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4月30日我离开上海奔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1976年4月我病退回沪,这期间共八年的时光,我往返两地大约有六、七趟,利用探亲途中旅游,是我的一个个人计划,在旅途中我去过哈尔滨的防洪纪念塔,隔江眺望过太阳岛,游览过齐齐哈尔的一条街,参观过沈阳故宫,登过泰山,祭拜过中山陵,到过大连,天津,北京,烟台,青岛,南京,郑州,开封等城市。那时旅游事业还不发达,景点设置也都很简陋,我也囊中羞涩,是名副其实的穷游,可也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我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知道了各地风土人情,也锻炼了我的生活能力。使我有了最初的旅游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8年,我们这些中学生要分配工作了,命运把我们抛向了农村,马上就要奔赴不同的地方。出发前同学们相约到上海各处公园拍照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是在长风公园门口拍的集体照,当年去长风公园游玩也算是远足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我们在上海城隍庙豫园拍照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我们在桂林公园拍照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我们在锦江饭店前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开上海前到吴江军垦农场看望在那里劳动的姐姐并游玩了苏州,在虎丘塔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9年4月30日。我离开上海。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班级同学在彭浦车站送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的集体乘车证</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探亲回沪,离家返回时母亲为我缝补棉衣,这是真实版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兵团一年后,有了一次出差的机会,是去学习猪的饲料工作。当时风行一种中曲发酵饲料,是部队饲养员叶洪海所发明,他是锦州部队的,我们跑错地方,去了大连。将错就错,就去了大连警备区的守备五师,他们的中曲发酵饲料工作也做得很好,当时他们驻扎在城士坦。我们在大连游玩了著名景点老虎滩并照相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差途中,我们经过了沈阳,在沈阳军区招待所住下,带队的军人家在沈阳,他带我们去参观了沈阳故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11月回上海探亲,这时我们已经有了一年一次的探亲假,但农忙时是请不出假的,到了冬天农闲时又是知青探亲的高潮,铁路一票难求,我挑了11月回去就是为了避开高峰,11月的火车人确实不多,一路坐到南京,南京新车站刚建好,列车是早晨到站,我想正好可以在南京玩一天,然后坐晚车回上海,想好我就下了车,寄放好行李,就去了中山陵,记得就是坐的公交车,倒了好几次车,中午时分到了中山陵,不是节假日也不是旅游季,所以人不多,可以从容不迫地游走,在中山陵照了相。又去了明孝陵,下午就往回赶了,记得没有签上下午的票,要坐晚上7.8点的车,这样到上海的时间就很尴尬了,也不去管他了,先吃点东西,就去了附近的玄武湖,在湖边一直坐到天黑,傍晚时分公园里人不多,坐在湖边的长凳上,正值深秋,看着月色笼罩着的湖面,静静地享受这一刻的安宁,旅途的疲劳,生活的艰辛,前途的渺茫,一切皆忘。</span></p> <h5><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1972年10月回沪探亲,记得是在天津转车。火车拥挤不堪,因为不是始发站上车,我们几个结伴同行的朋友一直没有找到座位,站立在拥挤的车厢里,我决定在泰安下车,一来可以逃避拥挤,二来也圆了登泰山的梦。泰山,五岳独尊,中学课本里就有关于登泰山的课文,一直心向往之。下车已近傍晚,晚宿泰安旅社,第二天一早就登泰山,在旅社结识一青年人结伴同行,泰山有石阶共七千余级,我们仗着年轻,一气呵成,中午时分登顶,稍事休息,随即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难,到中天门后转西路下,观冯玉祥墓,下得山来已经是黄昏时分了,又去岱庙一转,天色已暗,直奔泰安站而去,我们坐在路基上等着各自的列车,他要去连云港,从交谈中知道他是复旦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在河北农村一学校教书,这次回连云港探亲。我是知青在东北插队,这次是回上海探亲,虽然我不知道他姓什么,他不知道我名谁,但交谈甚欢,此时此刻,才知道这就是所谓萍水相逢啊!</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4年夏天,我的眼睛出问题了。视力模糊,眼前出现黑影,师团医院都没有眼科,让我去兵团医院检查,我向连队请了假,就直奔哈尔滨的兵团医院,兵团医院检查后,认为是眼底疾病, 医生很重视,得知我是上海知青,让我回上海去彻底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办法治疗,说你还年轻,眼睛很重要。我二话不说就直接回上海,从哈尔滨坐上了去大连的火车,准备在大连换乘轮船到上海,一是顺路,二是省钱,船票比火车票便宜不少。没成想到大连船码头,因轮船故障,当天发往上海的船票已经售罄,无奈之下我看还有去烟台的船票,过几个小时就开船,我决定到烟台再转青岛,在青岛坐船回上海,时间耽误点,但车费并没有增加多少。一切顺利,我到了青岛,也买到了回上海的船票,找一个旅店住下,利用换乘的间隙去了栈桥,照相留念,游览了市容还去了过去的德租界,留下“青岛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的良好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三月我病退返城,回家途中,我去了北京,天津,郑州,开封,在北京正逢‘’四五‘’前夕,目睹了天安门广场前人们悼念周总理的宏大场面,受到极大震撼。在天津去了海河,在郑州看了二七纪念塔,在开封玩了铁塔,龙庭,相国寺,囿于条件限制没有能留下更多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是和舅舅摄于开封相国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没有身份证,没有户口簿,外出旅游就得靠这个证明身份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兵团医院的就诊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黑龙江生活了八年,只留下了不多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黑龙江兵团与北京,哈尔滨知青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黑龙江兵团与北京,天津,上海,本溪等地的知青合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