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br /></b><b> —— 从少林和尚到鲁智深<br /></b><b> 自洛阳至汴梁(开封),中途止宿于登封县城天中大酒店,目的就是第二天能够游中岳嵩山,登中岳庙,访少林寺。<br /></b><b> 整个登封的经济,几乎就围绕着少林而起,四处林立的各个武术学校、保镖学院,以及随处可见的关于少林名号的各式店家招牌,足可以见得少林寺在当地的影响。其实影响又何止当地,近几十年来,少林几乎就等同于中国功夫,成了中国的一张名片,红遍了全世界。<br /></b><b> 我清楚地记得我有一初中同学叫王锐,初二时候跑到少林寺学习功夫,在我高二的时候学成归来,晚上跑到学校找我到小酒馆喝酒,两人一瓶白酒下肚之后,他让饭馆的老板找来三块红砖,呀的一声大喝,手起砖断,又连发数声怒吼,单指钻砖,砖屑横飞,不一会功夫红砖便出现了一个窟窿,吓傻了周围一群看客,饭馆老板甚至免了我俩的一顿饭钱。此后若干年,我和这位朋友来来往往,倒也听了不少少林武校的趣事。<br /></b><b> 今天的少林寺和我十几年前来的时候又不一样,恢宏大气的山门,宽阔整洁的甬路,清新舒雅的竹林,还有周边的一些新建的仿古建筑,既让人觉得管理上现代科学,又觉得投入上资金雄厚,还有就是设计上用心营造。<br /></b><b> 山门依旧是那个山门,小而别致,康熙皇帝的御笔"少林寺"几个大字,高悬在山门牌匾之上。沿山门进入,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另外,寺西500米处有塔林,北有初祖庵、达摩洞、甘露台,西南有二祖庵,东北有广慧庵。其间香火缭绕,游人穿梭,三五个出家人在院中闲谈,不见武僧的影子,更寻不到扫地僧的踪迹,当然,大量游客的造访已经使和尚师傅们退居幕后,别处修行去了,武术表演也成了游览观光的一部分,我们看到的只能是留在庙堂里的那些沉陷下去的脚印,心中浮想联翩着千百年间那些僧人们练功的样子,耳边也不禁虎虎生风起来。我绘声绘色地给女儿描摹演示当年僧人们习武的样子,借以解释那些地砖塌陷下去的原因,"哈,哈哈"一跺脚,再一跺脚,却发现脚下踩上一物,低头看去,并不是踩下去一坑,而是踩上了后来的一个游客的脚,那个小伙子定力十足,居然没喊没叫,只是纳闷地看着我,连声道歉之后,我们尴尬且灰溜溜地"逃跑"了。这个时候是不能惯用东北人的问句的,"你瞅啥?""瞅你咋地!"毕竟在少林地界,万一碰上练家子,或是个面不出众的俗家弟子,岂不是自讨苦吃?哈哈哈!<br /></b><b> 下午进入开封,第一站选定的便是大相国寺。大相国寺本身历史悠久,始建于公元555年,那是北齐年间的事了,到了唐睿宗的时候(712年),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其实这些都不是我们了解并熟悉它的理由,我们对开封大相国寺的印象更多来自于《水浒传》,的确,北宋时期大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当时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一进庙门,中轴线左手边便有一硕大铜塑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雕塑很传神,花和尚金刚怒目,手臂紧扣,身体下探,左腿下弯,右腿绷直,仿佛耳边瞬间传来低沉而有力的熊吼。<br /></b><b> 我与大相国寺有不解之缘,说来那也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当时自己正因各种事情烦扰,心绪不宁,随缘拜谒大相国寺,见方丈端示"放下"二字,似有开解,其后处事处世仿佛成熟了许多,所以我对这方宝地始终情有独钟,今日再携家眷到此,时光荏苒,积年故事仍旧令人唏嘘。<br /></b><b> 从少林和尚,到鲁智深,其实都不是我们传统认识里的僧人,我们大众意识里的僧人,应该每日伴着暮鼓晨钟,青灯古佛,做碎碎念,现枯寂科。但是《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相即是色,非相即是空,"见诸相非相"就是看见了事物的本质而不被表象迷惑,那就得到了真髓。这些会着功夫的僧侣,危难之时出手勤王,那个粗鲁的侠客,别人逢难的时候及时相帮,根底里都有着悲天悯人、善良正义的一面,那是佛性,也是慧根。少林和尚平定边疆战乱,不受封赏,回寺修行,武的背后是忘利忘我,鲁智深不是手刃了两个差拨然后和林冲游走江湖,而是暗中陪伴护佑,那是了解和理解林教头的心情,渡人渡己,难怪当时的智真长老对他总是宽以待之,甚至于众人面前说他佛性最深。<br /></b><b> 其实,佛禅在现代社会不只是以宗教的形式存在,更应该成为人自我修行的人生哲学。南能北秀的区别在于,神秀讲修禅,讲渐悟,惠能讲悟禅,讲顿悟。我更喜欢六祖的说法,修禅成佛,就是见性成佛,佛就在心中,儒家所说"人皆可为尧舜"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成长、成熟、成功都不是依照别人的样子去奋斗,而是依据自己的内心去评价,换句话说,理想就是现实生活之中,你所认为的就是你所拥有的,你感到的幸福远比和别人比较的幸福更幸福。这样,禅宗就帮我们把彼岸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把对未来生命的追求转换为内心反求。"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超越意义,实现理想精神境界。<br /></b><b> 以"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中体会禅道,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中发现禅意,从青山绿水中体察禅味,从人自身的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体验禅悦,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br /></b><b>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幸福不是来自于你占据了多少土地与财富,快乐不是来自于你享尽了多少荣华富贵,成功不是来自于你拥有了多高的荣誉权利,心有幸福,你便幸福,即便一箪食一豆羹;心有欢愉,你便快乐,即便一草屋一方塘;心有归属,你便成功,即便一支笔一幅画。<br /></b><b> 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可成如来,人人皆可化老庄,其心往之,见心明性,其形便无所拘束,其行便无所畏惧,其神便无所牵挂。<br /></b><b> 所以说我们不要被少林和尚和鲁智深的武功迷惑,他们和济颠和尚一样,都有一颗明澈的心。<br /></b><b>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闺女,你说,高低可辨否?"<br /></b><b> 女儿会心一笑,"心有般若,何处无禅?"<br /></b><b> 看来不虚此行也。</b></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