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听到有的领导在讲话中常把“棘手”读为“辣手”,“酗酒”读为“汹酒”,“内讧”读为“内杠”,“造诣”读为“造旨”,他的形象便在我心中下坠,打折,这种情结如块垒在胸,久难释怀。</h3> <h3> 报载,我国现己查出有出处的汉字为91251个,1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共收汉字87019个,除了专业文字工作者外,一般人对汉字的了解仅冰山一角而已。汉字,一方面显示了它的博大精深蕴含丰富,一方面又隐含了它的狡诈诡谲居心险恶,它像一个看不见的幽灵,处处布下机关,时时设下陷阱,躲在暗处窥视着人们的出丑,不用说平民百姓,就连那些自诩喝了满肚墨水的文人学者,一不小心也会身中箭矢,掉进陷阱,读错用谬,贻笑大方。</h3> <h3> 连曾经红极一时的,我认为绝对不会出错的赵忠祥,把神祇(qi二声)读为神祇(zhi三声),倪萍把边卡(qia三声)读为边卡(ka三声)(说来可笑,被一个三年级小学生,女生,去信为倪萍指出来了。)都免不了出错,更何况政务缠身百忙无暇的领导乎?随着阅历增加岁月推移,原来的打折情结才冰消雪融,烟飞云散。</h3> <h3> 一位文友和我说了这么一件事:在一次座谈会上,领导讲话时读错了俩个字,后来轮到他发言,他不仅纠正了那俩个字的读音,还有意地加重了语气。事后却心生悔意,认为此举有失敦厚,有逞能之嫌,置领导于不堪境地。并问我若遇到此事,该如何是好?问的我瞠目结舌,无言以对。读正音吧,怕别人说是炫耀自己,贬低领导。跟着读错吧,心中不忍,良知受到煎熬。看来如何对待错别字,不仅仅是学识问题,己异化为如何待人处事上去了。</h3> <h3> 现在的书报杂志,街头广告,商店匾牌。宣传标语上,错别字,生造字,不规范字,己到了污染环境污染眼球的程度。就连至高无上的,身居老大的中央电视台,在其播出节目中也会偶尔闪现个别错别字,不知道这些“漏网分子”是如何逃脱审查的关卡,能不知羞耻的亮相于央视的荧屏上。每当此时,我就会生出狂妄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念头:央视为什么不让我去把把文字关呢?看起来,中国文字的艰深晦涩,连那些顶级部门都难以洁身自好。倘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严谨,对疑似错别字多查查字典,词典,就可避免这样的硬伤。倪萍的态度令人欣赏:我任何时候在挎包里都装一本词典,以避免尴尬。</h3> <h3> 中国文字的浩瀚,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普及和流通。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走向世界,世界需要中国,已成为全球共识,无疑,汉字起到了迟滞,阻碍等负面作用。央视举办的《外国人学中国话》栏目,其中的一些考题连我们这些“老中”都难以决断,更不用说那些“老外”了!看来,中国文字的改革,势在必行,非改不可。在文字工作者的努力下,简化汉字,摈弃冷僻字,正在不断进行。</h3> <h3> 例如我国少数民族“僮(zhuang四声)族”,早己简化为“壮族”。百色起义的“百”,原读音为bo二声,现改为bai二声。呆板的“呆”,原读音为ai二声,现改为dai三声。</h3> <h3> 前两年在媒介上爆炒的“故宫门”错别字事件,令人大跌眼镜,笑掉大牙。故宫文物失窃案告破之后,故宫赠送北京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书“憾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这个对仗句笑死人,也吓死人!“憾”乃“捍”的错别字,二者不能通假。“憾”乃撼动之意。“捍”才是保卫之意。一字之差,天地之别!网友笑言:“憾祖国强盛,这是颠覆罪呀!还妄图迁都到山东泰安,这是谋逆罪呀……”另一种调侃为:“这是藏头诗,原意是指:小偷憾祖国强盛,公安卫京都泰安。”一一真想不到,最有历史沧桑,应有文化底蕴的故宫,竟然发生了最没文化,让人笑掉大牙的丑事!</h3> <h3> 期盼文字改革工作加速进行,使一些高居于阳春白雪象牙塔中的文字,能够走入下里巴人的茅草屋,成为农民手中的锄头,工人手中的榔头,更加大众化,平民化,使国人学习时不再视为畏途,老外学习时不再视为鸿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