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寒潮驻足广州整整一周了。立春刚过,阳光明媚,天虽尚寒,心已向暖。<br /> 午后,暖暖的阳光洒进床边,我坐在床上窝在绵被里看着曲黎敏的《诗经:越古老,越美好》,宁静的阅读、和煦的阳光、悠闲的心境,一切都那么美好,美好得让自己都有点感动。<br /> 正美好着,好友发来微信:<br /> "放假在干什么呀?"<br />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辜负着美好时光。"</span><br /> "有无打算去哪里度假?"<br />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在家度假。"</span></h1><h1> 一点不假,今年寒假,在家里度假。因为终于觅了一处可以诗意地栖居之处了。</h1> <h1> 我平常比较忙碌,因而悠闲显得可贵而美好。平日的喧嚣和繁杂让我力不从心,总觉得在这个偌大的世界,应该有一个小小的空间来容纳我的喜怒哀乐。这个空间,不仅仅是家,应该是"家园"。"家"是与亲人在一起的温馨港湾,"园"是与自然在一起的诗意情怀,"家园"才能让人诗意地栖居。</h1><h3><br /></h3> <h1> 去年年中,搬进了现在的新居。现在的新居,虽然离单位较远,也不符合著名作家冯唐先生"择一城终老"的标准。但因为远离闹市,得到了宁静;因为有了一个小小的园子,可以栽花种草,让家不仅仅是家,而可以说是"家园"了;因为有了家园,可以安置自己的心灵,即便粗茶淡饭,修篱种花,生活也是美好的、诗意的。</h1><h3><br /></h3> <h1> 荷尔德林写到:"人生充满劳绩,但依然诗意的栖居大地。"我觉得,这里的"栖居"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占有居处,或者是物质性获得的筑居,而是为了获得与心性相通的、使自己心灵得到安置和张扬的精神居所,是关于人生境界的至高情怀。"人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是一种诗意,这种充满诗意的自由情怀就是人与自然的融合。</h1><h3><br /></h3> <h1> 我是尚诗的,一直迷恋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中的诗意情怀。陶渊明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李白的《村居诗》:"径曲萋萋草绿,谷深隐隐花红。枭雁翻飞烟火,鹧鸪啼向春风。";白乐天的《溪村》:"蒲短斜侵钓艇,溪廻曲抱人家。隔村惟闻啼鸟,卷帘时见飞花。";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千百年来,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之所以被无数人心驰神往,正是因为他在尘世中找到了一个安静的栖息地,没有违背自己的内心,只是安安静静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细细体会着属于自己的感动和美好。</h1><h3><br /></h3> <h1> 年华向晚,岁月沉香,人开始喜静,喜欢在静中寻觅诗意。于是,找一个青山绿水的地方,寻一处幽静的茅舍、云水禅心的庭院,这里有晴朗的阳光和静谧的悠然;种几株绿树,栽几盆红花,做一扇颇大的玻璃门,让园景与阳光泻入客厅、房间,屋里就有了田园的气息和生活的美好。飘雨的日子,临窗而坐,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沏壶清茶,感受岁月的静好;找一个有着暖暖阳光的午后,漫步在通往田野的小径上,看渔夫打鱼,倦鸟归巢,有时,还会偶遇一位老友,还会收获一把新鲜的青菜。</h1><h3><br /></h3> <h1> 其实,诗意的栖居,需要拥有一颗坚定与坦然的心,即使外界狂风骤雨,内心依旧春意盎然,即使外界风声鹤唳,内心依旧安静祥和。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与人格,因而不会那么轻易的迷失自己,能够做出无愧于自己的选择,能够让我在对生活的某些层面伤心失望时,依旧相信人性的朴实和美好,依旧深深的爱着这个世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