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茶山回来已经很长时间了,一直念念不忘,这是一次难忘的寻茶之旅——穿丛林,睡地铺、品茶乐,聊茶趣,结佛缘。由于年底工作太忙,一直没有静下心来整理,欠了很多"帐",但对茶山之行心里总有丝丝的牵挂,终究还是要"成篇"才能作罢。</h3> <h3>因为喜欢茶的缘故,一直想到茶山去亲眼看看。趁着国庆长假,避开喧闹的城市来到茶山寻茶。</h3> <h3>此次茶山之旅要感谢大师兄-我们的摄影班前辈,一位在西双版纳都小有名气的摄影大师</h3> <h3>大师兄是江川人,多年前去西双版纳做房地产与茶结缘,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定居下来,每年收茶采茶的季节都会游走于各大茶山,茶山上做茶人十有八九都熟识他,加之成行之前师兄做了详细的路线方案,让我们的寻茶之旅变得深入、紧凑、有趣,眼界大开。</h3> <h3>第一站古寨章朗。这是个古老的纯布朗族村寨,坐落在勐海县的西定乡。因为不是成熟的旅游路线,村子里只有村长家兄弟俩开有客栈。刚巧他们重新建了新客栈,还没正式开张我们成了第一拨客人。</h3> <h3>布朗山乡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的布朗山内,生活着百濮的后裔布朗族,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我们此行的几个茶山主要分布在布朗山乡。布朗山茶山拥有栽培型的古茶园资源9505亩,均为普洱茶种,有普洱茶和苦茶变种两类,多为乔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h3> <h3>布朗族跟哈尼族、傣族一样,也是住栏杆式的木楼,生火的地方就在大厅,火塘也是一个家的核心。村长的父母话语不多,但热情好客,火塘边一坐片刻让简陋的家有了生气。</h3> <h3>我们的到来让主人忙碌了起来。</h3> <h3>原汁原味的生态美食也是我们此行的最爱</h3> <h3>一番酒量的"拼杀",主人直接现场倒下了。</h3> <h3>因为掂记着古茶树,所以一早就约上采茶的阿妹来到茶山。</h3> <h3>章朗的古茶树很多,而且大都是几百年的,据说是野生型茶树,是章朗布朗族祖先种植的,古茶树面积约有700亩。</h3> <h3>采茶阿妹从茶林中拿一根竹竿嗖嗖两下就爬到茶树上,看来她们平日里就在这里采茶。</h3> <h3>普洱茶的茶香茶韵早已浸润到章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家户户都有晒茶棚,小孩子从小就跟着大人学炒茶。</h3> <h3>这位时尚的小哥前些年在外打工多年,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了山寨,看,他熟练的动作片刻让茶叶翻腾起来。</h3> <h3>村长拿出了章朗古茶树产的春茶招待我们。个人觉得章朗的古树茶回甘好,耐泡,关键是入口润滑,没有涩感。</h3> <h3>拥有千年历史的章朗古佛寺屹立于寨中,古朴美丽。这里的人信仰上座部佛教,到寨中的缅寺出家是每个男孩的必经阶段,有些人甚至一生出家。</h3> <h3>章朗至今还传承着古老的历史文化、生产活动以及民间习俗。作为一个千年古寨,有着千年古寺、千年古井,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旅游景点。</h3> <h3>第二站,贺松。</h3> <h3>贺松大黑山地处勐海县境南端,位于巴达山东南部,是巴达山的最高点。人说,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这里能把古茶树保存得那么好,正是山高路远的缘故。</h3> <h3>"起爬"(僾尼族人名),他可是贺松寨子的名人。茶聊中他一直在为我们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特别是关于"茶树王"和他的茶,特别推荐我们喝了一款野生茶,让我们一定去看看古树茶。</h3> <h3>大黑山其实就是高山原始森林。林海茫茫 密密匝匝,杂花生树,草木共生。如果不是起爬的媳妇带领着我们,外人是根本找不到路走的。</h3> <h3>树缠藤藤缠树,千百年来紧紧相依</h3> <h3>有诗曰:巴达山上万年春,</h3><h3> 贺松古树真奇峻。</h3><h3> 日月光华旦复旦,</h3><h3> 只争朝夕妙绝伦。</h3> <h3>山上水特别的好,喝一口清冽甘甜,这也就是贺松茶特别甜的缘故。</h3> <h3>沿途能看到很多桫椤树。桫椤为白垩纪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是现今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桫椤树的出现距今约三亿多年,比恐龙的出现还早一亿五千多万年,曾是恐龙的主要食物之一。恐龙灭绝,桫椤独存,故桫椤又有"活化石"之称</h3> <h3>到了——这是就是传说中的“茶树王”,据说已有1700多年。</h3> <h3>按照资料地说法:早在1961年10月,当地僾尼人在贺松附近的山林中发现一棵大茶树,这棵茶树树基部围3.2米,树高32.12米(1967年被风吹断,剩下最高为14.7米),主干直径1米。经现场测量和多位专家联合认定,这棵野生茶树树龄超过1700多年。</h3> <h3>它的发现震惊茶坛,被誉为"茶树王"。同时,在"茶树王"的附近发现野生茶树群。1980年,省茶科所的王海思在这片森林中又发现一株特大型野生茶树,树高34米,主干围粗3.8。</h3> <h3>野生古茶树的发现,充分证实了勐海是茶树原产地之一的客观事实,巴达也就成为茶人朝拜的圣地。</h3> <h3>山高水长,森林茂密,使得贺松的茶味道淡甜,苦涩轻微,鲜活生津、茶香幽扬、汤色透亮油光,气韵清荡高远。</h3> <h3>第三站,老班章。</h3> <h3>班章是云南布朗山区的一个村寨,在普洱茶界,班章用来特指采用老班章村寨的茶叶原料制作而成的普洱茶。老班章普洱茶,茶气强烈,厚重醇香,回甘快速持久,霸气十足,在普洱茶中历来被尊为"王者"、"茶王"、"班章王"等美誉。对喜欢普洱茶的人来说,"班章"二字如雷声灌耳,因此,只要名称中有"班章"二字,价格就是其他产品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茶友都以能拥有一饼纯正的老班章茶为炫耀的资本。</h3> <h3>喜欢茶人要是不知道老班章的话那就算不上是爱茶懂茶的人。茶界有一话,"班章为王,冰岛为后"。当然冰岛是后起之秀,班章的地位早已是名扬四海。</h3> <h3>我们这次住在老班章最有名的茶王老李家。据说他的茶是班章最有名的。虽然只是喝到了最后一拨秋茶,却也让我们一行开了眼界--如假包换的纯料,条索紧实肥硕,清香持久,回味无穷。</h3> <h3>茶王的妈妈见多识广,特别有"名模范儿"——慈祥、大气,随便pos就是"大片"</h3> <h3>登上高处,本来早起想拍一张班章早晨的晨雾(据说云雾多的地方茶才好),却很是失望,一片蓝色的钢化顶!d=====( ̄▽ ̄*)。还好郑老师无人机飞上500米高空才能看到班章的周围全是林海</h3> <h3>班章村家家有新房,户户有好车。这跟班章茶的名气大、价格高有直接关系。据说,每年春季,都不断有人开着豪车去山上买茶。</h3> <h3>令人意外还有老班章村里的路很窄,而且路面烂的出奇,作为一个公路人我十分纳闷,为什么这些年大搞农村公路建设,大多数的农村公路都硬化了,为什么这么有名的地方路这样的难走?</h3> <h3>有人猜测也许是担心外来的茶进入班章,每年收茶采茶的季节村民都会组织去村子边设卡,不让外来茶进入。不过,也许不至于吧,毕竟要致富先修路,快捷舒适出行这个道理大家都懂</h3> <h3>班章茶为什么好?其实短短一天的时间,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班章气候的特别,一会睛一会阴一会又下小雨,一会又出彩虹,我也平生第一次见到,非常晴的天气出彩虹,也许就是这种独特的气候才有好茶吧</h3> <h3>大家在古茶园中转悠了一会儿,因为茶树都被围起来了,远远看了一眼就又回到老班章村中去喝茶。最后,但除我之处每个人都买了一些班章秋茶。不便宜的茶,但价格只是春茶的几分之几。只为它的名气,也因为它确实好喝,这就是班章的优势。</h3> <h3>途中,路径老曼娥。寺庙的住持听说师兄带着的都是摄影师,就请两位老师为他们寺庙新落成的佛像拍照,用来作画册。</h3> <h3>真是令人惊喜——居然是一位缅甸师傅花了两年时间所建,这也是至今为止我见过的最美的佛像——“惊艳”“慈祥”</h3> <h3>其实每个村寨都会有这样的寺庙。在内地最漂亮的建筑是政府部门,在这里最漂亮的建筑是少数民族的寺庙。</h3> <h3>住持请我们喝的茶是我们此行最好喝的茶了。中国人总喜欢把茶和禅联系在一起,称"禅茶"。</h3> <h3>佛家讲一个“缘”字,饮茶也讲究一个“缘”字,爱上一杯茶,爱上的是一份温情,一份从容,爱上这样的温情与从容,就与茶结了缘,也与佛结了缘。</h3> <h3>第四站,贺开。</h3> <h3>贺开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茶山包括贺开、曼蚌两个村委会的七个村寨,主要分布在勐海县东南部,距离勐海县城约30公里,东接帕沙,南接布朗。</h3> <h3>贺开茶山的古茶园是西双版纳所有的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且最具观赏价值的古茶园,海拔1400~1700米之间,也是种茶的最佳位置。</h3><h3><br></h3> <h3>据统计现有连片古茶园8010亩,且均为普洱茶种。因为茶树就种植在寨子中,素有"茶在林中,寨在茶园"之美誉。据说每年的茶叶大会的地址都会选在这里。</h3> <h3>因为地处霸气的布朗山古茶园和柔润的路南古茶园的中间地带,所以"贺开茶"兼具布朗山、路南山特性。贺开茶条索黑亮紧结、稍长,冲泡后汤色金黄明亮;稍苦涩,但回甘快速而持久;汤质饱满,层次感丰富。</h3> <h3>最为精彩就是贺开采茶了。贺开小老板话语不多,我也记不得他叫什么名字,但是他媳妇却是能干、漂亮,做得一手好菜。关键是换上衣服就是"模特",一对镜头就"来戏"</h3> <h3>这是此次茶山之行最喜欢的一组照片,似一幅幅油画。</h3> <h3>阳光透过古茶树,伴着采茶姑娘的歌声,笑声,凝练了时光。</h3> <h3>说到茶叶的茶气,是由海拔、气候、降雨量、土质,光照,纬度,生态等多种要素归纳效果构成的。</h3><h3> </h3> <h3>其实我觉得每一种植物的成长都是由它的天然环境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物种来习惯。</h3><h3> </h3><h3> </h3> <h3>千百年来,古老的茶依然存活着,优雅、朴素,那是让现代人陌生的,缓慢而温暖的时光。</h3> <h3>与茶,穿越千年相识不迟。</h3> <h3>应该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如果没有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些古茶树,我们又怎么能见到呢?今天的许多爱茶之人,总是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千里迢迢,除了对茶的热爱,我想更多的应该是对大自然的敬仰和浓浓的山水情怀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