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又名"福州植物园")是福建省首家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全国十大森林公园之一,也是福州地区六个中国4A景区之一。</h3> <h3>每年这里春寒料峭之时也是山樱花盛开之势,吸食花蜜的叉尾太阳鸟等小精灵们也如期而至。与此同时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鸟类摄影爱好者不约而同的聚集到樱花园,拍摄它们攀枝、悬停等瞬间的动感之美。艳丽的山樱花与精灵们和谐的组成了冬日里一幅幅美丽的"花鸟图"。</h3> <h3>叉尾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christinae),别称燕尾太阳鸟,是雀形目太阳鸟科一种体型非常小而纤弱的鸟。</h3> <h3>太阳鸟体长约9厘米,雄鸟头颈及尾上金属绿色,两根中央尾羽特别长,具赭红色的喉斑,上体橄榄色或近黑色,余部污橄榄白色;雌鸟较小,上体橄榄色,下体浅绿黄色;它们的嘴细长下弯,舌呈管状,专门用来吮吸花蜜,因此又被称为"亚洲蜂鸟"</h3> <h3>叉尾太阳鸟是太阳鸟科中的一种,该种最早由斯温禾1869年在中国海南岛发现并定名,由于中央尾羽羽轴为形特殊,1876年谢利曾将其单立一属,叉尾太阳鸟通常认定为有三个亚种。</h3> <h3>叉尾太阳鸟多见于中山、低山丘陵地带,栖于山沟、山溪旁和山坡的原始或次生茂密阔叶林边缘,也见于村寨附近的灌树丛中,或活动在热带雨林和油茶林。常在高树顶上活动,尤其喜在檞寄生丛或开花的树、灌木丛中活动。</h3> <h3>叉尾太阳鸟食性与其它太阳鸟相似,以花蜜为主食,兼捕食飞虫和树丛中昆虫和蜘蛛等;野生状态下常扇动双翅悬垂于花朵上空,以微呈弯曲的嘴和管状的长舌吸食花蜜;也吃种子等食物。</h3> <h3>叉尾太阳鸟鸣声婉转动听,常间歇发出悦耳而富旋律的鸣声,有如金属铿锵之音;在育雏期的雄鸟发出如pe-et,pe-et之声,逐音升高,随发出急促的pit-pit声。</h3> <h3>叉尾太阳鸟性情活跃不畏人,行动敏捷,总是不停地在枝梢间跳跃飞行,多常单独活动,有时成对,或亦有结二十只左右的小群。</h3> <h3>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中国、越南以及老挝。在中国东南及南部的江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包括香港)、福建、海南岛等地常见。</h3> <h3>《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级别:无危。</h3><h3>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3> <h3>橙腹叶鹎(学名:Chloropsis hardwickii)为和平鸟科叶鹎属的鸟类。一般生活于从滨海的平原至海拔约2200米的山地以及栖息于开阔的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沟谷林、季雨林以至公路边的林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h3> <h3>雄鸟:体型略大(20厘米)而色彩鲜艳的叶鹎。上体绿色,下体浓橘黄色,两翼及尾蓝色,脸罩及胸兜黑色,髭纹蓝色。<br /></h3> <h3>雌鸟:不似雄鸟显眼,体多绿色,髭纹蓝色,腹中央具一道狭窄的赭石色条带。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br /></h3> <h3>清亮的鸣声及哨声,常模仿其他鸟的叫声。性活跃,以昆虫为食,栖于森林各层。</h3> <h3>为中国最常见、分布最广泛的叶鹎,见于中国南方包括海南岛的丘陵及山区森林。<br /></h3> <h3>指名亚种为留鸟于中国西南及西藏东南部;melliana于中国南方及东南;lazulina于海南岛。</h3> <h3>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3> <h3>绿翅短脚鹎:体大(24厘米)而喜喧闹的橄榄色鹎。羽冠短而尖,颈背及上胸棕色,喉偏白而具纵纹。头顶深褐具偏白色细纹。</h3> <h3>主要分布于雅山脉至中国南方、缅甸、印度支那及东南亚。常见的群栖型或成对活动的鸟,分布于海拔1000~2700米山区森林及灌丛。</h3> <h3>叫声:鸣声为单调的三音节嘶叫声或上扬的三音节叫声;也作多种咪叫声。<br /></h3><h3><br /></h3> <h3>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h3> <h3>用摄影尊重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