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年的味道

逍客

<h3>春节,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遗留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h3> <h3>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h3> <h3>快过年了,需要买生活日用品或者销售自家农产品,都会在约定俗成的赶集时间,集中到乡镇街道,或买,或卖,或聚,或饮,或逛,或娱……处处都透着“年味”。</h3> <h3>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礼物、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曰“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为忙年。</h3> <h3>迎吉祥</h3> <h3>购挂件</h3> <h3>接福气</h3> <h3>中国红</h3> <h3>平安果</h3> <h3>年年有鱼</h3> <h3>搬捆粉条好炖肉</h3> <h3>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送灶王升天。</h3> <h3>理发梳洗。小年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寓意去掉污垢晦气,来年一切都有好的运气和生活。</h3> <h3>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h3> <h3>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h3> <h3>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称“年肉”。</h3> <h3>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按民俗,这两天要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h3> <h3>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按着老理,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于是这天就发面蒸馒头。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h3> <h3>蒸白馍</h3> <h3>蒸年糕</h3> <h3>粘豆包</h3> <h3>摊煎饼</h3> <h3>炸丸子</h3> <h3>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h3> <h3>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h3> <h3>贴春联。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h3> <h3>挂灯笼。春节挂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h3> <h3>贴门神。门神是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h3> <h3>粘挂钱。挂钱,其形状如小幡。新春佳节,北方乡村的人们喜欢在自家的门楣上贴上一排色彩缤纷的“挂钱”,作为新年点缀,借以邀引财源。</h3> <h3>剪窗花。贴窗花,在所有过年的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窗花的内容也很多,有喜鹊登梅,燕穿桃柳,三阳开泰,二龙戏珠,年年有余等。</h3> <h3>贴窗花。刚娶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窗花,糊到新房窗户上,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看看新媳妇的手艺怎么样。</h3> <h3>放鞭炮。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h3> <h3>全家福。家庭是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全家相聚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老人看到儿孙满堂,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和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h3> <h3>团圆饭。春节最为期盼和重要的是合家团圆的年夜饭,在鞭炮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辞旧迎新,老人看儿孙满堂,儿女述思乡之情,每个人都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满足,一家老小共享天伦之乐。</h3> <h3>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h3> <h3>除夕年夜饭又称“宿岁饭”。北方人吃年夜饭一定得有饺子,有“更年交子”之意。南方人则多吃年糕。饺子呈元宝形,年糕有“年高”之谐音。</h3> <h3>除夕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又称照虚耗、熬年、熬夜。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看着精彩的联欢晚会,谈天说地,热闹非凡,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h3> <h3>除夕夜鞭炮是为了吓退凶恶猛兽“年”的骚扰,驱邪避祸。当午夜新年钟声敲响时,守岁的人们便燃起一支支爆竹,用响亮的爆竹声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h3> <h3>正月初一讲究的是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h3> <h3>穿新衣。过年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送旧迎新之意。旧时,富绅、富户呢毛绸缎穿戴一新;贫户所穿即使是粗布旧衣,也都整齐清洁,异于平日,以应新春吉日。</h3> <h3>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h3> <h3>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晚辈清晨起床首先向长辈叩头,并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各个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朋友之间也互相上门拜年。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很多天。</h3> <h3>压岁钱是过大年时的风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h3> <h3>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饭住下,俗称“住娘家”。</h3> <h3>初三民间风俗称为“穷鬼日”,一早家家户户都会“扫穷鬼”,将初一至初二囤积了两天的垃圾扫出,意味着扫走污秽晦气和穷根的民间习俗。这一天又称“赤口日”,忌串门。</h3> <h3>年初四祭财神。传说这天是天上诸神下界的日子。准备香烛、食品、水果等供物,摆好香案,燃放鞭炮,就象征请诸神下界了。民间把这种仪式用于接神,表达对上天诸神的尊重。</h3> <h3>正月初五古称“牛日”,即牛的生日,又说是“破五节”和“送穷日”。民俗说破五前有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h3> <h3>逛庙会是中国特有的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赏灯、看狂欢游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所以,春节是一个渗透到社会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的民族节日。</h3> <h3>耍獅</h3> <h3>舞龙</h3> <h3>踩高跷</h3> <h3>炫高跷</h3> <h3>舞中幡</h3> <h3>背歌</h3> <h3>抬歌</h3> <h3>划旱船</h3> <h3>耍马叉</h3> <h3>武术</h3> <h3>大秧歌</h3> <h3>拉旱车</h3> <h3>丑角秧歌</h3> <h3>扭起来</h3> <h3>赶驴</h3> <h3>小武生</h3> <h3>杂耍</h3> <h3>滑稽小丑</h3> <h3>踩寸子</h3> <h3>双骑驴</h3> <h3>乐在其中</h3> <h3>腰鼓</h3> <h3>老外学艺</h3> <h3>贵在参与</h3> <h3>喜笑颜开</h3> <h3>二贵摔跤</h3> <h3>娃娃舞</h3> <h3>渔蚌舞</h3> <h3>脚踏旱船</h3> <h3>捏面人</h3> <h3>吹糖人</h3> <h3>崩棒米花</h3> <h3>糖葫芦</h3> <h3>撸大串</h3> <h3>棉花糖</h3> <h3>扇子舞</h3> <h3>合影留念</h3> <h3>抬花轿</h3> <h3>老两口赶集</h3> <h3>东北大烟袋</h3> <h3>猪八戒背媳妇</h3> <h3>儿童乐园</h3> <h3>农村看大戏</h3> <h3>载歌载舞</h3> <h3>山庄冰舟。在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广阔湖面上速滑、溜冰,也成为了很多滑冰爱好者的梦想!在遍布市区的冰场滑冰车、坐爬犁、打冰尜是小朋友们的最爱。</h3> <h3>皇家嬉冰大典。承德第二届皇家冰嬉大典、吉地灯雪大世界,于2018年1月28日盛大启幕,給节日的承德增加了娱乐消遣的好去处。</h3> <h3>遍布城乡的冰瀑群也成为春节游乐的天堂。冰峰、冰塔、冰挂、冰瀑等景观体量大、观赏价值高。</h3> <h3>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h3> <h3>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民间习俗、民间艺术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些地区过年时的习俗之一,寓意祈福平安。</h3> <h3>赏冰雕雪塑。承德鼎盛皇家灯会以其独特的风韵,每年吸引着市民和游客纷至沓来。今年冬天灯会依旧如约而至,届时,灯会、庙会、花会、民俗、美食、文化娱乐齐聚,将是一场美轮美奂的彩灯嘉年华。</h3> <h3>观元宵花灯。元宵节作为春节的收官之节,集年味之大成,热闹异常。精巧、多彩的灯火花会,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也预示着春节接近尾声。</h3> <h3><i style=""><font color="#010101" style=""> 寻找年的味道</font></i></h3><h3><i><font color="#010101"> 每当新一轮春节临近的时候,那些深藏于心底的记忆便开始复苏。小时候的过年,到处都是忙忙碌碌办年货的人,整个空气弥漫着热情与温馨。作为孩子的我们盼望穿新衣、吃好吃的、收压岁钱、拜年……那时候我们穷的像孙子,却快乐的像个爷…… </font></i></h3><div><i><font color="#010101"> 如今,总有人说年的味道淡了,其实是我们选择多了,过年的方式在不断变化,表达幸福的方式也与以往不同,但植根其中的年味并没有散去,对幸福的追随也不会停歇。家人,美食,烟火,庙会,阖家团圆,举国欢庆.....我们用相机定格的每一幅画面都体现着浓浓的年味儿。<br></font></i></div><div><i><font color="#010101"> 什么是年味?我从儿时的记忆中寻找答案: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font></i></div><div><i><font color="#010101"> 什么是年味?我从大家的表情中,去寻找“年”的味道:年味儿是捧在妈妈手里开花的大馒头,年味儿是白白胖胖的全肉馅的饺子,年味儿是掉了牙的奶奶赏给的红包。 年味是攥在孩子们手里的冰糖葫芦,年味是家里珍藏的那一坛酒,在归途中就闻见他的芬芳,年味是那新春到来的鞭炮声,无论你在哪里都能听见他的脆响,年味是桌上的那一顿丰盛的餐,只有屯聚在一起才知道生活的甜美滋味!</font></i></div><div><i><font color="#010101"> 年味到底是什么?我从亲情中去体验年味:年味是姑娘们身上一件件漂亮的新衣裳,年味是一丛丛艳丽的鲜花;年味是老人们笑脸上的眼泪,年味是妈妈慈祥的目光,年味是爸爸憨厚的笑容。年味儿是姑姑从头到脚给换的新装扮 ,年味儿是爸爸熬着烟瘾省钱买回的一挂鞭炮,年味儿是妈妈在油灯下亲手赶做的一双花鞋,年味儿是家里杀猪,宰羊,抓鸡,逮鹅,蒸年糕;年味儿是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一桌年夜饭。</font></i></div><div><i style=""><font color="#010101" style=""> 现在很多年轻人,把外国的节日过得有滋有味,对于春节却是意趣冷淡。如此过年,年的味道还怎能韵味十足。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不是年疏远了我们,而是我们有意无意地离它远去。 我不知道今后的年是否会变回原来的样子,但希望它不会继续变得更糟糕。其实在我心中我是喜爱过年的,只是这份喜爱伴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的变得含蓄,变得不再强烈。大概很多的人也是如此,或许我们在心底默默地呼唤一声,年就会恢复它本来的面目。 </font></i></div>

年味

春节

过年

拜年

窗花

味儿

腊月

年夜饭

民间

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