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旅行之探秘吴哥

lily

<h3> 对吴哥,一直是向往的,但一直也未认真了解过,所以对其知之甚少,只是莫名认为吴哥是一个除了神秘还是神秘的地方…… 不知什么触动了我冲动的神经,从决定到到达都没超过48小时,简单地收拾了行李,才觉得有些惶恐,为自己这样冒失地就要踏入一个神秘而古老的地方而惶恐!还好,经度娘提示,可随蒋勋先生这位有着14次吴哥游历经验的资深艺术史游人去探寻吴哥之美! 在去机场的途中,2经周折,终于寻得蒋先生这本《吴哥之美》;也还好,由于飞机到达已是半夜,第二早可以睡个懒觉,活动行程从午饭后才开始,我可以利用这段缓冲填补一下自己的无知,缓解一下惶恐的心绪⋯⋯ 阳光正暖,气温正好,一切都是那么美美滴🌸🌸</h3> <h3>巴肯山Phnom Bakheng在吴哥城Angkor Thom南门外,是一座并不高的孤立山丘,对于山里娃长大的我来说,可以很轻松就爬上去,10来分钟巴肯寺便映入眼前了,虽已残垣沧桑,但其石阶和两侧石墙的砌造都非常精准,残留的两座巨大石狮雕刻守护着庄严的国家寺庙入口,雕法浑厚大气。登上最高一层的坛台上,一共有108座小塔围绕着中央寺塔。</h3> <h3>大大小小、疏疏密密的砖塔突显了中央须弥山Meru的永恒稳定。</h3> <h3>巴孔寺用塔的形式追寻"山"的象征,利用石阶及向上累建的坛,一层一层来完成"山"的意象.</h3> <h3>  傍晚时分,许多人在陆离渐淡的光线中等候日落,仿似一尊尊剪影,又若落日中守候自己时光国度的石狮,我捕捉着落日余晖在塔寺每个角度投射下的婆娑光影,如痴如醉,亦真亦幻⋯⋯</h3> <h3>2月9日上午参观了被俗译为"女皇宫"的斑蒂丝蕾建筑。班蒂丝蕾的建筑比一般神殿山的寺庙要平缓低矮许多,没有陡直峻伟、令人眩晕的高度,而是以十分亲近人的尺度布置成温暖的空间院落,它的建造选择一种含玫瑰红色的细质砂岩,在阳光照射下,反映出石质中浅浅的粉红色泽。它是国王赐给退隐高僧的静修之所,行走在其中,能感觉到一种谦逊而宁静、慈祥而温暖!</h3> <h3>斑蒂丝蕾的石雕图案,像波斯的织毯,像中国的丝绣,像中古欧洲大教堂的玻璃花窗,像闪动的火焰,像舒卷的藤蔓,像一次无法再记起的迷离错综的梦⋯⋯ 自 蒋勋</h3> <h3>在这里,大昕为我拍了几张美美的照片,让我忘了班蒂丝蕾,忘了雕刻,却从心里记起了美,我终于有幸领悟美是何等让人愉悦欣喜⋯⋯</h3> <h3>倚坐院墙之下,追问那份谦逊宁静⋯</h3> <h3>我愿穿越到公元967年,静静地欣赏着匠人们的精雕细琢,亦或变身其中的一块砂岩,任由匠人的雕琢⋯⋯</h3> <h3>大昕也想成为框里的一幅画.</h3> <h3>小吴哥Angkor Wat并不在吴哥城中,它独立于大城东南方1700米的地方,是吴哥现存最完整的建筑艺术,应视为一个独立的城市,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城中之城".远眺便可以看到方方正正的吴哥寺,寺前有人工开凿、宽度达190米的护城河,护城河的开凿除了防卫、排水蓄水实际功能外,似乎在建筑空间上更突显了印度教寺庙建筑的宇宙观念。(蒋先生)</h3> <h3>真正进入吴哥寺,才能感受其建筑空间的强烈震撼感--建筑实体其实与即视感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h3> <h3>用回廊构筑成的围墙,环绕寺庙外围一圈,除了通行的实际功能,回廊内侧的精美浮雕,就如同电影胶片为我们展播出一部古老的史诗故事。</h3> <h3>浮雕回廊不只让我们观赏,更是让我们追思⋯⋯</h3> <h3>浮雕上的飞天女神,神态自若,栩栩如生.</h3> <h3>西方人把回廊翻译为"Gallery",正好传达出回廊浮雕的展示功能。</h3> <h3>信徒攀爬而上,不仅需要手脚并用,五体投地,而且要心专意静!在通向信仰的高度时要如此精进专一,使物理的空间借助建筑转换为心灵的朝圣。</h3> <h3>通往天堂的阶梯大概是让虔诚的信徒在朝拜的每一个步履中感觉到靠近信仰的漫长过程⋯⋯</h3> <h3>站立在天堂俯瞰吴哥城,能感受到吴哥王朝的盛极繁荣与沧桑变故⋯⋯</h3> <h3>庙宇的恢宏气势可见一斑</h3> <h3>闪现在这壮观精美的庙宇之中,大昕似乎汲取了佛神之气,宛如一只精灵⋯</h3> <h3>战争消失了,尸横遍野的场景消失了,瞋怒与威吓的面孔也消失了,甚至连面容、五官都消失了,只剩了一种极静定的微笑,若有若无而又无时无处不在,宛如一种花的芳香.这种微笑被称为"高棉的微笑"</h3> <h3>在吴哥城门的每一个角落,在巴扬寺每一座高高的尖塔上,在每一个淸晨,被一道一道初起的曙光照亮,随之一百多个微笑的面容也一一亮起来,让整个吴城温慈而祥静。</h3> <h3>饱经沧桑、慈爱的高棉微笑VS充满童真,快乐的大昕之笑</h3> <h3>倚窗卷纶,高棉的微笑便扑面而来……</h3> <h3>鼻对鼻,感受高棉微笑的气息……</h3><h3><br /></h3> <h3>如果说之前用一个词来介定吴哥的话,我想是"精致壮观",但今天参观了塔普伦寺(吴哥王朝的国王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其母而修建的寺院),我还想加一个词,就是"坦然悲壮"!</h3> <h3>行走其间,突然想起了秋雨先生关于"废墟"的哲思解读:【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原本读起来抽象诲涩的文字,在这片废墟里突然变那样具体--</h3><h3><br /></h3> <h3>因为那就是这满地盘枝缠绕其间的断砖残石、</h3> <h3>杂草斜柱、</h3> <h3>残垣断壁……</h3> <h3>古代的废墟,是一种现代构建。</h3><h3><br /></h3><h3>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还应该有宽容、有气度、深遂而绵长⋯⋯</h3><h3><br /></h3><h3>因此,愿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