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见闻

如意

<h3> 瑞士见闻</h3><h3> </h3><h3> 上小学时,就听老师讲过瑞士,说瑞士是一个美丽富裕的国家,而且是一个爱好和平、没有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立国家。故此,儿时便有一个想去瑞士看看的梦想。 &nbsp;</h3><h3> 2008年,终于梦想成真,有幸踏上了瑞士这片美丽的土地。于是乎,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在我人生的旅途中,增添了近千日的瑞士生活足迹。为使朋友们对瑞士有一定的了解,现将自己在瑞士的见闻奉献给大家分享。</h3><h3> 因为自己在瑞士生活期间,接触到的只是这个国家的局部与表面,所以,在这些见闻中难免有不妥之处,还望对瑞士有深入了解的朋友给予谅解和指正。</h3><h3>位于纳沙泰尔湖畔的 纳沙泰尔市</h3> <h3>瑞士风光。</h3><h3>阿尔卑斯山长号</h3> <h3>旅游城市卢赛恩的花桥</h3> <h3>位于洛桑的奥林匹克运动中心的雕像。</h3> <h3> 一、瑞士的语言</h3><h3> 自首次去瑞士探亲归来,遇到朋友们最关切地询问就是:你们不会英语,在瑞士自己去买东西怎么与人交流呀?像朋友们一样,在没去瑞士之前,我也想当然的认为:瑞士是一个说英语的国家,可去了瑞士之后才知道,英语在瑞士就像在中国一样,是通用的外语。瑞士的国语是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这是瑞士最早的原住居民的语言。现在说这种语言的比较少,好像是在一些山区使用这种语言。)所以,瑞士是一个多语种的国家,这几种语言均是瑞士的官方语言。但区域不同,使用的语种也不同。在靠近法国的区域是法语区,这里的人基本使用法语;在与意大利接壤的地方,是使用意大利语的意大利语区;瑞士首都伯尔尼则位于德语区,以使用德语为主。</h3><h3> 在瑞士这个国家,孩子一上学就学习两种语言,除本区域使用的主要语言外,还要从其他三种语言中选学一种语言,不然的话,长大后外出是很麻烦的。有一次,我们同女儿一起去伯尔尼,我们从法语区上火车,车上是用法语广播,车上电子屏幕也是法语的站名,可火车一驶进德语区,从广播到字幕立即全部变成了德语。</h3><h3> 两楼之间 仰望可见的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采尔马特山峰</h3> <h3>  瑞士的民居</h3> <h3>纳沙泰尔市中心的公交车站</h3> <h3> 二、瑞士的居住环境</h3><h3> 之一:曾经见过一个旅游宣传材料,说瑞士在国际旅游中的特色是"湖光山色"。当时还不理解,等多次踏上瑞士的国土,置身于大自然馈赠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之间,远眺少女峰皑皑白雪,近看日内瓦湖层层涟漪,耳听原始森林啾啾鸟鸣,鼻嗅三季扑鼻阵阵花香。在瞅瞅那依山傍水、綠树红花掩映下的多姿多彩的欧式民居,我整个人都会沉醉在这湖光山色、鸟语花香如幻似梦的世界里,内心深处不由地感叹一声:岂止是湖光山色?!真的是一个美不胜收、美仑美奐、美不可言的的世界啊!居住在这里的人真的是如同生活在人间仙境里呀!</h3><h3> 女儿不喜大城市的喧嚣,将家安在了一个只有几万人口的纳沙泰尔市,这里是纳沙泰尔州政府所在地(瑞士是一个只有四万平方公里800万人口的联邦制的国家,全国共有26个州)。纳沙泰尔市沿纳沙泰尔湖(听人说这是瑞士境内的第一大湖,𡿨日内瓦湖虽大,但却与法国共同拥有〉总面积大约218平方公里)北岸偏东而建。这里的民居大多依地势背山面水而筑,佷多民居一层的阴面是半地下的。</h3><h3> 女儿租住在一栋有100多年历史,约有1000多平方米,五层高的独栋别墅的三层。这栋楼是木石(砖)结构。一层为储藏间和公用洗、晾衣房及其它共用设施,五层为阁楼,楼前有一块约400平方米的空地,内有儿童游戏场地、草坪、树和花卉。这栋欧式的老建筑有厚厚的真空墙,墙大约有60多公分厚,外墙部分是用石头砌成,内墙大概是用砖砌成,室内好像是用防火材料装修,用手在墙上一敲,便会发出犹如敲鼓般的咚咚声。</h3><h3> </h3><h3><br /></h3><h3><br /></h3> <h3>纳沙泰儿湖风光。</h3> <h3>  之二:女儿所居城市,大部分民居是老式建筑,只有少量的现代建筑。(在一些旅游城市,现代建筑要多一些)老式民居厚厚的外墙起到了很好的保温作用,冬䁔夏凉。每栋楼都有一套供热设施,室内24小时供有热水,室外温度降到10度(有的是14度)以下就会自动供暖。女儿家的室温一年四季都在18度到25度之间,大部分为20度上下。</h3><h3> 瑞士大部分居住区,冬季不是很冷,夏季不是很热。民居几乎都不安装空调。在夏季,我们走在烈日当头的纳沙泰尔的大街上,也会感到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但只要往阴凉里一站,就会感到凉风习习扑面而来。</h3><h3> 在冬季,如果想赏赏雪景,得赶紧冒雪外出,否则有时候雪不到一天就会变成水,有时只能欣赏到漫天飞舞的雪花,绝不会有玉树琼花的美景呈现在你的眼前。当然,在一些海拔较高的城市,冬季的降雪概率还是很高,雪还是很大的,而且融化的时间也较长。有一年冬季,女儿要去欧洲海拔最高的城市拉舍风(音译)去工作,出门时天空细雨连绵。下了火车却走进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走在街上还能欣赏到漂亮的雪人,碰到打雪仗的顽童。当忙完工作,冒雪坐上返程火车,下车后仍要合着细雨的节拍,踏着湿漉漉的街道,撑一把滴着雨水的花伞推开家门。</h3> <h3>纳沙泰尔路边盛开的小花。</h3> <h3>教堂</h3> <h3>  之三:去过瑞士多个城市,这些城市同纳沙泰尔一样,走在大街小巷,想随手抓把泥土,那是很困难的,因为那怕是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土地,上面要么有一簇绿草在随风摇曳,要么有几棵小花在冲你微笑,或者要么是铺了颜色各异的粗沙、要么是摆了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在街道两旁你绝对看不到裸露的土地。在纳沙泰尔较宽的街道两旁,除有遮天敝日的行道树,还有一年四季常绿的草坪和种类繁多的花卉,即使是寒冷的冬季,在修剪的如同地毯般碧绿的草坪上,也有三三两两的状如小菊花的各色小花在竞相开放。</h3><h3> 因纳沙泰尓是沿湖而建,从湖岸到城市海抜最高的山峰有几百米的垂直高度,而且辖区内又有不止一座的小山丘,道路起伏不平,有些道路坡度还是很陡的,走在这样的道路上,我总会用手抓住路边的扶手,以减少膝盖的承受力。这样的扶手在纳沙泰尔市随处可见,无论是可通车的坡道,还是只供人步行的阶梯路,在人行道的一侧都会安有不銹钢或者铁质的扶手,这样较陡的路有多长,扶手就有多长。</h3><h3>&nbsp;</h3> <h3>令人垂延欲滴的野草莓。</h3> <h3>野草莓太多了,采一束带回家吧。</h3> <h3>  之四:如果想带幼儿外出玩耍,无论你住在什么样的位置,都能在十几分钟内找到合适的场地,闹市区和居民集中的区域,都有儿童游乐场,这些供儿童玩耍的场地,规模大小不一,但都是免费开放的,规模大的占地有几千平方米,内有儿童游乐设施近十种,小的则只有百十平方米,只有一部滑梯或一两个秋千。这些儿童游乐场地都有花草树木相伴。一些拥有花园别墅的人家,则无需带孩子外出,都会在自家院子里或花园里安有儿童游乐设施。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h3><h3> &nbsp; 如果在夏季走在纳沙泰尔的大街小巷,感到口渴难忍,你不用着急,只要注意观察路的两边,走不多远你就会发现,或在街头绿地、或在路的一边,有一个正在流着水的水龙头,如果在水龙头的旁边,有一个彩色的人的嘴唇的图标,你就放心的张开嘴去喝吧,这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当你洗洗手,用双手接一捧清水送入口中,立时觉的犹如一股清凉的甘露从嘴里直泄而下,浸入心肺。那种感觉真的是很舒服哟!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h3><h3> &nbsp; 走在纳沙泰尔的大街小巷,城区或乡村,你绝看不到成堆祼露的垃圾。建筑垃圾会随时运到指定地点。生活垃圾则分别分类收集,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完全用规格不等、统一标准的塑料的,或綠色环保的垃圾袋进行收纳,收纳后或将垃圾袋放入封闭的垃圾箱,或有环卫工人开着环卫车定时、定期上门收集。对可回收的生活垃圾,需要居民自己送到回收点,分类放入不同的回收箱。例如纸盒、废纸、旧书刊、玻璃瓶等。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h3><h3> &nbsp; 在纳沙泰尔是没有付费收购废旧物资的。即使是家里更新替换下来的家具,旧衣服等可继续使用的物品,也需要你自己擦洗干净,送到类似于我国的旧货委托店的地方。在这样的商店,工作人员会根据物品的再利用价值标价出售。一些经济条件稍差的人员,可以到这种店里,购买很便宜的日用品。女儿女婿自勤工俭学起,便是这种店的常客。女儿家几件古色古香的家具,便是从这种店里淘来的。我和老伴,也很喜欢逛这样的商店,老伴儿曾在这样的店里,花了五瑞珢买了一个中国产的,价值几百元人民币的掐丝法珢景泰蓝花瓶,那花瓶漂亮极了。当然,如果你自已有时间,也可拿到二手市场去出售,每周六上午,在纳沙泰尔湖边的一个儿童游乐场旁边,就有这样一个规模不大的二手市场。</h3><h3> 冬天到了,这棵怕冷的树穿上了花花绿绿的毛线衣。</h3><h3>&nbsp;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这是覆盆子还是黑莓?有时候真搞不清楚。</h3> <h3>纳沙泰尔市郊生长茂密的树林</h3> <h3>  路标。</h3> <h3> 之五:如果想外出散步,你可以在离家不远的地方,选择一条合适的散步路线。一次,我们和女儿女婿一起外出散步。走着走着,走在前面的女婿女儿停了下来。我们走近一看,见女儿女婿站在一块儿上面有着一个身背双肩包、拄着拐杖的人形图案的小木牌前说着什么。再仔细一看,小木牌上还写有一个阿拉伯的"8"字及法语、箭头等。我问女儿这是什么意思,女儿告诉我说:这是"8"号散步路线的路标,她们两个想到住宅北面的8号路线㪚步,而这条路线要穿越一座小山,因为女儿没走过这条路线,不知道这山有多高,怕我爬山心脏受不了,正在商量是走8号路线,还是走熟悉的1号路线。一听说要去爬山,我既想体验一下8号路线,又担心爬山心脏出毛病扫大家的兴,在我和女儿犹豫之间,老伴儿说:这里树多氧气就多,心脏供血应该没问题,试试吧!不行我们就回来,你俩自己去爬山就行了。就这样,我们一行四人走了10多分钟后,来到了一座树木茂密的小山下。我原来想:爬山吗,当然是沿着难走的山路攀登,可谁知,我们却是在一条有一米多宽的沥青路上爬山。</h3><h3> 路顺山势蜿蜒而上,路的两边,有高大的乔木和密密匝匝的灌木丛。在种类繁多的灌木丛中,一会有红色的小花迊风摇曳,一会儿又有黄色的小花随风起舞。更有白色的、粉色的、紫色的小花使劲的从密密麻麻的叶子中伸长脖子,向我们点头致意。还有将树枝压的弯弯的,一嘟噜、一嘟噜的,晶莹剔透、红红的圆圆的、石榴粒大的小果子,向我频频点头,发出诱人的邀请。经不住这迷人的诱惑,我边向女儿询问,边顺手摘下一颗,女儿立时告诫:妈妈,这可不能随便吃哟!在瑞士每年都会有误食野果中毒的。在小路两边灌木丛稀疏的地段,长满了众多的草本植物。在这些不知名的植物中,间或有片片的草莓和三叶草,还有一两棵半人多高的覆盆子或黑莓。偶尔发现一两颗红艳艳的玉米粒大的野草莓,我会贪婪地摘下放入嘴中。有时走在前面的女儿,手托七、八个大小不一的草莓、覆盆子站在路边,等我们走近品尝。香甜的野草莓、黑红酸甜的覆盆子、黑莓令人满嘴生津。</h3><h3> 有时,手扶路边的木栏杆向下探望,能看到躺在谷底的横七竖八的、约一搂多粗的朽木。女儿告诉我纳沙泰尔州政府很重视原始森林的保护。所以一些自然死亡的树木,被长期的留在原地,也没有人将其拖出森林。在小路边较宽敞平坦的地方,有用一破两开的圆木做成的连椅,旁边还设有垃圾桶。小山并不是很高,但最陡地方的坡度差不多也有七八十度(这样的地段即有台阶,也有未经修整的陡坡)。当我卯足了劲儿,分两气儿爬上这段陡坡后,只觉得心脏像打鼓一样快速地撞击着胸腔,停下来一把脉,心跳到了126次,奇怪的是,我居然没有心慌胸闷等不适感觉,而在国内,心跳超过90多下,便会有心慌、胸闷等不适的感觉。</h3><h3> 在离小路几十米远的半山腰,有一块大约有两个蓝球场大,且没有树木较平的地方,在这个地方能看见人们搭的烧烤用的炉灶。女儿停下来,指着这块地方说:哪天有空咱也来这吃烧烤。在小山的顶峰,有一面高约十几米的瑞士国旗在迊风招展,旗杆的四周用四块长约两米多,宽约50公分的青石砌成一个正方形的池子,池子高约60公分。站在池沿上向南眺望,望到了远方的雪山,看到了城市中心双塔教堂的塔尖,见到了纳沙泰尔湖中的点点白帆⋯⋯。大半个城市尽收眼底。这小山从山脚到山顶的垂直高度,大约有150多米,我们从上山到下山用了大约有40多分钟的时间。从山上下来,没走多远,我又看到了另一块"8"号散歩路线的路标,路标上的箭头指向了我没有走过的路。</h3> <h3>已成为古董的老式小火车。</h3> <h3>  有轨电车。</h3> <h3>城市的观光车。</h3> <h3> 三、瑞士的交通</h3><h3> </h3><h3> 之一:在瑞士乘车(船)外出,还是挺方便的,但价钱却比国内贵的多。从纳沙泰尔到日内瓦130公里,乘坐火车大约是90多分钟,二等车箱的票价是86瑞琅。而坐出租车则更贵。一次我们去女儿家正赶上下大雨,下了火车打的回家,用了28瑞琅的打的费。在瑞士出租车计费是以米为单位,坐在车上看到计价器像秒表一样的变化着数字。而从火车站到女儿家如是步行,我最多用15分钟,女婿只需用10分钟。</h3><h3>&nbsp; &nbsp; 女儿就职的中医诊所分别开在三个城市。她一直在买与不买车之间犹豫。自从我分别乘坐汽车和火车,去过除女儿居住外的两个城市后,就坚决反对女儿买车。因为通往这两个城市的道路起伏不平,S形弯路很多,且不停地从这个隊道出来,一拐弯又进入另一隊道。坐过汽车我才明白,为什么在纳沙泰尔的大街上,大白天也有半数的汽车开着车灯。在这样的路上开车,我觉的白天还好,夜里是很危险的。无论白天黑夜,开车时精力必须高度集中,因为有多处路段的一侧是万丈深渊,山路又不是很宽,在这种路上开车比在平道上开车危险的多。</h3><h3>&nbsp; &nbsp; 坐火车去这两个城市就方便多了。尽管瑞士火车票很贵,但却有乘车的优惠政策:一是只需交上几千瑞琅的费用,领取一张免费乘车卡,一年内免费乘车。这对一些靠乘车去异地工作的人来说,即方便又实惠,一年可节省几千瑞琅的车费。二是办理半价卡,只需交上175瑞琅,领取一张半价卡,乘车时只需买半价票。无论是免费卡还是半价卡均是火车、长途汽车、公交车、轮船通用。三是错时乘车优惠,如果不是有急事乘火车,避开客流高峰,会有便宜的车票等你选择。另外还有专门供人们游览观光的火车,这样的火车在旅游淡季,也会推出优惠的票价,刺激人们乘火车游览。</h3><h3>&nbsp; 在瑞士乘坐火车,上车前无须检票,只需持票上车(也可以用手机购票上车,查票时只需把手机打开查票员一扫码即可)即可。车开动后才有列车员在车上查票。而乘坐公交车,则需要提前买好车票持票上车。对乘客是否持票上车,采取的是抽查。我们在瑞士多次乘公交车,但一次也没碰到查票的。在瑞士乘坐公交车或火车,有时候可按照时间购票。如果想去某个城市,往返在24小时内,可以根据路程远近,自己办事需要的时间购买天票。如果买一张天票的价格低于按里程买票的价格,买一张24小时内有效的天票,还是很方便很划算的。如果去超市购物,买一张两瑞琅的车票(不同的州价格不一,也有的州高于两元),只要在一小时的有效期内买完东西回来,则返程无须再买车票。</h3> <h3>只在本州辖区内行驶的小火车。</h3> <h3>小火车车厢内的座位设置是不一样的。</h3> <h3>这节车厢只有12个座位。</h3> <h3>无人值守的格兰德瓦尔火车站。</h3> <h3>具有近500多年历史的索罗图恩市的古城堡门。</h3> <h3>格兰德瓦尔村。</h3> <h3>远眺2017年夏天我们居住的,格兰德瓦尔村的家庭宾馆。</h3> <h3>  之二:瑞士的火车除像国内的火车一样,可沿规定路线在多个州的辖区内行驶外,还有一种小火车只在本州辖区内行驶。女儿如去婆婆家,即可乘公交车也可乘火车,乘火车十多分钟就能到。一次我们去拜访女婿的外公、外婆,汽车只能坐5人,亲家公自己坐火车前往。到达目的地,我们在一栋古老的四层小木楼前停了下来,小楼坐落在一片绿色的牧场中,远处散落着三、四栋小木楼。亲家母停好车,看着远处对女儿说着什么,我顺着亲家母的眼光,朝前望去,只见在大约七八百米处,一列只有大约是四、五节车厢的小火车从一个小山坡下朝一栋小木楼的方向开去。大约十多分钟后,亲家公沿一条小路朝我们走来。女儿告诉我:这片牧区住了六户居民,在这六户相对中心的地方,建有一座停靠这列小火车的车站。这种只在州辖区内行驶的小火车,几乎在所有的居住点都有车站。</h3><h3>&nbsp; 2017年夏季,我们亲自体验了一回州际小火车。一天,我们同女儿一家从度假的格兰德瓦尔村,去一个叫索落图恩的小城市。火车站离着我们的住地步行不到10分钟。这是一个只有一间小木屋的,无人值守的小火车站,只有一个站台,站台上有列车时刻表、自动打票机,还有S O S呼救系统等。小木屋内有两张实木条凳 和一台自动售票机。小木屋外还设有乘车告知系统,乘车人在候车时,需要提前按一个红色的按钮,火车到站才停下,如果车站没有人 候车,也没有人下车,火车在该站就不会停留。火车就是那种只在本州行政区域内行驶的只有四个车厢的小火车,每个车厢大约有40多个座位,有一个车厢内的一半为一等车厢座位,其它的为二等车厢。从格兰德瓦尔火车站到索落图恩市,我们去时火车走了不到半个小时。火车在七个火车站停留。我们返回时从索落图恩市乘车 ,在走了还不到半个小时的时候,火车第八次停在一个小火车站等待会车。女婿告诉我们,下一站就是格兰德瓦尔站,问我们能否步行回到格兰德瓦尔村(该站离格兰德瓦尔村站只有900米的路程)。我们高兴的接受了建议,一行五人步行回家。这就是瑞士只在本行政区域内行驶的小火车。</h3><h3> 在瑞士乘火车外出,你不用担心找不到座位,除少数的车次是对号入座外,大多数车次都是随心而坐。我在瑞士只坐过两次对号入座的车,那是我们从瑞士去巴黎和威尼斯,坐的是瑞士的国际列车。在一般情况下,车厢内只有半车厢的人,即使是节假日外出,我也没见过车厢内坐的滿满的。更不会像在国内乘火车,有时还会站在车厢的走道上或车厢连接处。 &nbsp; &nbsp; &nbsp; &nbsp;</h3><h3>&nbsp; &nbsp; &nbsp; 当然,在瑞士乘火车,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次,我们和女儿从伯尔泥坐火车回家,当火车从一中途车站停下,列车播出一段话后,就见原来坐的稳稳的人们纷纷下车,女儿告诉我:这节车厢不到纳沙泰尔,要换车厢,我们连忙下车,女儿开始诸节车厢地找,找了大约有三四节车厢后,终于找到了能够到达纳沙泰尔的车厢。我们在瑞士没有女儿、女婿的陪伴,是不敢自己到陌生的城市旅游的,唯恐乘车时坐错车厢,又听不懂列车广播,而且瑞士的华人又少,很难在同一车厢里碰到会说法语或英语的华人。真的发生这种情况,我们两个既不懂法语又不懂英语的人可就惨了。</h3><h3> 群山环抱的格兰德瓦尔村</h3> <h3>瑞士风光</h3> <h3>旅游城市卢赛恩</h3> <h3>四、感触颇深的事</h3><h3>&nbsp; &nbsp; &nbsp;</h3><h3> 之一:2006年秋季,当时身为女儿男朋友的女婿,来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寒假期间,女婿来家里度假。一天姐姐来我们家,谈论她儿子女朋友的父亲,提出双方共同在青岛为孩子买婚房的事。坐在一边的女婿问女儿我们在说什么,女儿告诉他说:阿姨在说给表哥买房结婚的事。女婿听了很是不理解,眼睛瞪的大大的十分惊讶地问:表哥不是超过18岁了吗?怎么还让家长给买房?!</h3><h3>&nbsp; &nbsp;在瑞士,孩子长到十八岁,父母就鼓励独立生活,好多孩子都是边读书,边打工,以挣取自己的生活费和学费。女婿是16岁开始独立生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原来我不明白,为什么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有的都二十四五岁了还不能大学毕业。现在才知道,有些学生因边上学边打工挣的钱,不能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又不愿接受家长的赞助,就会休学一年,专心打工挣钱,等挣足了学费和生活费,再继续求学。(在瑞士的大学是没有奖学金的)</h3><h3>&nbsp; &nbsp; &nbsp;女儿在瑞士求学期间,从第二学年起就开始了勤工俭学之路(第一学年我们怕影响学业,坚决反对假期打工)其间也曾休学一年专心打工。所以,女儿在瑞士求学期间我们只是𠄘担了头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后几年只是拿了几万元,女儿在瑞士读了6年多的书,我们只给了20多万元人民币。这比起那些为了孩子在外读书花了上百万人民币的家长,我们是非常欣慰的。</h3><h3>&nbsp; &nbsp; &nbsp; 之二:我们2008年首次去瑞士,在亲家住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一天早晨起床后,我看到一位胖胖的女孩,在餐厅里与亲家的小儿子一起吃早餐。后来从女儿处得知:女孩是小亲家小儿子两岁的女朋友,两人是同学。那女孩真的是太胖了,身高大约有一米六左右,体重少说也有160多斤,而女婿的弟弟是一个长的比哥哥还要帅的瘦高个儿。两人站在一起,怎么看也感到十分不般配。当时我按照中国家长的思维方式问女儿:大卫(女婿的名字)爸爸妈妈同意吗?女儿则奇怪地问我:刚旦(女婿弟弟的名字)找女朋友,碍他爸爸妈妈什么事?大卫妈妈可高兴了。后来,刚旦又找了一个比自己大12岁、没有稳定工作的女朋友,大卫的爸爸妈妈,照样是高高兴兴的盼着刚旦带着女朋友回家。现在,刚旦和女朋友已有了一个四岁多的小女孩。刚旦的女朋友扮演了全职妈妈的角色。而在国内,又有哪一位家长,不是将儿女们的择偶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关心、来参与意见呢?尽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余毒已没有了市场。但又有几位妈妈,能在当代社会高兴的接受,一位大自己儿子10多岁,且又没有稳定收入的女人,和自己的孩子共同生活而不加干涉呢?!</h3><h3> 女儿举办婚礼的木屋。</h3> <h3>圣诞节到了,家人之间都要互相送礼这是圣诞树下的礼物。</h3> <h3>&nbsp; &nbsp; &nbsp;之三:亲家公是位画家,两个儿子也承袭了父亲的绘画天赋,两人画的画都很好,特别是弟弟,比哥哥画的更好。刚旦曾送我一张自己制作的贺卡,上面是一副他画的自家院落的速写,画的非常的生动逼真。刚旦高中毕业那年,亲家夫妇很期望小儿子能报考师范类绘画专业。可刚旦却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他非常喜欢园艺。亲家夫妇完全尊重小儿子的选择,对小儿子的选择,没有说半个不字,刚旦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某大学的园艺专业。毕业后到一个农场去当了一名种菜的园艺工人。</h3><h3> 在国内,我身边亲戚朋友的孩子上大学,在选择报考专业时,民主一点儿的家庭,是孩子和家长一起选择,而一般的基本都是家长帮孩子选择,家长的意见往往起决定性做用。我就听我一个朋友的女儿,当我的面对女儿说:考试是咱们的事,到哪儿上学是家长的事。</h3><h3>&nbsp; &nbsp; &nbsp;之四:听女儿说,女婿有个朋友,家长是亿万富翁,拥有一座颇大的庄园,家里装修的金碧辉煌,屋里摆满了价值不菲的古懂。这位富翁只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女婿的朋友是富翁的长子,因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很大(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精神很抑郁,想去医院看病,但却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女婿同女儿商量:能否让他的朋友到女儿就职的中医诊所治疗(中医治疗这方面的疾病,疗效还是很显著的),并在收费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我听了感到有点儿不可思议:孩子可以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但生病了,家长应该拿出一定的钱给孩子治病呀!孩子到多大也是自己的孩子呀!当他有困难,靠自己的努力不能解决时,家长怎么可袖手旁观呢?!在国内,遇到这种情况,大部分家长,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拿钱给孩子治病呀!</h3><h3>&nbsp; &nbsp; &nbsp;女儿有个朋友,男朋友家拥有一栋很大的住宅楼,自家住不了,拿出好几套房子出租。女儿的朋友和男朋友住在其中的一套房子里。她们和其他租户一样,要定期向家长交纳房屋租赁费,并且是一分都不会比其他租户少。</h3><h3> 亲家拥有一套大约600多平方米的连体花园别墅,内有大大小小的房间十多个。刚旦大学毕业后,在离亲家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房子独自生活(当时刚旦已经同小女朋友分手,还没有新的女朋友),而亲家夫妻二人,高高兴兴地看着小儿子离开自己,没有絲毫的不快。这种情况在国内几乎是没有的,没有成家的子女,是理所当然的同家长生活在一起,除非是子女不在父母身边工作。没见过父母家有宽敞的住房,没成家的子女在父母附近租房住的。</h3> <h3> 之五:一次我们同女儿女婿一起步行去亲家,亲家住在纳沙泰尔市效的一个小村子里。其间要穿过一片生长茂密的树林。当我们四人成一路纵队,沿着人们踏出的一条小路正往前走着,走在最前面的女婿突然停下脚步,用法语说了一句:您好!几乎与此同时一句"䃼如"(法语您好的意思),传到我的耳朵里,走在最后的我连忙停住脚步,闪到小路的一边向前望去,只见一位大约70多岁、留一头花白卷发、着一身红黄白相间运动装的、身材挺拔骄健、精神矍铄的老太太正停在我们的对面,微笑地看着我们。再看看她双手拄着爬山专用的双拐,身背的双肩包,我推测这是一位独自外出锻炼的老人。当老人和我们迊面而过的时候,我和老伴也学着女婿女儿的样子,用刚学会的蹩脚的法语,和老人家互相问好。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h3><h3> 在纳沙泰尔,只要是走在人烟稀少,较窄的小道上,如果有人迊面走来,一般来说,你都会听到问好声,住在一栋楼里的人更是这样,只要碰面就会互相问好。入乡随俗吗,一天傍晚外出,见到一位迊面而来的老先生,我也抢先说了句"䃼如",那老先生笑着回了我一句"不错",我听了感到非常奇怪。回家对女儿说:奇怪,我向一个人问好,他居然用中国话回答我"不错"。女儿听了,乐得哈哈地说:妈妈,"不错"是法语晚上好的意思。有时候走在街上,会有人用日语或韩语向我问好,每当这时,我会挺起胸脯笑着说:补如,差那,你好!有时,对方也会笑着回应到:差那,你好。我想:可能因为过去在纳沙泰尔居住的华人很少,大概日本人和韩国人较多吧,所以有人见到黄皮肤、黑眼睛的亚州人,就会误认为是日本人或韩国人。</h3><h3> 2008年,我们初次去探亲,在纳沙泰尔的大街上很少碰到亚州人。有时偶尔碰到一个,我主动用汉语问"您好",竟没碰到一个同胞。前年发现,纳沙泰尔大街上,东方面孔亚州人明显增多。更让人高兴的是,我不但遇上了主动用中国话问好的外国人,还在大街上听到了乡音。有一次去商场购物,还遇上了一位去纳沙泰尔看孙子的哈尔滨人,我们俩坐在商场休息区聊了有二十多分钟,直到都忙着回家做晚饭,双方才恋恋不舍的分手。 &nbsp; &nbsp; &nbsp; &nbsp;</h3><h3>&nbsp; 有一年冬天,我独自去女儿家过春节。一天,当我独自拉着满满的购物小车,从一铁道涵洞走出,沿着台阶路往上走时,迊面走下来一位大约四十多岁的先生,这位先生走到我身边,一边打着手势,一边热情地说着什么。我猜想:他一定是在说:夫人,您需要帮助吗?因为在这段路人很少的地方,我不止一次的碰到过这种情况:只要是我独自拉着小车往上走,只要顺路或是迊面有路人,有大部分人会停下来说着什么。我孬好还能听得懂法语中的"妈大妈"这三个音是汉语"夫人"的意思。毎当这时,我总会面带微笑地用法语说一句:谢谢!不要。在回家的楼梯上,更会是这样。在纳沙泰尔这个小城巿,我处处感受到了当地居民热情助人的优良品质,和较高的文化休养。</h3><h3>&nbsp; 探亲回国后,一次下班回家,走在楼梯上,正碰上楼上一位不熟悉的邻居,提着垃圾袋下楼,我主动地问了一句:您好!没想到对方瞪了我一眼,匆匆往楼下走去。自此后我再也不会在没有任何事儿的情况下,主动向不熟悉的人问好了。</h3><h3> 令人高兴的是:前几年的一天,我在回家的楼梯上,遇到了与我一墙之隔的正在读大学的,邻居的儿子,小伙子主动的打招呼说:"阿姨好!"而邻居只要见我手提重物上楼,也总会热情的上前帮忙。</h3><h3> 欧洲十大古城堡之一的石墉城堡。</h3> <h3>瑞士风光</h3> <h3>  之六:2008年,我们初次去瑞士会亲家。去之前我多次电话问女儿:我们去时给大卫爸爸妈妈带什么?女儿总是回答:什么都不用带,去时买盆花就行了。尽管这样,我还是按照中国的礼节和风俗,给亲家带去了中国的茅台洒、中华、熊猫、玉溪、红塔山等多个牌子的香烟(每个牌子两盒),中国絲绸制品,景德镇瓷器等价值两千多元(人民币)的见面礼。</h3><h3> 我们在亲家住了一周,受到了亲家一家人的热情款待。当时年过65岁的亲家公,还亲自开车用了三天的时间带我们游览了三个城市。可当我们结束探亲,去向亲家告别时,却没有享受到在国内习已为常的"礼尙往来"的待遇。直到我们已经走到楼梯口,准备下楼时,亲家公才说了句什么,然后转身回到客厅。女婿女儿止住了脚歩。一会儿,亲家公一手拿着一个大约有30X40(公分)大小的、镶在玻璃镜框里的铅笔素描画(画面好像是一支兰花),一手拿着一块干布(或毛巾),边擦着上面的灰尘边高兴地说着什么。女儿翻译说:大卫爸爸说,这是他的作品,送给你们的,这样他的画就遍布世界三大洲了。</h3><h3> 后来几次去瑞士,我照样还是挖空心思地给亲家带去价值不低于500元的中国特产或工艺品。因为不带点儿值钱的东西去,总觉得不对劲儿。每次带去礼物,女儿都会说:妈妈,你这样累不累呀!这里不讲究这些。你带的礼物再贵他们也不一定喜欢。送礼不是送钱,能表达心意就行。后来得知,我们带去的烟一直没人喜欢抽(亲家公喜欢抽烟斗,亲家母抽的是女士香烟),都放的发霉了。而茅台酒他们也喝不惯,最后都让亲家的小儿子,找了一群小朋友糟塌了。</h3><h3> 最近两年去瑞士,再去拜访亲家,我也入乡随俗,不再为带什么东西费心思了。有时会带上本亲家公喜欢的画册、或者带件亲家母喜欢的小工艺品,价值贵的百十元,少的则几元到十几元。有时没从国内带去合适的礼品,只是让女儿帮我买盆兰花带去,也觉得心安理得了。对这些价值不高的小礼品,亲家夫妇都很喜欢。而亲家母每次在我们回国前,也会为我们送上她亲手做的纸钱包、小香囊、琉璃项链儿,老伴喜欢的小生物化石,清乾隆年间的青花瓷小瓶等一些小玩艺儿。</h3><h3>&nbsp; &nbsp; 在瑞士,如果你告诉售货员你买的东西是送人的礼品,请她(他)帮助你包装时,一般情况下,她(他)们会把价格标签撕掉。2008年,我们初次去瑞士,女儿就把我们带给亲家礼物上的价格标签,全部撕掉或涂抹掉了。而在国内送礼,一般是保留价格标签的。收礼也会知道物值几何,这样,在还礼的时候,才不会还出低于所收礼物的物品。对于国内的"礼尚往来"女儿多次提出不同的理解并说:妈妈,你们这样活的多累呀?!每次听到女儿这样说,我都会想起三十多年前的一件事儿。</h3><h3> 那是80年代初的某年中秋节的前几天,我把老伴儿从天津带回的,一盒包装精致的月饼,和六个大苹果,一起送给了姐姐。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在我们那样一个地级市,这样一份儿礼物,也算是高档礼品了。节俭的姐姐舍不得吃,又将这份儿礼品,原封不动地送给了她的一个关系十分密切的好朋友。而这位好朋友也没舍得吃,又送给了我的表姐。生活比较拮据的表姐更是舍不得吃,又将这份儿礼品送给了她的表妹。于是,我便在中秋节的前一天晚上,收到了这份儿,我几天前送给姐姐的,承载着浓浓亲情、完成了亲情之旅、完好无损的礼品。</h3><h3> 正像女儿说的那样,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有好多人都会在一些重要节日到来、或走亲访友之前,为送(带)什么礼物而费尽心机地考虑,总想将自己认为最好的礼品送给亲朋好友。这的确是很累!但这"累"又包含着浓浓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就是欲罢不能啊!</h3> <h3>疏森湖畔</h3> <h3>  之七:在西方某些国家吃饭实行AA制。这在我去瑞士之前早就听说过,但是真的初次感受到这种AA制,还是觉得有点儿大吃一惊。</h3><h3>&nbsp; &nbsp; 2008年,我们初次去拜访亲家,亲家公亲自开车带我们去一些城市游览。当我们开车走到首站城市时,时间已经过了午饭的时间,亲家公对女儿说:咱们找个餐厅吃饭吧。女儿大概是为了给亲家公省钱说:不用吧?咱们随便买点东西吃吧。亲家公同意了女儿的意见,带我们走进了一个食品店,买了一个面包和一根香肠,然后走出食品店,自顾自的边走边吃起来。我见了简直是大吃一惊!用眼睛询问着女儿。女儿没有做任何的回答,只是忙着和女婿一起,在那里买我们四个人的面包和火腿肠。在以后几天的旅程中,均是女儿和亲家公一起出资购买食物,至于旅游景点的门票、住宿、以及旅游其他的费用是否实行AA制,我就不清楚了,因为这些事儿都是女婿在办理。</h3><h3> 一次 ,女儿打电话邀请她在瑞士的中国朋友,以及其中一位朋友的家长,到一个咖啡馆去共同喝咖啡。这次我想:女儿邀请中国人共同喝咖啡,应该是女儿付费了吧?可结果是,她的两个中国朋友喝完咖啡,都不约而同地看着价格表,将自己及家长那一份儿的咖啡、饮料和小吃的钱放到了桌上。我和其中一位朋友的家长,都吃惊的将眼瞪的大大得看着她们,不知说什么好。两个女儿大概都看到了妈妈们的迷惑,几乎同时笑着说"我付吧"?女儿听了朋友的话说:那还是按老办法自己付自己的吧!这就瑞士的AA制。</h3><h3> 至今,我对这种AA制,还是接受不了。每当女儿在外请人吃饭,让我一同参加时,我都会提前说好:那可得你出钱请客,不能让朋友出钱!故此,凡我参加的女儿请朋友吃饭时,都是女儿提前打电话告诉朋友,吃饭不搞AA制,不得自己出钱付饭费,否则不请吃饭!</h3><h3>&nbsp; 之八:亲家母是一位在职的小学老师,月收入大约在6000多瑞琅。亲家公在职时,是一个中学的美术教师。退休后,在家专心作画,几乎每年都有画展。</h3><h3>&nbsp; &nbsp; 2011年,亲家公的画展在纳沙泰尔市举办,我们有幸欣赏了亲家公的画展作品,并目睹了画展的交易过程,最后还参加了画展结束时,亲家夫妇举办的答谢晚宴。那次画展,共售出十多幅作品。我和老伴曾按照画展宣传册每一幅画的标价,估计画展收入大约在15万到20万瑞琅之间。去掉画展费用和税金,也应该在10万瑞琅左右。以此看来两人年收入应该是不少的。</h3><h3>&nbsp; &nbsp; &nbsp;在纳沙泰尔,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是比较低的。一公斤最便宜的95面粉的价格,只有0、90瑞琅。我们在瑞士期间,用这种面粉包饺子、蒸包子、做面包都是很好的。一公斤一般的大米在2、20到5瑞琅之间,一个50多克的鸡蛋,最便宜的只有0、22瑞琅,一杯200克的酸奶最便宜的只有0.50瑞琅,一公斤最便宜的鲜牛奶,只要1、95瑞琅⋯⋯。前些年,我们在瑞士每月购买,米面油菜果肉蛋鱼虾等生活必需品,每月也只有600多元。外孙出世后,再加之物价上涨因素,我们这样一个5口之家,也就在800元左右。根据我们的花费,再加上我们2008年,在亲家居住一周的生活体验,亲家夫妇的基本生活费,只能占总收入很小的一部分。</h3><h3>&nbsp; &nbsp; &nbsp; 可再看亲家室内的摆设,除几件铜雕、石雕的工艺品外,我竟然很难见到像样的家具。室内除了冰箱、洗衣机外,几乎都是用了几十年的老物件。只有一张摆在大客厅一角的香妃床,看起来大概有五成新。一次,亲家公高兴的指着那张床告诉我们:这是他几年前从二手店淘来的法国货,他非常喜欢。特别引我注意的,是大客厅的另一角,摆着一个滕子编制的圆形小茶几和茶几四周几把滕子的、木质的、铁质的,种类、大小不一的椅子。这一组家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两年大概是那个滕子茶几实在是不能用了吧,更新换代成了一个玻璃茶几,但围在茶几周围,形态各异的椅子,仍然忠实的围在茶几旁,与茶几一道演绎着令人触目的节俭之戏。</h3><h3>&nbsp; &nbsp; 2008年初次到亲家,我在被亲家居室摆设惊呆之余,还误以为亲家收入不高,或家里父母要自己供养。后来得知,亲家夫妇双方的父母,根本无需他们赡养。她们健在父母的家产,达几百万瑞琅之多。听女儿说:节俭,是亲家夫妇多年养成的良好的习惯。</h3><h3> 每次见到亲家的居室摆设后,我都会想到我在国内的亲戚、朋友、同事。凡我去过的家庭,没有见到一家的室内摆设是如此的陈旧。更会想起发生在我曾经的邻居家的一件事。</h3><h3> 事情发生在90年代中期,那时,家用空调在我们这个城市还没普及,一栋几十户的居民楼,你看不到几台室外空调机。夏天,大家基本都是用风扇降温。某年酷暑的一天傍睌,我有事去邻居家串门。推门后感到热浪迊面扑来,远不如楼道里凉快。我感到很是奇怪,因为他家的空调外机是我们那栋楼最大的。进屋后,我看到一台大大的立式空调默默地站在客厅的一角。一台不大的吊扇从客厅天花板垂下,正在呼呼地旋转着。可酷暑的热风,却从敞开的窗外一拨又一拨的涌进室内,小小的吊扇根本就不是它们的对手。从邻居家出来后我想:这么热的天,空调坏了真的是很遭罪。自此后,我每次下班回家,路过邻居家,总要抬头看看邻居家的空调室外机,以判断空调是否修好。可奇怪的是,一个夏天都快过去了,却始终没见邻居家的空调外机流水。我真是觉得这太奇怪了。后来,我将这事说给了老伴儿,老伴儿说:我去他家时早就听他说了:你家安空调了,我也安吧,买了个两匹的大空调,可这空调太浪费电了,还是电扇省钱。当时我想:买个空调不用,也不知道是费钱还是省钱。唉!虚荣心在作怪呀!</h3><h3>  亲家室内摆设的画面一直在纠缠着我,节俭的字眼儿,一直在困惑着我、深深地刺激着我:"节俭",这本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为什么崇尙"节俭"的市场正在衰退?!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瑞士,却有人是它忠实的实施者?</h3> <h3>位于纳沙泰尔市的卢梭宫</h3> <h3>&nbsp; &nbsp; 之九:女儿和国内同龄的城市独生女相比,是一个比较节俭的孩子。她从小到大,从未向我们要过除学习、体育锻炼用品以外的东西。包括女孩子喜欢的漂亮衣服、小首饰等。即使是在国内上大学期间,也是我们给买什么就穿什么。经济独立后,也没有买什么名牌的包、衣服等。手表也只是带了块不到200瑞琅的天棱电子表。我曾经接连两年,劝她买块全自动的机械表,她也没买。去年,天梭表的表带坏了,她让我帮她缝缝再接着带。我拖着没有帮她缝,并告诉她:这个表带没法缝,只有带回国去换个表带才能带。她没办法,只好再换一块手表。但是,仍然没舎得买一块全自动的机械表,又买了块比原来那块旧表多60多瑞琅的天梭电子表。唉!我这个节俭的闺女呀!就是这样,女婿还是觉得女儿不够节俭。</h3><h3>&nbsp; &nbsp; &nbsp; 女婿在一个十分节俭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生活非常的俭朴。一次,我在鞋柜上,发现两个送话器都粘着白色胶布的耳机,以为是女儿准备扔的。就拿着问女儿:这扔到垃圾袋里行吗?女儿连忙说:哎呀妈妈!这可不能扔!这是大卫听歌用的耳机。我说:都破成这样了,还不扔了换个新的?女儿说:是呀,我早就劝他扔了换个新的。可他就是不换呀!一天,我和老伴儿从超市购物回家,正巧碰到女婿带着那个破耳机,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大街上。丝毫看不出有带个破耳机自卑的意思。</h3><h3>&nbsp; &nbsp;女婿用的手机,是一个用了好几年的小手机,在纳沙泰尔,通讯公司为了拉客户,也和中国的通讯公司一样,用户只要和通讯公司签个使用合同,每年或两年就赠送一部苹果机。老伴儿得知这个情况后,就对女儿说:让大卫去领个新手机吧,别再用这个旧的了。可大卫却说:我这个还能用,为什么要换个新的?!直到去年9月我们离开瑞士,大卫仍在用那个用了好几年的旧手机。</h3><h3>&nbsp; &nbsp; 女儿结婚后已经搬了两次家,房子越来越宽敞。每次搬家前,女婿总是不同意。好在最终还是在女儿的不懈努力下,最终顺从了女儿的意见。我们的臥室(没搬家前,我们去时住女儿女婿的卧室,她(他)俩每天晚上睡觉前,在客厅打地铺)和大卫的书房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拥有了一个大约近四十平方米的大书房,大卫还是很高兴的。 但是,书房里除了女儿给大卫买的一个竹躺椅,硬塞给大卫的一个新的单人沙发外,其余的家具,都是大卫从二手市场淘来的。</h3><h3> 我和老伴儿回国时,坐火车去日内瓦机场,在火车上,我们注意看了一下乘车人手中的手机。发现大约有80%的乘客用的都是半个巴掌大点儿的小手机。而在日内瓦机场候机室却发现,候机的中国乘客,手里拿的,大约有80%多的都是近巴掌大的大手机,而大部分是苹果机。我所认识的一个年轻人,近六、七年来,几乎是每年都在换新手机,除我看不出的牌子外,还有苹果四,并顺序换到苹果六,不知现在是否换到了苹果七。而他的月工资,去年才增加到4000多元。同国内一些为滿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自己的收入状况和实际需要,依靠父母开名车、穿名牌、讲排场的年轻人相比,女儿和女婿能这样节俭的过日子,我和老伴儿还是感到很高兴的。</h3><h3> </h3> <h3>  之十:一次,我们去亲家吃饭。女儿摆餐具的时候,亲家母拿来大约六七把,吃饭用的的银勺子,并高兴的对女儿说着什么。女儿告诉我们:这是大卫妈妈在村子"易物节"的时候选来的。我接过亲家母递给我的一把银勺子,仔细地欣赏着勺把儿上精美的雕刻,不由得想起了女儿曾经给我说过的"易物节":每年四月(或者是5月,记不清了)一个固定的曰子,大卫妈妈村子里的人们,一早就会将自己家,还有使用价值,但自家又不用的东西(都是提前洗擦干净、整理好的),摆放到村子中心的一个小广场上。在这个小广场上,大家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就是大卫妈妈村子的"易物节"。</h3><h3>&nbsp; &nbsp; 有一次,我们走在一条小街上,看到一家的门口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摞书,女婿停下来,从这摞书里,挑了几本漫画合订本,和几本杂志。 女儿告诉我:谁家有用不着的家倶,以及其他物品,可以放到自家的门囗外,谁需要,谁就可以拿走。我和老伴儿,曾在街道两边,看到人们放在门口外的床和床垫、儿童车、电视机、行李箱、儿童玩具等。</h3><h3>&nbsp; &nbsp; 我还看到,在纳沙泰尔街道的两边,有一些安装在电线杆或墙上的大约在30×40公分见方的小盒子,这种小盒子有一个有机玻璃门,能看到里边装了一些书。小盒子离地面大约在1.5米左右的高度。还看到一些小学生有的在往里放书,有的在里边往外拿书。我问女儿:这是什么意思?女儿告诉我说:这里边的一些书都是自家不需要的,放到里边,谁需要,谁就可以拿去看。看完了,可以再放回去,也可以留家里。</h3><h3>&nbsp; 我常在想:如果我们的一些社区,也能在自己的辖区内,搞一些类似大卫妈妈村子的那种"易物节"也是挺好的。这样,即能清理了家中余物,发挥了物资的再利用价值,又能减少一些有需求家庭的经济开支,即倡导了节俭之风,又减少了物资生产的环境污染。这是一件利国利民又利环保的好事儿。</h3><h3> &nbsp;十一:近年来,朋友们关心女儿最多的事儿是:孩子在瑞士买房子了吗?听女儿说:在纳沙泰尔,只有三分之一的常住居民拥有自己的房产,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租房住。 她曾经找人算过,如果现在缴上首付,依靠还贷买一套自己喜欢的住房,和租房相比,还是租房比较经济实惠。</h3><h3> 因为,在纳沙泰尔,如果是租房居住,首次和房东签了租房协议后,只要是租户在内居住,租赁的价格是不能变的。只有在租户不再居住,不再继续和房东签订租赁合同。房东再次将房屋租给新的租客后,才可以按新的价格签订租赁合同。比如: 10年前,房东将同样的一套房租给甲,每月是1000瑞琅,那么,现在甲仍是每月付1000瑞琅。而现在新的租户跟房东签订的租房合同,就可能会是2000瑞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租到一套合适的住房,长期住下去,还是即省心又省钱的。而要买一套住房,如果付全款就要承担房地产税,尽管每月的房地产税与房租相比要省些钱,但如果觉得买的房不想住了,再想改善一下居住环境,换一套更合适的住房,还是很麻烦的。因为在纳沙泰尔,现在,每户只能买一处居住用房。想买房,必须把原有的住房卖掉后,才能再买新房(是否有面积控制要求就不清楚了)。</h3><h3>&nbsp; &nbsp; 就女儿女婿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若要买房,只能买一处小房子,不可能买一套自己完全喜欢的大房子。故此,女儿女婿选择了租房住。</h3><h3>&nbsp; &nbsp; 我想:前些年,如果中国也能像纳沙泰尔一样,居住用房每户只能买一套,而不是几十套、上百套。很可能房价就不会这么高。如果国家规定,房屋出租者,不得随意上涨租户居住期间的房租,那么好多年轻人,也不会去啃老,让家长给买婚房结婚用。</h3><h3>&nbsp;女儿现在租住的老房子。</h3> <h3>日内瓦湖</h3> <h3>  十二:2013年,女儿参加了一个MBA培训班。一次在和一同学(该同学是某上市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高管)的聊天儿中得知,他们企业所生产的鲜牛奶,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要拿出20%来改变成经济形包装。并说这是政府,对一些生产基本生活所需产品企业的统一要求。</h3><h3> 得知这个情况后,我再去超市购物,仔细观察发现:除一些小超市外,超市的一些食品、卫生纸、食品包装袋等生活日常用品,的确是有本超市的特殊的标志,用统一的颜色、图案进行包装。女儿将有这种包装的物品,叫经济类包装。并告诉我:这是为解决那些低收入阶层所准备的,收入高的人是不会在超市购买这种产品的,尽管这些产品在内在质量上,和同类产品没有区別。</h3><h3> 真的像女儿所说,购买经济类包装物品的人不多吗? 购物时注意观察了一下,的确是购买这种商品的人不多。一次,我们在一超市的货架上,拿了一罐500克的蕃茄酱。拿完后发现,一名高大的黑人男子,费劲的弯下他那高大的身躯,几乎是趴在地上,到货架的最底层拿出十多罐经济类包装的小罐子。因这类包装的图案是统一的,我们又不识外文,不知道他拿的是什么商品。可这个货柜摆的都是画有蕃茄图案的商品,所以,我和老伴猜测:这是经济类蕃茄酱。于是,我们也弯腰拿了一罐。</h3><h3> 回家后,我将两罐蕃茄酱同时打开,发现两罐装的是同样的,去了皮的,切成大块的蕃茄。再一品尝,两种蕃茄的味道、口感一模一样。再一看价格,两种重量相同的罐装蕃茄,画有蕃茄图案的是一个瑞琅,而经济类包装的是0、45瑞琅。价格差了一倍还多。从此,我们有时会背着女儿,买这类经济类包装的食品(女儿不让我们买这类产品,说这是为低收入阶层准备的,我们现在的收入可以了,就不要买这类商品了)。</h3><h3> 在纳沙泰尔,还有公益超市,一些经济收入低的人家, 可以拿着公益超市发的购物本,到此类超市购物。听人说,这种超市,和其它的超市一样,基本生活用品是比较全的。唯一不同的是,只有拿着经济购物本的人,才可在这种超市凭本购物。超市所有产品的质量,和其它超市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价钱比普通的超市,要便宜50%左右。因为我们没有到这种超市看过,所以,里边到底拥有多少种商品,也就不大清楚了。</h3> <h3>莱茵河源头的瀑布。</h3> <h3>  十三:食品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的问题。在纳沙泰尔的超市购买食品,也设有绿色食品专柜,绿色食品专柜的青菜、水果,一般来讲,要比普通的高出一倍多。</h3><h3>&nbsp; &nbsp; &nbsp; 在纳沙泰尔的一些大、中型超市,凡食品在保质期过半时,超市一般都会根据食品保质期的长短,进行打折出售。比如:保质期较长的饼干,会在距保质期最后期限的4个月打折出售,一般会打折25%左右,2个月会打折50%。再比如,保质期比较短的鲜肉,如果还有两天到保质期,会打折25%出售,如果还有一天到保质期,会打折50%出售,如果在保质期的最后一天会打折75%出售。我们在超市见到最多的,是打折25%和打折50%的食品。只有一次看到了打折75%的鲜牛肉,这才知道,在保质期的当天,还会有打折75%的鲜肉在出售。一次,我和老伴儿看到超市里3.3瑞琅15个的鸡蛋,在打折成一瑞郎出售。这类食品与鲜肉相比,保质期的时间较长,所以很少见到有打折出售的,这是几年来唯一的一次。那大概是暑期人们都外出度假,购买力下降造成的吧?超市打折最多的就是鲜肉,几乎每天都有打折的鲜肉在出售。通过这种促销的方式,超市里很少会有过期的食品。一般都能在保质期内售完。而过了保质期的食品就会下架,被消毁。所以,在纳沙泰尔市,是不用担心会在超市买到过期食品的。</h3><h3>&nbsp; 至于蔬菜、水果,是否也存有国内存在的农药残留、西红柿打催红剂等问题,这就很难说了。一次,我在超市买的小西红柿,回家拿水一泡,水也象在国内买的一些小西红柿一样,变成了淡粉色。不过仅此一次而已。</h3><h3>&nbsp; &nbsp; 在纳沙泰尔的超市里,大部分食品都是进口的。在国内,一些进口的商品,价格往往要高于国产的。而在纳沙泰尔,却恰恰相反,凡瑞士生产的食品,往往要高于进口的。比如一个同样大小的鸡蛋,从欧盟国家进口的是0.22瑞琅1个,而瑞士产的却是0.285瑞琅1个。大概是瑞士政府对食品生产安全要求的更严、标准更高吧,瑞土人更喜欢享用本地产品。可能是受他们的影响,女儿总是在不厌其烦的嘱咐我们:不要买欧盟进口的鸡蛋,要买瑞士生产的。要到农贸市场去买当地生产的蔬菜,要到绿色专柜去买蔬菜和水果。</h3><h3> 十四:在瑞士我们去过多个城市,在去这些城市的旅途中,无论是坐火车还是汽车,我都会十分注意的观察:沿途是否有像中国一样耸立的,在冒白烟的大烟囱。可是近十年来,我们多次去瑞士,不仅没有看到冒烟的大烟囱。而且还奇怪的发现: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普通的公路,根本看不到象中国公路上跑着的,大型拖挂汽车。在路上跑的汽车,有90%多是载人的轿车或客车,只是偶尔见到一两辆集装箱货车在跑。我还发现:所走路的两边或城市内,几乎看不到在建的房舍。偶尔看到个塔吊,仔细一瞅,也是在维修房屋。</h3><h3>&nbsp; &nbsp; &nbsp; 沿途看不到拖挂车、看不到在建的房屋,我想:这大概是瑞士建国时间长,早已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现在已是发达国家了。城市规模已经基本形成。既不像现代的中国,正处在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期,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造成了大量的工业生产用房,和居住用房的建设。也不像中国的一些小城市,搞旧城改造,拆旧的建新的。在建的项目多,当然,运送建筑材料的车也就多。再加之中国地广人多,当然就会出现大型运输车,在路上络绎不绝的场面了。可是,看不到一个火力发电厂,瑞士的用电怎么解决?靠核电站吗?可又没听说过瑞士有核电呀?(女儿看了《瑞士见闻》,告诉我说:瑞士还是有核发电站的)</h3><h3>&nbsp; &nbsp; 2013年,我们同在瑞士工作的几个中国朋友,一起到纳沙泰尔的一个大峡谷去旅游,通过这次游玩我才发现,纳沙泰尔的用电,大部分来自于水力发电。由此我想到瑞士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听人说:欧洲70%的饮用水,源于瑞士境内的山脉,欧洲著名的莱茵河源头就在瑞士境内。</h3><h3>&nbsp; &nbsp; 曾看有关材料介绍:瑞士的主导产业是精密仪器、制药、金融、旅游、食品等,我想:一个靠水利和㧡发电解决能源问题、政府又注重环境的保护,很少有污染企业的发达国家,至今仍能保持蓝天白云、青山秀水,那就是很正常的了。</h3><h3> 纳沙泰尔市圣诞节前夕的临时节日市场</h3> <h3>  十五:〈1〉2014年春季,女儿住在纳沙泰尔医院待产。女儿在预产期的前一天,自己去医院做产检。产检医生根据女儿的实际情况,安排女儿住了院。因女儿当时已远远超过了30周岁,我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在女儿这个年龄,想顺利分娩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女儿临近预产期之前,我曾多次地叮嘱女儿:住院后,一定要主动要求医生做"剖腹产"。</h3><h3>&nbsp; &nbsp; &nbsp;纳沙泰尔医院有严格的规定,病人的家属上午不得到医院探视。只能在下午两点以后,才能到医院探视。女儿住院后的第二天,下午不到一点半,女婿便先去医院了,我们在两点多也到了医院。陪同我们一起去的中国朋友,在帮我们找女儿无果的情况下,告诉我们,女儿已在上午9:30就去了产房待产,现在骨缝已开到了五个,医生正在采取措施催产。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就想:女儿这下可要遭罪了!我们被安排在产房附近的一间屋子里休息。因会法语的中国朋友还有事儿,把我们安排好,便离开了医院。</h3><h3>&nbsp; &nbsp; 因女婿在产房陪产,中国朋友又离开了医院,我和老伴儿无法得知女儿的近况,只好老老实实的坐在休息室,默默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h3><h3> 我们所在的休息室,冲走廊一面是敞开的,大约有十多个平方大,室内有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摆放了几本有孕妇和婴儿插图的杂志,8把折叠椅,分别放在屋子的两边。还有一个衣帽架和一个饮水机,饮水机上放了一摞一次性塑料杯。屋子的一面墙上,贴了两张宣传画,一张是印有多组人物图案和外文的彩色画(画中有孕妇和婴儿的图案),一张是印有100多个婴儿头像的彩色画,和几个电话号码,我认得其中一个,是纳沙泰尔市的医疗急救电话。另一面墙上,有一幅黑白人体艺术画。观察完室内,我将视线紧紧的盯着走廊。走廊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丝的声响,我感到静的几乎令人窒息。与休息室相对的一面,是门上标有阿拉伯数字的多个房间。不时的有大夫和护士,悄无声息地进进出出这些房间。不大会儿,看到一名大约四十多岁的孕妇,在一男子的陪伴下进了一个房间。又过了一会儿,又看到一个孕妇走进⋯⋯。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听到了婴儿的哭声,不大一会儿,就看到两个护士推着一张躺着产妇和婴儿的病床,从一间产房推了出来。我和老伴连忙走到走廊观看,看到躺在床上的人不是女儿,我们只好退回休息室,继续焦灼的等待。正在我们等得焦急万分不知所措之时,女婿走来告诉我们,女儿一切都正常,只是要做一个小手术。我已猜到那个小手术就是剖腹产。大约下午四点多,女儿被两名护士从产房里推出来,躺在病床上的女儿强作笑脸说:妈妈没事儿,骨缝开不全,去做剖腹产。看着护士推着女儿走向走廊尽头的手术室,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长出一口气想:这就对了、安全有保障了!下午5点多,一名护士推着医院推婴儿专用的小车,和女婿一同来到休息室,我们见到了包裹在襁褓中的小外孙。</h3><h3>&nbsp; &nbsp;那天下午,我和老伴儿,从下午两点多到六点左右女儿被送进病房,我们在休息室待了将近四个小时,在这四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三个孕妇走进产房,有两名孕妇是有一名男子陪同的,而一名30多岁的黑人孕妇,则是在护士的陪同下进入产房的。在休息室里等待的,就只有我和老伴儿两个人,在走廊里来回走动的几乎都是护士和医生。</h3><h3>&nbsp; 当时,在纳沙泰尔医院休息室,我就想起国内医院妇产科的热闹景象。</h3><h3> 一次,我去探望一位正在住院的产妇。进入医院后,刚好碰到一位好朋友的儿媳,正在产房待产。便先随好朋友到了产房附近的产妇亲属休息区。到达产房附近,看到医院的走廊里,都是待产孕妇和产妇的亲属。而医生和护士的身影却寥若晨星。那天,朋友以及朋友的儿子、妹妹、朋友丈夫的妹妹、都去了医院。朋友儿媳妇的母亲、阿姨、姑姑、同学、闺蜜等,待在走廊里关注着朋友儿媳分娩的亲属有10多人,除朋友儿媳的亲朋好友外,再加上其他分娩产妇的亲属,几乎把走廊的一头塞得满满的,大家在那里说说笑笑的,真的如同赶集一般。</h3><h3>&nbsp; &nbsp; 产房外两种不同的场景,折射出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熟是孰非只有天知道。</h3><h3> 纳沙泰尔医院后院</h3><h3>&nbsp;</h3> <h3>静悄悄的产房外的走廊。</h3> <h3>产房对面的休息室。</h3> <h3>  〈2〉女儿产后的第二天下午四点多,我和老伴儿,提着在家炖好的鸡汤,到了医院(女儿住院时,住的是孕妇区的病房。手术后,便被护士从手术室,直接推到了产妇病房区的病房)。轻敲房门后,女婿开门迎出来说刚刚睡醒,正在上厕所。我们随女婿走进病房。</h3><h3> 病房大约有25个平方左右,面对门的是落地的大窗户,和一扇小玻璃门。室内,一幅较厚的纯白色的窗帘,挡住了我的视线,掀起窗帘的一角,看到门外是大约有两米宽,整栋楼相通的,椭圆形的阳台。进门的右手边是卫生间。室内摆放着两张头西脚东的病床,床头上方的墙壁上,有一块镶嵌着几个不同颜色按钮的装饰板。女儿住的是靠近窗户的一张病床。病床的北边摆放着心电图监测仪、吸奶器等医疗器械。两张病床之间,挂着一条大约有1、8米高的白色的隔离布。贴北墙放着一个两米多高,两门的衣橱。贴东墙放着一张大约60公分X80公分的小桌子和两把折叠椅。靠东南角放着一个大约1、2米高,40公分×100公分的,底、上双层的,有四个轱辘的花架。上面一层的花瓶里,插着女婿送给女儿的,一束鲜艳的红玫瑰。我从底层拿起一个空花瓶,将我们带去的,一束红色的郁金香(那时还不知郁金香不适室内摆放,最近才从微信上得知)插进去,摆放在花架的上层。刚放好花瓶,就见女儿在一位年轻、漂亮、身材苗条的女护士的搀扶下,从卫生间走了出来。</h3><h3> 下午五点多,女儿让女婿帮她将病床调成能坐着吃饭的角度,又从病床的右侧将一个小桌板、小柜子调整到位,准备吃晚饭。女儿刚坐好,我便听到了敲门声,忙去拉开房门,一位穿着与护士服稍有差别服装的,体形丰满的女护工,托着食盘送来了女儿的晚餐。女儿的饭桌上摆满了盛有食品的杯、碗、盘、碟、瓶、和刀叉勺。再仔细一看: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面包片、鸡蛋羹、水果、蔬菜、奶酪、肉、牛奶、咖啡、甜点、水。再用手一试,除咖啡是热的外,其它均是凉的,切成块的蔬菜和水果居然是冰镇的。我连忙想法将冰镇的水果弄温。好再室内的水管是冷、热水均有,而且热水足可达到七、八十度(后来听一位曾在纳沙泰尔医院分娩的中国朋友说:如不想吃凉的,可以提前告诉医院,医院会给中国产妇准备热的饭菜)。</h3><h3> 女儿望着满桌的食物,又看看我们拿来的鸡汤说:妈妈,我早说过不让你给我做饭,这里什么都有⋯⋯。</h3><h3> 听女儿说:无论是否是瑞士的公民、常住居民,还是外来人员,只要是在纳沙泰尔的医院生产,产妇自住院起,所有的項目都是免费的,是不需要自己拿一分钱的。(因为居住在瑞士的人,是要加入私人医疗保险的,产妇住院期间的全部费用是由保险公司承担的。)产妇住院期间的饭菜,都由医院的营养师,根据每个人各阶段的情况,逐一进行配䬸。一次,护工放全饭菜后,特意指着一盘菜告诉女儿:这是专为你催奶用的,别人是不能吃的。我想:她大概知道饭菜量大,产妇吃不了,别人会帮着吃,这才特意嘱咐一下吧!</h3><h3> 在女儿出院前一天,我终于见到了那个和女儿同住一室的产妇。 看到了两人的晚餐,的确不一样。女儿告诉我:那是一个顺产分娩的产妇。</h3><h3> 如果病人的家属,需要在医院同病人一块儿就餐,可以提前告诉医院有关部门,自费订餐即可。界时,护工会将你所订的套餐,和病人的套餐一同送到病房。 如果孕、产妇有想吃的东西,也可以提前告诉医院,经相关人员审查,所要食物于孕、产妇无碍时,也会为你准备。这是否要自己付费?因为女儿住院期间没有特殊需要,所以也就不清楚了。</h3><h3> 在纳沙泰尔医院,无论是孕、产妇还是其他病人,在住院期间,是不需要家属陪护的,所有的陪护都有护士来完成。所以,住院人的家属只在每天下午两点到七点这段时间,去医院探视即可,根本不需要家属去医院陪护。</h3><h3> 亲家公在外孙出生后不久,便查出得了癌症。在他癌症术后住院期间,他的两个儿子没有一个去医院陪护。只是有时去探视一下。(女婿大约是每周去一次)亲家母也是在每天下午下班后才去医院探视。(现在,亲家公完全恢复了健康。去年底复查时,身体已经没有了癌细胞)。</h3><h3> 我常想:我们的医院如果也能发展到这种程度,我们这些空巢老人就不怕得病,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我们这一代的独生子女,也不会因父母生病住院,在事业和尽孝之间纠结、无奈、忙的焦头烂额,甚至到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的地步了!</h3><h3> 纳沙泰尔医院的救护机</h3> <h3>  十五:〈3〉女儿住院前,已做好了剖腹产的思想准备。可为什么却迟迟不做剖腹产呢?后来听女儿说:在分娩当天上午九点多,骨缝就开到了五个,以后再不开的时候,女儿就要求医生给做剖腹产。可医生却迟迟不答应,而是采取各种的催产措施:物理的、化学的、心理的等。各种方法一齐或轮流使用,可骨缝定格在五上,不再有絲毫的增加。催产措施痛的令女儿痛不欲生。女儿再次的要求医生给做剖腹产。但是,无论是女儿苦苦哀求医生,还是冲着为她轻柔按摩,轻声细语安抚的小护士发火,医生都不放弃自然分娩的 执着。直到一催产措施,使女儿疼的昏死过去,女儿的主治医生,这才找了其他的医生一块儿会诊认为:任何催产措施都没有对产妇发生作用,并观察胎儿动向,由于产程过长,如再不做剖腹产,有可能会危及胎儿的健康和安全,这才决定做剖腹产手术。</h3><h3>&nbsp; &nbsp;由女儿剖腹产手术实现得如此艰难,我想到:我 听一个朋友曾经埋怨一家医院说,她23周岁的女儿,在一县级医院分娩时,进了产房不久,医生在不做任何催产措施的情况下,就对其女儿实施了剖腹产手术,取出了一名六斤多重的女婴。比自然分娩多花了1000多块钱。我当时还安慰她说:这也不错呀,孩子就不用受分娩之苦了。</h3><h3>&nbsp; &nbsp;女儿分娩前我就嘱咐她:产后一定要注意不吃凉的,不吃热的,要吃温的。不要着凉等中国的一些坐月子的传统讲究。可女儿就是不听呀!!!手术后第二天就要洗澡,我给挡住了,可后来才知,在第三天上午,趁我们不能去时,还是让护士帮着把澡洗了。产后还没出院,就坐在病床上用电脑处理单位的事儿,刚过七天就穿着拖鞋到阳台上干活⋯⋯等等、等等,把中国坐月子的传统,踩在脚下,在狠狠地跺上几脚!!!我想:女儿的所做所为都是跟西方的产妇学的呀!!</h3><h3>&nbsp; &nbsp; 与女儿同住一个病房的产妇,比女儿早生产几天,因孩子先天有病,下午探视时间,就去婴儿室和孩子在一起。所以,直到女儿出院的前一天,我才见到这位产妇。那天,我见到在女儿病房窗外的阳台上,有一位大约三十七、八岁的妇女在打电话。我仔细瞅了一下,只见她穿着一条七分裤,光着脚丫穿着拖鞋,上身穿一件圆领的抹䄂T恤,外罩一件薄薄的,无扣镂空针织小衫。我根本没想到那会是一位产妇。女儿告诉我,这是同室的产妇,因孩子明天要去更大的医院检查确诊。所以下午来病房收拾东西。</h3><h3>&nbsp; &nbsp; 在女儿那里,一位中国医生劝我说:过去中国产妇坐月子,那是因为生活不好,产妇营养不足体质差,所以需要坐月子养一养。现在,国内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体质普遍增强了。产妇体质好了,就不需要坐月子了。真的是这样吗?但我还是一直在担心,女儿是不是会落下月子病?但愿那位中国医生说得果真如此。中国的产妇从此不再需要坐月子!</h3> <h3>行走在皮拉图斯山上的欧洲最早的齿轮火车。</h3> <h3>皮拉图斯山上的野羚羊</h3> <h3>原始森林生长的野灵芝,一次我们采了大约有五六斤鲜灵芝。灵芝长的大了没有人采,自然风干的大灵芝被人拣走用做烧烤用的燃料用。</h3> <h3>圣诞节到了,街头的圣诞树</h3> <h3>  十六:一次,女婿请他的中学老师来家里吃中餐。席间,老师问我在瑞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我没有丝毫的犹豫答道:感触最深的有两点。第一,瑞士和中国相比,瑞士的生存环境比中国好;第二,瑞士人和中国人相比,瑞士人不如中国人勤奋,太懒了!按我老伴儿的话说是:瑞士人太会享受了。我觉的,瑞士,是一个养懒人的地方。<br /></h3><h3>&nbsp; &nbsp;记得我们2009年去瑞士,正好赶上是星期六夜里到女儿家。到家想吃点儿东西。可女儿家除了放在冰箱的几个土豆外,什么都没有。好在女婿喜欢吃中国的康师傅方便面,我们给他带了几袋,于是,我们四人就吃了点儿方便面充饥。</h3><h3>&nbsp; &nbsp;第二天早上,我想同女儿一起,去女儿家附近的一个小超市买面包和牛奶等食品。可女儿告诉我:星期天全市所有的超市都关门,只有火车站旁的一个小超市营业。</h3><h3>&nbsp; &nbsp; 在纳沙泰尔市,所有的商店在法定 的节假日期间,都会关门休息。每周的周六下午只营业到下午5点,星期日全天,星期一上午不营业。星期一下午两点才开门营业。每年的夏季,还有15天到20天的暑假,有些商店也关门不营业,但有些超市还是营业的。</h3><h3>&nbsp; &nbsp;刚旦在一家园艺场打工时,每周只工作三天的时间。去年,刚旦和另一位朋友,共同承包了一块菜地种菜。女儿每周有一个下午去刚旦的菜园里帮忙。一天下午,女儿去刚旦的菜地帮忙。可过了不多的时间又回家了。(平常都是帮到天黑以后才回家)我奇怪地问女儿:怎么没去刚旦哪儿帮忙?女儿答道:刚旦说太热了!不干了!</h3><h3>&nbsp; &nbsp;女婿有一个好朋友,结婚前,每年只工作半年的时间,余下半年的时间,用这半年的收入去世界各地旅游。我和老伴儿记不住他那长长的名字,就管这位朋友叫"探险家朋友"。后来,这位探险家朋友,在俄罗斯邂逅了一位漂亮的俄罗斯女孩儿。于是,两人闪婚瑞士后,又决定,定居俄罗斯西伯利亚种树。当时我和老伴儿就预测,这位探险家朋友,决不会久居西伯利亚。果不其然,两人在西伯利亚住了一年出头,便双双回到瑞士。回来不久,探险家朋友便荣升为爸爸。当了爸爸的探险家朋友,仍然是每周只工作几天。而俄罗斯女孩子,却期望自己的丈夫,每周能够工作五天,以增加家庭收入。大概因为某些观念及性格的不同和不合吧?这对结婚不到三年的小夫妻,便拉开了离婚的序幕。一开始,女儿和女婿还在努力做双方的工作,后来劝说无效。而且离婚大战愈演愈烈。女儿女婿无计可施,也就不再过问了。现在,这对异国小夫妻大概是已经分道扬镳了吧!</h3><h3>&nbsp; 在纳沙泰尔,如果失业了,你有两年的时间可以重新择业,在这两年内,每月失业局会按照你失业前月工资的80%发放。但是,你必须每月,向失业局呈报你这一个月来,找工作被拒绝的书面证明材料,(如:招聘单位不予录用的文字材料等)失业局审核材料后,才会将该月的失业金转到你的账户上。如果在三年期满后仍然找不到工作,失业局不再发给失业金。你要到政府相关部门,申领生活救济金,每个月的救济金大约是一千多瑞琅。如果没有产权房的,还能享受到每月一千多瑞琅的住房补助金(当然,这也需要呈报相关的申请材料的,审批后,方能享受)。根据我们在纳沙泰尔市的生活经验,这些钱足够一个人在纳沙泰尔市的基本生活费了。</h3><h3> 在纳沙泰尔,生一个孩子,政府还要奖励孩子的父母2000瑞琅,每月还为婴儿发220瑞琅的补助费,而一罐400克的婴儿奶粉却只有12瑞琅左右。</h3><h3>&nbsp; &nbsp;耳闻目睹了瑞士人的生活后,我常想:当然不能用"勤奋"和"懒惰",来评价一个国家的人。哪个国家也有勤奋创业的人,也有懒惰的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都"懒惰",那么,这个国家就无法向前发展了。正像老伴儿说的那样,瑞士的大部分人,"是在享受生活"。他们现在之所以能够享受生活,这依赖于瑞士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为他们奠定了能够慢节奏的生活、享受生活的物质基础。所以,当代的瑞士人,才能够这样尽情的享受生活。而我国在1949年建国之初,还是一个一穷二白、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现在,经过上代人和我们这代人,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也只不过才初步实现工业化,刚跻身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只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这就无怪乎,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中国人,不仅要承受着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每天超负荷的工作、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等,快节奏的生活之苦。还要饱受着环境汚染、雾霾肆虐之苦。再加之正像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人物,王熙凤说的那样"大有大的难处"。我国是一个具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能够解决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就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国家很难在现阶段,拿出更加丰厚的资金,来更好的解决类似于失业金、救济金这样的问题。不过我相信:只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通过我们上下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能够享受美好生活的环境。(全文完)</h3><h3> 如意2018年元月四日完稿于三亚市崖州区乐天公寓。</h3><h3>&nbsp;</h3> <h3>瑞士国庆节之夜的礼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