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母校情

行云流水

<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梭。转眼间,离开母校北大已40多年了。毕业后,长期耕耘在部队军史园地,虽无惊人壮举,倒也成果颇丰,先后主编、参编、直接组织编写出版军史书籍3000多万字,成为解放军全军军史专家库首席专家之一,自觉“此生无憾”。能走到这一步,盖源于北京大学几年的读书生涯。</p><p class="ql-block"> 诚然,特殊年代的社会环境对我们学业有所干扰。但北大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特别是老师们实心实意的传授、孜孜不倦的教诲,使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小青年获得在更高的人生起点上展翅翱翔的知识内力。无疑,北大生涯成为我们人生旅途的重大转折,没有北大就没有我们后来的一切,这是不争的事实。我感恩北大,感恩母校,感恩朝夕相处几年结下深厚情谊的老师们!</p><p class="ql-block"> 这里,汇编部分当年旧照,以表心迹。同时,作为一名北大学子继续攀登人生高峰的激励!</p> <p class="ql-block">1970年9月1日,来自上海、江西、广东及部队的30名北京大学江西分校历史系同学,同其他系同学一起,汇聚到鄱阳湖畔的鲤鱼洲,开始了“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大学生涯。图为开学第三天,进行一天田间劳动、满脚是泥的历史系师生在草棚宿舍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鲤鱼洲“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我。</p> <p class="ql-block">我在鲤鱼洲北大江西分校时使用的学生证。</p> <p class="ql-block">我系3位女同学在鲤鱼洲旁的鄱阳湖大堤上合影。左起:上海林乔英、广州蒋凤想、上海李瑞英。</p> <p class="ql-block">1970年10月1日,我系丁良珠同学荣幸地被推荐到北京参加天安门的国庆观礼,令我们备受鼓舞。图为北京大学参加国庆观礼代表合影。左1举毛主席像者为丁良珠。</p> <p class="ql-block">1970年11月14日至1971年1月24日,分校历史系全体师生到井冈山、韶山、长沙、安源进行实地中共党史教学,并在井冈山集体完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史》。图为12月1日,参观井冈山斗争一系列遗址后,本人在茨坪毛泽东旧居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来自广州军区、福州军区的分校历史系3名解放军学员,在井冈山烈士纪念碑前缅怀先烈。右起:丁良珠、郑有仍、彭新云。</p> <p class="ql-block">1971年1月1日,在韶山瞻仰毛泽东旧居。</p> <h3>1月4日,在长沙市湖南第一师范旧址,领略毛泽东青年时期“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豪情。</h3> <p class="ql-block">先后三次到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遗址和旧居——长沙市清水塘参观研讨。</p> <h3>1月5日,师生们行进在长沙市岳麓山上。</h3> <p class="ql-block">在毛泽东、蔡和森等青年时期活动遗址——岳麓山上的爱晚亭前,听杨立文老师讲中共早期历史。</p> <h3>在湘江中流的橘子洲头,学习领会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此写下的宏伟诗句《沁园春·长沙》。</h3> <h3>1月9日,在江西安源参观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活动遗址和旧居后,师生们合影。</h3> <p class="ql-block">1月10日,参观安源革命历史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1971年5月,我和韩成义同学作为分校历史系的代表,参加了北京大学第六次党代会,图为当年我的代表证。记得到京后,总校历史系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热情接应,嘘寒问暖,令我们倍感温馨,陡然间有了回到娘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1971年8月,鉴于鲤鱼洲血吸虫猖獗,根据毛泽东批示,江西分校撤离鲤鱼洲,并入北京总校。图为8月1日即离开鲤鱼洲的前一天,历史系全体同学在宿舍前与吴宗国老师(2排右1)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所在历史系学员排9班全体同学与吴宗国老师(前排左2)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离开鲤鱼洲第二天,我同王晓秋老师(右2)、韩成义同学(左2)及中文系段宝林老师(左1)上庐山,参观1970年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会场后,在仙人洞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鲤鱼洲生活过的历史系师生,在艰苦环境中结下了深厚情谊。图为后来我们毕业前,再次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40多年后的鲤鱼洲北大江西分校旧址。(2015年9月江西分校中文系同学重返鲤鱼洲所摄,张文定提供)</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江西分校历史系师生名录。</p> <p class="ql-block">1971年9月,新学年开学。并入总校的江西分校历史系学员,编为总校历史系第3班9、10两个组,以中共党史为主要专业。一进入北大校园,我就迫不及待地将王晓秋老师拽到未名湖畔,按下了快门。</p> <h3>未名湖畔,美不胜收。隆冬时节,再补拍一张。</h3> <p class="ql-block">在北大36号楼历史系宿舍看书学习的我。</p> <p class="ql-block">1971年11月22日至翌年2月11日,我们历史系第9、10组到北京长辛店二七机车车辆厂进行实地中共党史教学。图为新华社专门为此发的图片消息。</p> <h3>赴二七厂教学期间,师生们参观了该厂研制的我国第一台6000马力内燃机车。</h3> <p class="ql-block">参加二七厂实地中共党史教学的第9、10组6名女同学。前排左起:付发秀、张桂娇、林乔英;后排左起:刘齐爱、吴淑明、李瑞英。</p> <p class="ql-block">2月1日,与上海顾建新(右)、江西宣金华(中)同学到二七厂附近的卢沟桥了解研究和感受中国抗日战争历史。</p> <p class="ql-block">1972年2月,系统学习了解中共党史后,我带着阅读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文的好奇心,专门到校园内的司徒雷登旧居前遐想了一番。</p> <p class="ql-block">1972年春,结合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图为参观后,与上海顾建新(前左)、江西王万福(后右)、海南符业运(前右)3位同学在博物馆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2年4月,历史系全体动员,将36号楼宿舍粉刷一新后,欢迎美国关心亚洲问题学者委员会的十余位访问学者。(此为美国访问学者之一威廉·约瑟夫摄)</p> <h3>同美国访问学者在一起愉快交谈。(威廉·约瑟夫摄)</h3> <h3>美国学者镜头中的历史系大课堂。</h3> <p class="ql-block">1972年4月,历史系结合中国古代史教学,组织参观周口店古人类活动遗址。图为参观“北京人”生活的龙骨山山顶洞所摄。</p> <p class="ql-block">1972年7月6日,历史系组织参观北京十三陵。图为与上海黄冬根(左2)、江西刘仁生(左1)、海南李立安(右1)3位同学在长陵合影。</p> <h3>与潘庆德同学在定陵前合影。</h3> <p class="ql-block">1973年春,与江西同学宣金华在校园内落成不久的埃德加·斯诺墓前,缅怀这位伟大的美国朋友为宣传中国革命作出的特殊贡献和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1973年7月,在未名湖畔为历史性第3班8组全体男同学拍摄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良师益友、来自北京门头沟的第3班班长张文和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73年9月10日至28日,历史系组织80人到河北隆化24军部队进行综合训练。图为我们第3班9、10组部分同学与该军某团(1511部队)英雄连第9连的部分干部战士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1511部队组织帮助下,进行军事训练。</p> <p class="ql-block">结合综合训练,到隆化县城瞻仰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烈士的陵园。</p> <p class="ql-block">1973年秋,在北大校园内毛主席塑像广场为宣金华留影。翌年,北大新图书馆便在这里拔地而起。从而,此类照片便成为了“绝版”。</p> <p class="ql-block">1973年冬,同当时全国的政治气候一样,北大校园也显得格外寒冷。</p> <p class="ql-block">无论政治气候还是自然气候,都丝毫不能冲淡我对母校的眷恋和感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几年的北大学习生涯就要结束了。1973年12月26日——借这个特殊而神圣的日子,历史系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在校园内与恩师们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广州军区首届赴北京大学学员毕业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毕业40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北大时期的教材和学习笔记,图为教材之一部。这些教材,内容早已过时,且带有特殊年代的某些痕迹,但对我后来的事业发展却起了重要的启蒙和奠基作用。</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到北大不久购买的上海海鸥相机。作为学员中唯一的自购相机,曾为不少同学作出贡献。后来,又随我奔赴广西边境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场。每每看到它 ,触景生情,总会勾起我对北大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深深眷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