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识刘武

雁归来

<h1>  文 / 刘川太 <br /> 知道刘武这个人并且可能刘武知道我这个人大约有二十年了。</h1> <h3>他知道我多少?我不得知。我知道他多少?不能说不得知,知之甚少确是实话实说。二十年来,大约见过十几次面,或参加活动,或聚餐唠嗑。至于个别交流,干脆一个字:无。我对他的认知是贫乏而单薄的,很平面。知道他是排球教练,教了不少学生,给省级队、国家队输送了不少优秀运动员,他是青岛沙滩排球的创始人,对青岛沙滩排球的创立发展乃至在全国普及和提高沙滩排球,是卓有贡献的。我的印象,他与一般搞体育的没有什么两样,没什么话,接人待物不卑不亢,好象言行举止的幅度也不大,静多于动,属于寡言少语那一类,不象他打排球般地驰骋风云。还有,个头比我高大,身材比我魁梧,颜值比我鲜肉,眼不瞎都能看出来,无须惊动智商。不多说。</h3> <h3>  那一年的某一天,听说一个叫刘武的画家搞了一个钢笔画展览,专事绘制青岛的名人故居。这年头最不缺的就是艺术家,画家更是咄咄。各种艺术的美术的书法的摄影的展览也如火如荼,你方唱罢我登场,甚是繁荣。画家刘武好象没有听说过,姓刘的是大姓,刘文刘武刘文武,多着呢,一抓一大把,不信你去查查电话号簿?众生刘武出一两个画家也是平常。<br>  岛城画家多着呢!各种展览嗨着呢!司空见惯,很难惊起微澜。但当人说起这个刘武是排球教练时,我还是没有联想到是我知道的那个刘武,我自信这个画家刘武我不认识。这个自信让我陷入盲区。<br>       幸亏我勤快,且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爱文化,愿意逛逛各类展览。在某个展览上我看到了介绍刘武的钢笔画。呀!这个刘武我认识啊?!我怎么不知道他会画画?还画得这么好?都出画册了,还办展览了。这哥深藏不露啊!</h3> <h3>  此后看到关于他的不少介绍,朋友们也在我面前称赞他的为人和画技,感叹他的人生。于是,我渐渐开始尝试着认识早在二十年前就知道的这位排球教练。<br>       他怎么学起了画画?短期内功夫如此到家?这可不是我曾经知道的那个刘武啊!</h3> <h3>  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讲,成功的契机和起点往往平淡而偶然。不少名人的起步貌似也并不象他们回忆录中所宣传的那么纯情或崇高。不少人成功了,往往把自己包装成特有先见之明,好象他一下生就比别人精灵精明精密精美精到,另外再创作一批特能煽情的励志的故事、情节,比如从小就是一个苦孩子,上不起学,被人欺辱,艰难历程,艰苦跋涉,挫折连连,一个馒头过一天,几天不吃饭,频遭别人的冷眼等酸甜苦辣咸之类。当然成功的辉煌也要锦上添花地显摆一番,人生感悟,人生意义之类的大件必不可少,适量的警句格言装点其间。我不相信这种神话,这类励志书可能成为误导,让人生畏,令人生厌。所以我几乎不看励志类的书,感到虚构的多水货多,坦诚实在的少。</h3> <h3>  其实促使刘武进入钢笔画的动因很简单。他平淡地在那条叫做福山路上住了若干年,平静地陪伴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名人的故居不少岁月。大概是近朱则赤?当然还有他多年积攒的文化内涵。天长地久,耳濡目染,对文化名人的敬重和文化情怀以及骨子里的激情伴随一定触感必然抒发和显现。上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不少颇有重量的文化名人集束化汇集青岛,刘武家居的周围、附近有幸成了这些大腕级文人扎堆的居住地。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文化大咖对这座城市的历史作用伴随着时代的演进和人们的倾心关注而日益凸现。身临这难得而宝贵的文化氛围,稍微有点文化细胞的人能不为所动?何况刘武的文化细胞不是有点。于是当年那个53岁的排球教练开始涉猎崭新的领域,尝试着用钢笔技法去艺术地表现那些不可复制的文化名人故居。这过程,这刻苦,这锲而不舍,这孜孜不倦,这坚韧的奋斗和有目共睹的成果不用我多说了。传统的现代的官方的民间的传播媒体已经说了不少,我说也是多余。不少人都在奋斗,不少奋斗的人原地转圈。刘武奋斗了。刘武成功了。6年的时间到底有多长?见智见仁。反正我觉得刘武这一飞跃,不少人是需要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象我辈之流,似乎一年也不用,因为永远完不成刘武模式的飞跃。</h3> <h3>  总之他成功了,胜利了,创出名堂了,初成名人了。面对成功,过程是值得回味的,走过的路是值得总结的,其中的酸甜苦辣足可以用来催促拥抱鲜花的眼泪,有资格接受人们羡慕嫉妒恨的目光。这些我们都省略了吧!成功者是值得骄傲的,倍值得褒奖,在当今,值得有众多粉丝。按照世俗的套路,似乎还应该有点花絮,绯闻填充空间,或者制造点绯闻?充实一些人内心空虚的同时顺便也强化些知名度?</h3> <h3>  无论如何,现在刘武的名气大了,他的钢笔画牛了,找他索画买画的多了。于是,争先报道他的记者也来了,于是各种奖项也向他招手了,于是各类展览也开始向他瞄准了。于是,慈善求助开始盈门了,估计各色社会团体开始传眉了。嘿嘿!于是接着一个于是,于是磨肩接踵了,于是熙来攘往了。嘿嘿!刘武,你被好事瞄上了,请客吧,你!<br>      这众多的于是中,近期,有一个于是关乎到我:<br>      于是,在那一天的上午,我慕名来到了坐落在福山路2号的《青岛刘武美术馆》。是日,冷空气初袭,朦朦细雨小打小闹地敲打着地面,给这条文化小路增添了更多的灵秀和宁静。这美术馆不大,命名为“馆”貌似有点夸大,谓之美术小舍我觉得倒是恰如其分,小舍又冠以美术,文化味道、温馨气息豁然升腾。我置身在这四周挂满了钢笔画的包裹里,浑然感觉似一个平常人立即有了文化的气质,又似乎感到一件普通商品顿时换上了华丽的外包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亲近这文化氛围浓郁的小舍,咱自然也文化了起来,言行举止下意识地具备了端庄。为了表现成熟和见过世面,也适当压抑一点惊讶和惊喜。与艺术为伍总会推动人们走向高雅和文明。正象在华丽的地毯上不会让人有随地吐痰的欲想。当然,你想吐也没有办法,在华丽地毯上随意吐痰,有可能成为名人的,吐得越自然,越不造作,成名度的概率越高。关键在于脸皮的厚实度和抛弃面子的坚决度。</h3> <h3>  我看过不少展览,也观赏过不少华美的家装,但在这里我感受到一种朴素和内敛,平淡中弥漫着似有似无的文化气息,不显山不露水般地艺术适度。这屋宇也没有什么刻意装修,与豪华丝毫无缘,处处皆淡然,我想起了这句话,用来概括这小舍很恰当,十足恰当。<br>       我坐在长方桌前,左邻右舍集合着几十幅青岛名人故居的钢笔画,它们居住在各种精细的画框里不言不语,主人般地不事张扬。等着人们检阅?我正面墙壁的三张钢笔力作体现着画家的不同笔锋和风格,最上幅是建筑的一角,刚劲、阳光味道溢于言表。中间一幅有着浓郁古代色调的山水情韵,很温柔,透着精细和文弱,与上幅形成详明的对比。我戏言,放上一对古典而文雅的书生和佳人,自会更柔顺,更古典,更中国。他一笑,很礼貌地表示赞同。最下面是一张另有特色的山水,亦刚亦柔,亦弛亦张,别有风味。我不懂画,更不懂钢笔画。对刘武的钢笔画,我感到好看,有力道,透者一种文化的美,尤其是他的那些有关建筑的大作,与原建筑相比,可以说形似神似兼备,线条流畅,用笔地道。那明暗色调的巧妙运用,或明快淡然,或粗旷浓烈,让人不得不回味。咱外行,不敢多说,说多了露馅,藏拙为上。</h3> <h3>  徜徉在刘武的创作里,把作品检阅一遍之后,收拾心情,回归平静,开始近距离重新认识我面前的排球刘教练。此时此刻。我们开始交流,时间不长,话语不多,但我们没有客套,不说废话,一句话一个信息,几句话一个印象,一席话结束,我心中形成着一个新的全方位文艺范渐浓的刘武。<br>    我发觉这位刘武特健谈,压根不是寡言少语那类型。他思维很是敏捷,语言表达简单明晰,三言两语就让人家明确了自己的意思,没有多余的修饰和状语。交谈中你可以深感他的三观很顺应时代,不苍老,不干瘪,不张扬,不僵化。青春阳光朝气,青年人的气质和心理跃然。与其交谈,很欣慰自然。更鲜明的特点是他对文化的认识和追求,对人的理解和善意热情。从他的谈话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对文化名人的敬重,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创作以及他们的作品和文化贡献了若指掌,言谈中那种带有真实情感的表露,那种文化内涵的自然闪现,那种积极主动推介文化名人的使命感以及与这些文化名人比邻居住的自豪一直弥漫着、涌现着,使着我这自认为很喜欢文化的比他年长者悄悄滋长着自愧不如的因子。</h3> <h3>  在这温馨小舍,我看到了他手绘的一张青岛名人故居的地图,几十座文化名人故居的名称,道路、门牌标志的清清楚楚,有了这张地图,你尽可以放心大胆地向前走,沿着这地图指引的路线,尽情地与那些名人故居拥抱,感受着这些地场的文化氛围,倾心地与这些文化大拿对话,倾吐对文化的感受,抒发对文化的百般追逐和万般惆怅,在凝视历史、沉醉文化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品位。</h3> <h3>  简单的交谈和坦率的交流,我们互相启发着人生旅途上感触与感慨。刘武在交谈中自然流露出习画中的众多感悟。奋斗总是有结果,但奋斗的过程更容易令人陶醉,使人难以忘怀。想象他在阳光下,灯火中那精心作画的态势和身影,当全身心投入对自己将要创作的画面里,那一丝丝线条,那一缕缕色调,那变化多端的阴暗明快,那石块组合的楼宇,那簇拥在四周的树丛灌木瞬间有了生命,在精心的创作中,这刘武必会产生愉悦的艺术快感,画纸上感知雄伟建筑的肺腑心声,笔尖中倾听花花草草的和声细语,笔尖与画纸的摩擦碰撞,分明是抑扬顿挫的交响和弦啊!。此时此刻已经进入了忘我境地,潜心耕耘在自己执著的艺术田地里。当一张张活灵活现的名人建筑在他的努力中诞生,岂是兴奋能够形容?这才是艺术的张力,是一次次全身心创作的愉悦徒步,是绘画海洋里的放怀畅游。一条多么令人羡衍的艺术之路啊!一幅多么精美绝伦的人生图画啊!刘武,愿你永远在路上,莫停步。</h3> <h3>  因为有了文化内涵的支撑,因为有着对人的善良和热情,因为有着一股要干事的执著,当然还有不可否认的天资成分,我面前诞生了这活生生的崭新的文化使者刘武。有了这些十分难凑全的主观客观优势和激情,你不想成功,不想崭新都不行。还有,正是有了这崭新的刘武,推动着我的思绪,鼓动着我的情结,调动着我的热度,有了近距离感知刘武的欲望,有了这小小文章的诞生。你在桥上看风景,桥下有人看你,你也是别人的一道风景线。猛然想起了多年前看到的这句子。</h3> <h3>  在回家的公交汽车上,我思绪的车轮依然不能停止,心境搁置在刘武美术馆里。由刘武的成功我想到成语“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刘武的成长轨迹不就是一宗令人“刮目相看”的凡间案例吗?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无时不在变化中,我对刘武从初识到如今的重新认知,这期间刘武飞跃式变化迸发,使人不得不发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之感叹!人活一生是精神,这精神的派生物往往是不可估量的。人做了尽心的努力,在有所建树之时,回头审视自己走过的道路,有时对自己的潜力都感到始料未及,感叹连连。由此尽可以打破我们僵化静止的思维惰性和盲目的自信,人不可看死,人的变化往往让人出乎意料,甚至完全脱胎换骨地成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只要活着,还在奋斗,你就得必须不断认识深化认识直到盖棺论定。因此,你知道一个人,没有深入地了解他,理解他,很难说你认识他,充其量只能说你你知道他,人,需要不断观察、认识、乃至共事、共利益,才算真正接近这个人,一旦把人看死了,对人对事切陷入盲目的僵化自信。就开始落伍了。</h3> <h3>  由此进一步引申思考,我想到了对另一类人的“刮目相看”。有的人,你多时不见,他们那世俗的势利心机大面积增长,昔日里尚存的青春气息,对理想的憧憬和向往,创业的冲动洋溢荡然无存。甚至目光中曾有的清澈和明快都退光了,哪怕留点些许。充斥眼球的是浑浊暗淡,还有一丝丝看透凡尘的无可奈何。士别三日,那个阳光的他蒸发了,换来的是所谓“现实”和“成熟”,实则是势利。忙忙碌碌,浮躁庸俗。与其交谈,不是牢骚,就是抱怨,牢骚是全方位的,抱怨是多层次的。不是这个领导小看他了,就是那个小人算计他了,或者同事朋友嫉妒他了云云。面对别人的成功,他连嫉妒的细胞都泯灭了,除了不屑,就是为自己的落魄找借口,或者为成功者找理由,不外就是人家的客观条件好,人家有门路,人家会投机,人家有靠山,人家有路子,人家有金钱等等。甚至大言不惭地放言,他要有了这些条件,比他成功的多。与他在一起,活生生陪伴着一架负能量标本。这类人压根想不到自己的无才无为无能,彻底无趣了。更想不到这个世界缺了他,似乎更和谐至少彻底堵塞了一支负能量颓废的污染物。善良的人们总想试图说服这他们,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不可能有效果。冰冻三尺,岂一日之寒?这类人从根上就歪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早已落伍腐朽了,思维模式全盘硬化,思维功能严重退化,思维方向直线到底,思维空间早已装满陈旧的东西和海量的偏见,已经塞不进新东东了。你想纠正他,是折磨人家,重要的是你在折磨自己,何苦?道不同则不相与谋。三观不同,求同存异,或各行其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真智者也。</h3> <h3>  跑远了,跑远了,想多了,想多了。借别人的功成名就,浇自己的心中块垒,有干私活之嫌。打住!<br>      回到刘武。<br>       我的思绪又回到那座弥漫着文艺气场的小舍,仿佛刘武还坐在我的眼前。这刘武已经跨上了一层大大的台阶,六年习画,成果如此闪亮,此基础之上,更有释放能量的硕大空间。他在自己营造的这座舞台上仅仅是初步表演,一场大戏刚刚拉开,序幕之后应该是更加出彩的高潮。我深信!未来的刘武应该更精细,更精心,方向当然是精品,更不可缺少与之配套的人文精神和崇高人格的升华。</h3> <h3>  按照中国时俗,此间正临刘武的六秩寿辰。花甲之日,乃刘武画家之时,可庆可贺!堂堂的真实货,满满的正能量。他的心大着呢,道路长着呢,目标远着呢!有生之年,刘武说,他要继续画下去,画遍青岛所有名人故居,还要外出寻访并画出中国其它城市的名人故居。我们期待着,期待刘武更多的好作品问世,期待刘武的画技不断长进,期待刘武的画风形成自己的特色或流派。多年后我们希望出现一位谓刘武的著名的钢笔画艺术家而不是一个空壳的、画画的、泛泛的卖艺术的“家”。这类“家”太多,缺你不少,多你不多,少去凑热闹。</h3> <h3>  二十年前,我知道了刘武,排球教练。二十年后,我开始认识刘武,已经是排球教练兼画家的刘武。人终究是要变的,只是变化的方向和程度不同而已。刘武还要变,还要继续飞跃,数年后会再出现一位排球刘武兼画家刘武兼摄影家刘武舞蹈家刘武电影家刘武?或许。没有不可能!因此我还是要说我知道刘武,哪敢硬气地说我认识他?所以,我不认识刘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