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东北大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是劳动人民庆丰收的一种自我欢跳的舞蹈形式。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年,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还源于汉民族元宵节庆时的集会表演。宋代已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东北大秧歌,以东北的粗犷豪爽、热情奔放、人多场面大、舞蹈形式灵活多变、热闹喜兴而著称。这种广场歌舞活动,包含着多种形式多种内容,在不断的变迁中映照着中华时代的足音。</p> <p class="ql-block"> 东北大秧歌是一项很有意思的民间娱乐活动,来源于生产劳动之中。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自1984年来到东北工作,大秧歌也见了不少,高兴时也下场扭一扭但是像图片里的传统大秧歌我也是第一次见,是在乡下给亲朋祝寿时,大秧歌去给东家拜寿吋见到的,传统的大秧歌主要装饰品在头顶上,头顶大花冒,全手工制作精美,头花后面还是扭大秧歌的人自己制的飘带,手工刺绣,当地人说这种装扮是最古老最传统的大秧歌,清朝康熙年间,由流放到塞北的徒囚中艺人文士,将内地戏曲歌舞带到东北,有了正月十五办秧歌习俗。边舞边歌、通宵达旦。乾嘉时期,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浪漫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稳、梗、翘风格的秧歌舞,特别是渐渐成型的秧歌音乐,那锣、鼓、镲、唢呐等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令人过耳不忘。到清末民初年间,大都是富家大户自己组织起来,扭大秧歌是遍布东北的春节娱乐活动。参加人员广泛,不分男女老幼,都可跳跃舞动;人多场面大,气势辉宏,震慑人心。三五十人,百把号人,甚至几百人一起可随着鼓点、锣声、钗儿、唢呐声翩翩起舞。动作协调,整齐划一,十分好看!</span></p> <p class="ql-block"> 喜欢大秧歌似乎都是老头老太太,年轻人喜欢大秧歌的越来越少了.我听当地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会,当地的老人很怕这种传统大秧歌失传,80后有的还会扭,90后都不会,扭大秧歌还好说,就是制做头顶上的装饰和刺绣头后面的带子真的要失传了。最初东北大秧歌,分为高跷秧歌和平步秧歌。踩高跷难度大,费力气,但好看吸引人。踩高跷扭秧歌,多数是走四方步和十字步儿。队型可时儿变化灵活,穿插绕场等,形式多变。而平步秧歌是东北最常见的形式,老少皆宜。舞者手拿彩扇,身着彩装,走和跳大多以十字步和四方步为主,不拘形式,动作比高跷秧歌狂放些。平步秧歌中穿插有前面打头儿的,有跑旱船的,挑花篮儿的,扮有荷仙姑,河蚌女等,怎么好看怎么来就是了。最有戏出彩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打头儿的和垫后的,可扮各色人物。他俩只要踩到鼓点即可,动作要幽默诙谐,夸张粗犷豪放,而富有挑逗性。早年的“老秧歌”,队形还有“白马分鬃”、“二 龙戏珠 ”、“摆八卦”、“蝎子倒卷尾”等;表演动作有“双蝴蝶”、“凤凰单展翅”、“碎步”等。</p> <p class="ql-block">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 《白蛇传》 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p> <h3> 深受人们喜爱的东北大秧歌,随着时代的巨大变迁而不断跨越更新,印证着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新风尚,令我们真切感受到这一纯朴传统文化的强烈呼唤。</h3> <h3><font color="#010101"> 过年啦,大秧歌扭起来,祝愿欣赏东北大秧歌的您狗年旺旺好运连连平安健康快乐事事顺心如意!</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