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春节是我国最具喜庆的传统节日,又称过大年,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不管出多远的门,干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在这几天里,想方设法回到家里,和家人团聚。</h3><h3><br></h3><h3> “过大年”是人们记忆往事最集中的驿站。记得在物资匮乏、家庭人口爆长的年代里,“过大年”在大人小孩的心中是一种期盼和向往。忙活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整一年后,就在这几天里能有好吃的、有好喝的、有好穿的。</h3><h3><br></h3><h3>年的味道也就在旧年的句号和新年的钟声中,在这种古老而又新鲜的游戏中,一次次创造出快乐的记忆。</h3> <h3>进了腊月,鞭炮便开始粉墨登场,它给年味凭添了几分热闹和喜气。无论是在城市里高楼大厦的间隙,还是在农家小院的院子里,都不时响起鞭炮的劈啪声,即使在热闹纷繁的商场里,都摆上了以假乱真的一串串鞭炮。</h3><h3><br></h3><h3>你听,鞭炮其实就是年的脚步呢!腊月伊始,年悄悄地走近,鞭炮开始零星响起。年越走越近,鞭炮也越来越响。当鞭炮声响彻神州大地,年也就笑语盈盈地来到了我们中间了!</h3> <h3>看吧,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春联映红了人们的笑脸,高挂的灯笼是那么的红红火火,大大的中国结洋溢着人们如火的情感,红色的剪纸像一簇簇火苗鲜亮的映入大家的眼帘。</h3><h3><br></h3><h3>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眩目的烟花绽放在夜空中,灿烂若一道道靓丽的彩虹,点亮了整个夜空。这无处不在的大红像一块流动着的红幕布,把整个神州大地染得喜气洋洋,更是把人们幸福的日子染得通红通红!年味在一幅幅对联中散发出缕缕清香,年关充满着暖暖的气息,年味倔强固执地侵入到腊月的每一个日子里。</h3> <h3>过了农历的腊月初八,年味儿就一天比一天变浓,就连人们见面时的问候也和年扯上千丝万缕的关联。</h3><h3><br></h3><h3>从腊月到正月有很多关于年的俗语,比如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八贴花花,三十包饺子等,只为了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正月初一,把本来就身心疲惫的人们慌张的不亦乐乎。过大年的气氛是和谐的。</h3> <h3>年味风风火火地荡漾在大街上、超市里、人流中。大街上的人明显地多了起来,匆匆赶往车站买票回家的游子,忙着给孩子老人置办新衣的年轻父母,在菜市场与小贩打价买菜以备儿女回家的老人,还有那放寒假后无拘无束到处疯跑的孩子。</h3><h3><br></h3><h3>冬日里的暖阳,如潮的人流,热切的眼眸,若一幅幅动感十足的画面,把和谐、富裕和喜庆浓墨于其中。</h3> <h3>新年来临,小年将至,大年接踵,我们每个人都在悄然的步入年关的围城,采购不同的菜,调制不同的味,烹煮异样的心情,油煎火炸出不一样的心境。</h3> <h3>到了年关,游子们想家的心也像火苗一样升腾起来,愈烧愈旺。欢笑着的学生轻快地踏上了回家的路程,辛苦一年的农民工数着挣来的票子期盼着和妻儿的团聚,在外创业的年轻人们卸下一年的疲惫憧憬着温暖的家。</h3><h3><br></h3><h3>那一枚枚小小的车票,是归心似箭的游子们回家的翅膀,承载着沉重的思乡情,飞过万水千山,把他们带回到魂飞梦绕的家中。</h3> <h3>过了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三,年的脚步声更加临近,人门把余下的几天安排的更加井井有条。</h3><h3><br></h3><h3>西宁就有这样几句旧时的顺口溜:“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家娘娘上了天;腊月二十四,打发伙计娃家里去;腊月二十五,掌柜子家宰年猪;腊月二十六,不是蒸来就是熘;腊月二十七,又是扫来又是洗(俗称有钱没钱,光光头儿过年);腊月二十八,要把馓子油饼榨;腊月二十九,糊好窗花钉纽扣;大年三十守一宿,鞭炮把鬼都赶走;子夜饺子初一面,初二骑马亲友家转”。</h3> <h3>过大年不能不吃饺子一样,吃饺子是团圆的象征,是丰收的象征,是喜庆的象征。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民间最重要的年俗之一,其中有不少规矩和约定俗成的内容,为过年增添了不少气氛。</h3><h3><br></h3><h3>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h3> <h3>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和面,剁馅,擀皮,包饺子。那一双双灵巧的手呀,在饺子里包进了鲜美的菜馅,温馨的祝福,对未来的期望。</h3><h3><br></h3><h3>人们边忙碌着边谈笑着一年中的趣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那阵阵笑声,羡煞了屋外的麻雀,它们不时地偷偷窥视屋里的人们,试图也分享人们的快乐和满足。</h3> <h3>年三十煮饺子也有讲究。锅里煮饺子,不能用铁铲乱搅动,要顺着一个方向,贴着锅沿铲动,形成圆形,表示团团圆圆。</h3><h3><br></h3><h3>有些地方煮饺子一般要故意煮破几个,但不能说破、碎、烂等忌语,而要说“挣”了或“涨”了。因饺子内有菜,谐音“财”,故饺子“挣”了,是“挣财”,图个吉利,讨个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欢乐气氛。大年三十,一家人欢欢喜喜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饺子,谈论桌椅年来的收获和喜悦,其乐融融。</h3><h3><br></h3><h3>饺子的一张薄皮包出了五味杂陈,其实说是吃饺子,倒不如说是品饺子,品味蕾里感受的一份心情,沉淀在碗底的琐碎就是一年来心情的结晶。</h3> <h3>在欢声笑语里品着不同味道的饺子,犹如鱼儿翻江跳的雅趣,皮里裹着的是幸福的馅,浓浓的情,深深的祝福,厚重的眷恋,淡淡的宁静。</h3><h3><br></h3><h3>此时,赋予饺子的不是填饱肚子的使命,也不是附庸风雅的矫情,而是阖家大团圆的氤氲心情,无论是什么味道的饺子,都融入了一份祝福和幸福的心情。</h3> <h3>吃年关饺子,吃的是一种味道,品的是一种心情。它舒展了母亲思念儿女的眉,它清澈了父亲望眼欲穿的双眸,它放飞了孩子们对来年的期盼。</h3><h3><br></h3><h3>看吧,老人们的脸笑得像一朵朵盛开的菊花,中年人的脸上绽放的微笑都是老少安康的满足,年轻人的笑容蕴涵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孩子们的笑声则融化在快乐的笑声中,那笑声像清脆的风铃回荡在空中,引得人们都展开了会心的微笑……</h3> <h3>“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 军功章里一半是甜一半是酸,一半是幸福一半是孤单,一半是责任一半是亏欠,一半是祖国一半是家园,一半是风花一半是婵娟,圆满,自古难全。</h3><h3><br></h3><h3>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军营,我们的边防战士,他们却不能回到家里,和家人团聚,我们可亲可爱的边防战士和武警官兵,他们常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特别是春节,他们还是回不了家,更不能和家人团聚,但是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防安全,站岗值勤,永不言悔!千里冰封的疆界,万里雪飘的守望;岗哨里的严寒,峭壁下的孤帆,落日余晖里的孤单只影,写意了一副英姿飒爽的保国军威图。</h3><h3><br></h3><h3>他们也吃着饺子,过着大年,他们品味出的饺子味是舍小家顾大家的一种涩涩的香甜味。甚至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奉献。</h3> <h3>此时此刻,也许你已经与久别的家人团聚,坐在火热的炕头吃着团圆的饺子;此时此刻,你也许还在回家的路上焦急的行驶;此时此刻,你也许还是孤独一人在异地他乡对着星空翘首盼望;此时此刻,你也许在高墙内,在铁窗下眼含热泪孤独的守望……</h3> <h3>吃百味饺子,品人生百态。饺子,这种让中国人几千年百吃不厌的美食,此时此刻的年关饺子,却能让不同的人,吃出不同的滋味,吃出不同的心理感受,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饺子文化吧。</h3><h3><br></h3><h3>同样是吃饺子,此时的你又吃出了什么味道呢?看来吃饺子不单单能吃出食品的味道,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还真能品味出人生的辛酸苦辣来。</h3> <h3>年关饺子味,让中国人民延续了上千年的习俗,也让中国人细细品味了上千年。它是团圆的象征,是回家的一种期盼,是父亲的关怀,母亲的叮咛,回家,时时牵动着亿万游子的心,回家,时时承载着父母的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