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情声•又想起家乡的腊肉香

天高云淡

<h3> 图文/美食制作/天高云淡</h3><h3><br /></h3><h3> &nbsp;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过年了,腊肉飘香正当时,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言,想家的心情自然会越强烈,食物绝不只是果腹之需和口慾之欢,更是中国人寄托乡愁的重要媒介,正如5年前风靡全国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所说:"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h3> <h3>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过,人的胃有记忆功能。一个人在年少时喜欢吃的美食,在他的味觉里会留下深深的烙印,即使长大也难以忘记。远离家乡的人每当接触到这种特殊味道,就会生发出对故乡、家人以及亲情的无尽回忆就会被唤醒,而这种回忆便氤氲起难以割舍的乡愁。</h3> <h3>  时至今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说腊肉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超市、市场就能购买到腊味,自己也能制作出来,但是心里总是感觉似乎少了些东西,吃不出童年时的味道,腊肉,不仅是唤醒思乡的味蕾、慰藉心胃的食物,更是牵引灵魂深处的故乡情感的人间美食,上周五,收到于1300公里之外的重庆到广东的快递,二大纸箱的烟熏腊肉,正是这些烟熏腊肉融入了浓浓的亲情,让爱人和可亲可敬的公公婆婆时刻记得离开了重庆30年的故乡。除夕近,腊肉越香,常常给过年又不能回家的游子温暖心胃的食物,是一种治愈系的独特美食!</h3><h3> 1987年,广东韶关曲江县领导为了引进特殊钢厂的技术人才,把公公婆婆从四川江油长钢调到广东工作,如今30年过去了,心里一直挂念着四川与重庆,每当快过年的时侯,闻着腊肉的飘香,体会岁月的轮回,品味时光的美味,只要尝到一口腊肉的饭菜,提起来,就能将人拉回到过去,连同口舌胃,都开始泛着丝丝缕缕的怀念,找到家乡的感觉,那么踏实、那么妥帖,人,生活在熟悉的味道里才会安心!</h3><h3> 公公婆婆都是善良温和的人,近期,为了多联系四川老同事与重庆亲戚,二老玩起微信,令我欢喜的一件事:70岁老人还鼓励与支持我在工作之余写美篇。他们总喜欢给我们年轻人"上课",当然,我们也爱听老人家讲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品味着岁月与坎坷,父母辈的人都是经历过粮食关的人,那些年月,山坡上只要人能吃的植物基本上都吃过,挖野菜、吃糠皮、饥荒难耐,甚至啃过泥土,米粥、米饭都是"奢侈品",粮食关后,日子过得舒服些了,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奢侈的腊肉,一块小小的腊肉吃上一碗饭,无论是惊心动魄的往事,还是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我看来都是父母辈们人生中精彩而平淡的生活,很尊重与理解他们,也切身体会到:无论你身处何方,只要吃上熟悉的味道就会想到故乡与家,就会有一种亲情感回荡在心头……</h3> <h3>  传统的美食自有的力量穿越时空,无论你身在何方,浓浓的思念充盈在传统工艺的美食中,都能够感受到这些元素微妙而又清晰地凑在一起所产生出来的诱人味道,今年能有幸吃到来自故乡原生态制作的咸香麻腊味,心里非常感谢这个亲戚,老人是婆婆的妯娌,一年前选择离开重庆九龙坡区优越的生活环境,竟然跑回重庆永川的老家,在乡村种菜并养起一头猪,过着简单的乡村生活,精心喂养的土猪,立冬后杀年猪了,用新鲜柏树的绿枝、干锯末、生松树枝熏的腊肉,婆婆心切,花几百块快递费给我们快递了半条猪,当打开严实的包裹瞬间感觉被熟悉的香味包围,厨房飘香到客厅,整理完这批腊味,口水直流,与其说腊味香浓,不如说是腊肉解了浓浓的乡愁……</h3> <h3>  一块故乡的腊肉,舌尖上满满的记忆,往事如雨,点点滴滴涌上心头,令我感动的温暖成了挥之不去的记忆,2012年,我在单位专门请假12天,陪退休了的公公婆婆从广东回到阔别30年的四川长钢,国企四川长城钢厂是公公婆婆的第二个故乡,记得那天我们从广东坐车快到成都的时刻,老单位的叔叔阿姨们早早做好午饭迎接我们,结果火车晚点,从成都再坐火车到江油市的老单位已是夜晚八点了,打无数个电话,那晚一桌的川菜,尤其是程爷爷和杨阿姨精心准备的腊肉与土鸡,是一辈子难忘的美食,然而,相聚在一起是短暂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天我建议自驾游九寨沟,老单位的叔叔阻止我们:一是进沟的山路太险,二是不想我们一家人那么快离开这个城市,想法设法留我们,当时离别时的情景,总是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依稀见到2008年地震修建后的一些房子,在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国企钢厂,遇见曾经一起从重庆到四川努力奋斗的那一批老同事,一边是老单位的10多个老同事轮流握着公公婆婆的手,女的泪眼婆娑;另一边则是爱人的小时候玩伴与爱人拥抱久久不愿离开,握别在即的天空写满离散的主题,心里真不是滋味,但会让一个人在思想上快速成长,感悟很深,站在旁观的我能感受到他们那个人与人之间情真意切的年代,人人的心似乎都纯净,几件小事一直感动着我,让我记得他们70,80年代在这钢厂工作时留下的欢笑、泪水、留恋的温暖时光……</h3> <h3> &nbsp; &nbsp;夏季,自驾游进阿坝州九寨沟的山边,极容易发生泥石流,千万要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着想而有所防范措施,记得那年,正值三伏天,城市的太阳高照38度,以为夏季游九寨沟最适合,没有提前的攻略,谁知道那进沟的路似乎比老单位的叔叔说的更严重些:开车出门不到一个小时,突然遭遇塌方,清理了半小时、一路可见到路旁的大落石,历经地震旧灾区,3个小时后上到海拔四千米的山顶后我和婆婆便耳朵不适,下起冰雨,一看手机,温度才8度左右,7个多小时S形山路,终于触摸了人间仙境一神奇的九寨,从九寨沟回来的一路上,老单位的叔叔阿姨电话无数:再不出九寨沟,大暴雨,危险!果然,一路上的大暴雨令人堪忧,几小时出九寨沟后,听新闻报道,北川那一带持续几日的大雨冲垮一座桥梁,旅游九寨沟人暂时不能往成都方向回来。</h3><h3> 从九寨沟出来,到达江油市,望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公公婆婆一万个舍不得,讲着与这座城市的有关故事,带着我们绕这个城市一大圈,再往重庆老家方向赶车,在重庆老家,第一次见到伯伯家的灶上挂着隔年搁置已久的烟熏腊肉,由于忙于补办公公婆婆的独生子女证件,时间有限,留下了一点小遗憾,没能尝到向往已久的灶上土制的烟熏腊肉,直至2017年春节,期盼团聚的我们从广东韶关自驾持续17小时回重庆过春节,终于满足了对重庆腊肉的味蕾向往,吃了个彻底,从此,也喜欢上这个充满活力与故事的魅力山城→重庆。</h3><h3> </h3> <h3>  时光流逝,对故乡的深情依旧,时隔5年,2017年再次归来重庆,发现故乡是难以回去了的远方……</h3> <h3>《家庭版美食:腊味炒糯米饭》:</h3><h3>糯米提前浸泡2个小时,上锅蒸熟;</h3><h3>热锅,爆香腊肉、腊肠、香菇、胡萝卜、甜蜜豆、红葱头切丁,生抽适量,放入熟的米饭,耐心地翻炒到加入的调味水完全收干,持续翻炒至糯米吸饱酱汁,糯米饭感觉干且有韧性为止,腊肉吸收了米饭里面,用时蔬君达菜包着腊肉饭,满室生香,吃起来口感更好,大人小孩都爱吃。</h3> <h3> 寒冬腊月,用心制作一碗爱心腊味饭,五彩缤纷的腊肉、腊肠、香菇、胡萝卜、甜蜜豆、红葱头看起来更有食欲,吃上去的每一口都浓香开胃可口,充斥着口腔,那一抹缠绕在心尖儿的温暖,挥之不去。</h3> <h3>  有时,吃就这么简单,心里没有了惦念,你吃什么山珍海味都还不如故乡的一块腊肉,瞬间打开味蕾,刺激着味蕾,再混入一口热腾腾的米饭,满口留香!</h3> <h3>腊肉,经典的一种吃法:清蒸烟熏腊肉。用温水洗净腊肉,把腊肉放入锅里蒸煮40分钟,熏香浓郁,勾人食欲,风味独特。</h3> <h3>简单却好吃腊味炒荷兰豆。</h3> <h3>熏腊肉确实是一种少有的民间佳肴。</h3> <h3>  一直以来,但凡传统工艺的美食,都是有种莫名的熟悉感,食物一旦融入浓浓的情意,味正!能有机会吃到土制的熏腊肉,再次非常感谢这个重庆的亲戚,坚持传统手工制作,零添加,每一步都不含糊,坚持用古法工艺制作腊味,肥肉不腻,瘦肉不柴,每一口都能嚼出紧致肉感,筋道有嚼劲。</h3> <h3>有时候,故乡那些原本普通常见的食物,现在越来越变得弥足珍贵。</h3> <h3>  我和老爸老妈(公公婆婆)生活了16年,一直都是和睦相处,70年代响应号召只生了爱人这一个孩子,我是婆婆的媳妇、很多时候更是闺女与朋友的角色,平凡的生活里对她老人家的感情真的是越来越深,我们以诚相待,和他们一样有着故乡的情结,早已把他们的故乡视为自己的故乡,两次走进他们的故乡,感慨不已,平淡简单的生活,因为有你们,家里充满欢声笑语,正气阳光的你们总把心放在家里,和亲生父母一样疼爱我,心里非常温暖,感恩在我人生的风景中遇见你们,遇见美好的一切!愿每个人在生命有限的岁月里,都应该释然胸怀面对,微笑面对生活,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好好守护自己的亲人和朋友!</h3> <h3>谢谢您的来访,感谢卷毛慧慧老师的话题"家乡"与小禾老师的主题"腊肉",推动我写这篇深藏着的温暖记忆,祝大家健康幸福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