,就可以上锅蒸了。娘在笼屉里铺上麦秸,铺上包袱,然后将发团糊子一勺一勺挖到笼包袱上,摊平,压好包袱,压实锅盖。一切准备就绪,娘先净手,漱口,再虔诚地点上三炷香后,才开始架祡烧火,大约烧一个多小时,待三炷香燃完,停火,焐上一会儿。等发团熟透了,父亲和母亲各抓住两个包袱角,嘴里喊着“一二”,快速将发团抬出,搁在桌子上。霎时间,雾气腾腾的厨房里,一股浓浓的米香弥漫满屋。我们立刻围拢过来,咽着口水不停地问娘什么时候能吃啊!娘说:等晾凉了就能吃了。我们等啊等啊,感觉时间过的那个慢哟!仿佛停滞了一样。好容易等到娘开始切发团,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娘把发团切成一个一个的方块,眼睛始终随着娘的手起刀落而上下左右转动,馋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等娘把成方成块的放三盆里存放好,这才把边边棱棱的分给我们吃。刚出锅的发团,色泽诱人,香气扑鼻。拿在手里颤颤悠悠,弹性十足;吃到嘴里酸酸甜甜,松松软软,甜而不腻,糯而不粘,只有一股股米香溢满唇齿之间……</b></h1> <h1><b>  记忆中,过年蒸发团不但费时费力,还有好多的讲究和禁忌,最忌讳的是被“踩锅”。所谓“踩锅”,就是在蒸发团时,有人来串门,结果发团蒸夹生了,就是被“踩锅”了。因此,每当蒸发团时,娘都小心翼翼,把我们赶到外面去玩儿,更担心有外人来串门。现在想想,烧香应该是为了计时,不希望有人来串门,不是怕发团蒸夹生了,而是怕有人来了,特别是小孩来,馋的慌。夹生的原因是不舍得多烧柴。</b></h1> <h1><b>  年事已高的娘依然年年蒸发团。我们担心娘累着,就说现在大米干饭,白面馒头应有尽有,没人稀罕吃发团了。可娘依然会不定时地蒸一扇给我们吃。在娘的心目中,发团,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却是永远的珍馐美馔。而且,每次都让我们多带回一些。并再三叮嘱一定要送一些给要好的同事,朋友尝尝。<br></b><b> 因此,我的一些同事、朋友都尝过娘蒸的发团,也都喜欢吃。于是,2014年秋,我凭着小时候的记忆,学着娘的样子,按部就班地将发团糊子发好,然后,约上几个要好的姐妹,去同事老家用大锅蒸了一扇玉米发团。本来想在姐妹们面前露一小手,显摆显摆,结果弄巧成拙,不但没有做出娘的味道,还酸酸涩涩的,难以下咽。至今我也没弄明白问题是出在哪个环节上。</b></h1> <h1><b>  时间刚刚进入腊月门,娘就开始絮叨过年了,该蒸发团了。娘说:过去家里穷,一到年关就上愁。但是再愁,这年也得过呀!蒸十几个饽饽,走亲访友,蒸一扇玉米发团招待亲朋好友。因为在我们老家大包干前,很少种植玉米,因此,玉米和小麦一样珍贵。用玉米发团待客算是很高的礼遇了。自家人只能在正月初一吃一顿玉米发团,其他时间可以吃黑乎乎的地瓜面发团。<br></b><b> 如今,生活富裕,发团也不再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美味了。什么时候想吃了,就什么时候蒸,想吃什么口味的,就蒸什么口味的。材料齐全,品种多样。发团糊子也不用上磨推了,直接用磨好的大米面,小米面,玉米面即可。也没听说过谁家因为被“踩锅”而将发团蒸夹生了。</b></h1><h1><b> </b></h1> <h1><b>  前些日子,娘亲授技艺,我虚心学习。按娘传授的方法、窍门发好糊子,回老家蒸了一扇发团。待发团出锅,啧啧~~黄澄澄,香喷喷。看模样跟娘蒸的差不多,松松软软,暄暄乎乎,口感挺不错的。但无论品相多么好,味道多么美,也没有娘做的发团</b><b>那种微微的酸,丝丝的甜,那样清爽可口,那样有滋有味!更</b><b>蒸不出娘的味道,爱的味道。我还要继续学做,让娘心目中的珍馐美馔——“发团”,一直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b></h1> <h1><b>  过年了,借发团的美好寓意,祝朋友们团团圆圆!快快乐乐!在新的一年里,身体越来越棒! 工作越来越顺!收入越发越高!生活越来越好! &nbsp;</b></h1><h1></h1><h1><b> &nbsp;</b></h1><h1><b> 胡明果</b></h1><h1><b> 2018年2月10日</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