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忆春联儿情

翟景霞

<h3> 生活,一边怀念,一边继续!</h3><h3> 进入今年的腊月,看到百货楼里和一些店面开始有春联儿摆出。不由自主会驻足,观看。喜欢那充满寓意的象征句子,喜欢书法作品的独特魅力,更有一种情愫掺杂在感情里。</h3> <h3> 小时候,进入腊月,爷爷、 奶奶的小院儿就会格外热闹。络绎不绝的是乡邻们出入的身影,人们大多为了一样的事情,让爷爷、奶奶的小院儿显得温馨、祥和,人气十足!要让有毛笔功底的爷爷给他们写春联儿。</h3><h3> &nbsp;大家手里都拿着一卷裁好的红纸,有方,有长,有大,有小。这是一家人根据自己的院子,自己的门窗,裁好的春联儿用纸。最大的方纸是贴大门用的,左右还要配上长的条幅春联儿。小的方纸只写一个福字,这是不计数的,越多越好,家家户户都愿福气多多。短的要写四个字的横批,还有根据自家情况,在屋里贴一些"衣服满柜" 、"金银满屋"、"人口平安"的春联儿,"出入平安""进门见喜",则是贴在院子里,养家禽和生畜的还会留有"槽头兴旺"或"六畜兴旺"的春联儿,总之人们把一切能寓意美好的期望都会寄予这红红的春联儿中。 &nbsp;</h3><h3> 爷爷喜欢在炕上放一张方桌,炕热,爷爷坐一天脚不会冷,也可以把写好的春联儿在身边的炕头儿一放,干得快。有时四、五个人会赶在一起送来红纸,说声、笑声把小屋的空间挤得满满的,人们各自提着自己的要求。已是忙得不亦乐乎的爷爷,一点也不嫌大家的要求琐碎,他会搁下手中的毛笔,用细细的铅笔或钢笔记下,哪是东家的,有什么需求,哪是西家的有什么需要,挨个记下才持起毛笔继续手中的活计。那摊满一炕的红色春联儿,浸着浓浓的墨香,把爷爷包围的紧紧的,我经常乐此不疲地跑来打下手,把爷爷写好的春联儿插空摆放,炕上摆满就在地上摆放,里屋摆满,也会摆向外屋。半天里,一拨儿干后卷起来,继续再一拨儿。爷爷一边耐心的嘱咐我别搞错人家,一边表扬我小工做得好。</h3> <h3> 墨,不贵。但半个多月时间不间断的写至少也会用上两瓶儿的。这墨都是爷爷提前备好的。那磨秃了尖儿的毛笔,有时也要备上一两支。爷爷不烦,写累了,就会招呼我,"丫头,来,试试笔。"我喜欢那红与黑的搭配,所以也求着爷爷给我一条红纸,涂鸦着我的感受与快乐。</h3><h3> 爷爷看我有模有样的认真表现,会饶有兴致的给我指点一二。但爷爷不能怠慢的是,大家还在陆续递增着红纸。记忆中,每年的腊月,爷爷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忙着写春联儿。当然这也得益于奶奶的勤劳和为人,扫房子,冻豆腐,宰公鸡,蒸馒头......,都是奶奶在做。忙得脚手都顾不得挨地儿,对每天伏案持笔的爷爷一点也不抱怨。奶奶不识字,尊重爷爷的爱好,也愿意为街坊邻居的帮忙。两个人的为人出了名儿的和善,让爷爷写春联的人家越来越多。我这个小工,还负责把写好的春联不断地给人家送回。</h3><h3> 时间,一年一年过得飞快。在那些童年的腊月中,我不但喜欢上了墨香,也记住了一些有意义的春联儿用语。比如:"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 ,"山河增秀色 家国沐春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还有"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h3><h3> 在爷爷润笔挥毫的便民服务中,我也与春联儿结出一份感情。在师范一年级时,就对毛笔字课情有独钟,经过书法老师的教授,很快掌握了一些要领,过年放假,最盼着在爷爷面前小试一下,随着爷爷的岁数增长,眼和手的功夫都慢了,爷爷也盼着我能帮他一把,就这样,那年街坊邻里的春联儿多了我青涩的笔迹。感谢乡邻们不计较我的学生体,他们要的是吉祥和喜庆,能贴得满院红色,单是省钱就很满意了。</h3> <h3> &nbsp; &nbsp;配合爷爷写春联儿的那年,那月,我体会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也感受到邻里相处的纯朴。后来我工作和家都安置在城里,爷爷也不能过多劳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的经济意识也突然出现,村子里的小集市开始有做春联买卖的,花样也显得繁多,红纸上衬了花儿的,衬了鸟儿的,带金边儿的,走银线儿的.......。</h3><h3> 爷爷不写春联儿,小半村的人没了依靠儿,即便有乡亲能用毛笔写字的,谁也舍不得耽误自己的时间。 人们慢慢接受了买春联儿,尽管春联儿内容不能满足自家的需要,人们也已开始适应。</h3><h3> 我在忙忙碌碌的大军队伍里一路被裹挟着,向前,向钱。当我也经历了年轮的飞速运转后,驻足,回望,最留恋的还是那些过去的真挚与美好。</h3><h3> 街上,能预示吉祥喜庆的中国红,不再单纯的只有春联儿,各式的红灯笼,琳琅满目的中国结,大大的福字儿,衬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置身其中,我更愿追寻那淡淡的墨汁的香味!还有那纯朴的往来帮助!</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