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骏

葛骞

<h3> 总策划:马丽颖</h3><h3> 主 编:葛 骞</h3> <h3>  2018年2月15日是马骏烈士逝世九十周年。</h3><h3>  马骏,1895年10月出生于吉林省宁安县(今黑龙江省宁安市)。20世纪20年代初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五四时期津京地区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东北地区地下党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共北京市委的早期领导人。1927年冬被奉系北洋军阀政府拘捕。1928年2月英勇就义,年仅33岁。邓颖超同志生前指出:马骏同志很年轻就为中国革命献出了生命,但马骏精神不死。</h3><h3> 马骏烈士身上体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马骏出生在内忧外患的旧中国,青少年时期就有救国救民的愿望。“当兹求学时候,勤免修己。将来深入社会,以救中国”,“我们的志,是要同心协力去救中国”,他这么说,也这么做,时刻将爱国救国变成自觉的行动。1919年8月,马骏率众在天安门前请愿示威,一度遭到逮捕。被捕前,他郑重宣布:“吾人死为国死,死为争国不亡而死,死后惟愿全国父老以及后之来者,万不可把国忘了。”出狱后,他又郑重声明,“入狱以前的马骏是马骏同家人的马骏,出狱以后就是国人的马骏了”,紧紧把自己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h3><h3> 马骏烈士身上体现着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精神。马骏在现时斗争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他的信仰就再也没有动摇过。作为一名回族青年,他关心自己民族的解放,并把本民族的解放斗争同整个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他说:“只有共产党和苏维埃才能真正彻底解决民族问题”,“我要把回汉等各民族团结在一个共同的革命旗帜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为信念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1927年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酷刑,他坚定的回答:“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叫我不宣传马列主义,不宣传革命,这比太阳从西边出来还难”。</h3><h3> 马骏烈士身上体现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无论在爱国运动的风口浪尖上,还是在地下斗争的残酷环境里,无论在北京、天津,还是在黑龙江、吉林,马骏无惧无畏,将生死度外,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总是出现他英勇奋战的身影。五四运动中马骏以勇于同军阀政府斗争而获得“马天安”的美誉。五卅运动中,他亲自领导推动了吉林的反帝斗争,被反动报纸指为“极端赤化的元凶”。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他临危受命由苏联回国,担负起中共北京市委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并决心为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直至献出宝贵生命。</h3><h3> 习近平同志指出:“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的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毫无疑问,马骏就是这千千万万不屈抗争的中华儿女中的一员。</h3><h3><br></h3><h3><br></h3> <h3>  邓颖超1984年6月为“纪念马骏同志”题字</h3> <h3> </h3><h3>  马骏(1895——1928),又名马天安,字遹泉,号准台,绰号美髯公,回族革命烈士,五四运动时期著名的活动家,东北地区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同学和亲密战友。</h3> <h3><font color="#ed2308"> 品学兼优的回族青年</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少年时代的马骏,勇敢热情,诚恳朴实,富于正义感和爱国精神。中学时代,马骏勤于思索刻苦学习,成绩优秀,面临国家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马骏积极参加和领导学校社团活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寻求救国真理。</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010101"> 1895年10月19日(农历九月初二),马骏诞生在吉林省宁安县(今黑龙江省宁安市)的一个回族家庭,有一兄、三弟、四姊、一妹。图为马骏手持全家福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马骏的父亲马喜贵很有办事和创业能力,曾兴办清真两级学校并经营“元和盛”烧锅和“增兴福”面粉厂。1920年曾亲赴天津营救被捕的马骏、周恩来等爱国学生。1925年7月,因支持马骏从事革命活动,被敌人所害。周恩来同志称他为“机智、开明的老爷子”。</font></h3> <h3>  1912年,马骏在吉林一中读书。当时正值全国掀起抵制日货运动,他和同学们积极投身斗争行列,暑假回家时他又发动了宁安抵制日货斗争。年轻的马骏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演讲才能。</h3> <h3>   马骏少年时代读书的清真学校</h3> <h3>  马骏夫人杨秀蓉(中左一)及其子女</h3> <h3>  马骏的胞弟马骅(马骥),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1925年受党组织委派与马骏共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在北京从事地下工作,抗战期间被日军逮捕,牺牲于北京。</h3> <h3>  1915年8月,马骏考入了我国著名的私立天津南开学校,并结识了高他两级的周恩来,由于理想、志趣相投,共同参加活动,两人成为密友。那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向北洋军阀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国难当头,群情激愤,马骏和周恩来等同学奋起抗争,成为南开学校爱国学生的中坚力量。</h3> <h3>   天津南开学校主楼</h3> <h3>  暑假期间,马骏回到家乡,宣讲“二十一条”的侵略实质,揭露袁世凯卖国求荣的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斗争。他亲自导演了新剧《一念差》,讽刺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很受宁安群众的欢迎。这是马骏在宁安义演话剧的旧址——西阁。</h3> <h3>  马骏善于思索,学业优秀,文笔练达。这是马骏经常发表文章的南开学校校刊——《校风》。</h3> <h3>  马骏经常参加南开学校的新剧演出活动,这是为了纪念南开学校成立十四周年演出的话剧《新村正》,前排左起第三人扮演村夫者为马骏,右起第一人为周恩来。</h3> <h3>   《南开同学录》</h3> <h3>  马君骏</h3><div> 君性慷慨磊落,口才便捷。曾两任本校演说会、学生讨论会、及自治励学会会长。又任义塾服务团总董及教务长。</div> <h3>   《南开同学录》中日文班合影</h3> <h3>  《南开同学录》中本班毕业委办团全体职员合影</h3> <h3>  马骏所在班级国文特试优胜代表合影,前排右一为马骏。</h3> <h3>  马骏喜欢体育运动,这是马骏与班级篮球队合影,右二为马骏。</h3> <h3>  马骏所在班级毕业时全体师生合影,后二排右起第五人为马骏。</h3> <h3>  1919年南开学校校庆,已毕业的学生返校合影。前排左起第四人为马骏,右起第六人为周恩来。</h3> <h3>   《南开同学录》中法制班合影</h3> <h3>  《南开同学录》中本班历年班长及体育干事合影</h3> <h3>   《南开同学录》中国文班合影</h3> <h3>   《南开同学录》中三角科合影</h3> <h3><font color="#ed2308"> 五四运动的先锋</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五四运动一开始,和整个运动的过程中,他始终站在最前列,是天津爱国运动的领导人。他具有高度的爱国思想,富有正义感,为人正直,性格豪爽,工作干练,认真负责。在当时,他奔走呼号 ,勇于斗争,他擅长讲演,语言简明有力……,他积极参加实际斗争,不怕反动统治者的迫害,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英勇的革命精神。</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邓颖超</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010101">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上的失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5月4日下午1时许,北京三千余名学生齐集天安门前示威游行,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font></h3> <h3>  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青年学生立即响应,这是天津北洋大学游行队伍。</h3> <h3>  五四运动爆发后,马骏以积极的态度、英勇的精神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伟大爱国运动之中。他四处奔走,动员学生起来斗争。在天津十几所大、中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这是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地点——水产学校。</h3> <h3>  天津学生联合会的成立推动了天津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6月10日,天津商界宣布罢市,11日在亲日分子的鼓噪下,天津商会突然宣布开市。为了说服商会坚持罢市,马骏头撞商会议事厅立柱,血溅商会。马骏这种为了救国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震惊了天津商界,推动他们继续坚持了罢市的斗争。这是天津学生联合会正副会长合影,左为马骏(副会长),中为谌志笃(会长),右为韩志祥(副会长)。</h3> <h3>  6月3日至4日,北洋军阀逮捕了近千名学生,这是“六三”大逮捕。大逮捕发生后,天津学联、上海学联向全国披露北京大逮捕的急电,呼吁各界声援学生。</h3> <h3>  6月5日,天津学生联合会在南开学校广场召开了数千人参加的爱国运动大会,马骏在会上带领大家高声宣读《宣誓书》。会后进行了示威请愿,要求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争回青岛,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这是马骏拟定的《宣誓书》。</h3> <h3>   天津学生联合会发出的急电</h3> <h3>  1919年6月16日,在北京、天津学联的倡议下,在上海召开了中华中国学联总会成立大会,扎下了学生运动的大本营。天津选派马骏、刘清扬为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工作。在学联成立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马骏为总指挥,游行队伍通过租界地,创历史先例,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这是参加中华全国学联总会成立大会的各界代表合影。</h3> <h3>  巴黎和会签字日期迫近,天津各界联合会推选马骏为代表,率天津代表郭隆真、刘清扬等十余人赴京,联合北京代表请愿。面对北洋军阀总统徐世昌,马骏怒斥道:“我们决不允许肮脏的巴黎和约把我国的山东主权转给日本。”在爱国群众运动压力下和支持下,参加巴黎和约的中国代表拒绝了在和约上签字。这是天安门前爱国学生的请愿队伍。</h3> <h3>  为了抗议山东镇守使司令马良杀害爱国群众的暴行,8月23日京津学生联合到总统府两次请愿,反动军警竟然逮捕了全部请愿代表。马骏闻讯后,8月26日率领京、津、鲁和唐山、烟台等地请愿代表五千多人到天安门前,展开学生请愿大示威。反动军警残酷镇压学生,并逮捕了马骏,要他宣布解散学生队伍,马骏严词拒绝。这次斗争的消息传开后,全国震怒,抗议书纷纷飞向北京。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反动当局被迫于8月30日释放了马骏和被捕的请愿代表。马骏因在天安门前的表现,被人们颂为“马天安”。这是天津联合会报为马骏请愿代表归来特发的号外。</h3> <h3>  各报纸报道马骏等人被捕警厅拘留半年后,开庭审理及释放的消息。</h3> <h3>  马骏在天安门前被捕,获释后在南开学校的留影。</h3> <h3>  为了进一步宣传、组织、领导群众的革命斗争,马骏、周恩来及天津学生联合会其他成员于1919年7月21日创办了周恩来任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刊名下用英文写着“民主: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我们的箴言”。</h3> <h3>  随着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展,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积极份子感到需要成立一个严密的组织,以便进一步研究新思潮和开展革命活动。1919年9月16日,马骏与周恩来、刘清扬、邓颖超、郭隆真等二十多名进步男女青年成立了觉悟社。觉悟社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小组之一,它的成立对于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对天津人民爱国斗争的深入和培养革命骨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来觉悟社半数以上的成员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觉悟社的旧址——天津草厂庵。</h3> <h3>  觉悟社编辑出版的刊物《觉悟》,向社会积极宣传灌输新思想、新概念。</h3> <h3><font color="#b04fbb"> 一个小蜘蛛</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马 骏</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r></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潇潇的细雨,飕飕的凉风,</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枯枝上一个小小的蜘蛛,经营它的网儿;</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忽上——忽下——忽东——忽西</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好像一个织布的梭机。</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须臾间把网织起;可恨的无情风雨,</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织成了!刮乱了!</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织好了!打破了!</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打破了!织好了!</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它永久不息的努力,努力!</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工作呀!工作!</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奋斗呀!奋斗!</font></h3> <h3> </h3><h3> 在《觉悟》第一期上,刊登了马骏写的署名“廿九”的两首寓言诗——《他们为什么不去》和《一个小蜘蛛》。他以蜘蛛结网不知疲倦的顽强精神,抒发自己的革命情怀,鼓舞人们不屈不挠地斗争。<br></h3> <h3><br></h3><h3><br></h3><h3>  觉悟社部分社员1920年合影。前排左起:谌志笃、薛撼岳、郑秀清、周之廉、邓颖超、刘清扬、李震瀛。后排左起:谌小岑、潘世纶、马骏、李锡锦、郭隆真、胡维宪、周恩来。</h3> <h3><font color="#b04fbb"> 觉悟社社歌<br></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世界潮流,汹涌澎湃,来到中华地。社会革命,阶级战争,青年齐努力。二十几个同志们,大家携手作先驱。奋斗牺牲是精神,推翻恶势力。</font></h3> <h3>  1919年11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在福州枪杀学生,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福州惨案”。闻讯后,马骏、周恩来等领导天津学生和群众声援福州学生,积极开展抵制日货斗争。反动当局于1920年1月23日先后逮捕了马骏、周恩来、于方舟、郭隆真等26人。在狱中,他们用绝食方式向反动当局斗争。这是周恩来写的《警厅拘留记》,详实地记录了他们在狱中进行斗争的情况。</h3> <h3> 马骏在狱中的辩护书</h3> <h3>  马骏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狱中他“谈笑自若,充满胜利信心”。在被拘禁的半年中,他竟蓄起很长的胡须,被战友们称为“美髯公”。6月下旬,李愚如赴法留学,马骏写了一首诗《送李愚如赴法》送给李愚如。这首诗清新可诵,表达了马骏坚定的革命信念。</h3> <h3>  经过各界群众和爱国学生的坚决斗争,反动当局终于在1920年7月18日释放了全体被捕爱国志士。这是马骏等获释时全体被捕代表在天津总商会内的合影。前排左二为郭隆真,第二排左二为马骏,第四排右二为周恩来 右一为于方舟。</h3> <h3>  马骏、周恩来等人于被捕释放后当晚聚餐,庆祝斗争胜利。</h3> <h3>  马骏等人用“1919”的图案,在南开学校载种一片树,纪念五四运动。经过革命风暴的洗礼和锻炼,马骏很快成熟起来。1920年,他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h3> <h3><font color="#ed2308"> 战斗在白山黑水</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马骏是党派到吉林的第一个共产党员,也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他在宁安建立起吉林第一个党小组,也是东北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是东北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为了开展革命活动,经常奔走在宁安、吉林、哈尔滨、绥芬河、齐齐哈尔、白城、双城、长春、四平、牡丹江、海参崴等地。</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吉林第一位共产党员马骏</font></h3> <h3>  马骏的南开校友邓洁民,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创办了哈尔滨东华学校。他以教育救国为宗旨,思想进步,积极为革命者和爱国志士提供方便。马骏到哈尔滨后,住在东华学校,从事革命活动。这是哈尔滨东华学校旧址(今哈尔滨二中)。</h3> <h3>  1923年2月21日,韩铁(迭)生等人在马骏的指导下,创办了《哈尔滨晨光报》。马骏曾多次在该报发表文章,传播马列主义,促进了东北人民的早日觉醒。这是《哈尔滨晨光报》报社旧址(今哈尔滨道外北14道街284号)。</h3> <h3>  1923年9月9日,日本反动政府指使特务绑架杀害了华工领袖王希天。马骏闻讯后,积极筹备和开展了纪念王希天的活动,抗议日本特务暴行。这是马骏组织各界在吉林斯美茶馆为王希天举行追悼会。</h3> <h3>  1924年9月,马骏离开宁安,来到吉林毓文中学任教,他利用讲课、演讲、著文、谈心等形式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十月革命的经验和五四运动精神,并在学生中发展了党员、团员,从而为吉林的反帝爱国斗争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骨干。这是马骏从事革命活动的吉林毓文中学旧址。</h3> <h3>  1925年5月30日,上海二千学生在租界内宣传,声援工人的斗争,被英巡捕拘捕一百余人。万余群众聚集英巡捕房门前,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遭到英帝国主义巡捕的血腥镇压,酿成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这是惨案发生前聚集在南京路上的民众。</h3> <h3>  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吉林后,引起了吉林人民的愤怒。6月7日“吉林沪案后援会”成立,马骏被推选为会长。在马骏和“吉林沪案后援会”的领导下,吉林青年学生和各界人民利用集会、游行、请愿、募捐等形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斗争。这是当时中外报纸对东北及吉林省各地声援上海人民斗争的报道。</h3> <h3>  在白色恐怖下,马骏不顾个人安危,继续领导运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他根据吉林大规模群众运动暂告一段落的形式,号召广大学生把“沪案”后援斗争的火种带到农村,带回家乡。为了坚持斗争,马骏带领毓文中学部分师生到乌拉街、缸窑进行宣传和募捐活动。这是马骏在吉林农村进行革命斗争时居住的草棚。</h3> <h3><font color="#ed2308"> 赤都留学 追求真理</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1925年10月,受党的派遣马骏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马骏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font></h3><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1925年9月,为了纪念孙中山,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白沃尔大街16号创办了中国共产党孙逸仙大学(即莫斯科中山大学)。10月,受党的派遣,马骏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担任中山大学学生公社书记。图为该校旧址。</font></div> <h3>  莫斯科中山大学旧址,马骏曾在这里系统的学习了马列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h3> <h3>  马骏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孙逸仙大学)的档案资料</h3> <h3>  马骏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研究生履历表</h3> <h3> 马骏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档案资料</h3> <h3><font color="#ed2308"> 临危受命 英勇牺牲</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1927年夏革命形势恶化,马骏奉调回国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在白色恐怖中,马骏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威逼利诱,马骏坚贞不屈,1928年2月15日英勇就义。</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也在北京疯狂搜捕和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4月28日,中共北方党组织领导人李大钊等二十几名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遭杀害,北京党的组织遭到重大破坏。图为中国共产党北方区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br></h3> <h3>  在一片白色恐怖中,马骏受党的指示秘密回国。他先到武汉,后经上海、天津抵达北京,在血雨腥风中,就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担负起恢复北京市党组织的工作。因是秘密回国,不能与家人联系,马骏在途经上海时往东北寄给孩子两个围嘴,以告家人。</h3> <h3>  马骏到北京与秘密党员接头时用的捻珠</h3> <h3>  马骏到北京后,很快就把北京市党的组织恢复起来,重新开展工作。正当马骏奋不顾身为党工作的时候,中共北京市委农民部长许锡仁被捕的后无耻叛变,供出市委成员及住址。1927年12月3日,马骏不幸被捕。图为马骏被捕后在法庭上。</h3> <h3>  鹞儿胡同5号是原奉系军阀张作霖侦缉队旧址,马骏被捕后曾关押在这里。</h3> <h3>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马骏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严守党的机密,坚定地维护了党的利益。1928年2月15日,张作霖下令杀害了马骏。马骏牺牲时年仅33岁。图为张作霖下令杀害马骏的执行令。</h3> <h3>  京师第一监狱(功德林),马骏由此押赴天桥杀场。</h3> <h3>  马骏牺牲后,他的夫人杨秀蓉在北京回族民众的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按照回族风俗,在朝阳门外南下坡(今日坛公园西北角)安葬了他。图为北京南下坡清真寺,马骏后事就是在这里料理的。</h3> <h3>  马骏夫人杨秀蓉为丈夫立碑,并栽下五棵松树和一棵苹果树以纪念。图为马骏墓。</h3> <h3> 马骏在狱中穿过的长衫</h3> <h3>  马骏在狱中用过的被子,被面为马骏结婚时周恩来所赠。</h3> <h3> 马骏在狱中用过的剃须刀</h3> <h3><font color="#ed2308"> 弘扬烈士的革命精神</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马骏是中国人民、回族人民的好儿子,他对共产主义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虽然早已死去,但他的精神将随着伟大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胜利而永生。</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邓颖超</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马骏被追认为烈士。图为党的七大会场。</font></h3> <h3>  1942年延安出版的文化课本中收录了马骏的事迹。</h3> <h3> 马骏家属光荣纪念证</h3> <h3> 马骏革命烈士证明书</h3> <h3> 马骏烈士家属通知书</h3> <h3>  1958年,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马骏家属和战友。从左至右:马德中(马骏之子)、张友渔、周恩来、马竟华(马骏之孙)、于毅夫、马为公(马骏之孙)、杨秀蓉(马骏夫人)、韩幽桐、刘清扬、龚琦(马骏儿媳)。</h3> <h3>  1958年12月,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马骏家属和战友时,对在场的人深情地说,天安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我们享受了。随后总理抱起马骏四岁的孙子马为公亲切的说:“孩子,你爷爷为革命牺牲了,但是你还有爷爷,我也是你爷爷”,表达了总理对战友的深切怀念和战友后代的殷殷关怀之情。</h3> <h3>  1964年1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总理亲切会见马骏夫人杨秀蓉。</h3> <h3>  1964年1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休息期间邓颖超和马骏夫人杨秀蓉合影。</h3> <h3>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亲切接见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的马骏之子马德中。</h3> <h3> 邓颖超写给马骏家属的亲笔信</h3> <h3>  邓颖超同志在马骏烈士牺牲六十周年前夕(1987),会见马骏家属。从左至右:马丽颖(马骏孙女)、马德中(马骏之子)、邓颖超、马为公(马骏之孙)。</h3> <h3>  1994年10月,马骏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伍修权会见马骏亲属。从左至右:马丽颖(马骏孙女)、伍修权夫人、伍修权、马为公(马骏之孙)。</h3> <h3>  马骏烈士之孙马为平与王稼祥夫人朱仲丽合影(王稼祥为马骏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h3> <h3>  1963年马骏牺牲三十五周年时邓颖超发表文章,纪念马骏烈士。</h3> <h3> 记载马骏烈士事迹的部分史料</h3> <h3>  1951年马骏牺牲二十三周年,北京各界举行公祭马骏仪式。</h3> <h3>  1951年重修马骏墓,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为马骏墓地写碑文。</h3> <h3>  1988年2月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与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其炎悼念马骏烈士牺牲六十周年大会上。图为李其炎同志讲话。</h3> <h3>  1987年再次重修的马骏墓碑由邓颖超题写</h3> <h3>  坐落在北京日坛公园的马骏烈士陵园</h3> <h3> 马骏烈士铜像揭幕暨纪念室奠基仪式</h3> <h3>  宁安马骏纪念馆前少先队员们在升旗仪式中缅怀革命先烈</h3> <h3>  以马骏烈士为事迹排演的话剧《马骏救义》2001年4月29日在北京朝阳剧场演出。图片剧报。</h3> <h3>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马骏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伍修权题词。</h3> <h3>  2015年北京市朝阳区烈士纪念日公祭仪式在日坛公园马骏烈士陵园举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