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在召唤

就爱吃兔子的草

那天晚上已近八点,我们一行来到老家黄圩中学的对面——留守儿童之家,老同学张洁从下午就开始盼望着我们。下了车,黑暗中她一一拥抱着我们,在她的引领下,我们走进室内。一屋子的孩子们,正在上晚自习,见到陌生的我们,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轻轻地送出我们的问候,微笑着看着他们,孩子们很有礼貌地回应着。屋子不是很宽敞,过道两旁排着整齐的桌子,大大小小的孩子坐在一起,原来是按年级坐的,最小的上幼儿园小班,最大的上初三了。墙壁上打了书柜,摆放了些书籍。据说是台湾的一位爱心人士捐助的。最醒目的是两边的标语:吃饱、吃好,沿路走好。进了我家门,就是我家人。读来顿感温馨! 为了不影响孩子们自习,我们赶快发书本给他们。这些书有的是我买的,更多的是老师、朋友捐助的。在此特别感谢浙江的郑老师,他的父亲是一位新四军,曾经在我们这里生活、战斗过,他把朋友送的书精心挑选寄来了一百多本,还要陆续地寄来。还要感谢袁老师月光夫妇,他们一直做着公益。资助了很多孩子,在贫困的四川、青海还建立了希望小学,定期组织爱心人士前往慰问深山里的孩子们。他们也给我寄来了儿童文学作品。北京的叶老师还寄来了曹文轩、秦文君、沈石溪、杨红樱等大家的儿童文学作品。浙江的夏院长及其助手小刘美女,还帮我买全了四期善文化微散文精美绘本!还要感谢我的同仁,他们给了好多书本。 瞧,他们拿到书本的开心样儿,立即津津有味儿读起来,得益于老同学平日里的熏陶。孩子们个个喜爱阅读,书丰富了他们单调的生活,让他们不再寂寞。眼前的小朋友,腼腆又可爱,还送给我们她的画作。 我们又来到孩子们的卧室,上下床紧密挨着,洗漱用品放得整整齐齐。老同学告诉我们,他们平常都是军事化管理。她丈夫严厉些,她温柔些,这样孩子们既能受到严格的训练,又能得到温暖。 发放参观完毕,已八点半左右,一行准备晚饭去。和孩子们轻声道别,他们稚嫩的脸蛋上溢满了笑容。匆匆步入夜幕下,当我们启动车子,突然孩子们涌出来,异口同声喊道:谢谢阿姨!阿姨,再见!星光下,看不清他们的身影,只看到他们挥舞的小手,张开的笑脸。那一刻我读懂了孩子们的心,心头涌起了感动! 不忍心夜半她还陪着我们,她还为我们点了家乡特色菜肴。言谈间时光匆匆而流逝了。这一次促膝谈心,让我更加了解了她的不易。原来她经历过人生的重创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依然没有低头,而是来到盐城中学 招待所打工。当时招待所老板周红秀,同情她的遭遇,收留了她。她拼命干活,挣得的钱用于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还要还巨额负债款。一双儿女好争气,儿子考取了复旦大学政法系,如今成了上海滩著名的律师。女儿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上海某一中学任教。如今生活富裕了,儿女不止一次地让她停下来,去上海安度晚年。可他们丢不下孩子们,一干就是十几个年头。用她话讲,当年周红秀老板的资助关爱,让她感受到爱,之后她也自觉地奉献爱心。从起初的几个孩子,到现在100多留守孩子,她每天得四点多起来,一直干到夜里十点多。如果不是爱心的力量支撑,哪里来的执著行动。走近她,看她淡定的背后默默的付出,真的把孩子们当作自己的孩子。 第二天早上,当我们还在沉沉睡着,她早已安顿好孩子们的早餐,每天有丰富的早点,豆沙馅、马荠菜包子,都是她一一上手制作,还有扬州炒饭,各色小菜,香喷喷的玉米糊,大米粥等。每一样都凝聚着她的心血,要不是亲眼所见,真不知她如此辛苦、劳累。知道我喜欢红豆沙,特地为我们每人精心熬制了一大盆,还准备了家乡有名的千层,野菜黄豆小菜,糖醋大蒜,都是纯绿色食品。我们大包小包地拎着,仿若提着份沉甸甸的心。临别之际,她又一次拥抱着我们,止不住泪流满面,我也不禁潸然泪下。为欢聚,为分别,为了一种感动,为了一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