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里加、里加,它用漫天风雨将我们迎了进来!</h3><h3><br /></h3><h3>关于里加,有太多的称誉 —— 北方的巴黎、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第二座不夜城、欧洲美人、花城 ……</h3><h3><br /></h3><h3>风雨飘摇之中,它对得起这么多的赞誉不?</h3><h3><br /></h3><h3>先看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它的评价吧(如图):里加古城历史中心区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个名录上的题词确认了这处文化遗址的特别的普遍价值,它值得为全人类的利益而受到保护。</h3><h3><br /></h3><h3>那么,风风雨雨之中,我们就探访游走于里加古城吧。</h3><h3><br /></h3><h3>我不得不"沮丧"地承认,欧洲"美人"里加之后,十二位流浪者齐刷刷地掉进了"狼窝"(见压题照片),并在那里度过了黑漆漆的一夜……</h3><h3><br /></h3><h3>怎么啦?</h3><h3><br /></h3><h3>别急,且容我慢慢道来。</h3> <h3>车载导航将我们直接带到里加古城边上的"中央大市场"。</h3><h3><br /></h3><h3>中央大市场的外观,像五个巨大的火车头(四横一竖,一说是飞机机库,二战期间德军占领时使用)。</h3><h3><br /></h3><h3>这一组建筑群与里加老城区一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h3><br /></h3><h3>雨还在飘洒,我们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进市场来个市场调查,其实也是想躲躲雨(当然也就破费破费啦,将准备作晚饭的产自波罗的各种海鲜一古脑儿买了一堆)。</h3> <h3>市场内海产品丰富,从100欧元一公斤的新鲜鱼籽(顶级的哟)到1.20欧元一公斤的海鱼,应有尽有。</h3> <h3>摆卖奶制品的大姐(我不知道她们是不是原来国有企业的下*岗女工,不好意思问)。</h3><h3><br /></h3><h3>只是觉得,她们十分认真敬业,穿着也靓丽光鲜。</h3><h3><br /></h3><h3><br /></h3> <h3>波罗的海的海鱼。</h3><h3><br /></h3><h3>价值蛮合适,我们选了不同品种的两条。</h3><h3><br /></h3><h3>晚歺嘛,一油焖,一汆汤。</h3> <h3>火车头建筑之间的空地,是露天市场,生鲜果品多在这里出售。</h3><h3><br /></h3><h3>你看这位卖蘑菇的老哥,悠然自得,笑意盈盈。好像,不是在卖蘑菇,而是在摆弄艺术品。</h3> <h3>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街景。</h3><h3><br /></h3><h3>我们跨过运河,由这里走进古城。</h3> <h3>克龙瓦尔达公园里的雕塑,雨洗后,她有点儿怨天尤人。 </h3><h3><br /></h3><h3><br /></h3> <h3>祖国与自由纪念碑。为纪念拉脱维亚独立战争中阵亡军人而建,是拉脱维亚独立、自由的像征。</h3> <h3>国家歌剧院。</h3> <h3>主座教堂前的亚历山大二世英雄雕像。</h3> <h3>鲁道夫.布劳马尼斯(1863-1908)雕像。</h3><h3><br /></h3><h3>布劳马尼斯可以称为拉脱维亚心理小说的创始人,是该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h3><h3><br /></h3><h3>惜乎,对他及其他的作品,我们几乎是毫无知晓。</h3> <h3>歌剧院前的美人喷泉(海神女儿)。</h3> <h3>里加,里加,沧桑有加!</h3><h3><br /></h3><h3>自从公元前上千年拉脱维亚出现人类的活动,到公元2003年经全民公投加入欧盟,这里的历史囊括了全部人类活动历史的各个阶段,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众的创造力,更使首都里加不负"欧洲美人"、"北方巴黎"的美誉。</h3><h3><br /></h3><h3>对此,这次参与流浪的英国剑桥大学金融学博士后、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荒野先生有话要说!</h3><h3><br /></h3><h3>且看他夜不能寐,写下的 ——</h3><h3><br /></h3><h3> 《里加湾》</h3><h3><br /></h3><h3>"波罗的海有两湾两峡,两峡扼守着波罗的海,通向北大西洋,而两湾深藏在波罗的海的中央,一个端庄娴静,被誉为波罗的海的女儿,一个风情万种,是波罗的海的女神;她们分别是,芬兰湾、里加湾。</h3><h3><br /></h3><h3>波罗的海在九月十五号后进入雨季。我们在一路纷飞的秋雨中进入里加湾。里加湾因古城里加得名,也许,我们从名称上就能体味出两湾的不同气质,一湾因城得名,一湾以国而号。同样是雨中,芬兰湾的赫尔辛基凝重而肃穆,里加湾的里加缠绵而轻柔。</h3><h3><br /></h3><h3>走进古城,霏霏细雨拂动着湿润的空气在脸上轻揉,发梢上慢慢聚起水珠,缓缓滴下。我们是撑着雨伞的,但绵雨在里加湾如歌的海风中摆动飘舞,穿伞斜侵。在这里,雨伞只是一种象征,一种点缀,一种秋天里的色彩与装饰。雨中的古城,街路两旁的建筑干净整洁,色泽如新。在连连的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群中,不时拔节而出的沙俄钟楼屋宇点缀着里加浓郁的异域风情,让这座雨中的北方巴黎更加楚楚动人。古城街道路面几乎是清一色方石铺成,雨水冲洗之后,原本就被脚步打磨得锃亮的路面,光影鉴人。双双对对的情侣撑着小小的雨伞雨中漫步,在方石路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意趣盎然。活生生的一幅俄国画家安德列-科恩的名作《雨中情》,而且比画作更加生动更加感人。</h3><h3><br /></h3><h3>拉脱维亚历史悠久而年轻,说她悠久,因为里加湾坐拥千年古城,更是在3000年前就留下了她们祖先活动的痕迹,说她年轻,作为主权国她的第一次出现是近代的1918年,而其后不久再次消失,直到1991才以真正独立的主权国地位婷婷于里加湾上,以波罗的海女神的目光注视着满是泪水的海面,直到此时,里加才成为名符其实的首都。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那部引起人类深思的划时代巨著《历史研究》中曾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在人类已知的31种重要文明交替消长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规律,当一种文明的主动权缺失,会带来替代能力的发展,一个国家的主权能力羸弱缺失的时候,文化往往会顽强地发展强大,成为一个民族无形的凝聚。这在中国的南宋和民国高度的文化成就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捷克、波兰给我们的文化震撼,在布拉格、在华沙,从斯美塔那到肖邦,从卡夫卡到居里夫人,那种文化传统与氛围,无疑是世界文明史提供的印证。里加古城的雨中倩影,那雨幕下的小伞,那伞下的情侣,那情侣脚下长长的倒影,实实在在是一种文化的渲染,心无旁骛的执着,温润生命的向往。这是里加所独有的超然洒脱,物外世外,我心永恒。</h3><h3><br /></h3><h3>拉脱维亚的命运赋予了里加与赫尔辛基、与芬兰迥然不同的气质,如果说雾中的赫尔辛基凝重端庄,有着负重的使命感,那么相比之下,拉脱维亚、里加,则多了几分生命的自信与文化的空灵。这种自信与空灵,是被雨水洗刷过的人类天性的纯洁。</h3><h3><br /></h3><h3>关于里加,有一个传说。最早来到里加的先人们止步于多瑙河畔(准确地说是道加瓦河),那时宽广的河面上没有任何桥梁,人们无法渡河。一位神一般硕大的男子将每一位渡河者扛在肩上送往对岸,帮助他们渡河。有一天,男子见一小孩怔怔地望着对岸,知道他是想渡河,于是男子把他扛在了肩上送往对岸。慢慢孩子睡着了,男神觉得肩头越来越重,当他到达对岸时发现孩子竟然变成了一袋金子。男神用这袋金子建成了里加古城。里加,当然是里加人一砖一瓦建起的,但是,在里加人眼里,里加城是上天的恩赐,而里加人自己所拥有的,仅仅是善良,是对自己或他人生命的珍视。这便是波罗的海女神的情怀。</h3><h3><br /></h3><h3>女神就是女神,里加人将自己的城市称为"黑猫守护的城市"。想想黑猫那明亮的眸子和优雅的体态,我为里加的幽默而会心一笑。"</h3><h3> ——— 荒野</h3><h3><br /></h3><h3>拜读至此,若是我再饶舌的话,那只怕会挨一飞鞋的赖…</h3><h3><br /></h3><h3>看图!</h3><h3><br /></h3><h3>风雨中的里加古城街巷。</h3> <h3>里加市政厅广场。</h3> <h3>火药塔。塔身上至今留有弹痕炮坑,将昔日的战争风云告诉今天的我们。</h3> <h3>街景。</h3> <h3>苏式风格的建筑物 —— 拉脱维亚国家科学院大楼。</h3><h3><br /></h3><h3>这幢大楼有一个绰号,叫做"斯大林的蛋糕"。由此可见,当年作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拉脱维亚曾经与苏联的紧密关系。</h3> <h3>皮尔塞塔斯运河大桥西南角大街口上的"莱玛时钟"。</h3><h3><br /></h3><h3>这座钟建立于1924年,是里加的情侣姑娘小伙相约见面的地点。由于"莱玛"是一种当地家喻户晓的巧克力,所以这座钟别称"你的甜心",是谈情说爱相约碰面的最贴心贴意的地点。</h3> <h3>里加街景。</h3><h3><br /></h3><h3>图中远处尖塔是建于13世纪时期的圣彼得教堂,在当时曾一度成为全世界最高的建筑物。</h3> <h3>八百多年建城历史的里加古城(这里人类活动的痕迹,则有数千年了),街头巷尾,你可以发现很多汉萨同盟时候留下的历史印记,八百多幢绝不会雷同的建筑物,作出了最清晰的说明。</h3><h3><br /></h3><h3>图右奶油色外墙的是曾经的雅各布兵营,现在里面是许多咖啡店的所在。</h3> <h3>望里加,雨一直下。念里加,待下次春暧花开、蓝天白云的时候,我们再来吧!</h3><h3><br /></h3><h3>风雨中离开里加,我们一路向南,驱车到立陶宛希奥利艾市内住下。从那里,我们将经过拉塞尼艾、考纳斯、马里杨波雷等地,选择卡尔瓦里亚边境小镇进入波兰的苏瓦乌基(一周前我们是选择拉兹迪亚伊进入立陶宛的)。</h3><h3><br /></h3><h3>明天,我们将重返波兰,去看看波兰北部地区的风光。</h3> <h3>说是要看波兰北部风光,却先赶到了狼窝。</h3><h3><br /></h3><h3>雨是停了,狼,见得着不?</h3> <h3>篇首说过: 十二流浪者齐刷刷地掉进了狼窝(一说为狼穴)……</h3><h3><br /></h3><h3>怎么回事?</h3><h3><br /></h3><h3>狼窝的入口处。</h3><h3><br /></h3><h3>狼窝里并没有狼,但是曾经有着比狼群更凶残百倍千倍的战争狂人 —— 希特勒和他的党卫军。</h3> <h3>希特勒党卫军及第一装甲师(元首随侍部队)驻扎的军营。</h3> <h3>也许,很多旅行客都去过二战期间希特勒位于德国南部拜恩洲贝希特斯加登旁边瓦茨曼峰侧高山之颠的鹰巢(希特勒的第二总部),那如梦如画、冷杉成荫的山岗幽谷,那潺潺的溪流和平静的高山村庄,因为希特勒纳粹的战争暴行而蒙上不可磨灭的污点。反过来,因为这些往事,让鹰巢作为一个旅行目的地而名声大震,说起鹰巢,几乎无人不知。</h3><h3><br /></h3><h3>相反,希特勒在二战期间刻意建筑的位于波兰东部与俄罗斯、立陶宛相接壤处的密林深处的战时指挥部(整个二战期间,希特勒在这里停留驻扎的时间最久,长达四年),则鲜为人知。</h3><h3><br /></h3><h3>是的,我们十二人悉数掉进了"狼窝"。</h3><h3><br /></h3><h3>这也难怪,我的车友、青年企业家鱼得水和DD美女昨天在立陶宛希奥利艾住宿的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专门闯进我住的房间,审阅我的行动计划,手指着波兰马祖里省的地图,建议大家一定去看看狼窝……</h3><h3><br /></h3><h3>他们的提议,获得十二张赞成票!</h3><h3><br /></h3><h3>于是乎,十二车友悉数掉了进去……</h3><h3><br /></h3><h3>其实,我在偷偷地乐!我设计的旅行路线,就是走波兰北方公路吉日茨科到肯琴,而狼窝,正在两地之间稍稍北向的一个叫做Giertoz的小村庄后的一片森林之中。</h3><h3><br /></h3><h3>狼窝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一个军事指挥部的代号,也是密谋推翻希特勒统治的施陶芬贝格上校刺杀希特勒的"7·20事件"的现场。</h3><h3><br /></h3><h3>曾经的美国大片《行动目标希特勒》对该刺杀事件有详细介绍,看过该影片的我们真的没有想过我们有一天会亲临现场,安得不一致赞同宁可舍弃别的景点,也要进入狼窝?!</h3><h3><br /></h3><h3>狼窝(狼穴)位于波兰肯琴东约15公里处的密林中,由一系列地堡和碉堡组成,四周有铁丝网围绕,1945年1月25日德军战败撤退时将该指挥部破坏并摒弃。当时,每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堡垒内,都安放了八吨TNT高效炸药,但是,由于许多主堡的墙壁和顶部的厚度达5至8米,爆炸未能从根本上毁掉这些个罪恶的战争建筑。</h3><h3><br /></h3><h3>"狼窝"的配套设施非常完备,有发电厂、火车站、飞机场,还有游艺厅和电影院。然而,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隐蔽性。整个二战期间,盟军情报机关都没有发现这里是希特勒的指挥作战总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国家航空公司有从莫斯科飞往柏林的航班,"狼穴"就位于航线的正下方,而这里的每栋建筑物上面都布满塑料树,伪装成森林,逃避空中侦察的耳目。电台的发射塔可升可降,使用时升起,竖立空中;使用后降下,藏于地下。德国飞机还定期拍照,以检查"森林"露没露破绽……</h3><h3><br /></h3><h3>图为希特勒堡垒,堡垒下方有他的居室、会见室等等。</h3><h3><br /></h3><h3><br /></h3> <h3>戈林堡垒。</h3> <h3>德军陆、海、空军最高统帅部参谋总长凯特尔元帅堡垒。</h3> <h3>电讯交换通信指挥中心。</h3> <h3>接待重要宾客的堡垒掩体。</h3><h3><br /></h3><h3>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罗马尼亚独裁者安东尼斯库都曾下榻于此堡垒内。</h3> <h3>密谋推翻希特勒残暴统治、尽快结束禍及全人类的罪恶战争的施陶芬贝格上校刺杀希特勒的"7·20事件"的介绍牌。</h3><h3><br /></h3><h3>7.20事件后,近五千名德军各级官兵被捕杀,壮烈牺牲……</h3> <h3>当年的7.20现场(战情会议室),现在巳只剩下断壁残垣。</h3> <h3>目睹狼窝堡垒的巨大建筑结构,我的驴友、工程师出身的之光老师(门洞里着黄衣者)都不由得惊愕连连、瞠目结舌。</h3> <h3>攀爬主堡垒的铁梯。</h3> <h3>坍塌的防空高炮掩体。</h3> <h3>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荒野博士走在密林遗址内。"狼窝"一游,不知会在他的心中激起怎样的波澜?不知他为此又会写下何样的篇章?<br /></h3><h3><br /></h3><h3>港真,荒野博士的文字(为大英博物馆终生收藏的经济学专著暂且按下不表)遣词缜密、用句升华,言理启人思考、抒情引人遐想,读来令人惊叹、振奋、愉悦、动情……</h3> <h3>纳粹冲锋队总指挥、盖世太保创始人、德军空军总司令戈林在狼窝内的住所。</h3> <h3>裸露的钢筋,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拷问着这处密林中的前世今生。</h3> <h3>纳粹部队仓皇西逃前,尽管在狼窝各处建筑里引爆了数以吨计的TNT高效炸药,妄图毁灭战争罪行,但是由于这些钢筋混凝土结构太过坚实,终致除了横七裂八地坍塌之外,战争物证就这样无可奈何地遗留了下来……</h3> <h3>为了清理狼窝,当年攻占此地(这里正是苏、徳对峙时期的前线)的苏军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排除了数以万计的徳军地雷。</h3> <h3>不断地有参观者进入狼窝。</h3><h3><br /></h3><h3>这处战争遗址,愈久,愈发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和不二的震撼。</h3> <h3>当年狼窝里的地面建筑,现在为此处的唯一一家宾馆(摄于十月五日清晨)。</h3><h3><br /></h3><h3>连我们自己也未曾预料,十二驴友会选择在这狼窝过夜(当晚,此店就只有我们十二位来自中国的游客入住),而且,第二天还活蹦乱跳地又上路了。</h3><h3><br /></h3><h3>想起昨夜,下榻在狼窝里,室内倒是还暖和,窗外却是冷风嗖嗖、林涛阵阵。十二位说起来是气壮如牛纵横东欧五国(波兰、捷克、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共和国)的流浪汉们,楞是没谁敢在黑夜里走向密林中……</h3><h3><br /></h3><h3>也许是,虽然如今的"狼窝"静悄悄,但狼窝里发生的过往,仍然叫我们惊心摄胆,心有余悸,怎么敢在黑夜里走进密林深处?</h3><h3><br /></h3><h3><br /></h3> <h3>四年前,我和一帮驴友自驾游中欧诸国,曾探访过希特勒法西斯的战争指挥部"鹰巢",现在,又扎入密林深处的"狼窝",耳闻目睹,激起我浮想联翩 为什么强盛如斯的德国,会带给欧洲一场空前的灾难?为什么"一个国家、一个领袖、一个党"的狂妄之语,会得到几乎整个德国民众的信赖?</h3><h3><br /></h3><h3>历史,终究给"伟大领袖"光环下的战争狂人作了最后的裁判,恰如中国的一句古话所云:横行得了一时,横行不了一世……</h3><h3><br /></h3><h3>不忘昔日灾难,走向普世明天!这,或许是我们"掉"进狼窝的最深感悟。</h3><h3><br /></h3><h3>时间已是十月五日,我们离开狼窝继续西行,经波兰北部肯琴、泰拉、巴尔托希采等地,到达波罗的海边滨海省的条顿骑士团城堡(马尔堡)。</h3><h3><br /></h3><h3>"条顿骑士团城堡是权力和文化的像征,是西方文明史上'条顿骑士团国'这一奇特现象最重要的丰碑"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评估报告。</h3><h3><br /></h3><h3>从现代的希特勒狼窝到古代的条顿骑士团城堡,短短一天,我们跨越的何止千年!</h3><h3><br /></h3><h3>图为狼窝内。</h3> <h3>狼窝以西的肯琴小镇一瞥。 </h3> <h3>车过泰拉小镇。</h3> <h3>巴尔托希釆田原景象。</h3> <h3>我们来到了波兰滨海省格但斯克南边诺加特河畔的条顿骑士团城堡。</h3><h3><br /></h3><h3>图中驴友(从左到右):听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文学硕士)、王院长、珊珊、艾伊。</h3><h3><br /></h3><h3>港真,全係美女!</h3> <h3>条顿骑士团城堡是世界遗产名录上的一颗明珠。</h3><h3><br /></h3><h3>它是欧洲最大的哥特式城堡,是中世纪时期条顿骑士团的总部。</h3><h3><br /></h3><h3>说起"条顿骑士团",那可是声名显赫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武装集团哪!当年它的东征西扩,开疆展土,在欧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演变的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h3><h3><br /></h3><h3>城堡由外高堡、中堡及外堡构成,内中三栋相连的大楼围绕方形庭院,整座建筑成为兼具宗教拜谒和战斗防御的综合体,在欧洲的城堡建筑中独树一帜,对东、北欧的其他哥特风格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h3><h3><br /></h3><h3>哈哈,油然而生一句话:品历史、看建筑,必到条顿骑士团城堡来!</h3><h3><br /></h3><h3>条顿骑士团城堡见证了发生在东欧的十字军运动,见证了波罗的海各民族的被迫皈依,见证了这个地区的殖民时代的进程,这些历史,对整个欧洲的发展至关重要!</h3><h3><br /></h3><h3>图为中堡的外墙。</h3> <h3>城堡庭院中央。</h3> <h3>城堡古时的东、南、西南三面均为沼泽湿地,故城堡有着易守难攻的优势。</h3> <h3>紧靠诺加特河的西北面城堡。</h3> <h3>总团长宫内之景像。</h3> <h3>沿城墙顶部的风雨长廊,无论刮风下雨,都能方便军士值守,确保城堡安全。</h3> <h3>庭院内的骑士团长像。</h3><h3><br /></h3><h3>岁月沧桑去,青史有其名。</h3> <h3>看看这把门锁,方知工匠精神(当年骑士团是大量征召日尔曼德国的建筑匠人修筑此城堡)。</h3> <h3>城堡之外庭。</h3> <h3>乍一看,像是城堡的地牢、地下室。</h3><h3><br /></h3><h3>其实不然。</h3> <h3>偌大的通联城堡,内高数丈的厅堂和教堂,在漫长的严寒冬季,如何才能解决保暖问题?</h3><h3><br /></h3><h3>那个地下层是一处燃烧室,用烧煤造热的方式,通过城堡的地暖、墙暖管道,解决保暖问题。</h3><h3><br /></h3><h3>图例显示了城堡造热系统的佈置图。</h3> <h3>其实,位于马尔堡的条顿骑士团城堡,只是在方圆数百公里内15座骑士团城堡之中的一座(当然也是最大的一座)。</h3><h3><br /></h3><h3>要细细看完这15座像征着骑士团的荣誉和赫赫功勋的城堡或者建筑,恐怕至少要花上一周的时间。</h3> <h3>条顿骑士团城堡亦称为马尔堡。</h3><h3><br /></h3><h3>马尔堡市街景。</h3> <h3>挥手告别条顿骑士团城堡,向西走,在滨海省的一个名字叫奇武胡夫的小镇寄宿一夜,十月六日中午时分,我们赶到波兰西北部、濒临波罗的海波美拉尼亚湾的波兰最大海港城市什切青。</h3><h3><br /></h3><h3>什切青,原来并不是在我们的流浪行程之内(荒野博士的坚持、听月美女的一脚油门两把方向的领航掌控,使我们舍弃掉原定的库亚维滨海省的托伦古城,来到这座城市),及至来到,收获欣喜多多……</h3><h3><br /></h3><h3>什切青是波兰第七大城市,起源于8世纪斯拉夫部落波美拉尼亚人建立的要塞,1278年城市加入汉萨同盟,得以快速发展。</h3><h3><br /></h3><h3>"既古老,又年轻",是这座城市留给我的第一印象。</h3><h3><br /></h3><h3>从奇武胡夫一路东来,先经过距离什切青市以东四十公里的什切青旧城。那么,踩一脚,看一眼。</h3><h3><br /></h3><h3>图为什切青旧城的教堂。</h3> <h3>古堡暸望塔。</h3> <h3>据介绍,在这个旧城里,只有这三幢哥特风格的建筑是原有的,其他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h3> <h3>我们到了什切青市。</h3><h3><br /></h3><h3>找到一家四星级酒店住下(奢侈了一回哟),出门就是如此景观。</h3> <h3>高坡上眺望,什切青市区景像。</h3> <h3>港湾区一瞥。</h3> <h3>亚当.米茨凯维奇纪念碑。</h3><h3><br /></h3><h3>亚当是波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革命家,他于1820年创作了《青春颂》……</h3> <h3>前斯拉夫民族特兰西瓦尼亚自治公国时期的总督府。</h3> <h3>留存在街头的皇宫门。</h3> <h3>什切青城市太美!<br /></h3><h3><br /></h3><h3>闲话少说,上图。</h3><h3><br /></h3><h3>街头。</h3> <h3>广场上。</h3> <h3>港湾区一瞥。</h3><h3><br /></h3><h3>在什切青悠悠的历史中,这里曾是许多著名人物的出生地,例如:</h3><h3>赫尔曼.格拉斯曼(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h3><h3>克里斯蒂安.托穆沙特(德国国际法专家、柏林洪堡大学教授)</h3><h3>弗里德里希.格拉夫.弗兰格尔(普鲁士元帅)</h3><h3>康斯坦丁.伊德方斯.加瓦琴斯基(波兰诗人)</h3><h3>叶卡捷琳娜二世(俄罗斯帝国女沙皇)</h3><h3>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德国现实主义作家,名小说为《柏林的亚历山大广场》)</h3><h3>……</h3> <h3>奥得河畔。</h3> <h3>中午的KFC, 闯入镜头的波兰女性。</h3> <h3>旧市政厅前。</h3> <h3>古城堡中央庭院。</h3> <h3>河畔喷泉池。</h3> <h3>仰观大教堂。</h3><h3><br /></h3><h3>在东欧波罗的海四国游走,毎每进城堡或者博物馆参观,总是会看到"汉萨同盟"的介绍文字。那么,汉萨同盟是个什么情况呢?</h3><h3><br /></h3><h3>"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汉萨(Hanse)一词,德文意为"公所"或者"会馆"。13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莱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拥有武装和金库。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斯特拉尔松德条约》。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包括什切青、格但斯克、里加、塔林等诸多城市)建立商站,实力雄厚。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 —— 摘自 百度</h3> <h3>夜幕下的什切青,分外迷人。</h3><h3><br /></h3><h3>今夜一过,我们就会要离开什切青,向西南行,重新进入中欧德国的土地上。</h3><h3><br /></h3><h3>与什切青说声再见,也就是说同这次涉足的东欧五国(捷克、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道声再见!</h3><h3><br /></h3><h3>流浪五国许多天,</h3><h3>感怀印象刻心田。</h3><h3>道声再见实轻便,</h3><h3>真能再见待何年?!</h3><h3><br /></h3><h3><br /></h3> <h3>图为离我们住地五十米内的一间饮品酒屋。</h3> <h3>离驻处300米之内的夜间景观。</h3> <h3>歌剧院外观。</h3> <h3>他们血拚归来,据说拎着半只麻袋!</h3><h3><br /></h3><h3>图中人物:左、鱼得水总经理,中、一叶飘萍护士长,右、玛格丽特(翻译官美女)。</h3><h3><br /></h3><h3>半只麻袋呢(在画面之外)? 呵呵!</h3> <h3>夜幕里的皇宫门。</h3><h3><br /></h3> <h3>彻夜溅珠的喷泉。</h3> <h3>国家博物馆。</h3><h3><br /></h3> <h3>靓丽莫名。</h3> <h3>别东欧,进入中欧德国首都柏林,巳是十月七日正午时分。</h3><h3><br /></h3><h3>到此,有点儿文不对题(最是波罗的海风…)了吧?为保持图文汇报篇章的完整性,我也就不对总标题作修改了(毕竟,这次三十天流浪有二十余天是在东欧的波、捷、立、拉、爱五国,"波罗的海风"是占绝对重头戏),各位看官请见谅!</h3><h3><br /></h3><h3>我这是第二次到访柏林啦。</h3><h3><br /></h3><h3>刚刚在勃兰登堡门附近觅得可停三台车的位置,我弱弱地用对讲机问了大伙一句:在这里停车四个小时,大家参观周围的景点,怎么样?</h3><h3><br /></h3><h3>几乎根本就没有人答复我,十一位驴友呼拉拉一下子作鸟兽去、作星星散 全跑开了!</h3><h3><br /></h3><h3>是的,得跑!以勃兰登堡门为中心,方圆两公里内,有国会大厦、圣母教堂、洪堡大学、国家图书馆、国家歌剧院、欧洲宫、音乐厅、胜利纪念柱、俾斯麦纪念碑、苏军纪念园等十数景点,他们能不跑吗?!</h3><h3><br /></h3><h3>剩下我一人落单,何去何从?</h3><h3><br /></h3><h3>图片显示:停下车,人已散。</h3><h3><br /></h3><h3>我的天哪,赐福于我,使我在车上睡了个三十分钟的午觉。真的是久违了哟,我的午觉。</h3> <h3>我当然不会闲着,一会儿后,我且行且观,去了查理检查站(柏林墙全景图)。</h3><h3><br /></h3><h3>想一想,这些天一路走来,先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再是希特勒东部前线指挥部狼窝,现在又是柏林墙,历史,一幕幕闯入眼帘。</h3><h3><br /></h3><h3>面对历史,荒野老师自然有话要说:</h3><h3><br /></h3><h3> 《从奥斯维辛到柏林墙》</h3><h3><br /></h3><h3>人的最大悲哀莫过于生离死别!而当这种悲哀骤然积聚的时候,就几乎是人类的绝望,因为在那一刻,人间,已经成为炼狱!从奥斯维辛到柏林墙,正是打着两面不同旗帜的极权主义者给人类带来的这样一个炼狱。</h3><h3><br /></h3><h3> 1940年在波兰建起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使亲人死别的火海,1945年在德国筑起的"柏林墙"则是使亲人生离的刀山!火海里,黑色军队将一火车一火车的犹太人押往"死亡工厂", 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刀山上,白色军队将人们生生驱赶分开,亲人相望不相见,骨肉拆散不相拥,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人间隔离。</h3><h3><br /></h3><h3> 正义的价值,首先在于其对生命的珍惜,在于其对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的尊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正义是不可战胜的。1945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彻底攻破,二战战败的德国法西斯走向了灭亡;1989年柏林墙轰然坍塌,二战战胜的苏联集权体也走向了分崩。集权主义注定无法逃脱它们的可耻下场,因为生命和生存权的价值既是人的价值,也是人类的价值。与人的生命为敌,也就是与人类为敌,因而必将为人类所唾弃,无论它一时之间是如何的嚣张。</h3><h3><br /></h3><h3> 今天当我们步履沉重地走在这两个地方时,眼在流泪、心在流血!族群主义是一切集权主义者赖以生存的基础,什么时候我们将人的生命价值置于群体幻觉之上,什么时候我们也就见到了人类和平的曙光。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到柏林墙,人类已经付出了太多的眼泪、鲜血与生命!为了和平的未来,人类必须放下群体幻想,唤醒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托起了个体的生命,也就托起了大众,托起了苍生。</h3><h3><br /></h3><h3>…… —— 荒野 ——</h3> <h3>柏林墙全景图展示的景象。</h3> <h3>图示,当年西柏林的民众登上梯子,张望东柏林一方。</h3> <h3>查理检查站画廊里,参观的游客。</h3> <h3>图示: 当年的东柏林一方,瞭望塔内的苏军士兵。从他们专注的目光里,我似乎觉察到,他俩或心怀警惕,注视着对面"阶级敌人"的动向;或胸怀慽慽,巴不得早日去解放"三分之二受苦受难的阶级兄弟"……</h3> <h3>以上两图: 《全景图》中的当年景象。</h3> <h3>查理检查站外。</h3><h3><br /></h3><h3>当年的标牌和字样,写的是:你现在正离开美国防区…</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接下来,敬请关注《最是波兰的海风,拂过东欧泛葱茏…… 续篇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