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坝往事

萨拉菲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言</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与茂克比起来,黄龙坝的历史资料更少,写起来就很难下笔。加上本人写作水平有限,各种错误是无法避免的。所以还望知情人士及时指出,我也好修改过来。再次感谢大庄教亲马飞,为本文提供了宝贵的墓志铭翻译。</h1> <h1>  黄龙坝始于康熙年间,迄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李氏和沙氏是本村最早的人家。黄龙坝在清朝时期曾归罗竜里(今罗竜)管辖,当时的罗竜里(管辖范围包括:马塘,德厚,老回龙,红甸,秉烈,稼依南部)是文山回族人口集中的地区。据《开化地方志》记载:</h1><h1><br></h1><h1>“开化里热水塘,罗竜里有回回和侬人居住”。</h1><h1><br></h1><h1> 和其他回族村寨一样,黄龙坝也是因马帮贸易兴起的。地处交通要道的黄龙坝,历来是各路马帮的必经之地。有着冒险精神和经商意识的回族,看到这一地理位置的优势后,纷纷移居这里。他们在这里开店铺,赶马帮,做生意,子孙繁衍,人口越来越多。随着时代的变迁,黄龙坝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回族集聚村落。</h1><h1><br></h1><h1> 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龙坝也是这样,经济水平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其贸易集散地的优势显得越来越明显,经济贸易辐射周边几个乡镇。当时的文山有四大(平坝,黄龙坝,德厚,茂克)贸易集散地,黄龙坝就是其中之一。贸易集散地的巨大优势,给黄龙坝带来了巨额财富,使得黄龙坝达到了鼎盛时期。据说这一时期,黄龙坝有一千多户人家,人口达到数千之众。很多有钱人家,都建盖了深宅大院,还购置了许多田地,租给别人栽种,从中收取租金。</h1><h1><br></h1><h1> 在黄龙坝周边,还有侬人河,汤坝,螺丝诈上寨,迷呐河(德厚水库施工处),卡佐等几个回族村寨。他们把黄龙坝看做当地回族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大家齐心合力,团结互助。数量众多的人口和繁荣的经济,让黄龙坝盛极一时。</h1><h1><br></h1><h1> 但这一切终归会结束,在咸丰年间(1850年——1861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满清政府为了维护它的统治,在各民族之间制造矛盾,挑起他们互相打斗,好从中益利。咸丰丙辰(1856年)年,满清政府在云南和西北几个省份推行“屠回”政策。这种暴行,激起了当地的回族反清大起义。在云南,杜文秀领导大理回族起义,并建立了大理政权。这一举动,迅速波及全省各地。文山回族也积极响应,发动起义,并同当地满清驻军发生了冲突。</h1><h1><br></h1><h1> 同治十二年(1873年),全省各地回族起义相继失败,回族再次遭到了疯狂的屠杀。黄龙坝地区是抵抗最激烈的地方之一,满清军队在这里采取了极为残忍的报复手段:烧光,杀光,抢光。屠杀结束后,黄龙坝和周边几个回族村寨被彻底摧毁 ,人口和财产损失殆尽。只有少量幸存者逃往周边民族村寨,得到了兄弟民族的庇护,才躲过一劫。不过他们一直未能重返家园。</h1><h1><br></h1><h1> 后来,满清政府垮台,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黄龙坝的幸存者们才陆续迁回,不过这已经是四十年后的事情了,曾经繁荣昌盛的黄龙坝早已不复存在。幸存者们面对的是破败不堪的家园,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此时的马塘,早就借着黄龙坝拥有过的影响力,迅速地发展起来,短时间内就将黄龙坝贸易集散地的地位取而代之。</h1><h1><br></h1><h1><br></h1><h1><br></h1><div><br></div><h1><br></h1><h1><br></h1> <h1>  名为“李门张氏祖婆”的墓碑,是至今为止,黄龙坝发现的最早的墓碑之一,也是黄龙坝起源于康熙年间最有力的证据。</h1><h1><br></h1><h1> “李门张氏祖婆”生死日期不详,立碑时间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是重孙为她立的碑。由于她去世的年代久远,于致后辈儿孙在立碑时,连她的儿子辈名字也找不到,只有她的孙辈李文王以下的家谱。</h1><h1><br></h1><h1>李门张氏祖婆</h1><h1><br></h1><h1>孙子:李文王</h1><h1><br></h1><h1>重孙:李智,李仁,李宏</h1><h1><br></h1><h1>玄孙:李春周,李春元,李春薄,李春华,李春生,李春秀,李春和,李春林,李春永</h1><h1><br></h1><h1><br></h1><h1> 根据“李门张氏祖婆”墓碑上的显示,其家谱达到了五代这一数据,我们就可以断定:在立碑时(1811年),她的玄孙辈至少都在十几岁这个年龄段,也就是1790年后出生。按照最保守25年一代人(125年)往前推算,那么“李门张氏祖婆”最迟也是1680年(康熙20年)出生。说明那个时候,回族就已经在黄龙坝居住了。</h1> <h1>  另一块墓碑是马会伯的,他是黄龙坝清真寺雍正年间(1722年——1736年)的管寺。</h1><h1><br></h1><h1> 马会伯的生死日期不详,立碑时间是1781年。据墓志铭记载,马会伯一生活了70多岁。根据这一信息,说明立碑时,马会伯已去世多年,于致儿孙们都不知道他的生死日期。由此可以推断,马会伯最迟也要出生在康熙初期(1680年前后)。</h1><h1><br></h1><h1> 马会伯是建水曲江人,始祖马里穆索,原籍陕西凤翔府岐山县。明朝洪武年间,马里穆索因参与平定云南有功,被任命为建水曲江世袭巡检。马会伯和茂克马美雄同宗同源,都是马里穆索的后人,只是分属不同的支系。按照辈份,他属于马美雄的侄子辈。</h1><h1><br></h1><h1> 马会伯自幼父母双亡,靠亲属抚养成人。家中弟兄两人,他排行老二。哥哥马会清是曲江康熙年间的文科举人,茂克马岱的墓志铭就是马会清写的。在墓志铭中,马岱称马会清为“族伯”。</h1><h1><br></h1><h1> 马会伯长大以后,继承了父辈的生意,也从事马帮贸易。由于他的马帮队经常跑文山方向,妻子又是黄龙坝人。为了方便做生意,马会伯从建水曲江移居到了黄龙坝,并且定居下来。此后,他和妻子沙氏生儿育女,安居乐业,一家人其乐融融。</h1><h1><br></h1><h1> 由于马会伯为人忠厚老实,诚心待人,信仰又很虔诚。在黄龙坝很快树立起了较高的威望,被群众选举为黄龙坝清真寺的管寺。他为了方便过往的马帮商队,避免他们遭受涉水过河之苦,就动员黄龙坝有经济实力的人,捐资修桥补路。还修建了黄龙坝清真寺,让人们有了一个礼拜的地方,深受后人的一片赞誉。</h1> <h1>马会伯之墓,生死日期不详,1781年立碑。</h1><h1><br></h1><h1>儿子:马暄,马昂,马昞</h1><h1><br></h1><h1>孙子:马国举,马国墁,马国恒,马国章</h1><h1><br></h1><h1>重孙:马文蔚,马文英,马文选,马文林,马文秀</h1> <h1>沙氏太君(马会伯之妻)之墓,生死日期不详。</h1><h1><br></h1><h1>儿子:马暄,马昂,马昞</h1><h1><br></h1><h1>孙子:马国蔚,马国墁,马国恒,马国章</h1><div><br></div><h1>重孙:马文蔚,马文英,马文选,马文林,马文秀</h1> <h1>  马福寿之墓,生死日期不详,道光元年(1821年)立碑。马福寿也是马里穆索的后人,按辈份,他是马会伯的侄辈。</h1><h1><br></h1><h1> 马福寿以马帮贸易为生。在去世之前,他一直在麻栗坡开店做生意,产业有一定的规模。他生前留有遗嘱:死后要回黄龙坝安埋。后辈子孙就按照他的遗嘱,在他去世后,就把他的遗体运回黄龙坝下葬。</h1><h1><br></h1><h1>儿子:马国才,马国选</h1><div><br></div><h1>孙子:马明信,马明恩,马明义,马明礼,马明智</h1><div><br></div><h1>重孙:马占春,马占元,马占鳌,马占甲</h1> <h1>  马正芳,生于1820年,1853年去世。他是黄龙坝清真寺道光年间的教长,原籍玉溪东营,少年时期接受过经堂教育,成绩优异,学识渊博。后来被聘请到黄龙坝清真寺担任教长,一直到他去世,其家属也定居于黄龙坝。</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