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地名考之五常镇篇

志存高远〔陈〕

<h3>  五常原名欢喜岭,清咸丰四年(1855),设“举仁、由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取其“三纲五常”中五常(仁、义、礼、智、信)之意,遂得名,始称五常。1869年,派旗官协领,设衙于五常堡;1882年设五常厅,1909年设五常府。1913年设五常县。1993年设五常市。</h3> <h3>  五常市是黑龙江省辖县级市,由哈尔滨市代管。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北依阿城区,东、东南与尚志市、海林市和吉林省敦化市毗邻,南、西南与吉林省舒兰市、榆树市接壤,西北与双城区相连。总面积7512平方千米。总人口103万。辖12个镇、12个乡、261个行政村。</h3><h3><br></h3> <h3>  五常镇是五常市政府所在地、是五常市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东与民意乡毗邻,西与兴盛乡和吉林省榆树市于家镇隔拉林河相望、北与安家镇接壤,南与杜家镇搭界。东经127°5′24″;北纬44°33′。</h3><div> 五常镇很早以前就有人在此居住、劳动、生息繁衍。本镇开发前原名“欢喜岭”,历来是五常厅、府、县、市治所在地。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疆界也多次变动。</div><div> 约在公元600年以前,欢喜岭以西为拉林河套地带,以东为丘陵起伏,林木丛生,一片莽莽林海,土地尚未大量开垦。咸丰四年(1854年)来欢喜岭附近垦荒者逐渐增多。同治八年(1869年),清政府在五常堡设协领衙门,下设五个社,欢喜岭属尚智社,其疆界包括现在五常、杜家、民意大部分地区。宣统二年(1910年)改为乡。本镇称为尚志乡,疆界同前。民国时期,五常县划分为六个区,五常镇为第一区,此时的疆界东至草庙屯、南至杜家屯,北至沙山屯,西南至小房身屯。伪满时期,五常镇为联合堡。此时的疆界东至四道岗,西至团山子,南至孙荫堂保,北至房身岗。伪康德五年(1938年),城乡堡改为五常街公所,下辖4隅8个区。东至万宝山,西至陶家金海两屯,北至房身岗,南至杏花山。1945年光复后改为城关区,1947年改为第一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改为现在的名称,五常镇人民公社,1980改称五常镇。</div><div> 五常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人杰地灵,物博民丰。镇内无高山大谷,没有气势磅礴的大江河流,但有风光旖旎的金山公园和奥林匹克公园,独具特色的月牙湖风景区和孤傲矗立的杏花山游览区,他们是市民观光、踏青、晨练,游览的好去处。</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西郊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西郊村幅员12平方公里,位于镇政府偏西北约2公里处,东靠铁路车站,西邻金山村和莲花村,南接铁通公路,北与金山村接壤。伪满洲国时期,李元屯和岗张屯归九区管辖,到1946年划归城关区(五常镇),起名叫“复兴街”。直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农业户和非农业户分开管理,农业户成立了幸福大队。1980年,公社变乡镇时该幸福大队称西郊村,直到现在。</div><div> 全村现有居民454户,农业人口1620人。耕地面积2258亩。其中水田面积1660亩。</div><div><br></div><div> 1、岗张屯:位于五常镇西郊,距镇政府2.5公里,位于村委会北0.5公里处。东邻铁路,南邻沙厂专用线,西邻沙厂,北邻半里城屯。清末民初,张氏族人领着全家从河北永清县来此地开荒占草居住下来,后来家族人口逐渐增多,又因所居住的地方是一道土岗,所以就被人们称为岗张屯,因靠近工业区,屯内居民不断增多,建立一个居民位。</div><div> 岗张屯现有农业户135户,人口425人,居民户285户,人口786人。耕地面积700亩,其中水田面积320亩。</div><div><br></div><div> 2、李元屯:位于五常市西郊,镇政府西北1.6公里处。地处火车站西侧,五榆公路北侧。民国初年,李元从河北省昌梨县来此开荒占草定居,后因日本人在此修建铁路,居民增多后称李元屯。1942年日本侵略者为做最后挣扎,在李元屯西修建飞机场,拆除了秦赵屯、韩家屯及颜家屯等三个屯。这些屯的老百姓都被迁到李元屯居住。前后李元屯原来就是一个屯,建国后,建立互组时,为了便于管理,以现在的西郊路为界,划分为前后李元屯,道南为前李元屯;道北为后李元屯。村办公室的地点一直在前李元屯。建国后工业发展迅速,先后有化工厂、石油站、石油车队、林业木材加工厂、、四中、林业车队、肉联厂等单位在这里兴建,居住的居民也在快速增加,向太阳街道办事处在此建立了两个居民委员会,形成了村民与城镇居民混居的城乡结合部。</div><div> 前后李元屯现有农业人口391户,1454人,城镇居民522户,1243人。朝鲜族农户85户,193人。耕地面积1600亩,其中水田面积1280亩。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镇西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镇西村位于镇政府西3公里处,东邻市苗圃,南邻张瓦房屯,西至背河桥,镇西村原名兴光大队,1980年改名镇西村。下辖3个自然屯,分别为山前屯、新发屯、欢喜岭屯。有一部分农户分别住在李元屯和王秉刚屯。</div><div> 全村现有农业户320户,人口1213人,全部是朝鲜族。耕地面积4016亩,全部是水田。</div><div><br></div><div> 1、欢喜岭屯:位于镇政府西3公里处,是镇西村村委会所在地。东邻市林业苗圃,西邻莲花村朱家屯,南邻张瓦房屯,北邻铁路林场。清朝咸丰年间,欢喜岭这里还很荒芜,人烟稀少,只有几户朝鲜族开荒者在此居住。后来人员逐渐增多,清政府在此设厅。因地势荒芜,来往的官员和客商,长途跋涉,旅途劳累,便来到这里休息,每次来这里吃喝玩乐都感到心中欢悦。又因屯东500米就有一道南北走向的丘陵,远方客人一见到前面的山岭就知道有休息的地方了。故起名“欢喜岭”。</div><div> 欢喜岭屯现有居民48户,人口207人 全部是朝鲜族。耕地面积621亩,全部是水田。</div><div><br></div><div> 2、山前屯:位于镇政府东南7公里,村委会西南10公里处。东临哈吉公路,西靠拉滨铁路,南邻杜家镇,北靠杏花山。山前屯建屯于清朝末年,原归属杜家镇光明村管辖,屯名为靠山屯。老百姓觉得到杜家镇里不论办事还是开会都不方便,于是村委会要求归属五常镇管辖。因屯名与桦树村的靠山屯重名,而改名。根据该屯位于杏花山前边,在1972年改屯名山前屯,归五常镇管辖。</div><div> 山前屯现有朝鲜族农户56户,人口228人,耕地面积726亩,全部是水田。</div><div><br></div><div> 3、新发屯:位于镇政府西2公里,村委会东1公里处,东邻水泥制品厂,西邻铁炉林场,南邻江家屯,北邻西郊村。新发屯居民原住在五常粮库道南的新地号。1978年,时任镇委书记的李永生提议成立新屯,于是老百姓在1978年和1979年分二批搬迁新址。因此屯是新成立的屯,故取名为新发屯。</div><div> 新发屯现有农户43户,人口193人,全部是朝鲜族。耕地面积580亩,全是水田。</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杏花村<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杏花村位于镇政府西南1公里处,东邻大市场,西邻后刘秀屯,南邻纺织厂,北邻三道街。杏花村因依靠杏花山而得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杏花村当时叫杏花大队。1980年撤公社变镇时更名叫杏花村。2001年合并村将团结村并入本村,村名仍叫杏花村至今。管辖张家屯、吴秧子屯、许家屯、前刘秀屯、后刘秀屯、王秉刚屯和山东屯。村委会设在五常镇葵花大街。</div><div> 全村有农户539户,人口2184人。耕地面积5837亩,其中水田面积800亩。</div><div><br></div><div> 1、张家屯:位于五常市镇政府南3.5公里,村委会东南3公里处。东邻倪家屯,西邻吴秧子屯,南邻杏花山,北邻诚信一社区。清朝光绪年间,从山东闯关东跑马占荒的张汉武来到此地定居生活,使这里有了人烟,随后逐渐有人来到这里,形成屯落。屯名因张汉武而得名张家屯。</div><div> 张家屯现有居民56户,人口256人。耕地面积400亩,其中水田面积30亩。</div><div><br></div><div> 2、吴秧屯:位于五常镇南3公里,村委会南3公里处。东邻张家屯,西邻于畔屯,南靠杏花山,北邻许家屯。清朝末年,吴姓哥三个从山东来此开荒种地。因老大不爱劳动,人们就称他为吴秧子。日伪时期归屯并户,将四周教户都迁到该屯后取名为吴秧子屯。</div><div> 吴秧屯现有68户,人口298人。耕地面积560亩,其中水田面积300亩。</div><div><br></div><div> 3、许家屯:位于五常镇政府南1.5公里,村委会南1公里处。东邻诚信一社区,西邻王秉刚屯,南邻农场。北邻山东屯。清朝光绪年间,因一许姓人带领他的大家族从河北来到此地落脚,故起名叫许家屯。后人口渐多,形成较大的屯落。</div><div> 许家屯现有70户,人口190人,耕地面积260亩,无水田。</div><div><br></div><div> 4、前后刘秀屯:前刘秀屯位于五常市镇政府西南2公里,村委会偏西南1.5公里处。东邻许家屯,西邻高家屯,南邻王秉刚屯,北邻后刘秀屯。后刘秀屯位于五常市镇政府西南1.5公里,村委会西1.5公里处。东邻山东屯,西邻高家屯,南邻前刘秀屯,北邻一粮库。清光绪年间,一个名为刘秀的人带领他的弟弟从河北三河县来到此地开荒占草,定居生活。屯名为刘秀屯。日本侵占东北时,日本人要在这里修建飞机场,把老刘家哥俩撵到现在的前刘秀屯位置,就这样就有了前后刘秀屯之分。</div><div> 前刘秀屯现有34户,人口140人。耕地面积214亩,其中水田面积20亩。</div><div> 后刘秀屯现有44户,人口185人。耕地面积230亩,无水田。 </div><div><br></div><div> 5、王秉刚屯:位于镇政府西南2公里,村委会西南2.5公里处。东邻许家屯,西邻莲花村高家屯,南邻杏花山,北邻前刘秀屯。清朝光绪年间,一王姓人名为王秉刚带领全家从河北来到此地开荒占草,定居生活,所以屯名为王秉刚屯。随后几年间,逐渐有人来到此地,形成较大屯落。</div><div> 王秉岗屯现有110户,人口490人。耕地面积820亩,其中水田面积500亩。</div><div><br></div><div> 6、山东屯:位于五常镇政府西南1公里处,村委会西南0.5公里处。东邻城市居民区,西邻后刘秀屯,南邻许家屯,北邻纺织厂。清朝中期,一伙人闯关东从山东来此地跑马占荒种田定居生活,因他们是从山东来到此地的,故取名山东屯。</div><div> 山东屯现有28户,人口106人。耕地面积156亩,无水田。</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桦树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桦树村位于五常镇镇政府东南3公里处,东与民意乡相邻,西至哈公东侧。南与杜家接壤。北与五常镇东方红街道毗邻。村办公地点在倪家屯。桦树村原名“九三大队”,1980年更名为桦树村。1980年重组时将闫家村、镇南村、桦树村合并后叫桦树村。</div><div> 2001年6月根据上级指示,又将王家村和桦树村合并为一个村。村名仍叫桦树村直到现在。全村有10个自然屯。</div><div> 全村现有农业户704户,农业人口2854人。耕地面积7775亩,其中水田2354亩。村域内有塘砍4座、水域面积240亩。</div><div><br></div><div> 1、倪家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南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3.5公里处,倪家屯原名倪家窝棚,清咸丰年间,有一户姓倪的人家从山东迁来此地开荒占草种地,在这里搭建窝棚,后建房屋。从此以后,便称倪家窝棚。1973年为了叫起来方便,改为倪家屯。村委会办公室设在此屯。</div><div> 倪家屯现有户数72户,人口293人,耕地面积781.43亩,其中有水田98.53亩。</div><div><br></div><div> 2、宫家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南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东南1.8公里处,东邻民义,西邻公路,南邻杜家镇,北邻桦树屯。满州国时期,姓宫的大户人家从辽宁黑山县来此地开荒种地,周围还七零八落的住着几家散户。日本人为了方便管理,强制实行归屯并户,将其他散户都集中到宫家周围,围着宫家房屋居住取名叫宫家屯。</div><div> 宫家屯现有户数65户,人口286人,耕地面积1032亩,其中水田有133.7亩。</div><div><br></div><div> 3、桦树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南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偏东南0.5公里处,东邻民意,西邻公路,南邻宫家屯,北邻闫家屯。清光绪年间,姜姓人家从山东省搬来此地,那时此地周围都是桦树,人们称其为桦树林子。后有人迁来此地居住称桦树林子屯。1980年”九三大队’改为桦树村时,将桦树林子屯改为桦树屯。</div><div> 桦树屯现有户数73户,人口292人,耕地面积964亩,其中水田有3312.72亩。</div><div><br></div><div> 4、闫家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南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东3公里处。东邻民意,西邻倪家屯,南邻桦树屯,北邻孔家屯。清朝末年,一闫家大户从河北来此处开荒占草来,建立了屯基。周围还住着一些散户,不集中。东沟老王家,西沟老邢家,东北沟老王家。那个年代闹“胡子”,东沟经常受“胡子”的侵扰。大户老闫家为防“胡子”来烧、杀、抢,托坯建院套,还在院子里四角建了四个炮台。周围的散户东沟老王家、西沟老邢家、东北沟老王家都投奔到老闫家这里。因此这里就叫闫家屯了。</div><div> 闫家屯现有户数52户,人口259人,耕地面积918亩,其中水田有51.22亩。</div><div><br></div><div> 5、靠山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南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西南4公里处。东邻桦树,西邻杏花山,南邻三不管屯,北邻倪家屯。靠山屯原名潘家屯,清中晚期,潘姓人从山东省来此地生活定居,取名潘家屯,归杏花村管辖。1980年,将此屯划规桦树村管辖。因背靠着杏花山,故改名为靠山屯。</div><div> 靠山屯现有户数50户,人口234人,耕地面积462.4亩,其中水田有230.89亩。</div><div><br></div><div> 6、三不管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南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西南1.8公里处,东邻民意宫家屯,西邻公路,南邻杜家镇,北邻靠山屯。解放初期,宋姓、王姓和刘姓三户人家从关内来到此地开始种田落户。当时他们所处的位置,杜家不管、五常镇不管,这三户没有地方管,因此便叫了三不管。后来有人迁来此处,居住的人多了,屯名依然为三不管屯。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才并入五常镇,归桦树村管辖。</div><div> 三不管屯现有户数44户,人口186人,耕地面积447.15亩,其中水田有244.11亩。</div><div><br></div><div> 7、刘家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南3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北1.8公里处,东邻孔家屯,西靠亚臣路,南邻姜家屯,北邻居委会。传说刘家屯最初叫刘占武屯,是清朝光绪年间由山东逃荒来的刘占武一家在此选址,搭棚子开荒种地,后来越来越多的刘姓家人聚到一起。于是开荒的面积越来越大,天冷最初的棚子不能挡寒,人们的住房也改成草泥结构房屋,形成自然村落,由于刘占武首先来选址,根据习惯,群众叫刘占武屯,1980年改名为刘家屯。</div><div> 刘家屯现有户数72户,人口214人,耕地面积691.5 亩,其中水田有259.7亩。</div><div><br></div><div> 8、姜家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南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北1.5公里处,东邻孔家屯,西邻公路,南邻倪家屯,北邻王家屯。伪满洲国以前,姜永富、姜永贵从河北讨荒来到这里,他们在这里建房、种地定居,屯子便叫姜家屯了。后来,其他人也来到此屯,壮大了屯落。</div><div> 姜家屯现有户数58户,人口240,耕地面积763亩,无水田。</div><div><br></div><div> 9、孔家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南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东北2.5公里处,东邻民义乡,西邻王家屯,南邻闫家屯,北邻新生二队。清朝末年,有户姓孔的大户从关内来到此处,开荒占草,建立屯基,随后四处的散户也都投奔到这里,形成了屯落。因此起名就叫了孔家屯。</div><div> 孔家屯现有户数68户,人口238人,耕地面积711亩旱田,无水田。</div><div><br></div><div> 10、王家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南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北2公里处,东邻孔家屯,西邻三中,南邻姜家屯,北邻刘家屯。王家屯原名王大拉屯。清光绪时期,有户王姓地主从关内来到此地定居生活,他家雇有长工,有一个长工身体非常好,在农忙干活时他带领其他农民干活,经常把其他人拉下一半,人们便称他为王大拉,久而久之也称该屯为王大拉屯。1973年镇里在此屯成立种子实验站,改名王家屯。</div><div> 王家屯现有户数113户,人口472人,耕地面积1004.4亩,其中水田有24.5亩。</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万宝山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万宝山村位五常镇东部,是五常东大门。东至民意乡,南至桦树村,西至五常市城区,北至金山村。原万宝山村有五个自然屯,原新生村4个屯。在2002年间,镇政府决定、两村并一村,原新生村并为万宝山村。原新生村因地处城乡交界,城乡混居,只有一、二、三队,没有屯名。后新家村建设,三个队的村民都迁到新生屯中。</div><div> 全村现有户数606户,人口2416人口,耕地面积5640多亩,其中水田有2346多亩。</div><div><br></div><div> 1、永发屯:位于五常镇政府所在地东南3.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东南2.5公里处。东邻民意乡,南邻民意乡,西邻变电站。永发屯原名王八街屯。清满以前,从关内四处乞讨过来的人在此处分散定居,临时种田开荒占草分散定居,就连自家去世的老人都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左右安葬。那时屯里只有三户。一段时间后,四处的人家有的奔亲,有的图依养安全逐渐向屯中靠拢,住户增多,不久就成了两条小街,屯街越来越长。当时此地王姓家族较大,排行老八的人名气很大,因此外屯的人都叫这里为王八街。四处的行人路过都叫老名,屯里的人听着不顺耳,不太好听。因此就在行人多的路口立了牌子,警告路人不准叫老名,从此以后把老名改了过来。</div><div> 永发屯现有户数87户,户籍人口345人,其中满族3人。耕地面积2700亩,其中水田1500余亩。</div><div><br></div><div> 2、前万宝山屯和后万宝山屯:前万宝山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南2.5公里,村委会东南1.5公里处左右。东邻民意乡,南邻路西城区,北靠吴家村。后万宝山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南3.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东南0.5公里处。东邻民意乡,南邻前万宝山屯,西邻城区,北邻吴家屯。万宝山屯原名修家围子。满洲时期,有一户姓修的人家从山东来到这里开荒占草,以围栏为界,所以叫修家围子。日本侵略者进屯后,1936年把其他各处的散户都集中到这里居住,形成了两个小屯子。关于万宝山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围子前后屯之间有座小山,有一天晚上有人看见庙前有一只大“金鸡”,带着一群小“金鸡”在庙里觅食玩耍,到白天就消失了。有人就传说这里有宝,所以把这座山叫“宝山”。另一种是清朝末年,山东来的刘贵曾是此地的一位乡官员,一直居住在此地,他家的门前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水庙,庙后有一座大山,山里满是各种山货,人们都去山里采购山货,一传十十传百都说山里全是宝贝,后来就起名为万宝山。这样,万宝山屯就这样叫开了。位于山前的是前万宝山屯,山后的是后宝山屯。后万宝山屯在集体变动时变为东方红,分产到户时又变回后万宝山。</div><div> 前万宝山屯现有户数18户,户籍人口36人。耕地面积625亩,其中水田70亩。</div><div> 后万宝山屯现有户数63户,户籍人口270人,耕地面积670亩,其中水田面积54亩。</div><div><br></div><div> 3、韩家围子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4公里,村委会东3公里处,东是李方屯,北是张金屯,西是谷家围子,南是万宝山四屯。韩家围子屯原属民意乡万宝山村,现属五常镇万宝山村,清朝末年,韩姓人家从山东来此耕耘,年久形成屯落,又因屯落在丘陵环抱之中,故名韩家围子屯。日伪时期,归屯并户至此,仍叫韩家围子屯。</div><div> 韩家围子现有户数72户,户籍人口270多口人,水田面积450亩。</div><div><br></div><div> 4、谷家围子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北2.5公里,村委会东1.5公里左右,东是后万宝山屯,南邻城区,西邻城区,南邻城区。谷家围子原名谷家油房。1925年,老谷家从山东来到这地方开荒占草安家定居,在院子周围修有栅栏,并开有油房,人们便称此地为谷家油房。伪满康德元年,日本侵略者归屯并户渐而形成屯落。1974年改名谷家围子。</div><div> 谷家围子屯现有户数35户,户籍人口189人。耕地面积446亩,其中水田面积6亩。</div><div> </div><div><br></div><div> 5、新生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2.5公里,村委会东1公里左右,西靠市区,东邻万宝山,南与孔家屯田比邻,北于谷家屯交界。新生屯原名王启述屯,县志上记载相传清朝光绪时有王启述者从山东来此垦荒,座地生芽,逐步形成屯落。解放后,合作化后成立了新生管理区九区,陈树礼任区长。人民公社会后改名新生村,党支书记曹清。2001年,原新生村的1、2、3队居民搬迁此处形成新的屯落,取名新生屯。</div><div> 新生屯现有户数174户,人口752余人。耕地面积1200亩,其中水田面积320亩。</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金山村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金山村位于镇政府北2.5公里处,东邻吴家村,西面是市区,西至拉林河,北邻太平桥村。金山村原名金山太郎,1980年公社变乡镇时,因靠金山改名金山村,归安家镇管辖。五常撤县变市时归到五常镇管辖。2001年按政策要求,将新兴村和金山村合并在一起,村名仍叫金山村。全村有9个自然屯。</div><div> 金山村现有农业户385户,人口4002人。耕地面积9670亩,其中水田3928亩。</div><div><br></div><div> 1、潘家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北4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北1.5公里处,东邻吴家村,南邻市区,西邻东庞屯,北至太平桥村。潘家屯原名潘家围子,清咸丰年间,潘姓人家从关内来此开荒种地,为了多占土地,就用木栅栏修建很多围木栏,人们便称这里为潘家围子。1993年,撤县变市时改屯名为潘家屯。</div><div> 潘家屯现有户数71户,人口296人,耕地面积786.26亩,其中水田有97亩。</div><div><br></div><div> 2、王连会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北3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东0.5公里处,民国初年,一位名叫王连会的财主从山东来到此地,开荒占草定居,后附近散居的百姓逐渐向他靠拢迁来,形成屯落,该屯取名为王连会屯。</div><div> 王连会屯现有户数70户,人口276人,耕地面积633亩,无水田。</div><div><br></div><div> 3、金山新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北4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东2公里处。东邻吴家村,南面和西面都为城区,北到太平桥村。新村原村民原在金山一、三、四队。2000年,市政府搬迁征用土地,原来的自然屯被拆,安置村民在村委会东,五二路西新建个自然屯,取名为新村。</div><div> 新村现有户数138户,人口525人,无土地。</div><div><br></div><div> 4、太平岭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北4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东北3公里处,东邻水场,南靠金山大道,西到常堡公路,北邻吴家村。民国初年,有一张姓财主从山东来到此开荒占草定居。该屯建在一条东西走向的荒岭上,四面均为平地。那个年代胡子很多,周边十里八村经常被胡子抢劫,但此屯却平安无事,没有被胡子侵扰,于是附近散居的百姓便逐渐向这里靠拢迁来。定名该屯为太平岭屯。</div><div> 太平岭屯现有户数78户,人口360人,耕地面积985亩,无水田。</div><div><br></div><div> 5、东、西庞屯:东庞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北4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西2公里处,东临潘家围子,西邻张家窑屯,北邻安家镇,南邻房身岗村。西庞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北8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西6公里处,东临西郊村,西邻拉林河,南临公路,北邻安家。原名庞家崴子。清光绪年间,一庞姓财主从关内来到此地开荒占草在此定居。因他家门前有一条西南方向来水的小河,在此转弯,从西北流走,故取名庞家崴子。解放后行政划分,因庞姓财主有亲兄弟两人定居在此,哥哥在东,改屯名为东庞屯,弟弟在西屯名为西庞屯。</div><div> 东庞屯现有户数92户,人口389人,耕地面积1327.5亩,其中水田面积602亩。</div><div> 西庞屯现有户数73户,人口455人,耕地面积1025亩,其中水田面积767.8亩。</div><div><br></div><div> 6、半里城子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北4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西2公里处,东临张家窑,西邻安家镇镇西村,南邻西郊村,北邻安家真铁西村。半里城子屯据老人讲,是金朝修建的一座古城,建有土城墙,据考证有可能是朝鲜族修建,因为在此屯地下挖出过铜餐具很多。城墙遗址东、西、南、北长度均为半里地。故此得名半里城子屯。</div><div> 半里城子屯现有户数84户,人口423人,耕地面积1031.4亩,其中水田面积767.8亩。</div><div><br></div><div> 7、周家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北3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西1公里处。东邻市区,南邻市区,西邻西郊村,北与张家窑屯为界。清朝末年,一周姓财主从河北来到此地选址定居,后附近散居的门户逐渐向他靠拢迁来,形成屯落。该屯取名为周家屯。</div><h3> 周家屯现有户数69户,人口284人,耕地面积802.7亩,其中水田面积436亩。</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text-align: center;">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8、张家窑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北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西3公里处。东邻潘家屯,南邻周家屯,西与半里城子屯相接,北与安家镇房身岗村为界。清咸丰年间,张姓人从河北迁来此地开荒占草。民国初年,张姓人在此地建一青瓦土窑烧窑经营,后逐渐有人家搬来此地形成屯落,取名张家窑屯。</span></h3><h3> 张家窑屯现有户数138户,人口697人,耕地面积1634.2亩,其中水田面积1160.9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莲花村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莲花村位于镇政府西2公里处,东邻市区,南邻远景村、新兴村、西至拉林河,北与镇西村为界。村委会座落在张瓦房屯。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本村内因有莲花泡,鲜花盛开,故起名叫莲花大队。1980年撤人民公社改乡镇时更名为莲花村。1991年并入五常镇管辖。全村有7个自然屯。村城内有月牙湖风景区,是人们休闲游览的去处。</div><div> 全村现有户数721户,人口3100人,耕地面积8286亩,其中水田面积5000亩。</div><div><br></div><div> 1、张瓦房屯:位于镇政府西2.5公里,是村委会所在地屯。东至市区,南邻白家屯,西至拉林河,北与欢喜岭屯相接。清光绪时期,张德业带着弟弟从山东来到此屯开垦荒地、占草、垦田生息,接着又从山东搬来了江姓、朱姓两户人家,盖起了两栋瓦房,开始种地,维持生活,为此起屯名为张瓦房屯。</div><div> 张瓦房屯现有户数59户,人口321人,耕地面积661亩,其中水田面积494亩。</div><div><br></div><div> 2、朱家屯:位于镇政府西3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西1.2公里处。东邻张瓦房屯,南与王粉房屯相邻,西至拉林河,北与金山村西庞家屯相接。清光绪时期有朱雨三兄弟在此地定居,从此在这肥沃的土地上开荒占草种地。从那以后外来户越来越多,形成屯落 。此地南北三里三,东西六里六,北靠莲花泡,人们取名莲花泡朱家屯。解放后土地改革时,为叫起来方便,就去掉了屯名前的莲花泡,直到现在仍叫朱家屯。</div><div> 朱家屯现有户数284户,人口1200人,耕地面积2922亩,其中水田1737亩。</div><div><br></div><div> 3、王粉房屯:位于镇政府西南3.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西南1公里处。东邻远景村福林屯,南邻白家屯,西至拉林河,北与朱家屯为界。清咸丰年间,王维伦由河北省永平府迁安县王家居搬迁到此地,开荒占草,建立屯基。后又开办了粉房,因此起名为王粉房。时间久了开荒面积增大,屯落随之壮大。</div><div> 王粉房屯现有户数93户,人口401人,耕地面积944亩,其中水田746亩。</div><div><br></div><div> 4、沈家屯:位于镇政府西2.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东南1公里处。东至高家屯,南邻福林屯,西与白家屯为邻,北与江家屯为界。清光绪时期,沈三之父从辽宁来到此地迁址定居,开荒占草,附近散户的逐渐向他住地迁户,各门户来此地开荒占草,扩大面积,共同生,称沈家屯。</div><div> 沈家屯现有户数60户,人口254人,耕地面积594亩,其中水田350亩。</div><div><br></div><div> 5:刘祥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3公里,村委会西南1公里处。东邻于畔屯。清光绪时期,有一个叫刘祥的人拖家带口从河北搬来此地,开垦荒地占草生活。后逐渐有其它人家迁来组成屯落屯名定为刘祥屯。</div><div> 刘祥屯现有户数52户,人口254人,耕地面积466亩,其中水田面积364亩。</div><div><br></div><div> 6、高家屯:位于镇政府西2公里,村委会东南2公里处。东邻杏花村,南邻远景村,西与沈家屯为界,北面是县苗圃。光绪时期,高百家长带五户人家24口人,由山东省来此地生活定居,开垦荒地。三年后人居生活好转,粮食丰收,五个人家又接收佃户四户,屯落渐成,取屯名子为高家屯。</div><div> 高家屯现有户数60户,人口230人,耕地面积379亩,其中水田面积343亩。</div><div><br></div><div> 7、江家屯:位于镇政府西2.5公里,村委会东0.5公里处。东面为市区,南邻沈家屯,西与张瓦房屯为邻,北与西郊村为界。清光绪时期,有江姓的三兄弟,隋门户下隋大生,从山东省来此地,江家兄弟三人在此开荒占草、建房、养禽、种地生活,随着当时形势陆续又搬迁了几户人家在此生活,将此地取名为江家屯。</div><div> 江家屯现有户数113户,人口471人。耕地面积838亩,其中水田面积583亩。</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新兴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新兴村位于五常镇西南6公里处,东邻远景村,南、西靠拉林河,北邻莲花村。新兴村原归兴盛乡管辖。1991年五常县准备撤县设市时,将该村划入五常镇。2001年为响应国家政策,将原有的新建村和新村村合并到一个村,更名为新兴至今。全村有7个自然屯,其它在外屯混居。</div><div> 全村农业户637户,人口2810人,耕地面积8981亩。</div><div><br></div><div> 1、朝鲜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7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西南2公里处,东邻金海屯,西邻拉林河,南邻新建屯,北邻朱家屯。朝鲜屯原名王家贵屯。清咸丰年间,王姓一户汉族人家从河北来到这里,先在此盖房落户。因王家当家人名为王家贵,故命名为王家贵屯。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朝鲜族人从吉林延边地区搬来。根据朝鲜族的移居化,将王家贵屯的一块地化给朝鲜族居住。后来几年间王家后人都进城参加工作,该屯便没有汉族人居住了。上世纪50年代为新兴大队二、九队,也统称为王家贵屯,以此延续到上世纪末。后期大队改名为村,小队改为屯时,划分朝鲜屯。</div><div> 朝鲜屯现有户数69户,人口近288人,均为朝鲜族。耕地面积约900亩,其中水田面积885亩。</div><div><br></div><div> 2、金海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5公里,东邻白家屯,西邻朝鲜屯,南邻生产屯,北邻王粉房屯。清朝末年,一户姓金的汉族人家从辽宁省来到此处盖房落户,因金家当家人名叫金海,故当时命名为金海屯。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朝鲜族人从辽宁搬来。根据朝鲜族的移居化,金海屯一块地化为朝鲜族人居住。后来金家后人都外出参加工作,老人也搬去了,此屯就没有金氏人家居住。上世纪50年代为新兴大队三队,也称为金海屯,以此延续到上世纪末。后期大队改名为村,小队改为屯时,划分金海屯。</div><div> 金海屯现有户数68户,人口近271人,均为朝鲜族。耕地面积约988亩,其中水田面积968亩。</div><div><br></div><div> 3、白家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东0.5公里处。东邻福林屯,西邻金海屯,南邻于畔屯,北邻沈家屯。清朝末期,一户白姓汉族人家从辽宁来到此地盖房落户,开始他们的生活,当时取屯名为白家屯。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朝鲜族人从辽宁和吉林搬来。根据朝鲜族的移居化,白家屯一块地化为朝鲜族居住。后来,白家子女参加工作后,白氏一族都投奔子女搬出此屯。上世纪50年代为新兴大队五队,也称为白家屯,以此延续到上世纪末。后期大队改名为村,小队改为屯时,划分白家屯。</div><div> 白家屯现有户数52户,人口近210人,均为朝鲜族。耕地面积约699亩,其中水田面积669亩。</div><div><br></div><div> 4、新建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西南4公里处。东邻建设屯,西邻拉林河,南邻哈富屯,北邻朝鲜屯。解放前此处是一片空地,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朝鲜族人从辽宁丹东和吉林延边搬来。根据朝鲜族的移居化,将这一块空地化给朝鲜族人居住,朝鲜族人们开始在这块黑土地上重新建屯,繁衍生息,取屯名新建屯。上世纪50年代为新兴大队十三小队,也称为新建屯,以此延续到上世纪末。后期大队改名为村,小队改为屯时,划分新兴村的朝鲜族屯新建屯。</div><div> 新建屯现有户数33户,人口近142人,均为朝鲜族。耕地面积约460亩,其中水田面积415亩。</div><div><br></div><div> 5、陶家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8.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西南4.2公里处。东邻于畔屯,西邻拉林河,南邻王贡屯,北邻金家屯。清朝末期,陶家一户汉族人从山东来到这里,先在此盖房落户,当时命名为陶家屯。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朝鲜族人从吉林延边搬来。解放后根据朝鲜族的移居化,陶家屯的一块地化为朝鲜族居住。上世纪50年代为新兴大队五小队,也称为陶家屯,以此延续到上世纪末。后期大队改名为村,小队改为屯时,为划分新兴村的朝鲜族屯称为陶家屯。后来陶姓家族改迁往外地,至此全屯均为朝鲜族。</div><div> 陶家屯现有户数55户,人口近2230人,均为朝鲜族。耕地面积约750亩,其中水田面积707亩。</div><div><br></div><div> 6、生产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7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西南2公里处。东邻白家屯,西邻拉林河,南邻建设屯,北邻金海屯。生产屯原名王宝屯。民国初期,王姓二户汉族人家从辽宁来此,先在此盖房落户,当时因当家人为王宝命名为王宝屯。王姓家族较大居住形成两个屯落,统称前王宝和后王宝屯。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朝鲜族人从辽宁丹东搬来。后根据朝鲜族的移居化,王宝屯二块地化为朝鲜族居住。王姓家族全部搬迁,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改为生产屯。上世纪50年代为新兴大队十三队和十二队,以此延续到上世纪末。后期大队改名为村,小队改为屯时,划分生产屯。</div><div> 生产屯现有户数45户, 人口185人,均为朝鲜族。耕地面积约680亩,其中水田面积657亩。</div><div><br></div><div> 7、哈家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7.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西南3公里。东邻于畔屯,西邻拉林河,南邻金家屯,北邻建设屯。清朝中晚期,哈姓一户汉族人家从山东来此,先在此盖房落户,当时命名为哈家屯。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朝鲜族人从辽宁丹东搬来。根据朝鲜族的移居化,哈家屯的一块地为朝鲜族居住。后哈家人投奔儿女,搬到城市居住了。上世纪50年代为新兴大队四小队,也称为哈家屯,以此延续到上世纪末。后期大队改名为村,小队改为屯时,划分新兴村的朝鲜族屯称为哈家屯。</div><div> 哈家屯现有户数60户, 人口近266人,均为朝鲜族。耕地面积约1000亩,其中水田面积925亩。</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远景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远景村位于五常市镇政府所在地西南5公里处,西邻拉林河与兴盛乡相望。南与杜家镇相接壤,东邻五常吉林铁路线,在杏花山角下,北与本镇镇西村、莲花村为邻。辖区14平方公里。由8个自然屯组成:崔家屯、李家屯、杨家屯、王贡屯、金家屯、于畔屯、福林屯、高家屯。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本村因离所在的兴盛人民公社较远,又有好的发展前景,就取名叫远景大队。后改为远景村。在五常撤县设市前划归五常镇管辖。</div><div> 全村现有户数717户, 人口3042人,朝鲜族1人。耕地面积8.500亩,其中水田面积7.972亩。</div><div><br></div><div> 1、高家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南5公里,是村委会所在地。东邻莲花村,南与于畔屯为界,西邻沈家屯,北靠苗圃地。清末初期,高姓人家从山东来此开荒种田,形成屯落后,故名高家屯,因与莲花村高家屯重名,为便于区分,人们习惯上称小高家屯。</div><div> 高家屯现有户数29户, 人口153人,鲜族1人,耕地面积370亩,其中水田面积355亩。</div><div><br></div><div> 2、崔家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南7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东南2公里处。东邻杜家镇,南邻杜家镇,西至拉林河,北邻李家屯。1933年,崔凤在新京辞去伪军军官之职,解甲归耕,在此地开荒垦地生息,人家多了以后,便取名崔家屯。</div><div> 崔家屯现有户数111户, 人口443人,耕地面积1137亩,其中水田面积1065亩。</div><div><br></div><div> 3、李家屯:位于镇政府所在西南6.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南1.5公里处。东邻崔家屯,南、西靠拉林河,北与杨家屯为邻。清朝末年,李占一从山东携家属来到这里,在此开荒种地15垧。若干年后,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屯落,其人口属李姓为多,故称李家屯。</div><div> 李家屯现有户数47户, 人口220人,耕地面积875亩,其中水田面积778亩。</div><div><br></div><div> 4、杨家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南8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西南3公里处。清朝末年,杨富从河北带领家人在此地开荒种田,形成屯落后,人们称其为杨富屯,后来人们习惯上称杨家屯,也以杨家屯名记载入了市民政局档案。</div><div> 杨家屯现有户数107户, 人口417人,耕地面积1592亩,其中水田面积1547亩。</div><div><br></div><div> 5、王贡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南6公里处,村委会所在地西1公里处。东邻于畔屯,南邻李家屯,西至拉林河,北与新村为界。清朝末期,王贡从山东省带领同家人来此垦荒种田,后逐渐有其它人搬来此地,形成屯落。因王贡深受屯人的敬重,故以王贡命为屯名。</div><div> 王贡屯现有户数94户, 人口402人,耕地面积1225亩,其中水田面积1160亩。</div><div><br></div><div> 6、金家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南6.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西1.5公里处。东邻于畔屯,南与杨家屯为邻,西至拉林河,北与王贡屯。清朝末年,金姓人家从山东带领家人在此开荒种田,形成屯落后,因金姓人口居多,又因是首先占地为农,故名金家屯,但如今金姓人已不多了。</div><div> 金家屯现有户数81户, 人口322人,耕地面积786亩,其中水田面积763亩。</div><div><br></div><div> 7、于畔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南4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北1公里处。东邻福林屯,南面为村委会,西与白家屯相接,北邻莲花村。清朝末年,于畔从河北携家眷在此垦荒10多垧地,并建屯立户,故名于畔屯。该屯现在于姓人都已迁走。</div><div> 于畔屯现有户数158户, 人口703人,耕地面积1612亩,其中水田面积1446亩。</div><div><br></div><div> 8、福林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西南4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东北2公里处,东邻杏花村,南与于畔屯为界,西邻白家屯,北与沈家屯为邻。清朝中晚期,张澜芳和于景海二户人家从山东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看中了这块肥沃的土地,便分别安家在此地的东西两头,屯西头住着张澜芳1户,东头住着于景海一户。随着几年的辛勤劳作,两人家都过上了富裕生活。在屯中人数不多时则以其姓名称为屯名,二人均说不合适,于是分别取名为长林屯(西头),福兴屯(东头)。1945年两屯合并,屯名中各取一个字则成福林屯。</div><div> 福林屯现有户数90户, 人口382人,耕地面积903亩,其中水田面积858亩。</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吴家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吴家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北5公里处。西邻本镇太平桥村,东邻民意乡明华村,南至万宝山村,北至常堡乡兴盛村。该村原属五常市民意乡管辖,后于2012年年初行政区划至五常镇管辖。吴家村有三个自然屯,以吴瓦房屯为村中心,当时建村时起名吴家村。</div><div> 全村现有户数295户, 人口1234人,其中满族2人,朝鲜族1人。耕地面积5939亩,其中水田面积1400亩。</div><div><br></div><div> 1、吴瓦房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北4公里处,是村委会所在地。东邻民意乡,南靠城区,西邻城区,北与李家围子屯为界。吴姓人家从关内到此跑马占荒耕田安家居住,当时吴姓人家建有五间瓦房,后来居住的人家多了,屯落北大,遂起名吴瓦房屯。</div><div> 吴瓦房屯现有户数73户, 人口324人,耕地面积1550亩、其中水田面积390亩。</div><div><br></div><div> 2、太平庄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北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东1公里处。南邻万宝山村,北邻常堡乡兴利村,东邻民意乡明华村,西邻本村吴瓦屯。清朝末期,张姓族人从山东省来到这里开荒占草,建立屯基。1939年日本人侵略者在东北实行归户政策,将周边散户聚集在此,老百姓为了向往安定太平,遂起名太平庄屯。</div><div> 太平庄屯现有户数148户, 人口692人,满族2人,朝鲜族1人。耕地面积3481亩,其中水田面积930亩。</div><div> </div><div><br></div><div> 3、李家围子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北4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西北1公里处。南邻金山村,北邻常堡乡兴利村,东邻本村吴瓦房屯,西邻五常镇太平桥村。清朝末期,李氏族人从河北省来到这里开荒占草,用木栅栏圈屯和圈荒。1939年日本侵略者在此实行归户政策,将周围的散户归并此地,在此建屯。因当时李姓人家居多,遂起名李家围子屯。</div><div> 李家围子屯现有户数58户, 人口218人,耕地面积908亩,其中水田面积295亩。</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太平桥村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太平桥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处。东邻哈五公路,西邻东庞屯,北邻安家镇,南邻金山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成立太平桥大队,归安家镇管辖,1980年改为太平桥村。2011年底并入五常镇。全村有4个自然屯,</div><div> 全村现有户数234户,人口936人,耕地面积6922亩,其中水田面积1038亩。</div><div><br></div><div> 1、王坤屯:位于镇政府东北2.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东南2公里处,东邻李家围子屯,南邻市区,北与太平桥村为界,西靠市区。清光绪时期,王家从山东省来此开荒占草在此处定居,开始他们的生活,随后附近的散户向王家靠拢迁,开垦荒地造田。因当时王家的主人叫王坤,故大家把这个地方叫王坤屯。</div><div> 王坤屯现有户数50户, 人口182人,耕地面积1220亩,无水田。</div><div><br></div><div> 2、太平桥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北4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东1公里处。东与常堡乡接壤,南邻金山公园,西与安家镇为邻,北邻安家镇。东经太平桥屯原名蔡家围子。清光绪时期,一蔡姓人家从河北来到此地跑马占荒,开垦土地,用木栏围屯子。一段时间后蔡家拥有耕地渐多,成为附近的大户人家。随后周边的散户逐向他家靠拢迁来。得名蔡家围子。为什么现在又叫太平桥屯了呢?是因为蔡家围子屯东有一条路,路上有一座用木头修成的桥(现在太平桥屯东的哈五公路)这些年来没有出过什么事故非常太平。所以后来就将蔡家围子屯改为太平桥屯。</div><div> 太平桥屯现有户数93户, 人口340人,耕地面积3018亩,其中水田面积60亩。</div><div><br></div><div> 3、陈胜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北3公里,村委会西北1.5公里处。东邻金山公园,南邻赵申屯,西与安家镇为邻,北与安家镇接壤。清光绪年间,陈姓人家从山东来此开荒占草定居,开垦了大面积的耕地。之后附近散居的人家逐渐向他靠拢,迁来开荒造田。因陈家通过辛勤的劳动成了当地的种地大户,陈家的当家人名叫陈胜,于是人们便叫开了。故将屯名称为陈胜屯。</div><div> 陈胜屯现有户数56户, 人口280人。耕地面积1196亩。其中水田面积441亩。</div><div><br></div><div> 4、赵申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北2.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西1公里处。东靠金山公园,南与赵申屯为邻,西、北邻安家镇。清光绪时期,赵申带邻着家人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这里,开始了垦荒种田的生活。不久陈家人便开垦了较多的耕地,也在这里扎下了根,随后他家又在周边开垦一些荒地,成了当地一个种地大户人家。在1973年—1939年期间日本人为了好统治,把附近的农户都归到赵家这个地方,形成了较大的屯落,人们称此屯为赵申屯。</div><div> 赵申屯现有户数54户,人口206人,耕地面积1046亩,其中水田面积597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