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left;"><b> 2016年农历正月十六,是亲爱的婆婆离开我们的日子。这天,寒风凄凄,白花朵朵,哀乐沉沉,泪雨纷纷.....</b></h1><h1><b><br></b></h1><h1><b> 敬爱的婆婆,您知道吗?听到您故去的那一刻,我如五雷轰顶,似天崩地陷,我无法忍受您去世时我不在您的身边,沒有见上您最后一面,这是儿媳今生永远的痛啊!</b></h1><h1><b><br></b></h1><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1><b> 敬爱的婆婆,您离开我们两年了,这两年我心痛如割,脑海里总是浮现您慈祥的面容,妈妈呀---您的儿女在想念您啊!今天是您去世两周年的日子。青山无语,碧水含悲;母仪千古,音容宛在;除了悲痛,不知用什么方式诉说对您的思念,写下这篇祭文表达儿媳对您无尽的追思,希望天堂的您可以听见媳妇哭泣的声音和感受到儿媳对您永远的怀念。</b></h1> <h1><b><font color="#010101">【婆婆的童年】</font></b></h1><h1><b> 婆婆名叫张凤贤,小名根顺,出生于西安市城墙内五味什子一大户人家。五味什子是解放前西安城里最繁华的街区。一百年前婆婆家里开的“张记车行”是西安最大的自行车专营店,由于当时自行车非常稀少,这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汽车4S店”吧!所以婆婆的幼年家境是十分富裕的,后因日军飞机轰炸,店铺被毁,其家业也逐渐败落。更不幸的是婆婆幼年丧母,稍大点又失去姐姐,童年由此经历许多磨难和坎坷。</b></h1><h3></h3> <h3>1918年春节婆婆的父母、爷爷及其他亲眷</h3> <h3>解放初期的西安五味什子街</h3> <h3>这是1961年5月婆婆的全家福。照片中有婆婆的生父、继母和她的两个妹妹、大妹夫,两个孩子分别是我爱人和他的大妹(小妹还沒出生)。</h3> <h1><b> 婆婆的父亲早年曾在冯玉祥将军的部队任职,思想进步,观念开明,知书达礼,恪守礼仪传家,故她从小聪慧好学,识字念书,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安中学。几经战火离乱,物资极度贫乏,再加上国民党腐败政府的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全家也像周围所有人一样,过着非常拮据的生活。婆婆的父亲和西安的中共地下党有密切联系,家里还是地下党的一个联络点。</b><br></h1><h1><b><br></b></h1><h1><b> 婆婆也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向往革命,在西安解放那年,才15岁的婆婆加入了共青团,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身到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战争中,后来即被部队保送到北京学习,在部队入了党,成为一名部队医务工作者。从此,婆婆在建设新中国的洪流中,在部队的大家庭里锻炼成长。</b></h1> <h3>婆婆十五岁参军的照片</h3> <h3>在北京培训学习</h3> <h1><b>【婆婆和老伴】</b><b> </b></h1><h1><b> 婆婆的老伴名叫徐志忠,生长在农村,从小没有父母,在哥嫂家养大。西安解放时和婆婆同时参加革命,在部队成长为一名军医。他与婆婆在部队相识、相爱,结成革命伴侣。</b></h1><h1></h1><h1><b><br></b></h1><h1><b> 婆婆和公公相濡以沫、恩爱一生,是单位和街坊邻里羡慕和敬重的一对好夫妻,婆婆公公携手走过60个年头。俩人生活中相互照顾,谁也离不开谁。婆婆40多岁时就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身材较雍肿,走路及弯腰都不方便,公公几十年如一日为婆婆端水洗脸、洗脚、按摩,并包揽家中所有家务。2014年,公公被查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耳朵也越来越不好使了,婆婆就当老伴的复读机,反复说给他听,每天为老伴准备好药,准备好换洗衣服,手把手教老伴重新认识扑克牌,麻将,带着老伴唱当年部队的老歌,想方设法让老伴高兴。</b></h1> <h1><b> 每次我回家看到他们彼此眼神中盛满的浓浓爱意和老伴儿间相互宠溺迁就而感动、羡慕。他们也有嚷嚷吵吵的时候,说是嚷嚷吵吵,其实是老伴儿间特有的生活情趣和爱的表白,在这种有嚷有吵的“关爱”中,迎来阳光灿烂的每一天。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包容、承担、信任、欣赏和忠诚……</b></h1><div><b><br></b></div><h1><b>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时光染白了头发,留下皱纹,却带不走两位老人彼此的依赖与深情,他们都活在对方心里。</b></h1> <h1><b>【婆婆和儿女们】</b></h1><h1><b> 婆婆一生养育了一儿两女,邻居们都羡慕她儿子聪明英俊,两女儿漂亮能干,婆婆非常满足。五、六十年代物质生活非常匮乏,一切靠自己动手,婆婆公公下班回家忙于家务,三个孩子从小生活自理,大的带小的,还学会分担家务,帮助父母承担生活重担。 </b></h1> <h1><b> 婆婆治家严格,仨孩从小接受严格的管理和约束,家规很多,我爱人现在都能讲出十条八条来。如:“四戒: 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勤:手勤、脑勤、眼勤、读书勤;”又如:“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珍惜时间,懂得付出。” 正因为婆婆为严肃家风付出大量精力,儿女们个个品学兼优,长大后都在各自岗位出类拔萃,成为行业的佼佼者。<br></b></h1> <h1><b> 婆婆很善于在生活中用古训教育子女,如: “百善孝为先;有德才有福,有爱才有家;自己事自己做,今日事今日毕;该花的钱千千万万都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都不能用;有钱不买半年闲;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这些古训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地着儿女们的心灵,塑造儿女的人格,伴随着儿女们享用一生。</b></h1><h1></h1><h1><b><br></b></h1><h1><b> 婆婆一生低调内敛,勤劳朴素。她和老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医院(西安西电医院),一干就是几十年。她帮助过很多的人,对待病人从来都是关怀备至,不管是地位卑微的打工者还是高官、老板,她都一样热情热心,因而在群众中拥有非常好的口碑。婆婆的这些优良品德,成为了儿女们的一面镜子和做人做事的楷模。</b><b> </b></h1> <h1><b> 婆婆是个有福的人,除了有知冷知热知心的老伴外,还有远近闻名的孝顺儿女。由于儿子长期在部队服役,在西安的两个女儿更一个比一个孝顺,工作再忙再累,每天都要挤时间探望父母,陪伴父母,最好的食品先给父母尝,最好的设备医药先给父母用上,特别是两老人病重期间,两女儿日夜守候,精心护理,虽然我和爱人生活在外地,离家远,但妹妹们对父母的孝敬之举让哥嫂感动和欣慰。</b></h1> <h1><b> 婆婆的去世对于全家人是极其沉重地打击。伟大的母亲,是家中的灵魂,是全家的精神支柱。“俭以养德,德由俭来。”以节俭、清贫作为家风传承,把优良思想和品德操守留给子女,为家人赢得长久的荣誉和尊敬,这是婆婆一生最大的功德。亲爱的婆婆,您放心不下老伴,我们儿女们会牢记您的遗愿,照顾好爸爸,让老爸减轻病痛,安享晚年。</b></h1> <h1><b>【婆婆和孙子】</b></h1><h1><b> 婆婆有1个孙子和1个外孙,都是在婆婆精心照料下长大。婆婆的优良品德,树立的家风家训不仅影响儿女们的一生,也影响着孙子们的成长。</b></h1> <h1><b> 记得我儿子出生两个月,很少出远门的婆婆一人从西安赶到长沙帮忙照看。当时,由于我和爱人都在教学第一线,工作任务繁重,我又经历一场严重的乳腺炎,让儿子失去了母乳喂养,婆婆决定将孙子带回西安照料,这一带便是三年。直到我自己做了奶奶才知道,这是多么勇敢的决定和艰巨的任务啊,当时,公公还没退休,婆婆付出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br></b></h1> <h1><b> 婆婆常说,带一个娃好比耕作一亩田,需付出全部的精力。除了给孙子科学的喂养,婆婆还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粮食,尊老爱幼;见到老人要扶一扶,见到需要帮助的小朋友要帮一帮”挂在嘴上,从小教育孙子如何做人。</b></h1><h1><b><br></b></h1><h1><b> 在奶奶朴实的家风长大的孙子具备了礼貌待人,诚实善良的好品质,能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从来不铺张浪费。孙子回长沙上幼儿园、小学、中学,每当放寒、暑假,孙子立刻回到爷爷奶奶身边,奶奶恨不能把所有好东西给孙子吃上,爷爷骑自行车带着孙子游遍城郊古迹,将家乡的风貌深深根植于孙子心里。</b></h1> <h1><b> 在奶奶去世的前半年,她还以重病之身参加了孙子在西安举行的婚礼。</b><b>奶奶的离世,孙子悲痛万分,忙完奶奶的后事,孙子终于崩不住了,躲在一个角落里嚎啕大哭。孙子在悼念奶奶仪式的讲话上说到: 奶奶,您是克己守正的奶奶,是宽厚大爱的奶奶。奶奶是孙儿的一座灯塔,是孙儿心灵的家园,奶奶善良、勤俭、仁厚、坚强的品德,是留给孙儿最大的精神财富,孙儿将永远铭刻于心。</b></h1> <h1><b>【婆婆和我】</b></h1><h1><b> 婆婆与我们分住西安、长沙两城市,这就意味着与婆婆一年难得见上一面,婆婆对我们并沒有要求,只叮嘱好好工作,注意身体。然而,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婆婆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千里之外的我,我与婆婆有说不完的话,电话那头永远是温暖安祥的声音,那样亲切,那样暖心。</b></h1> <h1><b> 婆婆常说: 媳妇好儿子才更好。每次听说我们要回西安家,婆婆几天前就睡不好觉,铺上崭新干净的被褥和床单,各种小吃食品冰箱塞得满满的,房间用品、窗子窗帘都打扫干干净净,有娘在是多么幸福啊!婆婆由于心脏不好,身体稍有活动极易缺氧,造成呼吸困难,因而很少到长沙与我们同住。只有西安闹地震那年在长沙住的时间稍长点,住了2个多月。</b></h1><h1><b> </b></h1><h1><b> 婆婆最热爱毛主席,我们就带婆婆公公去韶山,去湘江桔子洲,去湖南第一师范(毛主席青年求学的地方),还去了岳麓山爱晚亭。这些都是红色纪念地,婆婆兴致极大,非常高兴。这两个月,儿子、孙子下了班都赶快回来陪婆婆吃饭聊天,这段日子是婆婆最开心的时光,也是媳妇与她相伴最长的时间。</b></h1> <h1><b> 记得在婆婆去世前3个月,也就是2015年国庆节,我利用节日长假回西安陪伴婆婆,这次我看到婆婆苍老了很多,白皙的皮肤失去了原来的光泽,一向乌黑的头发夹杂了许多白发,眼角和脸上皱纹明显加深,背部弯曲更厉害,行动更迟缓。久病的折磨让婆婆只能靠轮椅移动了,唯有那双温柔的眼睛仍闪烁着慈爱的光芒。我的心啊一阵阵酸楚,祈祷上苍让婆婆远离病痛,让婆婆永远陪伴在我们身边。</b></h1><h1></h1><h1><b><br></b></h1><h1><b> 回想起来,陪伴婆婆公公的时光是那样短暂,我与俩老一起聊家常,一起剥菜一起分药一起烙饼。特别是我们仨人一起玩麻将,有时一天玩两场,公公婆婆胡牌的时候快乐得像孩童一般,至今都让我倍觉幸福。</b></h1><h1><b> </b></h1><h1><b> 亲爱的婆婆您知道吗,就在您去世那年的年底,您的小重孙出生了,名叫徐庸止,这是孩子他爸爸给取的名字,其意是中庸之道止于至善。最近,您的小重孙刚刚过完1岁的生日。小家伙聪明活泼,非常可爱,很有他爸小时候的风范。我们相信,您的孙子一定能将奶奶树立的家风在培养庸止上传承下去。</b></h1> <h1><b> 亲爱的婆婆,我还有好多话要对您讲,还有很多事情想听听您的意见。写到这里,我的泪水无法止住,我的心情是那样悲伤。媳妇陪伴婆婆的时间太少太少,婆婆给予媳妇的支持太多太多,今生已无法报答您如海般的亲恩,只求来世能够再续婆媳情缘。</b></h1><h1></h1><h1><b><br></b></h1><h1><b> 正是:</b></h1><h1><b> 灯火万家岁月稠,<br></b><b> 过年时节涌哀幽。<br></b><b> 娘恩浩浩常思忆,<br></b><b> 恰似江河滚滚流。</b></h1> <h1><b> 婆婆虽然离我们而去,但遗留下来的传统美德和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至今仍在我们后辈生命中起着极大作用。我们纪念母亲最好的方法,就是继承母亲的衣钵,发扬母亲的美德,心怀感恩之心,勇敢前行!</b></h1><h1><b><br></b></h1><h1><b> </b><b>婆婆恩泽永志,徳望常昭!亲爱的婆婆千古!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