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作者:万玉冰</h3><h3> 人的一生!有很多很多的“遇见”。不忘初心的遇见是生命中难以抹去的雕像,会一直铭刻在你的内心最柔软的深处,挥之不去而永久怀念。</h3><h3> 解放初期,我的父母从不同的地方,参加工作来到了这座美丽的滨江城市——泸州。结婚后为了调到同一单位,被分配到了泸县喻寺。后来,有了我。</h3><h3> 妈妈工作忙,伊伊呀呀的我从小就没有母乳喂养。投奔了无数的保姆家,可怜得居无定所。长期缺乏营养瘦得皮包骨头。在我生死之际,遇见了我的“娘娘”(地方上的奶奶的俗称)。</h3><h3> 娘娘家住在小镇的“广东街”,在高高的“十八梯”处不远的一个小巷外。弯弯曲曲的小巷,是窄窄的又长年潮湿。两人相向而行时还得侧身才能通过。走出巷口,马路边有一家邻家小院。小院有路前树、路后草,还有一簇簇的小野花。周边是满满的乡土气息。小院里住有三户人家。一小户人家有两间很窄小的房屋,前屋左边摆有一张饭桌,右边是垒起的烟煤灶。灶的旁边是水缸,水缸上面放块大大的板子,就成了厨台。后屋里放有两张床和一个筒易衣柜。这就是她老人家的家。</h3><h3> 娘娘个子不高,不胖不瘦的,头发永远是往后梳挽了个圆圆的卷,再别上一根旧旧的簪子,眼睛的视力不太好还老流泪,但脸上永远是挂着慈祥的笑容,是位很善良的老人。善良地把我从生死线上拽了回来,还教会了我“人之初,性本善”最基本做人的道理。</h3><h3> 我长大点后,她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的起麻线。</h3><h3> “麻”,是一种绿色植物。撒下种子后,在人们辛勤的劳作下长成玉玉葱葱的绿林。收获时,将一根根的麻拔起,平放在一根长凳子上,用工具把它的绿色衣裳脱下经过打麻、洗净、晾干、薰白等工序,再制成了“麻”。镇上的中老年家庭妇女在居家的小空间里,安上一根小板櫈,身旁放上一个竹编的小麻篮。然后用勤劳的双手将这些麻分成若干根粗细相同的麻丝,把它们一根根地连接起来。从头至尾的一根线,它就叫“起麻线”。</h3><h3> 当时这样的手工也是小镇里的一道风景线,而且此手工流传小镇方圆几十里地,远近闻名。麻线的功效可多了!如制麻布、麻布又能制衣、制蚊帐等等。现在早巳沒有那样的场景及土制麻布了。</h3><h3> 我从小热愛劳动,就是娘娘教会我的。老人家沒读过书,大字不识,就连叫我的名字玉冰都是宜冰、宜冰地叫,叫的我很亲切,很亲切!听的我很舒心,很舒心!至今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小时候常常听爸爸妈妈讲,是娘娘救了我一命。她无微不止的照顾着我,呵护着我。所以我们祖孙俩的情深意绵长,难以割舍。也让我这个从小就沒有爷爷、奶奶,没有外公、外婆疼的小囡囡,得到了人间如此的溫暖和厚爱。</h3><h3> 我的情商不错,也源于从小对我恩爱如孙的娘娘。她的善良、她的温柔、她的勤劳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影响着我人生的成长成才。我第一次挑煤挑给我的娘娘,我第一次有零花钱悄悄地给我的娘娘,到她家时挑水扫地筛煤渣是我学做的事、常做的事……亲如祖孙俩。</h3><h3> 为此,娘娘特别特别地喜欢我,给我厚爱。如今每每想起她老人家,我心灵深处都会涌动起一股股暖流,感动、感慨不巳而热泪盈眶。</h3><h3> 娘娘给了我人生中暖暖的爱。</h3><h3> 娘娘就是我恩重如山的奶奶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