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形成的奇特景观……鄂尔多斯高原泾河流域

WWK

<h3>鄂尔多斯高原白垩系沉积了巨厚的砂岩和泥岩地层,二者呈互层结构,砂岩的孔隙裂隙中赋存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是国家级含水层,厚度近千米,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径流上百公里,在地质构造、岩性结构和水文网的控制下,形成多级嵌套水流系统,水质复杂,差异性大。地下水在维持区内人畜用水,支撑工农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地下水还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根据我的团队多年深入系统研究,地下水不仅在维持生态植被的生存、湖泊湿地面积、河流生态基流以及调节地表温度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塑造景观的功能。青山绿水离不开地下水的贡献,保护地下水资源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地下水不仅具有资源、经济功能而且具有生态功能和塑造景观的功能!下面一组照片是我今天去野外采集样品中拍摄的,反映了地下水景观功能!</h3> <h3>砂泥岩互层</h3> <h3>野外采样!通过采样期望揭示不同层地下水的补给源区及径流途径长短,确定不同尺度的水流系统或层间水力联系!希望有好的结果!</h3> <h3>分层</h3> <h3>取第一、二层水样</h3> <h3>取第三层水样</h3> <h3>这是我的团队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模拟的陇东盆地白垩统多级嵌套水流系统。</h3><h3> 上面剖面是以钻孔岩性为基础,以渗透系数为指标概化的供数值模拟的剖面,非地质剖面图。</h3> <h3>冰瀑布</h3> <h3>由于砂岩和泥岩互层,从照片可以看出:1、在泥岩风化裂隙层面上往往形成泉水,由于含水层和隔水层相间,形成多层泉水;2、因水的来源不同,不同层中泉的数量和流量是不同的,反应了径流途径不同;3、泉出露不均,反应了渗流的各向异性的特点;4、汩汩泉水补给河流,维持着河流生态基流,特别是枯水期河流径流量基本上都是地下水补给的。我的团队研究表明渭河流域径流中地下水补给量占到37%,由此可见保护中上游地下水是健康渭河重要前提条件之一。</h3> <h3>含水层和隔水层</h3> <h3>从上到河流排泄基准面发育三层水,分布不均,在30米的范围内,最上一层水分布有近38个密集的泉,中间一层发育11个泉,而最下面一层发育5个泉!</h3> <h3>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中心张福存教授看过照片的感想!谢谢张总!</h3><h3><br /></h3><h3>王老师考察黄土高原地下水,拍摄到沟里崖壁上隔水层鞠捧着的地下水下泻结冰美景(见照片),观其美景,思地下水谦卑自下,集资源、环境、生态和景观多重功能以利人类,凑成几句,致敬地下水。</h3><h3>感谢王老师拍摄美照分享。</h3><h3><br /></h3><h3>一</h3><h3><br /></h3><h3>子在川上叹逝光,朱思活水悟方塘。</h3><h3>江河涨落匆腴瘦,泉溪寒暑总温凉。</h3><h3>余姚老井留人住,西山悬瀑伴寺长。</h3><h3>滋禾润木染大漠,谦心维本行无疆。</h3><h3><br /></h3><h3>二</h3><h3>莫笑我左躲右闪</h3><h3>谦卑自下是不是才走得更远</h3><h3>莫笑我心柔身软</h3><h3>对严寒倚崖化剑算不算儿男</h3><h3><br /></h3><h3>注:</h3><h3>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h3><h3>2.朱熹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h3><h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h3><h3>3.余姚文化地发掘出的成型水井,意味着人类通过利用地下水而极大拓展了自由生存空间。</h3> <h3>平时不显眼,天寒露峥嵘。</h3><h3>深藏数亿年,默默养乾坤。</h3><h3>——这是我中学同学康恩兴教授写的随想!</h3> <h3>  立春夜晚在微信上看到王文科教授从野外发来的地下水冰景,太美了。真是冰如白玉,形态各异,千资百态,晶莹剔透。即兴草拟诗一首。</h3><h3><br /></h3><h3>学林深处贵涉远,</h3><h3>陇东高原探奇观。</h3><h3>千尺冰水千尺画,</h3><h3>奇观异景胜宫天。</h3><h3> 地球大地那山、 那水、那石、那瀑、那冰……永远是你的眷恋,不懈的追求,永远的梦。</h3><h3> 作者—-师大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也是我的很好朋友!</h3> <h3>砂岩构成含水层、泥岩为隔水层。往往在泥岩的上部发育一层风化裂隙,因此泉水并不是从泥岩的层面出露,而是从泥岩风化裂隙层下界面出露!</h3> <h3>冰中出现黄色,可能是由于地下水在径流途中溶解了岩石的某些成分—-也就是我们在教科书中所说的水岩相互作用。</h3> <h3>旱区流域地下水文过程的模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时间空间尺度问题,又有地表水-地下水、饱和-非饱和、水动力场-化学场-温度场等的耦合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地下水文过程控制着生态系统格局-尺度-过程的转化,如何在流域尺度模拟这个复杂的系统需要经验和积累,而经验来自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一个科技工作者只有亲自做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科学问题和努力的方向!</h3> <h3>冰柱</h3> <h3>红衣玉流苏</h3> <h3>牙齿</h3> <h3>红石崖玉佛</h3> <h3>洁白的牙齿</h3> <h3>倒挂冻鸟</h3> <h3>后面这两张是盗用我同学周德仓教授的照片,这里路滑上不去,准备工作没有做好!有点遗憾,毕竟快60岁的人了!</h3> <h3>狮子大张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