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文化”---过年的习俗和传说

如歌

<h3>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年的序曲从腊八(腊月初八)这天就正式拉开了~</h3><div> 那么,今天我要说的“年文化”就从这首儿歌开始:</div><div>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div><div>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div><div>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div><div>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煮煮肉,</div><div>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div><div>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div><div>大年初一扭一扭,扭一扭~</div><div> 从这首儿歌里,我们已听到“年”踏着欢快的脚步渐行渐近,已闻到“年”糅合着幸福的美味渐香渐浓。</div> <h3>  ☞那就先来说说喝腊八粥的来历吧:</h3><div>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腊月,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里刨找出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五谷杂粮熬成了粥,因那天正好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把这锅杂粮粥美其名曰为“腊八粥”,美美地享用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于是他就把那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div> <h3>  ☞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神)的来历:</h3><div> 一般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平民人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也就是“官三民四船五”。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div><div>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专门向玉皇大帝禀报他所在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其实就是告诫人们“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平时就要谨记多做好事不做坏事。</div><div> 所以啊,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贿赂他。最好的就是用麦牙糖敬它,也就是我们说的糖瓜,因为糖瓜甜甜黏黏的,好让灶王爷吃了后嘴巴甜甜,牙齿粘粘的尽说好话。而灶王爷呢,也是“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意思讲人家的坏话了,这实际上也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div><div>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王爷”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div> <h3>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的来历:</h3><div>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彻底大扫除,上高岩低,擦窗扫地,犄角旮旯,不留痕迹,拆洗被褥,等穿新衣。家家户户,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处处焕然一新!</div><div>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按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除旧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迎接好运与新气象。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div> <h3>  ☞腊月二十五 ---腊月二十九</h3><div> 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就忙碌着准备过年的吃食了。俗话说“穷年不穷节”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无论挣钱多少,都要高高兴兴过个年。割鲜肉,买鸡鱼,炸、蒸、煮、熬、炒、炖,经过大人们的一道道工序精心制作,一道道舌尖上的美味装满了锅碗瓢盆,满满当当摆满了大饭桌。</div><div> 以前的人们生活贫苦,一年四季也吃不上几回白馍馍,几乎顿顿窝窝头,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更别说吃肉了,如果在过年的时候能有几片肉解解馋,那可是多么的奢侈啊!而如今水果蔬菜四季都有,鸡鸭鱼肉时常上桌,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div> <h3>  ☞大年三十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的来历:</h3><div>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山老林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令百姓叫苦不堪。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被屋子里烛光吓得抱头鼠窜;再跑一个地方,又被灶堂里噼里啪啦的烧柴声吓得落荒而逃。</div><div>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渐渐都掌握了“年”怕红色、怕火光、怕声响的弱点。所以每到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放开小鞭炮,“年”再也不敢来为非作歹了。</div><div> 虽然现在贴对联,挂红灯,放鞭炮都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但是今天人们更是为了增添喜庆的意味! </div> <h3>☞ 大年三十(初一)吃饺子的来历:</h3><div> 在我们北方,大年夜也就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饺子谐音“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因为吃饺子要和面,‘和’就是‘合’的意思,象征着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象征生活富裕。</div><div> 在年夜饭的饺子里,往往会包几枚硬币, 一般家里有几口人就包几枚,谁吃出有硬币的饺子,或者谁吃出的硬币最多,就预示谁在新的一年里最有好运气! </div> <h3>  ☞大年初一拜年的来历: </h3><div>  大年初一这一天,人们都早早起来,吃了饺子,穿上新衣,出门串巷,走访亲友,相互拜年,恭喜发财,道贺吉祥。</div><div>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这是关于“年”的另一个传说,还是远古时代的那头怪兽,头顶长独角,血盆大口,凶狠可怕。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为非作歹,人们又斗不过它,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家禽牲畜都圈好,关好大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祝平安。 后来通过“贴春联、挂红灯、放鞭炮” 彻底把“年”给赶跑了,而“拜年”的习俗一辈辈一年年的传了下来,相互祝福,传递友善,成为一种高尚的礼仪之举;而晚辈向长辈拜年,则是一种尊老敬老的风尚。</div> <h3>  ☞压岁钱的来历:</h3><div> 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妖怪,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袋。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胡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傻憨呆。而且这个妖怪“祟”刀枪不入,水火不融,真不知该怎么对付它。</div><div> 村里有一大户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祟”来侵扰,老夫妻就想办法陪孩子玩,好让孩子别睡觉。做游戏讲故事孩子都不耐烦了,后来将几枚铜钱包在一张红纸里,包了又拆,拆了又包,开始孩子还很新奇,可一会就玩腻了,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瞌睡虫的袭击睡着了。孩子睡着以后,红纸包着的几枚铜钱就放在枕边,老夫妻在旁边静静的小心的守候着。</div><div> 半夜里,一阵阴嗖嗖的凉风吹过,黑矮的小妖“祟”从门缝轻飘飘的就进来了,可是当“祟”正要用它白森森的手摸孩子的头时,突然孩子枕边迸射出一道道金光,“祟”尖叫着张牙舞爪的逃跑了,从此再没来侵扰过。</div><div> 很快,这件事就传扬开来,大概是“祟”害怕铜钱的叮当响声和喜洋洋的红色纸。于是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纸包上铜钱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祟”就不敢再来伤害小孩了。从此以后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而 “压岁钱”也成为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的祝福和希冀。</div> <h3>  从“腊八”到“初一”,有这么多的传说这么多的习俗这么多的讲究。而从初二到初六还有“回娘家”“接财神”“破穷五”,无不显示着人们珍视敬老爱幼,珍视团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可见,“过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何当重要的地位。</h3> <h3>  现在“过年”不仅仅是一个隆重的传统节日,更成为一种具有传统的魅力的“年文化”,也希望这浓郁传统的“年文化”永久永久的传承。</h3> <h3>备注: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