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时光静静地洒在古老的太行山上,屋顶上的积雪还未融化,初升的太阳看上去如此娇美。日月轮回的岁月,又无情地让人们增长了一岁。</h3> <h3>伴随着老年的临近,北方小城高平的年味越来越浓。当你看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挂满了色彩鲜艳的大红灯笼,忙忙碌碌的人们在奔走中置办着年货,不经意间,会让你感到年真的就要到了。</h3> <h3>在老家高平一带,一到过年,城市、乡村家家户户都有蒸枣山祭祀的民俗。实际上,枣山也叫枣山年馍。小时候的农村,到了过年,传唱的民谣中就有”二十八,蒸枣馍 ", 指的就是春节前蒸年馍的风俗习惯。另还有说某人能力不够就会说一句“你还没吃够枣山” ,指的是人在一年中只能吃一次枣山。吃一次枣山,又增大了一岁,意味着人的见识也涨了。<br></h3> <h3><font color="#010101">腊月二十八前后,各家各户都要蒸年馍。一大早起来,在院里就开始烧火蒸馍,用冬季早已准备好的柴货,当蒸笼里的水烧开,在屋里农妇和老人的早已将提前发孝好的面揉均,先蒸试笼疍,看看碱水放的如何,蒸出的馍笑开了花,就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年馒了上笼去蒸。</font></h3> <h3>据说蒸枣山,还是一个既喜庆又严肃的一件事情,最怕说错话,比如“气死我啦 、 我跟他不熟”之类的不吉利话,寓意蒸笼漏了气,馒头不熟,那一年的好运气就没啦。因此,蒸枣馍的时候,气氛相当隆重而神秘,各家的家庭主妇小心谨慎,不说闲话。如果蒸笼漏了气,家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不能大惊小怪,主妇会不声不响地赶紧封严。在这几天,邻里、亲友不串门,如果不懂得这个风俗,犯了当地人的忌讳,即使再好的朋友,主人也不会原谅。</h3> <h3>每年的腊月二十七、八前后,家庭主妇们都开始张罗着发面蒸年馍。年馍蒸起来,可不是一锅就结束,人口多的人家,还要叫上邻居过来帮忙,从早到晚,往往要连蒸好多锅,这样的年馍,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前后。</h3> <h3>花糕的寓意丰富,承载了千家万希望早(枣)发的美好愿望,象征人们生活年年高、步步高。</h3> <h3>枣花馍的种类就多了,各地的蒸法不一,用途不一,叫法还不同。只是大部分还是跟祭祀有关,就是神吃过,人才可以吃,在神享用之前,那些枣枣不知道馋坏了多少小孩子。<br></h3> <h3>在农村蒸馍,讲究不少,也有一些经验。一定要等锅里水烧开,热气腾腾,才能上笼蒸,如要蒸面速度快些,一般要放两层笼,一锅需要20分钟左右时间就可以。同时,还要在其它火上烧一锅热水,不断往笼里加水,避免干锅。</h3> <h3>拾馍,有些地方也叫揭馍,就是馍出笼时,旁边有人专门端上一瓢凉水,配合拾馍人,那是蘸手用的,馍太热,怕烫。<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ff8a00">高平艺术面塑欣赏</font></b></h1> <h3>面塑,俗称蒸花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在上党地区的广大农村,逢年过节都有做面塑的习俗,其中以高平最为盛行。<br></h3> <h3>高平面塑内容丰富,涉及许多农俗活动,而且造型非常美观,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h3> <h3>高平的民间面塑,历史比较悠久。它是盛行于民间、民俗活动和节日活动中。这个面塑它不仅是一种实用,还具有艺术观赏价值。</h3> <h3>如今的面塑,已经成了我们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都有着极高的价值。</h3> <h3>鲜艳的色彩,吉祥的寓意,传统的手艺,在你看后是否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原生态艺术的强烈冲击!</h3> <h3>愿高平的面塑,能启迪你的智慧,给人们于美的享受,同时也给吉祥、祥和的新春佳节带来浓浓年味。</h3> <h3><b>作者 </b>丨赵国忠,网名,上山下乡,山西高平人。业余酷爱摄影,对艺术情有独钟。擅长纪实、生态、风光、非遗等题材拍摄。着力用方寸的视野、诗情画意的艺术表现力去记录生活的美好和感动瞬间。</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品岁月风雨,淡看时光沧茫</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感恩有你,一路作陪,共享生活</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愿我的美篇能带给你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