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在中国古代,饼是各种面食的总称,由面粉制作的食物,大多可称作饼。</b><b>至西汉初年吃饼的习俗已经十分盛行了。</b><b>魏晋以后,饼的花样渐渐多了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br /></b><b>一种是笼屉蒸熟的,也就是蒸饼。开始时是死面的,之后人们发明了发面的方法,面饼就变得松软可口多了,这就是今天馒头的雏形。但蒸饼这个称呼却一直延续了很久,直至北宋时期,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蒸与祯字音接近,为了避皇帝老子的名讳,于是蒸饼就改叫炊饼。《水浒》中,武大郎沿街叫卖的就是这玩意儿。之后人们又在其中夹了馅,就成了今</b><b>天的包子。<br /></b><b> 另一种是在火上烤熟的,叫做炉饼。后又撒上胡麻(芝麻),故又叫胡饼或麻饼,也就是今天的烧饼了。经过改进后,又出现了馅饼。<br /></b><b>还有一种是直接下到水里煮熟的,叫汤饼。就是把面揉制好了,直接揪下来,放到水里煮熟就可以食用了,又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就成了今天的面条。</b><br /></h1> <h1><b> 今天是立春节气,上一段文字扯的有点远,下一段我说点实的,说一下春饼的烙法,这不是从网上抄的,这是我小时候看我妈烙春饼学来的。话说在前,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烙春饼也一样,一百个人心里也有一百个烙制的法子,"各家的地道都有很多高招"各有所常。</b></h1> <h1><b>一、</b><b>白面粉加水和成面团,注意别一次把水全加进去,用筷子搅动,搅成团儿就可以了,然后盖上盖子静置15分钟或更长时间,这叫醒面,醒的时间长一点会好,有利于后面的制作。 另外说一下:和面用的水要用热水,但不是开水,不是特别太烫手即可,有人用更热的水,管这种和面法叫烫面儿。注意:烙饼的面可能是所有面食中和的要最软的,俗话说,和好的面拿不起个儿就对了。软面在烙制过程中容易外焦里嫩,烙制中容易被面中含的水汽“吹”起层儿。</b><br></h1> <h1><font color="#010101"><b>二、把醒好的面倒面板上,面板上先要撒干面粉防粘,用手再把面团揉匀,然后均匀分成若干份,分别揉圆。高手在做面食时讲究三光,面光、盆光、手光,这源于熟练的手法技艺。</b></font></h1> <h1><b>三、把两个小面团一组,叠放在一起,之间要贴一点儿油防粘,后再醒一会儿,注意盖上干净的布或保鲜膜防风干。为什么制作面食时总要把面醒一醒,所谓"醒"是让面中的面筋蛋白充分吸水,让蛋白结成均匀的网状进而获得更好的延展性,用白话说就是,怎么揉、怎么压、怎么包、怎么擀、怎么弄都好弄。当然有的人制作面食不用醒面的过程,总之做出的面食好吃就行。</b><br /></h1> <h1><b>四、取一组面团按扁,擀成直径20厘米左右的薄饼。</b><b>把电饼铛加热,不要放入油,后直接把薄饼放上。注意擀饼的时候用力不是压,而是向前后擀的用劲儿。<br></b><br></h1> <h1><b>五、电饼铛别太热,大概半分钟翻一下,再烙半分钟就好了(可以刷少量的油),但注意别烙干烙煳。烙春饼烙普通的饼忌讳来回来去的翻个儿。<br /></b><br /></h1> <h1><b>六、特别重要:烙好的饼,要放在已铺好布的木或竹的托盘上,然后再把布盖上,烙好一张就放入再盖好,保温保软,不要用玻璃盖儿,不要用金属盖儿,以防止有冷凝水滴到烙好的饼上。这一招重要?重要!<br /></b><br /></h1> <h1><b>七、怎么吃?怎、么、吃?唉!老北京的俏皮话怎么说来着:八十岁留胡子,大主意您自己拿吧!哈哈,节日快乐!</b></h1><h1><b><br /></b></h1><h1><b> 2018、2、4立春于玉泉山</b></h1><h1><b><br /></b></h1><h1><b> (照片源自百度)</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