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人类友

清南文兵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陆机犬寄书,再遇羊击鼓。</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管仲马识途,丙吉牛得顾。</h3> <h3> 今天四个故事的押韵属于“姑苏辙”,故事的内容归纳为“人事与生肖”类。今天的生肖是:狗、羊、马、牛。</h3><h3></h3><h3> 【陆机犬寄书】(lù jī quǎn jì shū)</h3><h3> 典源:典故“黄耳传书”出自《晋书•陆机传》。涉及人物:陆机。</h3><h3> 题解:陆机是晋初人物;犬就是一只名叫“黄耳”的狗;寄书就是送信。本题之意为:陆机让黄耳犬给家里送信,黄耳平安往返,圆满完成任务。</h3><h3> 故事:陆机,字士衡,是晋初有名的文学大家。他本是三国时吴将陆逊的孙子,老家在浙江会华亭。吴国被晋灭亡之后,陆机来到晋朝的京城洛阳做官。但有人告他不忘旧朝,意欲谋反,便将他软禁起来,虽然不是蹲监狱,但毕竟也失去了自由。与陆机作伴的是一只狗,由于两只耳朵是黄色的,起名叫黄耳。陆机寂寞,思念家乡,无奈通信不便,所以很长时间不知道老家的消息了。一天,陆机开玩笑地对黄耳说:“你能带书信跑回家乡取消息回来吗?”这黄耳极有灵性,能懂人话,听到陆机如此问话,便点头摇尾,兴高采烈的汪汪叫,表现出愿为主人效劳的样子。陆机试着写了一封平安家信,装在竹筒里,套在黄耳的脖子上。黄耳便顺着驿路,直奔东南方向的老家奔跑而去。一路上翻山越岭,渴了饿了都难不住黄耳,十几天功夫就到了老家。家人高兴的不得了,犒劳了黄耳之后,又写了回信。黄耳又平安回到了洛阳。京城离会华亭有几千里远,人走路来回需五十天,而黄耳只用了二十五天。打这以后,黄耳又往返寄书好几次呢。</h3><h3> 感悟:好多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在这众多的动物朋友中,我们听到、看到最多的肯定就是狗了。狗狗不但忠诚,还有本领。有多少狗狗救人、破案的故事呀!我要说:“珍惜我们这些忠实的朋友吧!”</h3><h3><br></h3> <h3> 【再遇羊击鼓】(zài yù yáng jī gǔ)</h3><h3> 典源:典故“悬羊击鼓”出自《宋史•毕再遇传》。涉及人物:毕再遇。</h3><h3> 题解:再遇即毕再遇;羊击鼓即是“悬羊击鼓”。本题之意为:毕再遇为了麻痹敌军,将羊吊起来,前蹄抵在鼓面上,一动起来就像人敲鼓一样。</h3><h3> 故事:毕再遇,字德卿,是南宋时期的军事将领,公元1206年,毕再遇率领宋军与金兵对垒,虽有小胜,可是无奈金兵援兵逐渐增多,宋军渐渐处于寡不敌众的形势之下。审时度势,毕再遇决定撤退。但具体怎样撤退才能安全脱身呢?毕再遇想出了一个主意。因为那时的作战需要经常擂鼓,尤其是宋军,一天到晚鼓声不断。这样的鼓声有什么作用?那作用可不小,一方面是为了威慑敌方,另一方面又能鼓舞自己一方的士气。临撤退前,毕再遇安排士兵偷偷弄来了许多羊,把羊倒吊在树上,将羊的前蹄绑上小木棒并抵在鼓面上,羊被吊得难受时,两只前蹄使劲挣扎,不停乱动,也就将鼓敲得不停的响。这样,宋军虽已撤离,但鼓声不断。等到金兵发现时,宋军已经走出很远了。</h3><h3> 感悟:翻开《三十六计》,你就会知道,最后一计的计名就叫“走为上”。这里的走,不意味逃跑,而是主动的走。因为善于避开争斗来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是一个智者的高明所在。这本书中,每一计都有实例,“走为上”这一计的例子就是毕再遇的“悬羊击鼓”。毕再遇走的巧妙,即蒙蔽了敌人,又保存了自己的实力。</h3><h3><br></h3> <h3> 【管仲马识途】(guǎn zhòng mǎ shí tú)</h3><h3> 典源:典故“老马识途”出自《韩非子•说林上》。涉及人物:管仲、齐桓公、密卢儿、答里呵。</h3><h3> 题解:管仲是春秋时期人;马识途是老马识途的简写。本题之意为:齐国军队误入迷谷,走了好长时间出不来,后来管仲出主意,放开有经验的老马在前带路,终于走出了迷谷。</h3><h3> 故事:管仲,名夷吾,字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齐桓公时任齐国的宰相。他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中原各国也都承认了齐国的盟主地位。但居住在边远地区的某些少数民族部落却不认账,其中北方的一个叫做山戎的少数民族南侵燕国,因为齐国是盟主啊,所以有义务帮助燕国扫除外患。可齐军一到燕地,山戎就跑了,齐桓公决定继续追击山戎。山戎的首领叫密卢儿,联合孤竹国的国君答里呵共同对付齐军。后来,孤竹国派人诈降齐军,谎称孤竹国国君已逃往沙漠。齐桓公以降将为前部,率军追赶。孤竹国的降将领着齐军进入荒漠之后逃跑了。此时天色已晚,放眼望去只见茫茫一片平沙,狂风卷地,寒气逼人。齐桓公不知所措,管仲让随行兵士敲锣打鼓,将大家集合起来,挨到天明。谁知,天是亮了,可还是弄不清方向,顺一个方向找半天也不见出路在哪里,全军将士焦急万分。管仲忙向齐桓公建议:“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放开,让它们自由行走,或许可以寻见出路。”齐桓公依其言,命人取数匹老马,放之先行,军队紧随其后,最后还真就走出了迷谷。“老马识途”也因此成了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h3><h3> 感悟:“老马识途”一词脍炙人口,现在的这个词主要是用来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这些人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h3><h3><br></h3> <h3> 【丙吉牛得顾】(bǐng jí niú dé gù)</h3><h3> 典源:典故“丙吉问牛”出自明代程登吉的《幼学琼林》。涉及人物:丙吉。</h3><h3> 题解:丙吉是西汉人;牛得顾是问一下牛的近况。本题之意为:丙吉看到气喘吁吁的牛,便向牛的主人询问情况。</h3><h3> 故事:丙吉,字少卿,西汉名臣,在汉武帝“巫蛊”案中,保护了皇曾孙,即汉宣帝,汉宣帝继位后任丙吉为丞相。丙吉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他经常外出考察民情。在暮春的一天,丙吉外出,遇到行人斗殴,路边躺着死伤的人。丙吉不闻不问,驱车而过。过一会儿,当看到一农夫赶的牛步履蹒跚、气喘吁吁的,上气不接下气,热得直往外吐舌头。丙吉便让停车,下车向农夫询问缘由:“赶牛走了几里路?”。下属不解,问丙吉何以如此重畜而轻人。丙吉回答说:“行人斗殴,不算大事,有长安令、京兆尹等地方官处理即可,我作为丞相考察这些官员的政绩就行,而这个牛的事可不一样,因为现在天气尚未炎热到酷暑难耐、大汗淋漓的地步。那头牛显然是因为天气的关系而受了湿热,说明这个季节不正常,牛会因此生病,更会影响到整个农业生产。秋天如果歉收,百姓就要饿肚子,这是危害天下百姓的大事啊。作为丞相,自当忧国忧民,这样的大事难道不该问吗?”下属听完,心悦诚服,认为丙吉体贴百姓,识大体。</h3><h3> 感悟:这是一个好故事,一个正常的社会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大家各司其职,大家都去管好自己的事,都按规则去办事,天下真就太平了。</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