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灵动之美在收藏中永存

冷月霜剑

<h3><b>一、国产相机</b></h3> <h5><b>(一)国产中画幅经典</b><b><br></b></h5><h3><br></h3> <h5>海鸥4A(白脸),50mm/f3.5。1968年。</h5> <h5>长城DF-2出口型。仿德国Plauble。上世纪七十年代。</h5> <h5>海鸥203(红点)。75mm/f3.5。1964年。左面一台。</h5> <h5><b>(二)国产135旁轴和单反</b></h5> <h5>海鸥DF-1。58mm/f2.8。1971年。当时进入国际市场价格比66年生产的DF高出一截,差价可购一块英纳格手表。说明当时中国相机制造具备一定水准,现在全军覆没。</h5> <h5>上海528(三钉)。50mm/f3.5。仿莱卡iii系列。前面一部。</h5> <h3><b>二、外国相机</b></h3><h5><b>(一)大中画幅</b></h5> <h5>蔡司依康ZEISS 5寸双皮腔—ICA 255 IDEAL。Compur13.5mm/f4.5。双轴移动,约为上世纪20年代生产。</h5> <h5>玛米亚RB67 professional sd。120单反。127mm/f4。目前快门声音是我听过最好听的两个机器之一。曾用此相机拍过我家猫尊。</h5> <h5>哈苏500C/M。蔡司CF50/f4 红T*镜头。另一只蔡司CF150mm/f4 红T*还在日本仓库里。A12胶片后背。</h5> <h5>左面一台哈苏比玛米亚小了半个身子。</h5> <h5><b>(二)外国旁轴和单反</b></h5> <h5>福伦达天线机(石库门)(左)、福伦达至尊一代(右)。福伦达三剑客还差一剑(Bessa ii)。相机中福伦达最有玩头,这帮设计师最终以异想天开的设计把企业搞垮了。</h5> <h5>福伦达prominent至尊一代机身,至尊color-skopar 50mm/f3.5镜头。1950年投产。叶片式镜间快门。</h5> <h5>福伦达Voigtlander vitessa。135折叠。长天线为上弦,短天线为快门。这款机器又称为“石库门”,当时的连拍之王。脑洞大开的设计。</h5> <h5>蔡司依康伯爵夫人Zeiss Ikon contessa,天赛Tessar45mm/f2.8镜头,是世界上最好的35mm折叠相机,世界上第一部集成测光表的相机。</h5> <h5><font color="#010101">奥林巴斯M1(相机中的错版邮票)。50mm/f1.8。</font><font color="#010101">1972年</font><font color="#010101">生产了一批,因</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莱卡以名称上与其M System旁轴相机有混淆的嫌疑而诉讼,</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Olympus只好把M System 改成OM System,M1 改成了OM1.</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但第一批的相机和镜头已经生产完毕,机身上印着M1,镜头上也打着Olympus M-System,</span><font color="#010101">就无意间成了一批限量生产的OM System始祖,也成了后世收藏家竞相追逐的收藏品。</font></h5> <h5>爱克山泰Exakte vx iia(世上第一部135单反)。上世纪五十年代。10片光圈版的蔡司biotarl58mm/f2镜头,为东蔡最著名镜头之一,更是俄头八羽怪的师傅,俗称蔡司“小B”。</h5> <h5>快门声音也是最好听的两个之一。有眼平和腰平两个可更换的取景器。</h5> <h5>图为腰平取景器的图像。</h5> <h5>阿古斯Argus c3。美国1944年生产,是美国历史上畅销机型,企业生存27年。</h5> <h5>莱卡iiif。1950年生产,56年停产。是被各国仿制较多的机型。</h5> <h5>跟上海528放在一起,你能分辨出来吗?</h5>

相机

蔡司

镜头

单反

快门

莱卡

旁轴

福伦达

生产

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