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1月20日至23日在极寒的几天我们为了雪鸮和猛鸮而来到了呼伦贝尔。</h3> <h3> 海拉尔机场</h3> <h3> 呼伦贝尔冬季的清晨,这里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额尔古纳是我们的目的地,也是我国最北的边境城市。</h3> <h3> 茫茫雪原气温低于零下四十度。</h3> <h3> 好一派北国风光</h3> <h3> 雪鸮是一种猛禽,属于体形较大的鸮类,体长约为50-71厘米,雌性平均体长为66厘米,雄性平均体长为59厘米,雄性体型明显小于雌性;由于该物种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区,因而通体几乎纯白色,体羽端部近黑色,雪鸮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无其他鸮类常见的耳状羽簇,嘴基长满刚毛样的须状羽,几乎遮住全嘴。雄鸟通体白色,眼先和脸盘微沾浅褐色和杂有少许黑褐色斑点。</h3> <h3> 雪鸮也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省鸟</h3> <h3> 雪鸮的羽毛非常浓密,这些浓密的羽毛使它们能在气温零下50℃的环境下还能保持38-40℃的体温。因此,如果它们遇到强风,就会找到石堆、雪堆或是干草堆作为避风处,然后蜷缩身体贴在地面上,这样它们浓密的羽衣就能为它们御寒。它们雪白的羽毛在冬季是非常好的伪装。</h3> <h3> 雪鸮在夏季主要栖息于北极的冻原带、冻原苔原丘陵、海岸和邻近荒原与沼泽等,冬季则主要栖于苔原森林、平原、旷野和森林中,特别是开阔的疏林地带,也曾见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针叶林带。它是一种几乎完全在白天活动和觅食的鸮类,因为北极一带的夏季一天24小时都是白昼。但到了冬季,一天24小时又全都是漫漫长夜,只好往南游荡。</h3> <h3> 来我国过冬的雪鸮一般为亚成鸟,且十分罕见。雪鸮越冬期间有独自的领地,为此我们这次只见到了雄鸟。</h3> <h3> 雪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h3><div>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div><div> 1989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div> <h3> 前往根河寻找猛鸮</h3> <h3> 猛鴞(Surnia ulula),是中型鸟类,体长35~40厘米,体重247~375克。具鹰样的尾,脸部图案深褐色与白色纵横。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h3> <h3> 猛鸮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已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h3> <h3> 拍到雪鸮是我多年的期望,是那极寒的天气让我怯步。2018终于迈出了步伐,几天的拍摄与体验感到寒冷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可怕。只要准备充分、掌握要领,身体与设备都能抵抗住极寒天气。</h3><h3> 准备充分:就是要有足够的防寒衣物,毛皮的最管用,鞋要大一两个码。设备适当保暖,备足电池(我用的是佳能相机,备了三块电池,跟据体验,只要替换及时合理,两块电池足以保证一天的拍摄)。</h3><h3> 防寒与设备使用要领:除衣帽鞋外可准备一些暖贴,脚底要贴,脚不冷是关键。其它部位可视情贴。手除了摄影手套外,最好准备一付大而宽的大手套,宽大容易戴取,便于拍摄间隙手的保温。设备只在拍摄现场开包使用,尽量不在房间里取出设备,以防止大温差造成的雾气损坏设备。电池、储存卡要单独随身携带,拍摄前装,拍摄结束时取出,以便于保温和查看。也避免了因充电或看片而打开设备包。电池要及时轮换,已防止关键时刻设备停止工作。在设备显示电量低于50%时就要更换,且换下电池要尽量贴身放置,以利用身体的热量让它恢复电能。我是用一小袋将电池挂在脖子上,再置于前胸,这样既保暖又便于取放。</h3><h3> 此次拍摄得到了小周的热情接待与前期准备的详细介绍。感谢小周及团队对我们鸟友的服务与保障。使每一个到来的朋友都能满载收获。</h3> <h3>再见呼伦贝尔!再见塞北的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