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2月11日上午9时,益都师范附小四年级五班“走进青州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研学之旅在市博物馆举行,虽然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但同学们热情高涨,兴致勃勃,拍合影的时候还即兴唱起了校歌《满园桃李竞芬芳》。</h3> <h3>同学们与班主任杨老师及家长们合影留念。</h3> <h3>同学们自觉排好队伍整装待发。</h3> <h3>今天的研学由博物馆的孟阿姨为大家讲解,她为同学们提了三个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开启这次研学之旅。</h3><h3>1.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是什么?</h3><h3>2.2018年是狗年,馆藏的三件狗造型的文物是什么?</h3><h3>3.明代衡王府文物鹤立龟背的寓意是什么?</h3> <h3>进入博物馆,再强调一下纪律,保持安静,注意安全。</h3> <h3> 青州市博物馆坐落于风光秀丽的洋溪湖畔,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古典四合院式建筑群,四座两层大厅由回廊连接,以琉璃瓦覆顶,金碧辉煌,结构端雅,规模宏伟,烘托出浓郁的传统色彩和历史气氛。馆藏文物50000余件,其数量之大,品种之全,文物之精,均名列我国县级博物馆前茅,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h3> <h3>天气真的好冷,看水池里的冰块。</h3> <h3> 青州历史(史前-1840)展厅前的这一对铁鹤特别引人注目,高达 4.2米,重约3吨。左侧铁鹤铸造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右侧铁鹤铸于明万历十五年,为明衡王府遗物,距今已有434年的历史。鹤长颈,高足,嘴微张,双足立于龟背之上;龟四足着地,呈伏卧状,龟背四周饰有八卦图案,寓意龟鹤延年,健康长寿。铁鹤是分模浇铸而成,鹤腿及龟为实心,鹤体为空腔,是典型的外模内范浇铸技术,栩栩如生,静中见动,动中有静,似引颈欲鸣。</h3> <h3>这是中国古九州区域图。</h3><h3>青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大禹治水后,划分天下为九州,青州便是古九州之一,指的是渤海到泰山之间的广袤地域,有“东方第一州”之称。根据中国古代五行学说,青州位于正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称之为青州。</h3> <h3>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有诗赞曰: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h3> <h3>在古代展厅参观,同学们仿佛浏览一幅波澜壮阔的青州历史画卷,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还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h3> <h3>青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七千年前,就有远古先民居住的遗址,是中华民族东夷文化的主要发祥地。</h3> <h3>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先后活跃在青州大地上,迄今发现遗址200余处。</h3> <h3>殷商时期,青州地区亚丑部族最为强盛。这两件青铜器是铜钺,据郭沫若先生考证,铭文为“亚丑”二字。</h3> <h3>它既是一种实用的作战武器,也是一种仪仗,同时也是王权的象征。这两件铜钺为国家一级文物。</h3> <h3>商代父己爵,国家一级文物,为中国古代饮酒的容器。</h3> <h3>春秋战国时期,青州一带为齐国腹地,这是齐国使用的钱币——齐刀币,它是仿照当时用以制造竹简的刀制成的。</h3> <h3>青州不仅有大量的齐刀币出土,还发现了齐刀币的钱范,也就是铸造齐刀币的模子,它是一件无价的国宝。</h3> <h3>战国纯金环首,装饰有一只奇特的怪兽头部。</h3> <h3>仔细讲,认真听。大家来猜猜看,这个金环首是做什么用的呢?</h3> <h3>西汉,铜铺首衔环。铺首在明清以后升格为龙族,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性好静,警觉性极高,善于严把门户。</h3> <h3>西汉兽形水滴,又称砚滴,便于研墨时控制水量。</h3> <h3>东汉,玉璧与铜缕玉衣。</h3> <h3><font color="#010101">东汉“宜子孙玉璧”是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用整块的新疆和田墨玉碾琢而成,玉质温润,玉材罕见。玉壁内区饰有158个乳丁,外区饰蟠螭纹,出廓上方两边透雕双龙纹钮,钮中间透雕篆书“宜子孙”三字,寓意“子子孙孙宜室宜家”。玉匠巧妙利用该玉璧白色玉质上云状墨玉部分的特点,因材施艺,艺尽其材,碾琢成一对活灵活现的双龙,出没于祥云之中。</font></h3> <h3>十六国马镫,车马器。</h3> <h3>东汉釉陶狗,这是三狗第一只。</h3> <h3>东汉石羊。造型粗犷古朴,为汉代之风,胸前有一块方形的题记,以及题记上方的长方形题刻。方形题记因年代久远,字迹被腐蚀剥落,不可辨识;但其上方的长方形题刻仍可以辨识,共八字,分五行直书,魏碑体“正始五年造千佛塔”,为北朝北魏宣武帝元恪正始五年(508)题刻于石羊上的。</h3> <h3>唐三彩炉、绿釉双鱼壶,三彩钵。</h3> <h3>唐代月宫葵花铜镜与陶仕女俑。</h3> <h3>北宋货币、铜锭、银锭。</h3> <h3>宋越州窑青釉葫芦执壶、睡盂、刻花碗。</h3> <h3>金元铜印</h3> <h3>明赵秉忠状元卷,是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海内外孤本。通高47.6厘米,每折宽14.1厘米,天头8.6厘米,地脚3.3厘米,中间行文高35.7厘米。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系全绫装裱。</h3><h3> 这份殿试卷为十九折册页,这份殿试卷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简历,按规定为毛笔仿宋体书写,共四折。首折上方钤有篆书“礼部之印”四字方印,末折骑缝处亦钤此印二分之一。这一部分是被弥封的,封条上盖有“弥封关防”的长印。后一部分是正文,正文为十五折册页,每折六行,全文共2460字,用工整小楷写成,试卷首页右上角有明神宗万历皇帝顶天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下钤楷书“弥封关防”四字长方印。</h3> <h3></h3><h3>赵秉忠在殿试卷中用中肯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反映了他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赵秉忠用对“实政”和“实心”的论述回答了皇帝的策问。对“实政”,赵秉忠提出了要“立纪纲,饬法度”,对“实心”,则提出了要“振怠情,励精明”。还给皇帝指明了用“实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应我,实心以图政,而政不致惰窳而不举。”正由于赵秉忠这一番披肝沥胆的策对,使皇帝龙颜大悦,钦定“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正文后为九位读卷官的职衔姓名,最后卷尾印有“印卷官礼部仪制清吏司署朗中事主事臣朱敬循”大字一行。</h3> <h3>明代铜甪端,香炉。</h3> <h3>明代十二生肖陶器(缺马)。右二为三狗第二只。</h3> <h3>明代铜佛。</h3> <h3>明代城砖、礌石。</h3> <h3>清德化窑白釉观音。</h3> <h3>接下来同学们来到青州历史(1840-1949)展厅。</h3> <h3>林则徐手札。</h3> <h3>五四运动。</h3> <h3>抗日战争。</h3> <h3>向革命烈士致敬!</h3><h3>坐像为冯毅之,青州第一任市长,1942年马鞍山反扫荡战役中,他的父亲、妹妹、妻子和三个女儿一家六口都牺牲了,面对这刻骨铭心的国恨家仇,在严酷的战斗环境下,冯毅之强抑悲愤,在悼念孩子的诗句中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意志:“我的好孩子,瞑目吧/爸爸要紧握枪与笔/笔写下这血海深仇/枪要敌人头破血流!”抗战胜利后,鲁中参议会与行政公署赠 “一门忠烈”牌匾,以表彰他全家人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h3> <h3>解放青州。<h3>你是否还记得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英模方队里的“青州连”?它的来历就在这里了:1945年8月21日晚8时,解放青州城的战斗打响,鲁中军区12团3营8连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23分钟就率先登上城墙,打掉敌指挥中心,与其他兄弟部队激战半夜,一举拿下青州城,被授予“青州连”荣誉称号。</h3></h3> <h3>上个网络图,看第二面旗帜。</h3> <h3> 二楼为龙兴寺佛造像精品展厅。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佛教造像400余尊,因其造像数量多,品种全,贴金彩绘保存好,雕刻精,跨越时间大,而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这批造像同为三大镇馆之宝。近年来,这些佛像到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和北京、上海等地展出,引起了轰动。龙兴寺始建于北魏,到明代初年被毁,共存世达800余年,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寺院之一。造像所属年代自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北宋,跨度约500余年。绝大多数造像集中在北魏晚期到北齐时期。</h3> <h3><h3>这一尊为北齐佛造像,螺形高髻,双耳垂肩,柳叶弯眉,双目微眯,嘴角上扬,微含笑意,右手上举于胸前,施无畏印,表示令众生心安,无所畏惧;左手下垂于膝前,掌心向外,施与愿印,表示能给予众生愿望满足。</h3></h3> <h3> 北魏彩绘石雕菩萨造像,高187厘米,虽然双臂残缺,但造型端庄秀美,周身散发出东方的含蓄沉静之美,面带耐人寻味的微笑,被专家们誉为“东方维纳斯”。</h3> <h3>背屏精美的飞天。</h3> <h3>龙兴寺佛教造像在造型和神态上与众不同,专家称之为“青州风格”。<h3>这尊东魏菩萨立像高95厘米,石灰石质,彩绘贴金。头顶有高髻,束冠巾贴金。面部方圆形,五官端正,安静慈祥,呈沉思状。上身赤裸,细腰。颈佩戴贴金项圈和贴金璎珞。披帛顺肩下垂。手腕带金镯,左手轻提披帛,右臂半举胸前。着长裙,跣足立于莲台上。</h3></h3> <h3>北齐思惟菩萨坐像,通高86厘米,石灰石质。菩萨头戴花蔓高冠,冠带至肩部。面相清秀,眼微睁,左右臂残,右手残指留于右下腮。唇涂红色,上唇用单线绘胡须,长发从双肩垂下,用圆形发卡束住。上身袒露,圆形项圈,双肩帔帛;下穿长裙,裙带下垂。腰左、右侧有圆璧和香囊佩饰。长裙下摆重叠;半结迦坐于束腰基座上。基座下半部刻龙及莲芯。造像用红、绿、赭石、黑色彩绘和黄金装饰,彩绘保存完整。</h3> <h3>接下来,是汉梦华章,香山汉墓文物展。</h3> <h3>该墓葬发掘后,墓主人的身份成了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据分析,墓主人很可能和西汉菑川国有关。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森教授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推测墓主人为汉高祖刘邦之孙、西汉菑川国第一代国王刘贤。</h3> <h3>尽管香山汉墓的墓主人是戴罪下葬,但这并不影响陪葬品的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陪葬品中以人物俑和陶马最具代表性,造型优美简练,姿态生动传神。</h3> <h3>人物的五官、胡须均用细笔勾勒,俑身上的彩绘在地下历经两千多年仍然能够保存完好。古人是如何做到的?这还有待于文物保护人员以现代科技手段来揭示其中奥秘。</h3> <h3>骑俑为仪仗俑,与部分陶马配套使用,呈跨坐式,身着交领右衽长袍,身披云肩,腰间束带,左手似牵缰勒马,右手似手握兵器,昂首挺胸,精神抖擞,呈现出威武雄壮的姿态。</h3> <h3>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一下文物修复工作者的精湛技艺,这可比拼图难多了。</h3> <h3>陶马碎片,可能是一起的大致先放到一块,一点一点地试着拼接起来。</h3> <h3>修复完成的陶马,是不是很厉害呢?</h3> <h3>再来个更抓狂的,奁 (lián) ,女子梳妆用的镜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h3> <h3>是不是很震撼呢?向修复文物的叔叔阿姨们致敬,学习他们认真仔细,攻坚克难的精神。</h3> <h3>认真记录着什么</h3> <h3>原来是孟阿姨提的问题里三狗最后的答案,西汉陶狗。</h3> <h3>最后,同学们来到石刻雕塑展厅。</h3><h3> 青州的石刻文化极其丰厚,这些石刻作品上迄两汉,下至明清,也是青州历史发展历程的见证。</h3><h3> 这尊巨大的石俑,是1980年在青州瀑水涧发现的,称“坐姿胡俑”。这尊石俑,石灰石质,高3米,重达数吨。胡俑头戴尖帽,帽边饰穿璧纹,面部较长,眉间突出,深目高鼻,两腮略残,下巴尖窄。身着紧身袖衫,双手交于胸前,系穿璧纹饰腰带,下穿紧腿裤,双膝并拢,两脚压于臀下,脚心向后,呈踞坐式。胡俑为典型的匈奴人特征,其头部雕刻细致,神态逼真,肩部较平整,刀法简练传神,为东汉时代圆雕艺术珍品。</h3> <h3>古代帝王将相的墓冢前,常常可见石质的文官武将像,威武雄壮,栩栩如生,称为“翁仲”。这里的六尊翁仲原在崔迪陵墓,头戴高大的官帽,身穿厚重的官服,腰结宽带,肥大的袍袖垂至膝下,两手拱于胸前。文臣持笏,武将持剑,均方面大耳,美髯飘洒。面部表情各异,或严肃或微笑,或略有所思,或怒目而视,皆透露着写实主义色彩。</h3> <h3>石刻碑碣陈列厅,把精美的文物拍下来慢慢欣赏。</h3> <h3>东魏石雕佛头像,高150厘米,出土于青州市邵庄镇石佛遗址。</h3> <h3>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铜钟,为衡王府遗物。</h3> <h3> 参观结束了,细心的孟阿姨与同学们共同回顾之前提的几个问题,巩固此次研学之旅学到的知识。</h3><h3> 感谢博物馆各位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也感谢学校、老师和家长朋友们的辛勤付出。</h3> <h3> 悠久的历史,给青州留下了瑰丽的珍贵文物,犹如时光播撒的一路珠玑,昔日辉煌,今又流芳。<h3> 厚重的历史需要传承,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加油吧,可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共筑灿烂美好的明天!</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