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和 顺 年 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王 太</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和顺县位于山西省东部,东临河北省邢台市,西通山西省府太原市,北连太旧高速,南下上党盆地。总面积225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00米,其中阳曲山最高海拔2058米。全县人口约14万之多,当地年俗基本遵循汉族传统习俗,但又独具本地特色。</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记得,小时候望眼欲穿企盼过年,真是扳着指头算着时间,等待过年这一幸福时刻。当时商品匮乏,实行计划经济,农村社员按人头分口粮,买布凭布票,买粮、买肉、买较为紧缺的商品都要凭供应证购买。一年到头,只有过年大年初一,才能从头到脚身着一新。听母亲讲:“外衣里面不能全换成新的,那样不吉利”。不仅如此,过年还能多吃几顿肉、豆腐、白面饺子,有条件的炒几个菜,喝一壶烧酒是何等的享受。还有过年才能吃上花生、核桃、瓜子、黑枣、红枣、柿饼、水果糖,家里孩子多的,大人还得搞平均分配每人一份。特别是小男孩过年燃放鞭炮是头等大事,那时候一般人家舍不得燃放鞭炮,只能让小孩把鞭炮拆开,装在兜里一个一个的放。大年初一,长辈都要给小辈压岁钱,包括左邻右舍的孩子们都要给,那时压岁钱一般给五分钱,最多也就是一角、二角,孩子们争先恐后,进门就喊长辈的称呼,随即磕头拜年挣压岁钱。那时候人与人之间感情真诚,互敬互助,助人为乐,人情味、年味都很浓。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童年的记忆难以忘怀,今天回想起来记忆犹新,心情无比激动。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物资丰富,商品琳琅满目,传统的年俗也与时俱进,不断发生改变。但老祖宗传下来的年俗不能忘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义不容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本着这一宗旨,结合自己近年来在春节前后深入农村采风,拍摄的一些影像资料,制作了《和顺年俗》,意在传承这一古老的民俗,让后辈们,特别是居住在城市里的孩子们,了解和懂得传统的家乡“年味”,留住乡愁记忆。年是中华文明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民抹不去的心结;和顺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和顺年俗从腊月初八,吃了“腊八粥”,就有“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家家户户就开始置办年货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拉开了过年的序幕,一直到次年二月二“龙抬头”才结束。期间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初五,这个时段主要是为过大年做准备。除夕之夜十二点,是时间转换的标志,“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夜的隆重,就在于它处于新旧的时间界点上,此刻烟花鞭炮齐鸣,旺火熊熊燃烧,烟花旺火映红整个院落及天空。象征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平安吉祥,心想事成,事事如意。正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王安石《元日》)人们喜悦企盼的心情,一夜未眠,俗称“熬年”(守岁),期待次日晨曦迎接新的太阳。过年汇聚了人们亲情、友情、恋情,大年初一人们相互拜年恭贺新春,见面时双手抱拳,互贺“恭贺新喜、恭喜发财、过年好”等祝福吉语。正月初五贺年活动小结,第一时段结束。第二时段:从正月初六开始闹红火,元宵节形成高潮,到二月初二结束。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本作品主要记录反映和顺人家进入腊月到正月初五这个时段的纪实影像,由于时间仓促,资料仍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补充整理修定。</font></h3> <h3> 吃了“腊八粥”再用醋泡制“腊八蒜”,(大年吃饺子专用)家家户户赶集忙过年。</h3> <h3> 腊月二十三,祭灶王,俗称过“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糖瓜”,说是要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得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并将灶台旁边贴的灶王爷神像烧掉,寓意灶王爷化作青烟奔向西天。同时,诸位神仙也随它而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之事了。</h3><div><br></div> <h3> 腊月二十四,扫尘埃。由于诸位神仙,离开家中回到天宫,人们不会由于不慎,惊扰了诸神,可以放放心心,彻彻底底清扫卫生了。这一天,要把屋里能搬动的东西,全部搬到院里。然后把笤帚绑在长杆上打扫房顶,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不留死角,彻底清理灰尘。然后用“粉土”(涂料)刷墙。之后再用“麻头纸”糊窗户,擦洗家里各种用具。全家人从早到晚,起早贪黑,需要忙碌整整一天。</h3> <h3>用"麻头纸"糊的窗户</h3> <h3>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在农村这一天家家户户开始做豆腐,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自家在院里独自做一锅豆腐;另一种借助别人的做豆腐用具,乡亲们依次排队轮流做豆腐。或者几户合伙做豆腐,做成后根据各家豆子多少,按比例分成。</h3> <h3><font color="#010101">腊月二十六,杀年猪。这一天村里很热闹,围观杀猪的人很多,狗想觅食也围绕在周围。一般是由几户人家合伙买一口猪,请一位杀猪匠掌刀大伙帮忙。猪头、下水归杀猪匠所有,主家不付工钱,然后合伙人平分猪肉。回家后,各家根据需要再进行分割存放,部分用来制作传统的“烧肉”、“丸子”等熟食,以备过年享用。</font></h3> <h3>村民手中拿的"浮石",专门用来脱猪毛</h3> <h3> 腊月二十七,大清洗。为了清除一年的晦气,这一天要洗澡、洗衣服、拆洗铺盖(被褥)。总之,家中能洗的东西都要彻底清洗。</h3><div> 腊月二十八,蒸糕蒸馍炸花花。所谓“花花”,就是用白面做外皮,将黏米面蒸熟加红糖做内芯,卷在一起切成片状,然后用筷子夹成不同形状的花瓣下油锅煮熟,边白芯红,形象逼真,香甜可口。按照和顺的年俗,年前要准备好过年吃的“干粮”(花馍、年糕)和把已煮熟的白萝卜、茴子白,以碗做模,翻扣成形,叫做“菜团子”。做好后冻在没有住人的房子里,以减轻女人们过年做饭负担,让她们尽情玩耍过大年。</div> <h3>用石碾脱黏谷,"年糕"制做原料。</h3> <h3>蒸年糕</h3> <h3>炸花花</h3> <h3>蒸花馍</h3> <h3> 腊月二十九,祭祖先。按照传统习俗,家人要上坟烧香叩头,请祖先回家过年。回到家中要挂家谱、遗像、位牌以及摆放各种供品,然后烧香烧纸跪拜叩头。有些人家同在一屋;也有些人家供奉在另外房间。从此,每顿吃饭都要先给祖先象征性供奉,一直到正月初七,俗称“人七”由家人送回祖坟。</h3> <h3> 除夕,是本年最后一天,要办的事很多。贴春联,包括箱柜上贴“金银满柜”、大瓮上贴“粮食满仓”、车辆上贴“出入平安”等、贴窗花、贴年画(年画一般分传统年画和现代国家领导人肖像以及风景画等)挂灯笼。等到除夕夜12点,随着报时的钟声,点旺火、放鞭炮、放烟花交织在一起,五彩缤纷、震耳欲聋,驱瘟神、除晦气,形成了高潮。</h3> <h3><font color="#010101">剪窗花</font></h3> <h3>贴春联</h3> <h3>贴年画</h3> <h3>传统年画"中堂"</h3> <h3>挂灯笼</h3> <h3>点旺火</h3> <h3>燃放鞭炮•烟花</h3> <h3>火树银花</h3> <h3>和顺县城灯火辉煌,烟花绽放</h3> <h3> 正月初一,早上吃饺子。俗称:“大年吃饺子头一顿”在包饺子时,大人们有意把几枚硬币包进饺子里,谁能吃到,寓意在新的一年里谁就会有好运。特别是饺子形象元宝,煮在锅里上下滚动,意味财源滚滚来。辈分大的老人一定要梳洗打扮,准备好压岁钱,等待小辈们上门拜年。孩子们穿着新衣服,互相比“美”喜笑颜开,你追我赶,嬉戏逗闹,高高兴兴去拜年。到中午要吃“木炭铜火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天喜地,对酒当歌,象征着过年“大团圆”!</h3> <h3>过年准备的干果</h3> <h3> 正月初二,闺女同女婿、外甥一起回娘家。并且要求婆家准备一些“拿得儿”(礼品),一般是花馍馒头,以示对娘家人的尊敬。娘家亲戚收到“拿得儿”,要上门“答饭”(请客),预约请客时间。</h3> <h3>回娘家</h3> <h3> 正月初三、初四,“串门”走亲戚。利用过年休息时间,相互走动,礼尚往来,增进亲情、友情、友谊。</h3><div> 正月初五,“破五”。这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早晨起来,清扫过年所有垃圾,放大炮(二踢脚)鞭炮,寓意丢“穷根”,除晦气。从初六开始转入劳动工作常态,在人民公社时期,各生产队长安排社员到各家打炕土、掏“撩寝”(挖煤渣)、掏粪、担粪、翻粪、往地里送粪。同时挑选种子、修理农具,为春耕播种提前作好各项农事准备。</div><div><br></div><div> </div> <h3>喜鹊报春</h3> <h3> 辞旧迎新,年复一年。瑞雪兆丰年,喜鹊报春来,人们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广进,又是一个丰收年!</h3><div><br></div><div>温馨提示:</div><div> 1.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议让 孩子们读一读,记住乡愁!</div><div> 2.首次阅读,建议关闭音乐!</div><div> 3.欢迎分享到朋友圈!</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