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大集,过小年

映日荷花

<h3>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自从进了腊月,年味儿就越来越浓了,特别是腊月二十三,当仁不让地掀起了过年的小高潮。当然,你若呆在家里自然是感受不到过年的热闹劲儿的,你得走出门去,到集市上去。</h3><h3> 农村的集市上,陈列的物品少有奇珍异宝,不过是吃的穿的玩的常见之物。如果适逢什么节气,应景的物品更是要串起整个集市。例如端午了就有很多卖粽子的——现在许多人讲究体验生活,凡事都想动一动手,所以除了有包装的成品粽子之外还有单卖芦苇叶子糯米蜜枣花生的;等到八月十五了,满大街就都是卖月饼的。</h3><div> 腊月二十三呢?当然是灶糖。从西到东绵延千八百米的集市上到处摆都有灶糖,卖菜的卖水果的就连卖袜子的摊边上都摆上了灶糖。有带包装的姜氏灶糖(这灶糖大概是姓姜的师傅做的)十块钱一包十五两包;也有啥都没有就装袋子的也许就是自家做的,还有带小喇叭循环广告的:正宗好灶糖,好吃不粘牙……有人上前问:</div><div> 粘牙不粘牙?</div><div> 主营袜子的摊主马上热情回应:</div><div> 不粘不粘!您尝尝?</div><div> 摊主伸手拿起摊上的碎灶糖让试吃。</div><div> 十块钱一包十五两包,来两包?</div><div> 试吃的不好意思不买,十五块来两包。后来的人看见这家灶糖卖得不错,也来两包……袜子也沾了灶糖的光,卖出去不少。</div> <h3>  我们这儿把这种面食叫做花糕,也有叫枣山的,主要功用不在于吃,而是过年走亲戚时姥姥家为出嫁的女儿准备的回礼,意思好像是姥姥家的人要做晚一辈人的靠山和后盾。</h3><h3> 枣山是用白面和红枣做的,把发好的白面,切成小段儿,擀成面片儿,用筷子棱儿压一遍,然后把有棱儿的面片儿捏成S形,再在S形的面片两头点缀上头天晚上就泡着水的大红枣儿——一个花糕需要五个大小差不多的S形面片当花瓣儿,中间的花芯用更长些的有棱的面片儿反复折两次用筷子夹在折叠面片的正中间,夹紧,然后切开折叠处,再点缀上大红枣,摆在五个S中间即可上锅蒸了。</h3><h3> 记得小时候我家通常是在腊月二十六开始蒸馒头蒸花糕。有一年蒸花糕,弟弟用筷子压</h3><h3>好面片捏成S形之前问我们像什么。我正思考,他来了句:</h3><h3> 像不像咱爹的眉头(额头)?</h3><h3> 我和妈妈相视,然后大笑不止!</h3><h3> 爹正在不远处烧地锅呢,一回头一皱眉,别说,他那布满深深浅浅皱纹的额头,跟这压满筷子棱的面片还真是像!</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豌豆馅儿。看见这个就想起奶奶。她很喜欢吃的一样东西。以前我们村子小庙会时有卖的,我总要买上一小块儿给她,她总是高兴得合不拢嘴,见人都要夸耀说是孙女买的——现在想来,其实她也未必就最喜欢吃——她只是不由自主地就放大了别人对她的哪怕一点点好,她让对她好的人心里特别骄傲特别想对她更好一点。所以,我记得第一次给她和爷爷买豌豆馅儿买小鸡腿儿买草莓他们很高兴所以我一见到卖豌豆馅儿的卖小鸡腿儿的卖草莓的就想买给他们……现在,我倒是想买,却没有人吃了……</font></h3> <h3>  迎风招展的棉花糖。虽然小孩子很喜欢,大人们却知道那是色素和糖的组合是不健康的。</h3> <h3>  这些都是集市常规陈设。</h3> <h3>  干菜区。</h3> <h3>  帽子。</h3> <h3> 丝巾。</h3> <h3>  衣服。</h3> <h3>  鞋子。</h3> <h3>  集市上走一趟,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从吃到喝——不敢说这里多高级但一定算得上一站式的大型的临时的物美(各花入各眼)价廉(这是一定的)的购物中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