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167efb"> 关于莫高窟,我写不出于坚的深刻,也写不出余秋雨的厚重。有一段时间甚至不愿写,不愿被别人说酸唧唧的就会写。一年有余,久未成文。终于催促自己下笔,实在怕心中感悟无味于日日的柴米油盐中。</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和阿袁选择走一趟丝绸之路,舍友调侃你们就爱去山沟沟。大概是文科生的缘故,那些古人诵过的,游过的地方,总想去走一走看一看,好似有什么东西就在心中活了过来。 </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一路行来,很多地方会莫名的紧张。说话做事小心翼翼,生怕犯了什么忌讳,些许有些异族入侵之感。一到敦煌,人放松了下来。那里确有一种广容八方游人的盛唐气象。</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 提起敦煌就会想到莫高窟,而提起莫高窟,我总会想起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那个于沙漠中一脸瑟瑟的道士,似乎被历史定在了耻辱柱上。因为他,文物大量流失。因为他,国人生出无限遗憾。可当我们踏着烈烈黄沙而来,对他又多了些悲悯。毕竟在那样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是莫高窟的唯一守护人。</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 莫高窟现在的参观非常顺畅,车接车送。排队等候时也是绿荫一片。人来人往,绿荫层层,很容易让人忘了这曾是怎样的僻静之所。它的开创者是怎样艰难跋涉后,在茫茫黄沙中发现这块福地,又是怎样筚路蓝缕,在这荒无人烟之所,忍受精神的寂寞,忍受物质的匮乏,一点一点完成堪称奇迹的巨作。没有一种伟大的执着的信仰,一切是不可想象的。</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我们中国人虔诚信教者少。佛教兴盛时也往往是战乱纷争生灵涂炭时,人们吃斋念佛,多求现世安稳。一位好友上大学时信了基督教,当时书信往来,我说我不信教,但如果选择信,也会选佛教,我更喜欢中国文化,尽管佛教最初也非本土文化。后来去她家,一起去基督教堂做礼拜。虽短短一小时左右,心灵有净化之感。她们一家性情都很好,想来跟这不无关系。现在周边很多人都信教,有一次坐公交,一位妇女上下车都念阿弥陀佛。车上人就议论开来,说有的人嘴里阿弥陀佛,背地什么坏事照干,有的人就是不念佛,心也善。爱参禅拜佛者多,但赤诚信佛者少。</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可来到莫高窟,是心灵的一场净化之旅。出于保护,现在开放的洞窟极少。但就算是这样,也让人有叹为观止之感。印象最深的是一尊横卧佛像。线条优美,姿态悠闲,眉目间给人以任众人来来往往,我独自在逍遥的超然。佛家常讲慈悲。我有时也会想像李叔同那样有才华,有家室的人为什么会选择出家呢。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虚无,还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淡然?终于跳出尘世之网,只怀一颗慈悲心。可我们大多数人如此平凡,只能努力的生活着,证明着。去爱,去痛,去哭,去笑,最后一抔黄土掩平生。</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不过在这样的场所也发生尴尬的事。为了防止游客拍照损害文物,工作人员拿着手电监督。一位偷拍的母亲在满室黑暗和安静中被光线打住,旁边还有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佛家境地,我们也终究还是凡夫俗子。</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参观完洞窟,又去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我是第一次知道常书鸿,阿袁在奇闻异事上总是通晓很多,她就成了我的导游。放弃都市,投身这片荒凉又繁华的土地,那一辈人总是有一股痴劲。有人走,也有人留。留下的人经历了多少艰苦不得而知,可一群人,为了共同的事业,拧成一股劲,苦里也有别样的幸福。何况他们那样的人即使在荒漠也能开出斑斓的花。就像西南联大,何其颠沛流离,可因为一群人的精神力量,又何其团结丰厚。</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 还有那些无名的工匠。雕刻的精美繁复,彩绘的华美多变,佛像的传神震撼,让人叹为观止。虽然他们的名字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莫高窟却在那。</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时间总是一闪而逝,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一定会带孩子去。让他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样一种文化,那样一个世界,那样一种信仰,那样一群人。</b></font></h1><h1><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