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孔子去游学 画僧说《论语》之十四

竟陵画郎

<h3>带领作文班小记者们参观茶经楼,观湖、品水、学茶,体会陆羽"精行俭德"的精神!</h3> <h3>  我喜欢把教室变成清吧或书舍、陶吧的样子,我不喜欢方方正正的教室。</h3><div> 在一个死板而不美的环境里学习工作生活是件很痛苦的事。</div> <h3>所以我宁愿放弃好做广告的热闹地段,游离于城市中心之外的亭林僻所,远离车尘,让孩子们下课能自由地在树木下玩耍,在花草间寻找昆虫。</h3> <h3>一有机会,我便会让老师带孩子们远足或采访。教育的源头是生活而非书本。</h3> <h3>今天,想和大家谈谈孔子的课堂。</h3> <h3>  </h3><h3> 在《论语·先进》篇里,孔子和弟子们谈人生理想,其中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后,说,我要给你点赞!</h3><div><br></div><div> 现在的教学,包括大中小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实验室里。每到春游时,才带着一群孩子浩浩荡荡地外出到公园陵园转一转。</div> <h3>而古代的学生露天上课是一种传统。其一,孔子时期建筑水平有限,尤其是穷教书先生,更无力去搭建一个宽大而容纳数十人上课的教学空间。其二,孔子上课以职业教育为主,类似学徒制,往往是带着学生一边接活干活,一边随机讲课。</h3> <h3>所以,孔子给学生上课,处处皆可成为课堂。庄子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找一片杏林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h3><div> 呵呵,颇有课余顺手摘两把杏子解渴的嫌疑!</div><div> </div> <h3>彼时地广人稀,有主无主的林木很多,走累了,找个果园杏林,躲躲太阳,摘几个果子充饥解渴,师生一起啃着苹果野杏谈谈做人做事的道理,蛮好。</h3> <h3>从《论语》上可以看到,弟子们随孔子周游列国,课堂就常常设在风尘仆仆的路上。就算被困在陈蔡之间,上顿不接下顿,随时有性命之忧的时候,孔子还给在弟子们上课:“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h3><div> </div> <h3>在不同的地方,结合当下的生活现状对学生进行教育,最早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观念。</h3><div><br></div> <h3>所以,小班教学,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培养自己的情操,增长自己的知识,抒情言志,是最美最人性化的教育形式。 </h3> <h3>所以古代许多书院的讲堂平时并不开放,学生们平时在宿舍自习,或者是在山林中上课。</h3> <h3>暮春时节,穿着春装,与几个朋友,到沂水去沐浴阳光,到舞雩去吹吹风,尽兴唱着歌而归。这种浴乎沂、咏而归,重无为、求不器的师生同乐的课堂,多么愉悦,多么美好!</h3> <h3>孔子的课堂一直轻松欢乐的,甚至时常有人伴奏。《庄子· 秋水》写道:“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在生死未卜的重围中,孔子仍和弟子们愉快地唱着歌,何况平时!</h3> <h3>《庄子· 渔夫》还有一段记载:“孔子游乎缁纬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这一次是学生读书,孔子坐在讲台上弹琴。</h3><div> </div> <h3><br></h3><div> 如果那时鲁国有教育局,会处罚孔子无场地无资质无证经营吗?</div>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经常以为庄子是个快乐的人,其实孔子也是! 智者的气质和学术上研究的方向可能完全不同,但内心的宁静安祥与圆满的快乐却大多一样的。</font></h3> <h3>这种向外投射而出的与他人于生活的欢乐与轻松,便是智慧辐射出的正能量,这种能量能穿越时空,让人感受到包容的温暖。</h3><div> </div> <h3>  当然在郊外上课,并非孔子的独创。</h3> <h3>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上讲学,显然属于户外教学。“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师生相契,一默千年。</h3> <h3>苏格拉底的课堂在街市,采取“产婆术”式教学法,以对话传授思辨理性。</h3> <h3>户外教学不是一个物理空间的诉求,而是一种理念诉求。即让教学成为创造之旅、和谐之旅。</h3> <h3>愿意和弟子们浴乎沂、咏而归,洋溢着浓郁的人本精神,此时心与物,天与地,人与我,师与生,融为一体。学生变成了活生生的人,而非只会接受知识的机器。</h3> <h3>优秀的老师,会把所有的精力用在课堂的知识传递上,但杰出的教师,则会把精力和教学延申到课堂之外。</h3><div> </div><div><br></div> <h3>那些超出知识的部分,才是一个人成长时最珍贵的体验。</h3><div> </div> <h3>明白这些,才真是在行教化之功德了。</h3>

孔子

课堂

教学

上课

弟子

学生

庄子

教育

舞雩

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