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李永安</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r /></h1><h1>时过境迁,离开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战场整整39年了。每当朋友们说起那场战争时,我的思绪就会迅速飞向广西友谊关以南方圆百十公里的土地,飞向参加过的谅山战役,回想《攻克谅山》的拍摄经历。</h1><h1>一九七九年二月二十八日,我所跟进的边防三师继同登作战任务胜利完成之后,即刻拉开了谅山作战序幕。</h1><h1>谅山作战是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最后一战,攻克谅山,将标志着自卫还击战的胜利结束,其战略意义、政治意义都极为重大。为了拍摄好谅山之战,及时向祖国、向世界报道我军自卫战争的伟大胜利,我申请来到作战前线,加入了先锋九团的战斗序列。</h1><h1>三月一日凌晨四时半,我所在的部队冒着倾盆大雨,经过一夜急行军,跋涉三十公里山间小道,进入谅山战区北线阵地,并登上了谅山北侧六百米高的楠榴山山顶(楠榴山顶是个高山平原)。</h1><h1>站在前沿阵地俯瞰谅山,方圆几十公里的地物地貌尽收眼底:谅山地域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谅山市呈椭圆形坐落于盆地中心。南北走向的铁路、公路和东西横流的奇穷河"十"字形把谅山一分为四,我们的位置已前出到盆地西北边缘,处谅山腹地。</h1><h1>向东望去,北来的铁路、公路在一个仅百十米宽的山丫口并列着直插市中心。这个山丫口是越军重点把守的咽喉要地,附近山洞里的敌人不时发射着炮弹。铁路以东紧靠市区是279高地,在那里,敌方的轻重火器正疯狂地封锁山丫口。</h1><h1>向南远眺,市西区紧靠铁路约两百米的地域是两座独立的高山,也就是越北的"自然战备库"石腊子,及二清洞、三清洞所在地,它们像桂林的象鼻山,拨地而起、十分险峻。</h1><h1>在谅山市地域,敌方早已布置了极其周密的交叉火力网,控制住谅山所有的铁路、公路以及各个角落。我清楚地看到敌方的轻重火炮有规律地进行着拦阻射击,炮弹准确地落在山丫口他们预测好的各个位置上。</h1><h1>谁都知道,后方的记者一时半时是进不了谅山的。</h1><h1>我在庆幸艰苦跟进到位的同时,也感到一种内在的压力:作为摄影记者的我处于孤军作战的恶劣境地,能否成功地记录这震惊世界的一页?心里一直忐忑不安。</h1><h1>在谅山初战的两天两夜里,我随一营越过八百米开阔稻田地,攻占石腊子山;随二营进入谅山北市区,攻占了谅山火车站,在大小十多次战斗中,拍摄了不少战地照片。这些照片中,有指挥员前线指挥的生动画面,有战士们冲锋陷阵的战斗英姿;有炸毁二清洞的壮观场景,也有缴获的大量武器弹药和狼狈不堪的俘虏……乍一拼版觉得可以发一组完整的战地摄影专题了。</h1> <h1>二月二日晚,部队在山洞里、战壕里休息,我躺在小丘陵上的草垛里,回想几天来的战斗突践,将版面在脑子里拼了又拼,慢慢地感觉到这版面中还缺点什么。什么呢?我反复地思考着,历史上战争中留下的不杇之作开始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攻克柏林"、"解放军横渡长江"、"战斗在狼牙山上"、"古长城上"、"攻占南京总统府"......柏林、长江、狼牙山、古长城、南京......鲜明的时代特征、典型的地物环境、突出的现场气氛、强烈的新闻纪实性、丰碑式的历史价值......一个高层次的追求开始在我心中产生。我顿感热血奔流,夜不能寐,顾不得两天两夜战斗后的疲劳,即刻向团指挥所摸去,打听进攻谅山南区,攻占谅山省府的部队和时间。</h1><h1>原来,在进攻二清洞、火车站等地之后,大部队已经趁夜幕涌进了谅山北区,做好攻占南区的准备。担任主攻谅山省府任务的部队正好是在同登作战中跟进的三营。获此消息,我高兴极了,老部队、老战友,完成拍摄任务已经有了几成把握了。</h1><h1>三月四日凌晨四时,我叫醒配合我拍照片的战士小王,整理好行装,趁夜幕,在敌人的炮弹间歇中越过近两公里的开阔地,绕过两个村庄,进入到谅山市区。这里,我军的大炮、坦克早巳暗度陈仓,推进到指定作战位置,部队如早潮一样,向奇穷河大桥方向涌动,片刻后,阵地上又死一般的宁静了。五时半,我们在奇穷河北约百米的一条小溪边找到了三营。</h1><h1>六时正,一发炮弹由北向南划破上空灰色的铅云,落在谅山南区,发出震撼山河的巨响。谅山南区的围歼攻坚战终于打响了,顿时万炮齐呜,枪声四起,空气被爆炸声撕裂得急剧地颤抖。</h1><h1>我跳出战壕,奋力向大桥冲去,抢占有利位置,用相机高效率地抓拍着幅幅壮观的场景。</h1><h1>作战中,我的不少战友在飞蝗般的弹雨中,在激烈的炮战中倒下去了,死神的影子急剧膨胀,变得触手可摸。正当我跳下一条战壕的当儿,耳边一声尖历的啸叫,一发炮弹落在战壕边上,顿时,我觉得大地在沉陷,自己像一片飘零的叶子向漆黑的深渊坠落......片刻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思维还存在,试探性地抖一抖身子,黄土和尘沙索索往下落......我还活着!真是不幸中的万幸!我用手帕抹去相机上的泥土,继续投入了战斗行列。</h1><h1>"过桥!"指挥员一声令下,第一批攻桥战士立即向大桥扑去,紧接着又有第二批、第三批......但由于敌方火网交织,几次强攻付出了很大代价。</h1><h1>一百三十米长的铁路大桥悬空十米横跨河面,河水深深,这座铁桥就成了进入南区的必经之道,有如红军长征途中的泸定桥一样险要,夺取奇穷河大桥就意味着取得了谅山战役的彻底胜利。</h1><h1>为了加快夺桥的速度,部队以强大的火力压制对岸火力点,桥面上一辆苏制装甲车被我攻桥部队击毁,黑烟阵阵,战士们在弹雨中趁烟尘遮挡,勇猛地向南冲去,尖刀七连的尖兵排,终于率先冲过南桥头,并很快稳住阵脚。顷刻间,人流疏通了,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涌向南市区。</h1><h1>我蹲在战壕边,用前面一棵大树为前景,拍摄了十多幅我军强夺奇穷河大桥的壮观画面。</h1> <h1>下一个拍摄点就是谅山省府了。十多天的战地生活,我不断地取得了作战经验,我像战士一样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的任务,制订新的计划,然后去冲击新的目标。但冲击眼前的这个目标,却非同小可啊!敌方封锁的是四米宽的桥面,炮弹仍然在轰炸,机枪仍然在切割......正在我犹豫之际,九连通讯员小杨护着炸伤的左手过来了,我一把将他拉到身边,他叫喊着什么,又"腾"地爬出洼地往前冲去。我炸聋了耳朵虽然未听清他说了什么,但他的行为给了我极其有力的鞭策,一股向上的力量油然而生,推动着我义无反顾地去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h1><h1>我脱下绒衣,卸下所有装具、物品,把几天来拍摄的㬵卷包在绒衣正中,写下简短的说明和留言,而将包裹放在战壕里,整理好单薄的军装,只带了手枪和照相机跃出洼地,扑向大桥。</h1><h1>与死神拉下脸后的人是无所畏惧的,相形之下,死神会变得弱小,鬼怪会胆战心惊,我以胜利者的身份在一片战火紧蹙的烟花中,在一片枪炮呜奏的交响乐声中进入了南市区。</h1><h1>经过半小时激烈的巷战,正当我搜索欲寻的目标时,敌方的远程大炮又覆盖了过来。这是敌方谅山失守的信号了,凭经验预计,这次轰炸少则二十分钟、多则半小时。我急速地跳进一个防炮洞里,趁敌方轰炸,正好恢复一下体力。我靠在冰凉墙壁上,感到饥肠辘辘,便捡起洞口边的压缩饼干咀嚼起来。恍惚间我听到了什么声音,原来我的左耳开始恢复听力了。</h1><h1>炮声稀疏了,枪声又起了,部队又开始巷战。上午十时许,我经过来回辗转后来到谅山省府大楼附近。</h1><h1>一座厅堂式的大楼耸立着,十分显眼,大楼的地基达三米之高,楼面宽阔宏伟,古老的台阶护墙呈"八"字形分开,这无疑是我要摘取的皇冠了。我穿过停车场,沿着府院的高大围墙很快来到大楼正面。台阶上满是断枝、残叶和瓦砾,台阶前面两座铁铸古炮……俨然一派高级府邸的气势。但这里十分暴露,冷枪冷炮不时地袭来,子弹贴着头顶嗖嗖飞过,不时地剪理头顶的树冠。</h1><h1>我清楚地意识到,这里于我于敌都十分重要,敌方当局正在关注它的存在,我国人民正在等待胜利的消息。如果说,整个反击战是对敌方当局写下一个惊叹号,那么,占领谅山省府大楼是惊叹号的最后的那个圆点了。我想起作战以来十六个日日夜夜,想起征战中先后不幸牺牲的数百个战友,心中腾起一股热流我思忖着,一定要把这个圆点画好,画得像太阳一样圆一样美。</h1><h1>我窥测好地形,预测好拍摄位置,举起相机。角度太好了,画面太美了!为了表现我边防战士的高大形象,我冲着正在把手大门的靠着护墙半蹲着的两个战士问:"你们能不能站起来,只一下就好,我拍张照片。"话一出口我又后悔了,他们站在高处,万一......谁知这两个经过战火洗礼的战士二话没说,就霍地一下站起来了,像两尊青铜雕像,竖立于谅山省府大楼门前的石阶上。台阶、护墙和古炮呈"之"字形,两战士正站在中间转折的地方,护墙上圆椎形的小洞孔呈现强烈而和谐的节奏,衬托着高大的战士。铁铸古炮在前景上十分引人注目,恰到好处......我迅速地按下快门,抓拍了《攻克谅山》这宝贵的典型的战地照片。</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最优秀战地拍影作品《攻克谅山》下图</span></h1> <h1>三月四日晩上,我接到后方指挥所发来的要我立即回国的电报,次日我在中央新闻单位的帮助下,将这幅照片传真发往北京。</h1><h1>当谅山之战最后的一声枪响结束后,敌方当局还正在声嘶力歇鼓噪:"中国军队是过不了奇穷河的……"以此蒙骗他们的国人和世界。西方一家电台也掩耳盗铃地为敌方打气,说什么"中国军队还在谅山北侧山地里蹒跚"。</h1><h1>《攻克谅山》这幅照片和我的其他六幅记录谅山之战的摄影组照由新华社向世界发出后(发世界通稿),许多国家考证了照片所拍摄的位置,从而结束了中国军队是否拿下谅山的争议。</h1><h1>战后,这幅照片先后在全国各家报刋登载,在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多处展出,获得解放军画报一级红旗稿奖,并入选全国摄影展览;后来获1977一1981年全国优秀摄影艺术作品银牌奖,1976一1980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银奖,被评为世界百年百幅优秀新闻作品之一,编入《历史的瞬间》一书;《攻占奇穷河大桥》也在很多展览中展出,并获得1979年新闻摄影一等奖等多项大奖。党和人民给我的战地摄影很高的评价,也给了我很高荣誉,给记了一等军功。</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李永安战地拍摄照片集锦</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统军将领(1979年3月)</h1><h3>同登,谅山战役主攻师军事指挥灵魂人物:边贵祥师长、吴恩庆政委。</h3><h3><br /></h3> <h1>英雄炮兵(1979年2月)</h1> <h1>战前动员(1979年2月15日)</h1> <h1>开战在即(1979年2月16日)</h1> <h1>奔赴战场(1979年2月17日凌晨6点50分)</h1> <h1>协同作战(1979年2月17日凌晨6时55分)</h1> <h1>合围同登(1979年2月17日10时)</h1> <h1>谍报员(1979年2月17日12时)</h1> <h1>同登远眺(1979年2月17日)</h1> <h1>激战七号高地(1979年2月17日9时)</h1><h3>某部三营从弄怀村公安屯出国进入战场,三个小时后,攻占越北七号阵地,与友邻部队完成对同登镇的半圆形合围,下图为七连官兵在七号阵地作战。</h3> <h1>进攻受阻,了解敌情(1979年2月17日11时)</h1><h3>遭敌方立体火力网封锁,进攻受阻,双方战斗十分激烈,翻译人员听老百姓介绍敌方军情。</h3> <h1>研究战法(1979年2月19日)</h1> <h1>摧毁法国炮楼(1979年2月22日)</h1> <h1>优待俘虏(1979年2月22日)</h1><h3>我军控制越北坚固的"法国炮楼",从地堡里逃出的越军上士被我军俘获,一小时后,这座地下城堡被我军炸毁。</h3> <h1>前线民工(1979年2月22日)</h1> <h1>建功的英雄们(1979年2月22日)</h1> <h1>向谅山进军(1979年2月28日)</h1> <h1>靠前指挥(1979年3月1日)</h1> <h1>炸毁二清洞(1979年3月2日15时)</h1> <h1>巷战(1979年3月2日15时)</h1> <h1>靠前指挥(1979年3月4日)</h1> <h1>凌晨打响谅山南区攻坚战(1979年3月4日5时50分)</h1> <h1>民兵紧跟部队(1979年3月4日7时)</h1> <h1>救护伤员(1979年3月4日7时)</h1> <h1>冲击南区(1979年3月4日8时)</h1> <h1>攻占奇穷河大桥(1979年3月4日8时30分)</h1> <h1>攻克谅山(1979年3月4日9时30分)</h1> <h1>严正警告(1979年3月4日11时)</h1> <h1>英雄炮兵班(1979年3月5日与马文荣合拍)</h1><h3>击毁奇穷河铁桥上敌装甲车的英雄集体一一无后座力班。</h3> <h1>击毁敌装甲车(1979年3月4日)</h1> <h1>缴获敌289号坦克(1979年3月2日)</h1> <h1>激战扣马山(1979年3月9日16时)</h1><h3>战争结束前的决战。</h3> <h1>战地炊事兵(1979年3月9日15时)</h1> <h1>炮击敌战略目标(1979年3月8日)</h1> <h1>老英雄李万余和他的前线指挥所(1979年3月2日)</h1><h3>全国战斗英雄李万余(左三)、师领导王书生(右二)、丁文龙(左一)等在谅山前线指挥所。</h3> <h1>撤军时人民的话别(1979年3月9日)</h1> <h1>越南群众返回家园(1979年3月10日)</h1> <h1>凯旋(1979年3月9日与马文荣合拍)</h1> <h1>战旗鲜花,英雄归来(1979年3月10日)</h1> <h1>杨勇副总长到前线看望部队</h1> <h1>中央慰问团在四八七团</h1> <h1>中央慰问团在四八九团</h1> <h1>中央慰问团在四八八团</h1> <h1>接见战斗英雄</h1> <h1>战地慰问</h1> <h1>常香玉等带领豫剧团到前线慰问</h1> <h1>祭拜英烈(1979年5月与马文荣合拍)</h1> <h1>清明节看望战友(1979年清明)</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编后语</h1><h1>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李永安担负着战地摄影任务走进战场,他跟随突击营(489团)参加了攻占越南同登和谅山的战役,在血火中拼搏23天,9次遇险,1次负伤,最终凯旋,在战地摄影中获得重大成果。他拍摄的200多幅战地摄影作品,圴成为人民军队军史资料,其中发表、展出90多幅,30多幅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6幅战地摄影作品被新华社向全中国、全世界发通稿,被世界上70多个国家的报刊登载。战后,这批摄影作品圴被留为军事资料,被评为"具有重大文献价值的优秀摄影作品",其中《攻克谅山》被新华社评为"世界百年百幅优秀新闻作品"之一,编入《历史的瞬间》一书。</h1><h1>阅读李永安的作品很受感染。这些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摄影作品弥足珍贵,他的舍生忘死的敬业精神值得人们永远的崇敬,在此,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礼!</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让历史记住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尊严的一代军人!</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