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心台往事之 大楼

<h3><font color="#ff8a00">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记忆中有的东西开始模糊,有的却越来越清晰,并经常出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过去那段岁月里的人物、场景,依旧清晰如初。</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牛心台,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已经深深刻在了心里。而关于她的思绪,是怀着复杂的情绪的。说复杂是因为她曾经的辉煌而骄傲,因为她的日渐衰落而沮丧,因为她永远的淳朴而尊敬,因为她的生生不息而期待。别人说她好,会颔首微笑,心生认同;别人对她微词,会蹙眉漠然,抵触反感,是自觉不自觉的。</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在这些杂乱的思绪里,有一条线是清晰的,那就是对往昔岁月无比的怀念。怀念中,占很大比例的是关于大楼的片段。</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大楼不是楼。大楼是牛心台煤矿的整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其他很多事物的中心。这里有机关、大食堂、救护队、商店、集贸市场、医院、俱乐部、灯光球场、粮站、幼儿园、图书馆,还有太平房。可见其在牛心台煤矿这一亩三分地中的重要地位。</font></div> <h3><b><font color="#167efb">一、矿大院</font></b></h3><div><font color="#b04fbb">机关大院是牛心台煤矿管理机构所在地,机关大楼便坐落在大院里,印象里是个神秘的所在。进出那座大楼的都是矿里的穿着四个兜中山服的头头脑脑,抓革命促生产的他们,总是板着脸。有一个人例外,他总是笑眯眯的,待人和和气气。他是传达室的李师傅,我同学的父亲。</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大楼的左下角是交换台,矿里的通信中心所在地。曾经在窗外看着里面的阿姨接线,戴着耳机,嘴上说着话,手上拔一个插一个。后来家里也有了矿里内部电话,打电话时也先和她们通话,然后告诉她我要接谁谁家,然后就通了。</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大楼旁边是小车库。那时候吉普车是公务车的标配,八十年代后期这里有了一台菲亚特,是那么的拉风、抢眼。小车司机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是吃香的职业,他们总能整到好东西。曾经因为有特权而发生过一次意外:一个小车司机,弄到了采煤用的炸药,就开着吉普车到太子河去炸鱼,点炸药的导火索的时候,因为光和角度的关系,竟然没发现已经点着,结果在手里炸了……。后来他家的门总是关着。</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小车库挨着的是保卫科,保卫科的人是有枪的。曾经玩儿过五四式,就是来自保卫科的一个叔叔那,没上梭子,拉空枪上膛扣扳机,也挺激动。后来也玩儿过六四,小小的。</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保卫科在矿里安保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偷电线的,偷铜偷铁的,俱乐部演电影混场的,矿中学运动会时打架斗殴的,都会被他们缉拿归案。有一次和同学在家写作业,听到叭叭的枪声,是保卫科的人在抓一个坏蛋,他们的实战经验还是丰富的。而最久远的印象远到70年代的某一年,看到有个人被抓了,用绳子捆着,押到那座大楼里,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不得而知。</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大楼的对面有一排平房,开始做什么的忘记了。后来被改造成了展室,生产安全警示的,大好形势教育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建设过程,是在我的“全程监督”下完成的。因为喜欢看他们干活,把花花绿绿的吹塑纸弄成各种图案展板,做成各种字体的文字,觉得很有意思。偶尔会捡些边角料带回家,得着宝似的兴奋。</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大院里最恢宏的是依势而建的主席台和看台。最高处是一个巨大的水泥背景墙,上面画着华表的图案,画的时候搭着脚手架,我蹲在旁边一看就是半天。背景墙也好,围着的垛子也好,都是平时我们玩儿的好地方,爬上跳下,煞是热闹。墙里是一排老杨树,很老。秋天的落叶会铺满看台后面的路。</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矿大院里每有重大活动,看台上便人山人海,连后面的墙头上都爬满了人。每年除夕的扭秧歌、耍大龙,都是在这里进行。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春晚没有群发的短信没有红包,有的是这些都通通带不来的欢乐。</font></div> <h3><b style=""><font color="#167efb">二、大楼市场</font></b></h3><div><font color="#b04fbb">出了矿大院,跨过铁道,前面就是商贸中心了。大楼商店是此地最大的百货商场,副食日杂五金交电应有尽有。甚至还记得最开始柜台的排列顺序:从上到下是卖猪肉的,卖干调的,卖食品的,卖土杂的,卖书的,卖文具的,卖服装鞋帽的,卖布的。而且还记得好几个售货员的相貌,特别是卖猪肉那个说话大舌头的男人。</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最喜欢的是看柜台里的小人书。每当上新,都会蹲在柜台外面,透过玻璃看了又看。而到了过年前,就会有空就去看鞭炮,有点儿小钱就会买一挂,拆开来揣兜里,走哪嘚瑟到哪。</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最无聊的是陪妈买肉。她在人堆里挤,我在墙边等,不敢走,谁知道她啥时候抢着肉。就那么呆呵呵地看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奋不顾身,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肉会吃不完。</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最懊恼的是不小心把酱油瓶子整碎了,而且随之消失的是里面刚打完的酱油。很害怕,一边扯着妈妈衣襟往回走,一边哭着认错。</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最高兴的是买炉果。看着营业员拿起叠好的纸袋,唰一下抖开,然后拿着铲在炉果堆里一撮,倒进纸袋,放到台秤的秤盘上称。这时候最希望的是铲里剩的再往纸袋里倒点儿,特别失望的是把纸袋里的又撮出来几块儿。</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说到商店,不得不说关于它的后院,这里无比吸引我和我的几个伙伴儿。因为商品的包装盒拆开后会扔到商店后院,而包装盒的纸壳是做手工必须的材料。所以对于我们几个喜欢动手的孩子而言,这里是宝库一般的存在。我们经常会溜进后院,在那里翻找,离开时或带着窃喜或是失望。当然,也曾带着被看门的驱赶后的懊恼。</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大楼商店在一个夜里失了火,这是一件大事儿。第二天人们都去现场围观,只见那些平时人们可望而不及的东西,被熏的黢黑,又被浇的透湿,无限可惜啊。然而有一个人却异常兴奋,他就是河北小秃。只见他摘掉棉帽子,不顾维持秩序的人的驱赶,在一堆火与水洗礼的商品里翻找,把烧黑的苹果,水浇的烟卷装了一帽兜子,蹦跳着跑了。</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市场里经常会有一个人大声演讲,沉浸在他的世界里,讲诉着他的政治运动,然而没有人会关注他。</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市场道边有一个理发馆,二个穿着白大褂的理发师有条不紊地答对着顾客,经常是一边干活,一边聊着家常。最开始我对理发的恐惧就是来自于这里。那时候很小,不知怎么就被剪头吓着了,于是再不去理发馆剪头,以至于一直到了初中毕业都是妈在家给剪。后来考走去了外地,才又光顾理发馆这样的地方。</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大集体商店是后来开的,售货员是年轻的矿工子弟,这个小商店给他们带来了工作。虽然商店比较干净,但是光顾的人不多,人们更愿意去大商店淘自己要的东西。</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在市场的一隅有二家小人书摊。他们有很多很多小人书,单本的,成套的,吸引着好多像我这样的孩子。一圈的长凳子上,消磨了一个个孩子童年的上午、下午,成全了他们的欢乐。</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市场是随着蛋票布票豆腐票消失而逐渐增加规模的。但我更怀念它最初的样子,简单,纯粹,一如那个年代。</font></div> <h3><font color="#167efb"><b>三、医院</b></font></h3><div><font color="#b04fbb">牛矿医院是高大上的地方,集中了相当一部分有文化的人。这种高大上也体现在大夫们住的地方,他们大部分都住在大楼那片二层楼房,是区别于平房的高端住宅区。</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医院里最不想去的地方是进门往右拐的一个屋子,处置室,打针的地方。那里往往会传出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也往往会正常进去拐着出来。每次去,眼看着护士打开白色的搪瓷盘子的盖子,拿出一排玻璃针管中的一个,安上闪着银光的金属针头,在一个玻璃瓶子里抽一管液体,注入小小的装着白色粉末的瓶子里,摇晃几下成药液,再抽一管子,然后……,这是一个悚然的过程。印象里有一个长的很好看的护士,会一边轻柔地揉着扎针的地方一边推着针管,对她我是感激涕零的。</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小时候得了大叶肺炎,在矿医院住了半个月医院,每天二次吊瓶,打庆大霉素。那时候也没啥,打了就打了。可是后来才后怕,说是庆大霉素会致人耳聋。我的天,打半个月没留后遗症,也算是幸运了。</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医院后面是一处更加悚然的地方,太平房。每次路过那里,都会忍不住偷偷瞅几眼,后背会觉得发凉。嗯,不说它了。</font></div> <h3><font color="#167efb"><b>四、俱乐部</b></font></h3><div><font color="#b04fbb">这是全矿人民最喜欢的地方,承载着那个年代的人们的无数欢乐。演《卖花姑娘》的时候,我不敢看最苦的那段;演《神秘的大佛》的时候,我不敢看变脸;演《天仙配》的时候,我是多么喜欢那棵老槐树。</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每个电影前的纪录片是那么招人烦,然而有一个纪录片却看哭了全场观众,是关于周总理的。</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那时候俱乐部还会有舞台戏剧上演。《追鱼》、《马兰花》、《救救她》,都是那么的精彩。</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矿里自办的文艺汇演也都在这里呈现给矿工和家属们。那些“著名”演员就来自于各个岗位,人们特别乐于看到自己身边的人在台上表演,亲切、自然。</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唯一一次上那个舞台,是初一的时候,和班里全体以大合唱的形式参加表演。而在合唱中穿插的朗诵竟然获奖,得到一块大手绢。</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然而随着录像片的到来,俱乐部便越来越走向衰落。最开始是在过道上放几台放像机,便于不同区域的观众都能看到,那时候的港台片实在太吸引人了。再后来,一家家私人的放像厅开了起来,便再没走进俱乐部。</font></div> <h3><font color="#167efb"><b>五、警鼻儿山</b></font></h3><div><font color="#b04fbb">这是处在大楼中心的一座很小的山包。因山上设置了警鼻儿(警报器)而得名。</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在那个年代,警报器是必须设置的,也会在某个时刻响起。只是至今都没想出来,假如真的有警报,人们该往哪躲。</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警鼻儿山上不仅有警鼻儿,还有大喇叭。矿里的广播站每天会准时播放广播,或者播矿里的新闻,或者播电台的节目,或者播重大消息。那一年,它播了全国人民都无比震惊无比悲痛的一则消息:伟大领袖去世了。于是人们带着哽咽和抽泣,纷纷戴上了黑纱。</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警鼻儿山是我们小孩儿的乐园,一群孩子扔下作业本,带着自己的装备(棍子、木头刀剑、木头枪等)开赴山上,打打杀杀中,快乐的时光在流转。</font></div> <h3><font color="#167efb"><b>六、大食堂</b></font></h3><div><font color="#b04fbb">大食堂很大,摆放了几十张桌子,拖凳子的回声会让这里显得那么空旷。每到饭点儿,饭菜的香气在这个空间里飘荡,刺激了单身矿工们的食欲。他们从单身宿舍里鱼贯而出,拿着铝饭盒,奔向大食堂的一个个窗口,然后弯着腰,一手端着饭盒,一手举着筷子,筷子上串着几个馒头。</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大食堂的馒头特别好吃,很有弹性,大屉蒸的,面味儿十足。记得还有一种苞米面做的一种面食,有四个瓣的样子,是烙出来的,也很好吃。</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很遗憾,大食堂的菜已经没有了印象。那个时候食材的缺乏,使它没有能击中我记忆的点。</font></div> <h3><font color="#167efb"><b>七、后山的舍宅</b></font></h3><div><font color="#b04fbb">大食堂后面沿坡而上,便是一片舍宅。一排排,梯子般排到山上。往往后面一排门前的路是和前面一排的房檐平齐的。</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排到后面的是油毡纸房,是后来户自建的房子。</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我家最初就是油毡纸房,很小的一间。没有院子,进门就是小小的厨房,炉台隔着墙,与屋子里的火炕相连,煮饭兼顾着取暖。屋子后墙有很小的窗,小到可以忽略采光。因为窗外就是墙,是后面一排舍宅门口的道路,所以也没有啥可看的。屋子里点着瓦数很低的灯泡,开灯时发着昏黄的光。这种光是我至今最厌烦和排斥的,它让人觉得颓废,仿佛看不到希望。</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在这个舍宅里,我度过了学前的时光,也留下了难忘的片段。因为在火炉子上烧扑克牌,掀翻了正煮饭的锅,在胳膊上留下了永久的烫疤;把小伙伴推倒,使其下巴磕得鲜血淋漓,而我则躲进屋子怎么叫都不出去;除夕夜放鞭炮引燃了柴禾垛,和大人们一起救了一夜火……。</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后山的舍宅安顿了一个个矿工的家。那里有矿工们下班后带回家的工资袋,也有因为矿难失去顶梁柱的绝望,有家属们寸土不让的争吵,也有彼此困难时刻的嘘寒问暖,有一场场男孩子之间的战争,也有女孩子之间心底的秘密。</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除夕夜,后山是最好看的。家家户户门口都会点起一盏红灯笼,整个山坡便是红星点点,让整个矿的夜都变得生动,变得乐观,变得充满希望。</font></div> <h3><font color="#39b54a">从出生到18岁,在大楼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里的每个巷子,每个房子,每个角落都和我有着共鸣,我们共同记录下了那个单纯的美好时代。即便那时是拿萝卜、生地瓜当水果,拿炉台上的烤苞米豆当零食,拿凉水冲小苏打当汽水,内心的充实也是无法替代的。而这里,将永远魂牵梦绕。</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