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古竹村座落在江西省南丰县白舍镇,整个村庄山环水绕、古建众多、风景优美;是一颗洒落在赣东大地的璀璨明珠。古村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及雕刻艺术为一体。</h3> <h3>公元1109年,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第七子刘孟三后裔为避战乱,从福建三明迁徙至此,绵衍至今,有近三百户人家,一千多人口。</h3> <h3>古竹村内古建数量众多、类型齐全、规模宏大,有许多文物古迹和革命遗址。现有的古寨、古城墙以及几十栋旧第,大多为明、清两代所建。</h3> <h3>古村中除了青石古道、古桥外,更引人注目的是横贯一体、高大气派的“刘炳炎”公祠。“刘炳炎公祠”为二进制单檐歇山顶抬梁木构建,粉墙灰瓦,有正、中、下三堂,中有四方天井,两边有回廊,布局层次分明,全部用卯榫镶嵌而成。</h3> <h3>建于南宋时期的“黄泥书院”保存完好。</h3> <h3>幽静的古街。</h3> <h3>古竹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村内人才辈出,共出五位进士,十三位举人,二十一位贡元,一位武状元,秀才不胜数举,县级官员遍布全国各地。还有一位进士叫刘绍锦,签分吏部主事、辅考功司主司、诰受中宪大夫,曾为清光绪皇帝恩师。人们为了激励后人,也为了方便进京赶考的学子在这里休息,就在这里建了个凉亭,名曰“进士亭”。在便利行人的同时,也达到歌功颂德的目的。</h3> <h3>建于明代的古戏台,古戏台为单檐斗拱榫卯结构,青砖灰瓦,戏台斗拱组成放射状,覆斗式八卦形,八边彩绘八仙图,人物生动自然,色彩笔酣墨饱。</h3> <h3>环村四境,有五口古井,每口井大小不一,造型各有千秋,以东南西北中为五方,各就中心点开凿水井。古井不仅面积大,且造型别致,整体感非常美观,又因为双口井,村人称为“鸳鸯井”。</h3> <h3>古石磨虽然已经废弃,但保存完整,仿佛还在叙说着自己的历史和辛劳……</h3> <h3>古宅门前安放着百年之前“系马”桩</h3> <h3>精美木雕</h3> <h3>在古村后有一高山,形如笔架,势似城墙,拥卫村庄,亦称“笔架山”。山中有近千米城墙,城墙依山而建,分内墙和外墙,有三个隘口,每个隘口上小下大,呈倒梯形,宽处不过一米,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山顶处有一“万龙古寺”,文革被毁,80年代初,当地群众集资重修。</h3> <h3>在村西约300米处有一座“三帝宫”,建于清乾隆年间,主祀“关公、土地公、钟馗”神像。</h3> <h3>古竹村有多口池塘,这些池塘集防洪、防火、抗旱、降温、洗刷、养鱼等功能于一体。</h3> <h3>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古竹村由于交通等原因,不可避免地衰落了,曾在清代就生活有4千多人的村庄,现在1000人都不到;常年在村中居住的更少,只有老人、小孩和妇女。大部分古建筑呈自生自灭状态,曾是村里的骄傲的刘炳炎公祠,也是野草及膝,屋漏墙破,更多的古建因年久失修,残垣断壁,东倒西歪,留下诸多感叹。唯有古戏台,坚韧的支持着文化的传承,每年阴历五月十二,村民去“三帝宫”进香。迎送神像,十三唱戏。</h3> <h3>古竹村,犹如一位经历了历史沧桑的老人,向人们讲述着古村悠久的人文,追忆曾经的辉煌,感叹今日的没落,又是乎在提醒人们,如何保护好这些正在日渐衰败和消逝的古建筑?</h3> <h3><font color="#010101">建筑即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房子可以模仿,文化难以复制。地处偏远的古竹古村落亟待保护,文化的价值和沉淀需要研究,更需要理解,也需要传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古竹不能在我们眼中消逝……</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