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囊钥”__海口川字闸。

古井无波

<h3> 横跨滇池出海口水域的海口大桥,也有人称彩虹桥。大概在2006年年底大桥建成通车后,我来来去去走过多次,却一回也没机会拍照,固然大桥禁止停车,主要原因还是要么别人开车,要么是没带相机,要么是有事,没那闲心。前年年底在呈贡新区装修房子,计划去年春节前搬呈贡,当时赶上滇池开湖节盛况,为拍自己满意的帆船竞航画面,我如同痴狂之人不止一日的沿湖反复奔走。一次在观音山附近,临时起意想在白鱼口疗养院拍日出,因而懒得再回北市区。没想疗养院房间价格贵得超出想像,让我宁可开车到相隔五、六公里的海口镇过夜,第二天再到疗养院拍片。那天晚上,我住中滩街东头湖滨小区附近街边旅馆。我过来时知旅馆离滇池出海口不远,饭后闲来无事,找旅馆老板问清去水边的最近村道,就摸去拍了海口大桥夜景。由此,埋下了我要白天再来拍海口大桥的夙愿。云南人常有三尺水面就叫海的习惯,这里是滇池唯一的出水口,有村叫海门村,镇子就叫海口镇。从这个口子,滇池水顺西山区的海口出滇池到安宁市的河段称螳螂川,一路纳入无数支流穿青龙峡离安宁后到富民县改称普渡河,经东川与禄劝交界处注入金沙江,再流到长江,最终归入真正的大海。</h3> <h3> 海口大桥上远眺海口镇。正式名称的“螳螂川”指由滇池出口中滩闸起至富民县永定桥止,全长97.6公里。其中,中滩闸(闸底高程1884.2米)至石龙坝水力发电厂14.4公里,俗称“海口河”,落差31米。螳螂川的支流主要有鸣矣河、双河、马料河、沙河、县街河等。另有一说,中滩闸至石龙坝水力发电厂附近的马料河汇入点之间称海口河。其实二者相距不太远,说到哪为止都差不多。后面,为叙说方便,我都称这段螳螂川为海口河。</h3> <h3> 图为位于高海高速海口大桥东,蒋家凹村南,濒临出湖口北岸已经停厂搬迁,作为文物保存下来的云南水泥厂老厂建筑。海口曾经是昆明乃至云南最重要的工业基地,特别是抗日战争开始,沿海工厂从沦陷区内迁后,众多有历史、有影响的工厂就座落在海口地区,如云南光学仪器厂、云南水泥厂、云南磷肥厂等大型企业,海口的200号信箱、300号信箱等曾经是很长一段时期在云南都叫得响,神秘的军工企业代称。</h3> <h3> 云南水泥厂的前身为创建于1939年5月4日的云南省第一家水泥企业“昆明水泥厂”,它的建成投产,不但解决了滇缅铁路、空军基地、内迁工厂的水泥来源问题,同时也结束了外国水泥输入云南,独霸市场的历史。而近年,因海口水泥厂紧邻城区和滇池西岸,企业需要搬迁而择址新建,令人欣慰的是在搬迁时,这座30年代的老立窑作为工业文物保存了下来。</h3> <h3> 海口特大桥是云南第一座钢管混凝土拱特大桥,主桥采用三跨中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全长756米,其中有450米跨越滇池水面,双向6车道,中跨孔150米,两边边跨孔各40米,引桥为17孔的预制T型梁。</h3> <h3> 图中横跨滇池外海出水口南北两岸的水面建筑为2014年建成的水位调控枢纽工程,海口新闸。因有了这座新闸,原来紧临“川字闸”10孔闸的机械钢闸与机房才被拆除,部分恢复了“川字闸”的历史文物原貌。</h3> <h3> 图为新海口闸出水面,新建的海口闸工程在老闸上游500米处,有6个过水孔,单孔净宽17.4米水下闸门,水闸最大泄洪量达140立方米/秒。闸上设检修桥,顺流左岸建管理房,拆除六十年代修建于川字闸前的老闸,并对新老闸之间连接段进行护岸。</h3> <h3> 前年年底,我夜拍海口特大桥时,发现只有在这不许人通过和游玩的新海口闸上才好拍大桥正面全景,于是依老卖老恳求左上玻璃岗亭里的值守工作人员,允许我在他视线范围内到闸桥上拍照。拍照时,我都不知要找的川字闸就在离我身后五百米的大中滩头。</h3> <h3> 到时,仅一单孔水闸在往下游放水,图为近景特写。海鸥正在翻滚的浪花中觅食。</h3> <h3> 海鸥正在翻滚的浪花中觅食。</h3> <h3> 本在水边呆立的苍鹭,也被我惊飞。</h3> <h3> 海口河边的钓鱼人,对岸就是海口镇(严格意义上,这里不属海口河,还是滇池水面)。我在高海高速与昆孟线交接处拐到海口码头的便道上,傍着高海高速北行到海口码头附近西穿高海高速,沿南岸水边湿地道路去寻找拍摄海口大桥另一面的地方。拍过后,见道路能顺河而下,于是再行,也由此,几十年来才第一次来到“川字闸”桥南头,真正看到“川字闸”。知道有个“海口”是因我老妈口述她五十年代初,因家里的顶梁柱我父亲遭无妄之灾,还算“小康”的三代之家面临分崩离析之患时,母亲丢下还是婴儿的我给我外婆,自己到昆明艰难淘生活,初始母亲就在海口参与疏浚海口河工地当的“民工”,当然包括石龙坝疏浚工程。知道“川字坝”,是大我两岁的姐姐在我少年时卖弄比我懂得多,考教我滇池水面为何从五百里变成三百里时知道的。</h3> <h3> 湿地水边正专心觅食的长脚鹭鸶。</h3> <h3> 在海口新闸与川字闸之间偏北岸些,由滩涂或湿地相连着的这个小岛无道路可通,其上似庙非庙的建筑,我用长焦多方位拉近都无法识辨是什么功能的建筑。后,问一过路的当地老人家,知曾经是龙王庙,现在已经废弃。</h3> <h3> 到此,看到了“川字闸”,我都不知其就是,以为就是一座古石桥。</h3> <h3> 当我到此拍照后,向在看我拍片的一当地老倌问询“川字闸”在什么地方,并称自己苦找了多年时,别人笑我,说面前的桥就是川字闸。看我还是一脸疑惑,他又主动解释:川字闸不在一条河道里,分别在三条河道,因三条河道形为“川”字,才叫川字闸。看到的这里只有10孔,三条河道的全部闸门合起来共有21孔。汗颜呀,过去我真不知神往多年的川字闸真实情况如此。</h3> <h3> 初始,当我看到川字闸迎滇池来水方向的分水尖与桥体之间有超长的桥墩,且这段桥墩明显应还是现代混凝土构筑,安置闸板的沟槽里有钢材镶嵌,其上遗留有铺装过花岗岩残片。我不明白,当地石材遍山,维修古桥闸为何不用石条,还用上高大上的花岗板材打扮?</h3> <h3> 桥墩分水嘴近景,明显是现代混凝土材质,沟槽间有钢材镶嵌,其上遗留有铺装花岗岩的残片。</h3> <h3> 川字闸桥面左俯视图。史料载,自元代平章政事赛典赤委派巡行劝农使张立道负责疏浚海口河开始,每隔数十年,官府就要征调劳力,大规模疏浚海口河。疏浚之时,均先筑坝断流,待施工完毕后,再挖坝泄水。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疏浚海口河后,河床降低,河中的两个石滩露出水面(就是大中滩与小中滩),将河水一分为三,形成“川”字形河道。少年懵懂时,知滇池从大观楼长联里的“五百里”,变成近代的实际“三百里”水面,始作俑者便是这位元代平章政事赛典赤。在我姐的语气中,若不是这位云南最早的省长大人干的逆天之事,滇池水面还会一直保持在元代以前的面积,滇池北岸还会抵达黑林铺与黄土坡一线,翠湖还会属滇池的一个水湾。</h3> <h3> 登上川字闸10孔桥闸后,见靠南岸下游出水口处有一占据三孔川字闸宽度,下设四闸,上为一单层石结构构筑物的设施,看了一会不懂其和桥闸主体的关联性。在发现上面单层石结构房子的石材很新,部分还不是条石所筑,而用了现代装饰石材砖,就以为是管理部门随意在其上加盖的管理用房,嘴不说,心里极不满意。</h3> <h3> 在这座构筑物北侧上层房子的尽头,有一条长长桥墩,桥墩横向高处又有长长的横向闸槽。猜测这个开口可根据需要,主动调节并掌控水位和流向。</h3> <h3> 一直不明白,这些相对独立在川字闸的构筑物是什么用途,是否就是石龙坝水电站的引水口,又何时建造?由此,看过川字闸后,心里充满着疑团,同时也觉不过瘾,就连带有了去下游十余公里外的石龙坝水电站参观的冲动。后,在石龙坝电站的水电博物馆内看到展板的图片才知,这处位于“屡丰闸”后的构筑物不属川字闸,也与石龙坝引水渠无关,是一位叫欧妥的德国工程师在1935年设计并主持建造的中滩抽水站。展板上还强调,这个抽水站是中国抽水蓄能发电的雏形。</h3> <h3> 在川字闸南河10孔桥闸上回望后知后觉,1935年由德国工程师主持设计和修建的蓄能抽水站。</h3> <h3> 南河10孔桥闸上的挡马石条是当地老年人的天然座凳,每天都会有不少人在此赏景、聊天和钓鱼。此桥只能行人,还有自行车通过。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增建的老海口闸机房就耸立在其前部,从海口大桥方向,不可能看得到。我开车专门来寻找过几次,走中滩街,过人挤车多的海川路,沿典赤路傍海口河走,到云轴医院上昆孟线左行过桥,绕完海口河南岸就从没见哪里像“川字闸”。在海川路右转典赤路时,曾见有仅一车宽的老街指向河边,可路太狭窄了,不敢走,而南岸沿河又无公路可行,这段昆孟线离河边太远,中间有老街的不少连片建筑阻挡视线,所以我南北两岸绕行几次,却一直与其擦肩而过,不得识真容。</h3> <h3> 川字闸南河北岸大中滩的桥头立有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海口川字闸”保护碑与“海口川字闸”简介碑。读过简介碑后,才真正相信先前在河对岸告诉我川字闸情况的老倌没说假话,是个真懂行之人。</h3> <h3> 图压缩后太小,怕朋友看不清,现将主要内容照录如下:“海口川字闸位于海口河滇池出水口处,又名屡丰闸,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是一座桥闸结合的多孔石拱桥。川字闸全长109米,共21孔,桥面宽3米,分跨于由河心小岛分隔形成的海口河三股河道之上,每个桥孔两侧桥墩设沟槽,可启落木板为闸,故称川字闸。</h3><h3> 海口河是滇池唯一的天然出水河道,有‘滇池囊钥’之称。为排水通畅,自元代平章政事赛典赤主持疏浚海口河开始,每隔数十年,官府就要征调劳力,大规模疏浚海口河。疏浚之时,均先筑坝断流,待施工完毕后,再挖坝泄水。屡丰闸建成后,疏浚海口河时,即用双层木板夹土阻断水流,竣工后除土起板,水即畅流。既省筑坝之繁劳,也对保持滇池的水位的稳定。1964年后,在川字闸旁另建电动平板钢闸,取代了‘屡丰闸’的闸水功能。</h3><h3> 川字闸系传统古桥梁中桥闸结合的典范之一,见证了滇池治水的历史。”</h3><h3><br></h3> <h3> 这张资料图是著名的“川字闸”航拍图,中上的小山为耳山,左下的为豹子山,最左侧的高速路是昆明绕城高速,我常走的昆孟线在过海口河后下穿高速下拐,图中仅在最左边微露两个弯。耳山与豹子山隔河斜对,中间夹一漏斗型出水口,水中两条狭长的“小岛”,将水流分成了三条,典型的汉字“川”造型。靠豹子山南岸一侧,左边的小岛更狭长,面积大些,这就是正宗的“大中滩”。与豹子山相夹的水道最宽,称为南河,有桥闸10孔,桥体最长。大、小中滩之间的水道称中河,有桥闸7孔,最右边的水道最窄,称北河,有桥闸3孔,三河桥闸合计21孔,三闸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36年),总称为“屡丰闸”。三条水道在“大中滩”末尾、耳山脚下汇合,当地人称“三江口”。上图川字闸简介中有“滇池囊钥”之说,“滇池”二字好说,但查遍资料却无“囊钥”出处。有困难,找“度娘”(泛指百度等搜索网站),有释义,“囊,口袋也,布囊其口”。“钥,门直闩。上穿横闩下插地上的直木”。[清]鄂尔泰:《修浚海口六河疏》中有“筹滇之水利莫急于滇池之海口”的说法,亦云海口为“治滇之锁钥”。我想“囊钥”与“锁钥”意思都差不多,只是一个“囊“字形象地将滇池的形状与这个唯一出水口的状况表达得更形像些吧。</h3> <h3> 在“大中滩”滩头处回望川字闸南河上的10孔桥闸,地图显示南岸的小山为豹子山。山坡上的几个台地,似乎记得过去曾有个造纸厂在此。</h3> <h3> 立在大中滩南边,背靠南河的简陋“泰山石敢当”。中国民间至今仍保持着古时候的很多禁忌和崇拜,"泰山石敢当"就是其中之一。通常村民把一般高三尺三寸,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说可镇压一切不祥之邪。</h3> <h3> 大中滩滩头北岸的将军庙,我到时,此庙关着门,无法入内查问此将军庙是祭祀哪位将军?猜测,庙里供奉的主神要么是元代平章政事(相当于现在的省长)赛典赤这位大将军,或最起码,是赛典赤委派来具体负责疏浚海口河的巡行劝农使张立道吧?</h3> <h3> 将军庙庙门匾额与两旁的楹联。</h3> <h3> 中河之上的7孔川字闸,我称之为“中闸”。于1964年开始,1977年和1980年分别对南河、中河和北河闸进行改造。先是将“屡丰闸”的木闸坊拆除,安装了钢制机械闸门。后来又分别在中河、北河和南河上另建新的电动手动两用平板钢闸,并命名为“海口闸”。新建的中河闸、北河闸分别在原“屡丰闸”的下游,选新址重建,并将原桥闸的石梁桥面更换为水泥平面的道路桥。“海口闸”的南河闸则在“屡丰闸”南河闸上游,两闸紧密相挨。</h3> <h3> 豹子山、耳山两座小山对峙,中间夹一水,水中两条狭长的“小岛”,将水流分成了三条,图中仅有南河(左)与中河(右)。两座“小岛”上已密布民居。在1964年后进行多年的改建工程中,虽说对南河上的10孔闸有一定的损坏,但原桥面与桥墩基本还是原物。但对中河的7孔与北河的3孔桥闸就不那么留情,向下游移动了位置。遗憾的是,新建的中河闸、北河闸不仅移动,还破坏了原来的古朴造型。图右的现中河闸为水泥平面的道路桥。</h3> <h3> 图为在小中滩滩头回望中河7孔闸。中河原桥闸已经改为水泥平面的道路桥,前几次,我曾经开车到北河桥头,但见对岸的街巷太窄,根本不敢冒险进入,所以,中河桥桥我根本没见过,更别说南河上的10孔闸。图为的红色建筑就是将军庙。</h3> <h3> 图为紧靠典赤路的北河与北河上的两座桥。这两座桥,哪座为“川字闸”的3孔闸,我当时是细细看揣摩了一阵,原以为,前面的桥是1964年后增建的新桥,后面的是原来的3孔闸。我判断的依据是前面桥的桥墩上无安装闸板的沟槽,后面的桥墩上有沟槽。如此,我当时却还是有疑惑,前面的桥墩似乎还旧些,有些年头,后面有沟槽,但桥墩的石材却又显新,“火气”还重得很。现根据查找到的资料来研判,才知北河的两桥都不是“川字闸”3孔桥闸的原物,和中河的7 孔同样,都不再具有文物价值。</h3> <h3> 北河上位于下游,桥墩上有沟槽的后一座桥闸。</h3> <h3> 北河上后一座桥闸沟槽的特写。</h3> <h3> 位于小中滩北岸的新建龙王庙,也是庙门紧闭。</h3> <h3> 闲坐屋檐下消磨时光的当地老年人。</h3> <h3> 南河10孔桥闸下游出水面的全景。</h3> <h3> 本图为资料图,在南河10孔桥闸前,书有“……依法治水……”标语的灰色建筑就是在1964年后紧靠屡丰闸建盖的电动手动两用平板钢闸,并命名为“海口闸”的机房。未拆除前从海口大桥方向无法看到屡丰闸。</h3> <h3> 因我所骑摩托车太重,无法上10孔屡丰闸石阶,停在南头,转完“川字闸”后我原路返回。当时不知,顺南河南端上面的公路进入云南昆明工业学校大门后,可穿校而过,再从西门出校区,走一段傍菜地的公路就是“老街”(村名)再上昆孟线,右拐就是横跨海口河的大桥。</h3> <h3> 拦马石条上的难得一见的石条连接抓钉。</h3> <h3> 另一处拦马石条上的难得一见的石条连接抓钉。</h3> <h3> 随母亲骑车环游滇池的小帅哥,边观赏风景,边擦汗。</h3> <h3> 再看一眼川字闸南河10孔桥闸。我得找路顺流而下,去海口镇与安宁之间寻找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记得老母亲曾也在那当过疏浚海口河淤泥的“民工”。</h3> <h3> 前年年底在新海口闸上拍摄的海口大桥夜景。当时,老海口现代钢闸已经在2014年拆除,可因是夜晚,又不知其在下游五百里处,再一次擦肩而过。</h3> <h3> 前年年底在新海口闸上拍摄的海口大桥主桥孔夜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