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魅影

紫玉

<h3>在地中海东西航线的中央,有一个北非国家突尼斯(Tunisia)。她的总人口虽不及上海人口的二分之一,领土面积也只有163610平方公里,但突尼斯却拥有1300公里的海岸线和近40%的沙漠,所谓的“一半火焰一半水”。她的“左邻右舍”分别是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与意大利西西里岛隔海相望。冰雪岁寒时,我和朋友去了这个北非国家,方发现之前的我,实在太不了解这个国家了。其实突尼斯是世界公认的几个集海滩、沙漠、山地和古文明的国家之一,她就像一位走过沧桑岁月,历经多元文化融合的优雅老妇,在北非大陆、地中海沿岸闪耀着近三千年的魅影。</h3> <h3>10年前,在这块面积不大的国土上,已有8个地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了。</h3> <h3>我们下了飞机直接驱车来到位于首都突尼斯城东北17公里处的迦太基古城遗址。</h3> <h3>此乃突尼斯的发源地,历代兵家必争之地。</h3> <h3>公元前九世纪初,腓尼基人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起迦太基城。”迦太基”源于腓尼基语,意思是新的城市人。</h3> <h3>日后迦太基不断繁荣,逐步发展为奴隶制强国。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对腓尼基人实行了焦土政策。</h3> <h3>从土层的横截面,我们清楚地看到,深层次的是迦太基文化遗址,浅表层是罗马文化遗址。</h3> <h3>考古挖掘出不同时代的陶器碎片。</h3> <h3>建造迦太基城的腓尼基人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为“绛紫色的国度”的人。因为他们居住地出产一种紫红色染料。公元前10-8世纪是腓尼基城邦繁荣时期。腓尼基人的特长是航海和做生意。他们曾驾船到达过地中海的每个港口。</h3> <h3>遗址中有碉堡、水渠、神庙、剧场、澡堂、竞技场的残存部分。</h3> <h3><font color="#010101">197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迦太基遗址列入第一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font></h3> <h3>之后我们又参观了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七座小镇”之一的”西迪布赛义德( Sidi Bou Said)”镇,意为”赛义德他爸西迪(一位圣人)”。800年前这里曾是军营。小镇也是世界遗产。</h3> <h3>1881年突尼斯被法国占领。当时一位法国艺术家要求镇上所有建筑刷上白墙蓝门窗色调。这样的色彩风格沿袭至今。</h3> <h3><font color="#010101">徜徉在白屋蓝门窗建筑间。瞧,旅友文娟配上蓝色系服饰,和周围色彩有多协调。</font></h3> <h3>漫步来到小镇的尽头地中海边。天水蓝色映衬着朵朵浮云,更增添了一丝浪漫气息。<br></h3> <h3>领略地中海旖旎风光的同时,游客们大多会光顾附近那家著名的草席咖啡屋,尽情享用突尼斯特有的松仁薄荷茶。</h3> <h3>我们下榻的El Mouradi Gammarth酒店也是蓝白色系。</h3> <h3>首都突尼斯城市政府广场</h3> <h3>纪念碑和市政府大楼。</h3> <h3>著名的突尼斯麦地那老城。至今已有1300年历史。在北非伊斯兰城市中,堪称建筑典范。</h3> <h3>香气扑鼻的传统美食令人垂涎欲滴。</h3> <h3>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突尼斯老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种凯旋门似的的城门共有24座,老城分内、中、外三圈,真像迷宫一般。</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座城门外就是著名的布尔吉巴大街,被人誉为突尼斯”香榭丽舍”。</font></h3> <h3>这条大街以突尼斯首任总统布尔吉巴名字命名。布尔吉巴大街是欧亚非时尚的风向标。</h3> <h3>这里矗立着24层大厦,是全突尼斯最高楼。之所以鲜见高楼,主要原因是突尼斯土地的私有化。</h3> <h3><font color="#010101">看到了中国HUAWEI手机专营店。</font></h3> <h3>我们坐车前往突尼斯中部的圣城凯鲁万( Kairouan)。这是穆斯林民族进入北非后最早的聚居地。</h3> <h3>凯鲁万城兴建于公元670年,自然这座大清真寺就是北非最早建造的了。</h3> <h3>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古都凯鲁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清真寺建筑拥有完整的排水系统。</h3> <h3>还有阿拉伯式的”日冕”。</h3> <h3>1950年的大清真寺。</h3> <h3><font color="#010101">清真寺规定,女人进入寺中,一定要用围巾裹头。</font></h3> <h3>突尼斯人认为,到凯鲁万清真寺朝觐7次即等于去麦加朝觐。</h3> 著名的阿格拉比德大蓄水池展现在眼前。当年为求得在严酷沙漠中生存,古罗马人为凯鲁万留下了10余座这样的蓄水池。<div><div><br></div></div> <h3>旅友们驻足留影。</h3><div><br></div> <h3>参观先知穆罕穆德的密友西迪撒哈卜陵墓。里面因珍藏了先知的三根胡须又被称为“胡须陵”。</h3> <h3>对非穆斯林禁入的地方,妹纸们设法留影。</h3> <h3>我们住凯鲁万的Kasbah酒店,是由旧时监狱改建而成。</h3> <h3>四周砌有高大的城墙,好似城堡。</h3> <h3>傍晚时分,我们抵达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交界的沙漠绿洲城市托泽尔( Tozeur)。城市地标是突尼斯毯子。突尼斯政府明令禁止机织毯子,鼓励国民手工编织。</h3> <h3>托泽尔街景。</h3> <h3>文娟成了专职“模特”。</h3> <h3>我们开始进入西撒哈拉沙漠。</h3> <h3>无穷无尽的沙丘。</h3> <h3>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阳光最多的地方。</h3> <h3>我们两人第一时间爬上了骆驼峰。</h3> <h3>放眼望去,沙漠寸草不生,宛如月球表面,只能用“震撼”二字形容。</h3> <h3>前方是沙漠汽车拉力赛区域,盐碱地面留下道道车辙印痕。</h3> <h3>深切体验北非沙漠风情。</h3> <h3>这是载我们的四驱车座驾。之前冲沙时,旅友们发出的惊叫声仍仿佛不绝于耳。</h3> <h3>景点昂克迈日勒。此处自1996年成为拍摄《星球大战》第六集的外景地后,成为各国游人竟相入内探究之地。</h3> <h3>当年昂克迈日勒交通十分不便。</h3> <h3>美国人在此拍摄时,演职人员每日是搭乘直升机来此上班的。</h3> <h3>从托泽尔前往沙漠门户城市杜兹(Douz),必须横穿吉利特(Chott El Jerid)大盐湖。</h3> <h3>自从在盐湖中修了一条长达50余公里的公路后,交通便捷多了。冬季道路两旁是盐碱地,夏季水位一高,车辆就得在水中行驶。</h3> <h3>我们的突尼斯导游阿里是大学教授,懂14种语言。他利用假期接待游客。</h3> <h3>阿里说汉语不仅四声标准,还习惯带儿化韵。假如光闻其声不见其人,你肯定以为他是中国人。阿里的讲解风趣生动,让我们对突尼斯有了初步印象。</h3> <h3>沙丘上飘扬着突尼斯国旗。国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叶。当时突尼斯被奥斯曼帝国吞并,新月和五角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h3> <h3>突尼斯特有的单峰骆驼,和我们常见的双峰骆驼不同。</h3> <h3>杜兹的晚霞如此绚烂。</h3> <h3>在余晖中奋力跃起,感悟生命的力量。</h3> <h3>从沙漠重返地中海沿岸,在沙漠戈壁小憩,迎接日出。</h3> <h3>这个地区叫马特马他,是北非原住民柏柏尔部落聚居地。</h3> <h3>柏柏尔人世世代代居住在洞穴,因为没有水电设施,至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h3> <h3>这是专门做饭用餐的洞穴。</h3> <h3>女主人的儿子守护着帐篷。</h3> <h3>我们来到又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艾尔.杰姆斗兽场(Amphitheatre of EI Jem)。</h3> <h3>这是公元3世纪古罗马帝国在北非留下的辉煌建筑。</h3> <h3>规模仅次于古罗马斗兽场,但却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斗兽场。</h3> <h3>斗兽场可容纳3.5万-4万人。</h3> <h3>走入斗兽场,这座奴隶时代的恢宏建筑,唤醒心中沉重的历史记忆。</h3> <h3>长150米,寬124米,周长457米。</h3> <h3>杰姆斗兽场也曾是电影《角斗士》的外景地。</h3> <h3>杰姆本地并不产巨石,所有石料运自外地。</h3> <h3>比比皆是的三角形洞是古代奴隶用铁钩拉石块留下的。竣工时感觉有损外观,就在外立面贴上大理石,可见有多豪华。但是,1800年中,大理石先后被人撬走,石墙几乎全部裸露黄褐色。</h3> <h3>每方石料长1米,寬0.7米,高0.5米,在1800年前,可以想象,建造如此壮观的工程有多么艰巨!</h3> <h3>围墙高36米。全场一共有500座这样的天门。建筑艺术之精美,令世人叹为观止。</h3> <h3>登上斗兽场最高处眺望市容。</h3> <h3>突尼斯女孩欣然与文娟合影。</h3> <h3>在地中海边美丽的哈马马特(Hammamet)市下榻Mehari度假酒店。<br></h3> <h3>哈马马特现代的街区。椰枣树挺拔站立。</h3> <h3>椰枣树是草本植物,分为雌雄两种。这是雌树,靠花粉传播结果实。每棵树纯自然授花粉,可产椰枣20公斤左右。如果靠人工授花粉,每棵树可收获百余公斤椰枣。</h3> <h3>在仙人掌上刻字,可见这儿也有“到此一游”的习惯。</h3> <h3>用椰枣叶编织的遮阳伞在风中摇曳,丝丝顺滑,婀娜多姿。</h3> <h3>哈马马特海湾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四季宜人。</h3> <h3>海湾无礁石,也不见排天巨浪,白沙细腻薄软。</h3> <h3>娱乐场内,孩子们都被小丑吸引住了。</h3> <h3>打的来到哈马马特麦地那老城。</h3> <h3>哈马马特老城坐落在地中海边。</h3> <h3>老城也由腓尼基人建造,只有一道门可以进入。</h3> 老城内古堡是哈马马特的象征。城墙有15米之高。 <h3>我们登上四方形的城堡。</h3> <h3>这是城墙最高处。</h3> <h3>和突尼斯女学生合影。</h3> <h3>这几个突尼斯小朋友主动要求与我们合影。</h3> <h3>每每回忆突尼斯之行,心头总涌动着新鲜感。突尼斯人对中国人热情友好。每当你行走在大街上,或者出现在公共场所,突尼斯人都会主动向你打招呼:“你好!”、“China”、“Nice to see you”。在哈马马特坐出租车时,那位突尼斯司机嘴里居然蹦出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一连串中国前领导人的名字,令我惊奇和诧异。突尼斯旅行令我有几点印象很深刻:第一,突尼斯孩子免费接受教育。政府投入教育的经费占每年财政总预算的40%。每个孩子可以免费从小学、中学读到大学。如果学生转学到外地就读,当地学校还要免费提供食宿。导游阿里说,“我们牢记曼德拉说过的一句话:'教育是最廉价的武器。’ ”。虽然突尼斯通用阿拉伯语、突尼斯语和法语,但我在旅游中发现,当你和任何服务行业人员打交道,他们都能说几句英语,双方沟通无障碍。我想,这应当是教育普及的结果吧。第二,突尼斯基本医疗落实。每年突尼斯人只要缴纳一定的保险费用后,病人每次去医院就诊,在门诊、检查,配药、手术等所有就医环节中,只需支付5个突尼斯第纳尔(相当于2美金)。如果有人选择去私人医院看病,保险公司还会退给他80%的保费。第三,突尼斯同样重视反恐工作。我看到,在机场等交通要道和热闹的公共场所、旅游景点,都有警力保障。记得有次停车小憩,我走到公路对面想拍几张照片,突然身后响起了急切的“Madam”叫喊声,当我反应过来,转过身子,只见一位背着长枪的男人招手让我回到围墙中的停车场。再有,刚抵达哈马马特时,导游阿里很牛地说,天黑了,你们可以放心随时自由进出,这里很安全。第四,突尼斯不全是阿拉伯人。在做了民族基因研究分析后,该国发现国民中70%-80%的人,血缘源自北非原住民柏柏尔人,而本人并不清楚,误以为自己是阿拉伯人。阿里就是柏柏尔人。他说,世界上只有四个国家属于纯阿拉伯人: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巴林和卡塔尔。纵观突尼斯历史,柏柏尔人、腓尼基人、古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西班牙人、土耳其人和法国人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千百年的烙痕。突尼斯起源在宗教、民族冲突中,并在接受、融合外来文明中发展,形成了今日开放的突尼斯民族心理和多元文化,这也是突尼斯蕴藏着丰厚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之处。(图片紫玉、文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