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本系列照片是根据政府有关文件(鲁建发〔2000〕32号文)中列举的131处历史建筑为依据而逐项拍摄的。其中包括28处青岛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拍摄完成后,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和有关青岛历史文献以及青岛市史志办公室文档等,进行配图编辑介绍,尽量做到全面、细致、真实。 由于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p><p> 由于美篇篇幅所限,在131栋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中,每栋为一个编号,共分了五集。</p><p> 本集为第三集(编号054—076)</p> <p>编号054</p><p>东莱银行旧址:</p><p>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23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湖南路39号。 </p><p> 该建筑为一座近代中西混合风格的银行建筑,占地面积4420平方米,建筑面积3579.87平方米,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建筑总高度为27.6米。坐北朝南, 呈“山’,字形布局。花岗岩蘑菇条石砌基,刻线凹缝花岗石墙面,折坡屋面,有气窗。主立面南向,采取欧洲文艺复兴式三段式构图手法,建筑中部及四周略有外突。中间入口处有石阶引梯至一层,两根圆石柱撑起券廊,二、三层为贴面石柱敞廊露台,栏杆为绿栅孔葫芦状栅孔。顶部为三角山墙,红瓦坡屋顶,两翼三层上有雕饰护墙板,装饰华丽,顶部处理成观光楼台式样,四根圆柱撑起屋檐,既挡风避雨,又可极目远眺,整体造型庄重挺拔,坚固美观,极具气势。</p><p>此建筑原为东莱银行,是青岛巨富刘子山的产业。他除了拥有天津路、肥城路、武定路、甘肃路、无棣二路等整条街道的房产外,据说在当时青岛成气候的街道上基本都有一两处房产,故而得名“刘半城”。1933年1月,刘子山集资20万元创办东莱银行,成为青岛第一家地方商业银行,总行设在天津路7号,后在上海、济南、天津、大连等地设有分行。</p><p>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这座楼被日本宪兵队强占,作为日本宪兵队司令部,据说地下室还被改为水牢。青岛解放后,被批准复业。1952年12月,东来银行并入公私合营银行青岛分行。该建筑曾为青岛市档案局(青岛市档案馆)使用,1993年,经市政府牵头出让给平安保险公司青岛分公司做办公楼,后平安保险公司青岛分公司迁往城东。该建筑闲置了近10年无人过问。现为山东宗鑫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以9000万元拍卖下此建筑,这栋老建筑因为内部损毁严重,又耗资5000万元将楼修旧如旧,一改之前的颓废,使得整个事件成为许多媒体笔下保护古建筑的新模式。现为私人博物馆。</p> <p>编号055</p><p>德式建筑(胶州旅馆旧址)</p><p>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德式建筑(胶州旅馆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湖南路44-46号,建于1897年。</p><p> 该建筑建成初期是《青岛最新消息》报社的办公楼,1912年成为伊尔提斯山矿泉水厂(青岛矿泉水厂)的股东维尔德的产业,直到1914年,成为胶州旅馆。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隔开威廉皇帝海岸(今太平路)一个街区,与太子路(今湖南路)交叉形成拐角。此建筑外观装饰精美,临街建有3米高的红砖圆券式大窗。造型似以德国古典复兴样式为主,又融合了折衷主义风格,形成了奢华的立面形象。建筑临街的屋檐上部采用四分扁圆券洞口,红砖作线脚装饰,砌出墙角隅石。尽管在近百年中数易其主,但大部分门窗和室内的硬木地板却依然保持本色。</p><p> 特别是在以白色、黄色、灰色为主色调的中山路上,这座红砖小楼可谓相当醒目。走近细看,其实外墙也不尽是红砖,而是间有一些黄色的墙面,然而,这种对比反而使红砖的颜色更加突出,黄墙则弱化为一种装饰了。这座楼的装饰颇为繁复,无论塔楼、山墙还是屋檐,一律用红砖砌出花边,山墙顶端和两侧还要再起矩形柱状垛,描绘出一段华丽的天际线。</p><p> 楼的主体部分为二层砖木结构,开半圆拱形门窗,水平方向以横向腰线划分,沿街立面分别饰有三角形山墙,山墙两端和中部饰有精致的小方塔。转角处建有六角形塔楼,成为建筑的主轴,塔楼高四层,顶部建一座盔亭,屋顶铺设红瓦,开大小不一的老虎窗。墙面用红砖砌筑,拱窗的顶部和山墙内黄色粉面,色彩搭配彰显了建筑的华贵。楼体基本保存完好,转角处的塔楼被拆毁重建过。</p><p> 据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曾在青岛修筑了大批的碉堡,这座楼的底层就有一座。抗战胜利后,由于这座钢混结构的碉堡非常坚固,难以拆除,所以就一直保留下来,成为了这座楼里的一个秘密。现为中山旅馆。</p> <p>编号056 </p><p>新新公寓公寓旧址:</p><p>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新新公寓旧址,建于1936年。位于湖南路72号。</p><p>该楼原为四层,后经改造加盖变成了五层,它的平面成“L”形,风格属于当时的现代摩登式。当时是档次高、设施好的高级饭店,很有名气。日伪时期是绿洲舞厅。</p><p> 在2003年我市确定的113处历史优秀建筑中,“新新公寓”即华侨饭店也是榜上有名,被列入了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名目,但不知在当时怎样状况下还是被拆掉了,只是它门前原有的白果树还能带给人们一丝回忆。</p> <p>编号057</p><p>德国第一邮政代理处旧址:</p><p>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德国第一邮政代理处旧址,建于1898年。建筑面积424.99m2,砖石结构,风格单纯。位于常州路9号。</p><p> 1899年7月1日德国在青岛设海关的同时,由清政府管辖的胶州邮务总局也同时成立,青岛的国家邮政从此开始。胶州邮局的主要业务是将从全国各地来的邮件转给青岛的德国邮局,或将德国邮局寄往全国的邮件转送至上海、天津、烟台分发。至1901年,胶济铁路虽最远只铺到了潍县,但那里的邮差每日以100华里的路程传递邮件,使整个山东的邮路全面开通。</p><p> 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胶州邮界所辖内地邮局逐年增加。到1910年全国重划邮区,每一行省为一邮界。山东在济南设邮界,胶州、烟台改为副邮界。由于当时清政府已经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因而青岛的大清邮政局与青岛的德意志帝国邮政局处于并存状态。这种混乱的局面,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以后。第一邮政代理处于1929年撤消。</p><p> 1929年,穆斯林来青岛经商者日众,由穆华亭、刘尊五、王万英、石小坡等人发起募捐筹建清真寺,得到青岛市回族市长马福祥的支持,购买了常州路9号、11号、13号房屋,并将9号原第一邮政代理处的建筑改建成为清真寺。</p><p> 清真寺将原建筑正面山墙花饰改成3个清真寺圆顶形,并保留下原先嵌入的1898字样。这次改建还在门前阶石上加刻了有寿字及中国古典云纹的装饰图案。此后形成的建筑使清真寺楼上设立了可容纳百余人的礼拜。楼下则设有阿訇办公室、学员室、会议室、伙房等。</p><p> 2012年青岛新清真寺在劲松三路建成后全部搬迁,原建筑成为遗址。</p> <p>编号058</p><p>青岛欧人监狱旧址:</p><p>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建筑——青岛德国建筑群之一),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00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常州路25号。</p><p> 该建筑占地面积6369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1236.36平方米。主体二层,砖木混合结构。砖砌外墙,局部使用清水砖,主体边角和窗户顶端用条石起山花。两层楼房之间的腰线以凸起的线条装饰,环绕整栋建筑。建筑的一端建有与主体相连接的圆形塔楼,使建筑的重心向这一方向倾斜。塔楼的窗户有规律地交错,内有47级螺旋楼梯,上覆坡度很大的尖顶,顶盖与塔楼上部中间有砖砌罗马风式锯齿装饰。塔楼用于观望与警戒,给人以城堡的感觉。整个建筑从北面看是二层,转从南面观察为三层。屋顶的飞檐为上翘式闽南民宅形式。室内以砖墙及粗铁棚分割为若干囚室,部分囚室为木板地。整组建筑分东西两楼监室,西楼为德国古堡式,花岗岩大石墙基。东楼为日本占领时期所建,共有4栋。欧人监狱建造初期四周没有围墙,仅建有低矮的护栏,看上去像一栋德国乡间的大磨房。</p><p> 欧人监狱建成后,为德国胶澳帝国法院所属之专门关押德国及欧美籍犯人的监狱,故俗称“德人监狱”或“欧人监狱”,是中国近代以来现存最早的殖民监狱,早于著名的旅顺日俄监狱(1902年)和上海提篮桥监狱(1903年)。</p><p> 1914年,曰本取代德国第一次侵占青岛,将该监狱改称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囚禁场,用于关押青岛和山东地区被日军宪兵逮捕的中国居民,并在原基础上增建了东楼兰室4栋。新建筑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给人以森严、封闭的感觉。</p><p>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监狱由胶澳地方检察厅接管,改为胶澳地方检察厅看守所。之后又改为青岛地方法院看守所。20世纪20~30年代,青岛看守所多次扩建,在德国建造的楼房东侧建设了4座二层楼的监房、一座监狱工场以及办公室等,四周建起高墙,大院内建有多重内院,形成了拥有5座监房及办公楼、看守室、监狱工场、职员宿舍等建筑物的较大规模的监狱。5座监狱楼房分别以中国儒家奉行的“仁”、“义”、“礼”、“智”、“信”命名。关押的“犯人”仍然是等待宣判和已经判决的轻罪犯人。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再次在该看守所设立日本海军囚禁场。1939年1月伪青岛特别市公署成立后,日本海军将看守所的大部分监房移交给伪青岛地方法院,称青岛地方法院看守所。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为青岛地方法院看守所。</p><p> 青岛解放后,“欧人监狱”成为青岛人民法院看守所。1953年10月,看守所移交市公安局。1960年,看守所改称山东省青岛市看守所。1983年12月,青岛市第二看守所建成,山东省青岛市看守所改称青岛市第一看守所。1996年,青岛市第一看守所搬迁。该建筑现为青岛市法制教育基地(青岛德式监狱旧址博物馆)。</p> <p>编号059</p><p>青岛市人民会堂:</p><p>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59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大学路1号。</p><p> 青岛市人民会堂于1959年5月在清朝总兵衙门旧址上动工兴建,1960年5月30日正式建成,翌今保留着百年的银杏树和杨树。人民会堂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设计庄严宏伟,其风格仿效北京人民大会堂。</p><p> 人民会堂地处老城区中心,座落在闻名遐尔、风景秀丽的前海风景区,与观海听潮的栈桥和灯塔玉立的小青岛遥遥相望。对面是人民花园,周围拥簇着塔松、绿树,融汇了自然和人工美的优雅环境。是举办文艺演出、会庆展览、商贸洽谈、观光旅游等活动的黄金地带。 人民会堂多次举办了国际、国内重要会议和活动,曾接待过邓小平、叶剑英、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外国贵宾。青岛市历届党代会、人代会在此举行。青岛市经济贸易洽谈会、名优产品博览会、服装博览会、贵州西藏风情展等各种活动都曾在这里举办过。美国、俄罗斯、法国、奥地利、加拿大、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团体成功地进行了访华演出,国家和省级文艺团体都曾在这里举办过大型的文艺演出。 </p><p> 人民会堂既是青岛市人民参政议政的中心,又是国际友谊发展的窗口,也是市民文化艺术生活的乐园和殿堂。分为二层,共有1813个软皮座椅。一层1192个座位,二层有621个座位。观众厅宽32米,最远的座席距台口30米,合理的设计,使每个座席都有最佳的视觉和听觉效果。</p> <p>编号060</p><p>青岛栈桥:</p><p>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初建于1892年,后经多次修建。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南端海滨,青岛湾北侧,与小青岛隔海相望。青岛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1891年,清政府颁发上谕,派登州镇总兵章高元驻扎胶澳。1892年,章高元率兵驻防胶澳。为供应部队军需,在前海搭建一铁木结构、以木铺面的简易码头一一栈桥。栈桥长约200米,宽10米,石基灰面,两侧装有铁护栏,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将栈桥向海面延伸至350米,北段改为石砌筑基,水泥抹面,南段下立钢桥架,上铺木板,为利运输,桥面增铺轻便铁轨。1905年前后,商货运输移至青岛大港,栈桥遂成为船舶检疫、引水专用码头。</p><p> 1931年9月,青岛市政当局重建栈桥,桥身延长至440米,桥宽8米,桥面提高0.5米。桥墩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浇注,水泥铺面。桥南端增建半圆形防洪堤,堤内建具有民族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定名“回澜阁”。回澜阁占地面积151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平面呈八角形,周边为回廊式游憩平台。建筑高二层,属重檐亭式风格。上覆黄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圆形亭柱。墙体为深红色圆柱托起仿古典式窗扇,比例和谐,沉稳庄重。阁内专环形开敞式厅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可回旋登上二楼。 </p><p> 青岛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栈桥进行养护维修。其中1984年和1998年曾两次改造大修,保持了栈桥及回澜阁的原有风貌。整修后由花岗岩砌筑的桥体更加坚固美观,桥面宽敞,12对桥灯亭亭玉立,整个桥体划波斩浪,像一条长龙横卧于碧海银波,“长虹远引”因此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p> <p>编号061</p><p>天后宫:</p><p> 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优秀建筑。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历经明、清、民国等七次维修扩建。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路19号,为青岛市区最早的庙宇建筑和现存最古老的明代砖木结构建筑群。</p><p> 该建筑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四周有围墙,为四合院式、二进院落,均为砖木结构。整个建筑坐北朝南,重檐歇山式,面阔三问,左右分别有钟、鼓二楼;前院正中的戏楼为1644年庙主胡公及主持道人宿义明募捐修建。后院正中为天后殿,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另有东西配殿、东西厢房、山门等附属建筑,整座建筑共有殿宇16栋、80余间,是一处典型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除戏楼为琉璃瓦盖顶,其它建筑物均为清水墙、小灰瓦,且经苏州式彩绘点染,雕粱画栋,金碧辉蝗:在整个青岛地区的古代建筑中,青岛天后宫的建筑艺术和彩绘艺术都是首屈一指的。山门内两块石碑,记载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宫的情景。与山门对应的是青岛天后宫正殿,正殿内供奉天后——妈祖。妈祖像由整条樟木雕刻而成,在妈祖故里莆田开光分灵,高2.8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雕神像之一。两侧塑有妈祖的护将“千里眼”和“顺风耳”。正殿两侧分别为财神殿和龙王殿,正殿旁的庑房现为民俗博物馆。</p><p> 天后宫内,古树成荫,绿草茂盛,是庙宇与园林风格有机结合的典型。戏楼前院有四株冬青树,靠墙的两株为法国冬青,花坛两边的两株为本地冬青。前院东西厢门前两株桂花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满树的桂花会使整个院落清香飘溢。</p><p> 天后宫属于崂山太清宫的支庙。据《太清宫志》记载,它创始于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当时的青岛已是南北海上航线的避风港,往来船舶较多,后有胡家庄一胡姓人家捐地皮始建天后宫。初建成时,天后宫由三间圣母殿和龙王财神两配殿构成。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由主持道人宿义明募集款项进行初次维修和扩建。清同治元年(1862年)6月,又一次重修天后宫,并重建了戏楼。戏楼的建成,使天后宫成为青岛口一处群众文娱场所。同治十三年(1874年)再次重修,现保存有修庙碑记,碑载:“盖闻天后以孝成神,以慈爱民,仁护海国,泽洽波臣,而旅客商人云集于此者,尤赖其鸿波不扬,惊涛顿息,故无不念以酬圣德焉。墨邑青岛口,旧有天后行宫以妥神灵,不过粗具规模,未足以壮观耳宏舸连舳,巨舰接胪,乃增其旧制,敞之以厅堂,峻之以阶级,节焯耀彩,金碧腾辉,可谓威镇四海,今将众商捐资,诸船施助并督理之人勒于石,以垂永远”。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天后宫再次重修,购置香火地20亩,规模越来越大,今太平路小学一带亦属庙产范围</p><p>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将天后宫一带划为德人区,周围村庄尽被拆除,要拆毁天后宫时,遭青岛商民群起反抗。德国胶澳总督决定将天后宫从欧人居住的青岛区迂至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今馆陶路附近),但未俟迁徙,德日易帜。1936年,青岛商民集资对天后宫再次扩建,除将戏楼、钟楼、鼓楼重新改建外,还增建了殡仪馆,主要建筑改用黄绿色琉璃瓦。天后宫成为一处保持清代建筑风格颇为壮观的香火圣地。“文化大革命”中,天后宫遭破坏。1996年,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尽快修复并合理利用天后宫》的一号议案,市人民政府拨款对其全面修复并于1998年12月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天后宫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p> <p>编号062</p><p>坂井贞一宅第旧址: </p><p>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坂井贞一宅第位于太平路23号,建于1929年,三井幸次郎设计,占地2174㎡,建筑面积465.8㎡。</p><p> 老宅损毁的比较严重,入口设在建筑两侧,开拱形小门,下设踏步台阶,上方置弧形阳台。建筑外墙使用了多种色彩,周围又以绿树环绕,营造出了一种惬意的生活状态。建筑屋顶体现了欧式风格的特点,两侧置大山墙,上覆双面坡屋顶,山墙上开窗,墙身上刻有木架的装饰。屋顶正中开折页式老虎窗,屋面上覆盖红瓦。</p><p> 关于日商坂井贞一在青岛的活动资料暂未查到,在日本网站的记述:佐贺市松原町侨居国外官厅贷加钱归还促进会理事长板井贞一等五人,从昭和25年一直到27年在众议院的大藏的委员会,提出关于侨居国外官厅借款的还债实施的上访书。在外借款建立的豪宅之一,就是这栋宅弟,坂井贞一后回到日本。</p> <p>编号063</p><p>亨利王子饭店旧址:</p><p>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物。建于1899年。又称青岛大酒店。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路29~33号。部分建筑拆除。</p><p> 该建筑由饭店、音乐厅和旅馆部三部分组成,是青岛近现代最早竣工的大型高级饭店和最早的楼房建筑之一。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砖石木结构,二层,正面双层外廊,正门分2层3拱券.立面纵向三段式处乏.两段为“山”字形屋脊。东山墙上刻有一个中文“寿”字作为山花。宽窗窄墙,两端凹露下做装饰,整个建筑干净利落。</p><p> 1905年,在饭店后侧新建亨利王子饭店音乐厅,由德国建筑师里希特设计。立面以拜占庭格调的连续券式檐口为特色,同时带有中国传统的装饰角线,除勒脚外.培面嵌少量石块装饰。整痤建筑居于饭店的中轴线上,具有德国青年派风格。一层为砖混结构,大厅可客纳400~500人。</p><p> 1911年,又在饭店西侧增建一旅馆部.称为亨利王子饭店中馆。石基粉墙外廊式三层楼房,除地下室外,一至三层各有8套单间中轴对称,建筑为红瓦顶,窗台、勒角嵌花岗条石.底部以粗花岗石作拱形窗基底,中央突起曲线山花,山李至专花草纹雕饰(1912年9月28日,孙中山先生曾下榻此处)。同年,在中馆以西新建西馆,形成当时青岛最大 的西餐馆,建筑面积2053平方米。建筑为三层,设地下室,砖石木结构。顶部为红瓦蒙莎顶,立面三段式处理,具有德国建筑风貌。1912年孙中山卸任大总统职务后到青岛考察商务曾下榻于此。</p><p> 青岛解放后,饭店与音乐厅曾为青岛市政协办公楼和礼堂。1994年部分建筑拆除,新建泛海大酒店,现为栈桥王子饭店。</p> <p>编号064</p><p>礼和商业大楼旧址:</p><p>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02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路41号。</p><p> 该楼建筑面积1513.09平方米,地上二层,专地下室和阁楼,砖石木结构。花岗岩砌基,墙体为多孔沙浆抹面,中轴线对称,立面中间的二层部分,采取了内凹的形式,作成宽大的阳台,可以观赏海景。两翼屋顶隆起山花.二三及屋檐有凸起的装饰线,折坡屋面。沿街墙面外突,中间顶部起山墙,长方形窗户上方作拱券式窗套。整体结构严谨,朴实庄重。</p><p> 德占时期,礼和公司是德国在中国最大的一家贸易公司,分别于1866年在香港、1877年在上海、1862年在天津和其他许多城市设有分公司。与上海或香港这些商业都市相比,青岛只是一座年轻的贸易城,因此,礼和在此设立的只有一家小规模的分公司。 此楼是驻青岛办公所在地。</p><p> 在20世纪初的商业繁荣年代,先后在青岛设有分支公司的洋行德国有太隆、礼和、禅臣、古德、德孚、美最时等十几家,英美有怡和、德士古、麦加利、亚细亚、美孚、太古、颐中、卜内门、方羊泰和汇丰等。</p><p>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该建筑为日本东京建物株式会社青岛出张所使用。1945日本投降后,由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解放后,该建筑曾用怍青岛市河南路小学,现作为超市使用。</p> <p>编号065</p><p>青岛总督府学校:</p><p>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始建于1899年,位于广西路1号。</p><p> 1898年德国胶澳总督府在俾斯麦街(江苏路)建了总督府小学,亦称童子学校,后因校舍小,仅有6间教室,又在广西路1号建了新址。</p><p> 国民党高级将领孙立人曾就读青岛总督府学校。蒋介石一生中软禁过两位上将,一是张学良,还有一位叫孙立人。一提到他,很多人会记起曾经他血战淞沪击退日军 、带领军队远征缅甸创下奇迹。孙立人出身书香门第,考入清华后专攻土木工程学,为何之后会一身戎装上了战场呢?让我们一起关注传奇将领孙立人,他曾经在青岛上过学,他投身军旅的想法就是在青岛萌生的。</p><p> 据历史资料查知孙立人曾在青岛的一家德文高级学校读书,根据其中两个关键词“德文”和“高级”,查到那个时期能称得上高级的学校,最终找到了孙立人曾经就读的学校位于广西路1号的总督府学校。(还有专家有不同看法,总督府学校在当时不收中国学生,按照时间看应该是青岛德华学校。)总督府学校是1899年创办的,属于德国学制,分初级部三年,高级部六年,按照当时孙立人的年龄他直接上的高级部。现在的广西路1号为军事禁地,但从外面看去,主楼共有四层,旁边还有几座小楼与之协调,典型的德式建筑风格,可以想象曾经这所德国学校的规模。</p> <p>编号066</p><p>姬宝璐住宅旧址:</p><p>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14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广西路5号。</p><p> 该建筑由中国设计师黄佳模设计。占地面积1 271.14平方米,建筑面积1367.79平方米中地下室137.48平方米),砖石木混台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有阁楼,对称式布局。面向南侧,两边山墙外突,登6米宽的9级石阶分两个门廊入至一层,建筑中间为露廊和阳台,中有水平腰线分为上下二层,窗户为半圆券式。整体结构严谨明快。</p><p> 该建筑初为德国神甫姬宝璐住宅。l941~1948年,被用作芬兰驻青岛领事馆。被《中国近代建筑总揽》认定为德国神甫姬宝璐住宅的这栋两层建筑便处在现广西路5号。有关姬宝璐的史料很少,惟一找到的材料多是涉及这个德国神甫1949年在青岛参与组织的一个不受欢迎的天主教组织圣母军。圣母军又名圣母御侍团、圣母慈爱祈祷会,1921年9月7日成立于爱尔兰都柏林,是天主教内部的国际性组织,1948年由爱尔兰籍神甫莫克勤来中国组织。 </p><p> 1949年9月,天主教青岛教区德籍主教吴伯禄、神甫姬宝璐、美籍修士马德五和中国神甫郭隆静、刘祥文等人,在罗马梵蒂冈教廷驻南京国民政府公使黎培里的指使下,在青岛天主教内组建了圣母军。1950年5月成立圣母军青岛区会。散布了一些对新成立的人民政权不利的谣言,并利用宗教阻止青年学生参加进步组织,同时破坏教会内的革新运动。1951年8月5日,青岛市军管会发布《布告》,取缔圣母军。8月8日,青岛地区的天主教、基督教中上层人士集会,拥护政府取缔圣母军的决定。与此同时,青岛市公安局经取证,逮捕了方松林和中国神甫郭隆静、刘祥文、滕文华、修士宇,吴伯禄、达天里等则被驱逐出境。但是史料并没有指明姬宝璐的去向。至此,关于姬的行踪失去记录。</p><p> 1951年8月,该建筑成为山东军区青岛市人民武装部驻地。1963年1月16日,武装警察部队改为公安部队,该驻地的青岛武装警察大队改为青岛公安大队,后扩编为支队。1964年7月25日,公安支队改为山东省军区独立团。现为民宅。</p><p> </p><p> </p> <p>编号067</p><p>亨利王子路公寓旧址:</p><p>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始建于1903年,位于广西路9号。</p><p> 此建筑原为一家德国商行,是德国伯蒂克尔公司的办公场所,但他不是这栋大楼的主人,其业主是一位搞房屋装饰的,名叫卡尔&amp;#8226;皮卡德特,大约在1908-1909年皮卡德特离开了青岛,他把房子卖给了德国高等学校的一位老师。</p><p> 这座楼的正立面两端各起一道山墙,山墙上有清晰的1903字样,显然这是该楼的建造时间。这座楼的特点是在罗马柱上起拱券,数座拱券连在一起便成了走廊,上下两层似乎都是这样的结构,只是拱券大多已经被封起来,变成窗户了。</p><p> 伯蒂克尔公司在这里租用达数年之久,后来公司撤离了,这里成为了德国侨民的住宅。现为民居,也作为一处历史优秀建筑而被保护了下来。</p> <p>编号068</p><p>德华银行青岛分行旧址:</p><p>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建筑一一青岛德国建筑群之一),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899~1901年,俗称黑楼。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广西路14号。楼体保存完好,内部有改建。</p><p> 该建筑由德国铁路工程师锡乐巴和魏勒尔设计,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占地面积8306.71平方米,建筑面积562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设有半地下室。建筑以浅褐色花岗岩作隅石和勒脚,灰色墙面,临街立面设双层拱券凹廊,屋顶为黑色铅板,大坡度的蒙莎顶在青岛的德国建筑中独树一帜。西面和南面设两层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后改造封闭),高约4米。两面的入口呈不对称状,屋顶边栏杆的短分格更加突出了自由布局,大楼的支柱、拱券、墙基、屋檐、装饰线及顶部的细方石皆用花岗岩砌成,中央为大厅。外墙为多孔式沙浆抹面,建筑四角镶有隅石。室内木地板,木制扶梯,楼梯间顶部有一巨大的玻璃窗。房间高大敞亮,采光通风极佳。整个建筑比例尺度和谐、严谨,巧妙的构图和局部放大尺度的设计手法,给人气势恢宏的感觉。</p><p> 德华银行青岛分行成立于1898年,1914年11月被日本强行接收。1922~1923,日本领事馆曾设于此。1946年1月,德华银行青岛分行被南京国民政府中国银行青岛分行接收。该建筑现为民宅。</p><p> 锡乐巴(HeinNch Hildebrand,1985~1925);1886年来到中国后,参与了多条铁路的设计与建造。在担任山东铁路公司首席工程师期间(1899~1908),主持山东省内各条铁路的设计与修筑。1909年回到德国。</p><p> 魏勒尔(Luis Weiler,1863~1918):德国铁路工程师,1898年来青岛,负责山东铁路第一区段(青岛至蓝村)的建设。在此期间,还设计了铁路公司的一所房子和一栋公寓褛。1901年离开青岛。</p> <p>编号069</p><p>山东路矿公司总部旧址:</p><p>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建筑~青岛德国建筑群之一),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899~1902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广西路14号。</p><p> 该建筑占地面积约594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地上二层,高l4米,有阁楼和地下室。建筑立面采用封檐、抱角的形式,拱券则为清水墙②粉面。灰岩石砌基,墙体和墙角由呈条状的灰岩石镶砌,折坡屋面,东西墙面中有高直屋檐,下为露木装饰。山墙上原砌有一石板,上饰矿工的行业标志一一两把交叉的铁锤,现拆除。高墙上饰以木桁架建筑式样。东立面上凸起一座花岗岩石挑楼,使相对封闭的立面富有主体感。面海的南立面上,一层设有拱廊,二层设双柱敞廊(后封闭),门窗呈半圆形。一、二层房间高4米,地面为松木地板和黄朱瓷瓦铺就。北侧置有木扶梯至阁楼。整个建筑为中世纪德国建筑处理手法,结构严谨、坚实,无多余雕饰。该建筑现为民宅。</p> <p>编号070</p><p>医药商店旧址:</p><p>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建筑一一青岛德国建筑群之一),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05年。位于青岛市市市南区广西路31号,是青岛市最早的商业建筑之一。</p><p> 该建筑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建筑面积1996.07平方米,使用面积l000平方米。共四层,包括一层地下室和阁楼,砖石钢木混合结构。该建筑立面为红色墙体,间以清水粉墙和彩色方形墙砖,上部两个楼层及两座烟囱的拱形与曲线运用拱券柱石,镶石砖花饰,突出建筑外观的华丽、新奇,具有青年风格派的典型特征。屋顶为蒙莎顶,配有拱形老虎窗,檐口用花岗石装饰,檐高l8米。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均以花岗岩装饰。墙面中用红褐色方砖拼成橡树叶图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刻有纹章,纹章凿有一根蛇体缠绕的圆杖(医生的标志)。屋顶高起的蒙莎顶,为这幢楼房开辟了第四层空间。房间高大,三联窗户,采光良好。室内均由木地板铺镶,做工精细。</p><p> 医药商店初期业主为德国药剂师拉尔茨,一度改为橡树餐厅。青岛解放后,长期为青岛市一轻局办公楼,后改成为红房子餐厅。现为红房子宾馆。</p> <p>编号071</p><p>侯爵饭店旧址:</p><p>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应(近现代建筑——青岛德国建筑群之一),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06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广西路37号。</p><p> 该建筑采用德国古堡式建筑设计手法,砖石结构,占地面积1463.07平方米,建筑面积1474.32平方米。楼体共四层,有阁楼、地下室。楼高10余米,坐北朝南,南立面泛主入口。底层为粗犷的蘑菇石勒角。立面采用非对称布局,南面二层有露台,西南转角处有一圆形塔楼,底层用短粗、上呈斗形的石柱支撑。牛舌瓦覆折坡屋面,有气窗。楼内为水磨石、木地板两种地面,木质旋转楼梯。</p><p> 侯爵饭店的一至二层之间,被水平方向的两条明显饰线分割,第三层的窗户,则被镶嵌在巨大的红色坡瓦中。建筑的高潮,是西南角的塔楼,自然地与南、西两个立面融为一体,突出的圆顶逐渐收缩上升,顶端以锥状耸入天空。</p><p>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该建筑成为青岛市第一区警察署办公地。青岛解放后,该建筑为青岛市公安局市南分局办公楼。</p> <p>编号072</p><p>两湖会馆旧址:</p><p>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33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大学路54号。</p><p> 该建筑占地面积2993.34平方米,建筑面积(777.9平方米,砖石结构,地上二层。建筑总高10.2米。主入口设在临街的东侧,有18个房间。“T”形对尊式布局,主立面中部为高起的硬山墙,两侧顶部屋檐外设计为城墙垛式式样。花岗岩乱石拌灰浆墙基,红瓦斜坡屋面,环周女儿墙为城堞式样。室内木地板,地板及大梁均用白松木制作。其门楣上有“楚天在望”匾额,表现了湖南和湖北人的乡专。</p><p> 该建筑现为青岛市大学路小学教学楼。</p> <p>编号073</p><p> 老舍故居:</p><p> 青岛历史优秀建筑。老舍青岛故居,位于黄县路12号。</p><p> 地处八关山北坡,一条小巷内,坐落着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居,原为黄县路6号,现为12号,小巷对面即是青岛市博物馆。</p><p> 1934年至1937年,老舍居于青岛。臧克家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小门东前,一进门小院极幽静。一进楼门,壁上挂满了刀矛棍棒,老舍为了锻炼身体,天天练武。小楼不高,望不见大海,夜静更阑时,可以听到大海的呼吸。”庭院中的石板甬路、冬青树至今仍在。 黄宗江、黄宗洛、黄宗英等黄氏兄妹曾住于楼上,楼下住着老舍。屋内面东的一间是书斋,朝南的是客厅及老舍夫人和孩子们的居室。 在这里,老舍创作了已译为12国文字、20个国家出版过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以及《文博士》、创作经验集《破牛破车》和一批散文、小品等。</p> <p>编号074</p><p>海滨生物研究所旧址:</p><p>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36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莱阳路2号。</p><p> 该建筑为中国古典殿宇式风格,占地面积195.0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99.67平方米,砖石结构。地上二层,高约11米,共11个房间。花岗岩砌基,墙身为水磨石勾缝。正门南向,北门临街。大门有4根圆木柱挑起斗拱飞檐,水泥浇注梁架和斗拱。二层檐角饰铜制风铃,歇山式屋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整个建筑采用中轴线布局,造型古朴,具有农郁的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p><p> 该建筑是国内最早的海洋研究基地之一。1952年改为青岛人民博物馆,1955年改为青岛海产博物馆至今。</p> <p>编号075</p><p>早稻本善德住宅旧址:</p><p>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31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莱阳路3号。</p><p> 该建筑为中西混合式建筑,占地面积1666.67平方米,建筑面积l079.17平方米(其中地下室130.53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有阁楼。花岗石砌基,抹面墙上划线纹,隅石墙角。花岗岩条石嵌套二、三层窗和凸形墙饰四角,折坡屋面配有气窗。正门东向,有7级石阶至一层平面,两侧为花岗百贴墙石柱,上有露天凉台。南向一层花岗岩贴面石柱敞廊(后改为封闭房间),西南角一层墙面凸出作角式设计,使立面墙体富有变化。</p><p> 该建筑曾为日本人住宅。青岛解放后,收归国有,现由青岛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使用。</p> <p>编号076</p><p>青岛水族馆旧址:</p><p> 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建于1931~1932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莱阳路4号。</p><p> 被蔡元培先生誉为“吾国第一”的青岛水族馆于1931年1月动工,1932年2月建成,同年5月8日举行了开馆典礼,9日起正式对外开放。</p><p> 青岛水族馆是中国的第一座中国人设计建设的水族馆,该建筑由青岛观象台海洋科设计,青岛鸿记义合工场营造。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50平方米。东西长31米,南北宽15.6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平面为方形,类似中国传统古城堡式建筑。外墙墙身用方形蘑菇石砌成城楼式样,高约6米,四周环有圆状并配铁制几何图形的气窗。城楼墙体为红灰砖,三合土砌筑。楼顶平面上有石砌孔状城堞垛女儿墙。正门南向三对汇泉湾,大门为石券拱门,大厅内为陈列室,面积约350平方米。二层箭楼为殿式建筑,楼顶为墨绿色琉璃瓦,覆盖歇山顶双层飞檐,清水砖勾缝,横梁、斗拱,檐角飞翘。该建筑造型优雅,统一自然。</p><p>1930年,时任山东大学图书馆主任的著名学者、戏剧家宋春舫和时任青岛观象台台长的气象学家蒋丙然共同倡议,在青岛海滨建立水族馆及中国海洋科学研究所。这一倡议,得到了蔡元培、杨杏佛、李石曾等人的支持。经他们历时一年的多方奔波集资,水族馆于1931年1月动工,1932年2月竣工,1932年5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即原计划建设的中国海洋研究所)也于1937年建成。1955年水族馆与山东产业馆合并,改称青岛海产博物馆。1956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拨款对其大修。</p><p> 青岛水族馆是中国也是亚洲的第一座水族馆,现有海洋生物标本二万余件,馆藏数量居全国同类科普场馆之首,是全国唯一的海产博物馆。硕大的抹香鲸标本是青岛水族馆的特色展品。</p><p> </p> <p class="ql-block">请链接以下:</p><p class="ql-block">第一、二、四、五集分享,谢谢!</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9.cn/12kb8tfn?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青岛历史优秀建筑集锦》第一集</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9.cn/12kthsrm?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青岛历史优秀建筑集锦》第二集</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3078k3h?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青岛历史优秀建筑集锦》第四集</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31rlqe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青岛历史优秀建筑集锦》第五集</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