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不芳华 ———怀念我远去的父亲

冯红江

<h3>  "背上了行装扛起了枪,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你要问我们那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喜欢这首《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还是源于我军人出身的父亲。</h3><h3> 父亲的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上学时就是一个很用功的人,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好,伴随他的是参加学校各种活动时获得的第一名、一等奖,也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欣赏。可因为那时农村家里经济困难,生产队里要挣工分,我爷爷又体弱多病,家里缺少劳力,上完高小,父亲就无奈的离开了学校。老师也曾找到家里大人劝说让复学,但家里当时正处于困境中,小小年纪的他就正式回村当了社员。</h3><h3> 1958年,16岁的父亲代替生病的爷爷参加了村里兴修水利的工程。在这次工程中,他发挥青年人的带头作用,和本村的一个伙伴合伙一套架子车,拉土时是拉的多跑的快,被评为多拉快跑标兵车。后来西安电动机厂到蓝田白鹿原招工,父亲报名后由此当上了工人。</h3><h3> 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大量的农村青年正如柳青在《创业史》里描述的一样,纷纷走向了城市,加入到工人的行列。父亲到工厂分到了供销科学开电瓶车,学习了三个月后,就第一个考取了合格证,理论和操作双项第一,在一起参加学习的新工人中第一个单独去完成任务。由于表现优异,他很快就加入了共青团。1960年冬季,我国正处于自然灾害最严重时期,父亲所在的工厂进行了征兵动员。父亲说,那时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是不能白戴团徽的,处处都要走在群众前面,保家卫国尽义务,共青团员绝不能落后。那年,18岁的父亲响应号召应征入伍。</h3><h3> 据后来父亲讲起当兵这件事,我爷爷是不情愿的。爷爷受旧社会老观念影响,认为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另外,他当工人刚学徒结束,一个月工资能拿到三、四十元钱,正是挣钱贴补家用的时候。在农村老家,上有年迈父母,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经济负担全靠父亲的工资贴补,报名当兵,爷爷打心里不愿意,为此,父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了半晚上才说服了爷爷同意。</h3> <h3>  父亲的军旅生涯是从河北省高碑店开始的,他们也是到了部队后才知道是铁道兵。开始一直保密不告诉是什么兵种,因为铁道兵修铁路比较艰苦,征兵时就告诉大家的话怕不愿意去。后来一说是铁道兵,很多新兵都说路走对喽,门进错了,认为铁道兵没有野战军长枪大炮威风光荣。部队领导给新兵们介绍了这个兵种的诞生、发展、壮大的经过。铁道兵是从朝鲜战争中东北一支铁路工人演变而成立的,在朝鲜战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战争需要这支队伍,战时承担抢修铁路的职责,战争中有时根据后退战略的需要还要破坏铁路,不让敌人利用。从此,父亲由一个普通百姓变成铁道兵八三八四部队一名真正的军人。<br /></h3><h3><br /></h3> <h3>  父亲在部队,从新兵连开始就是骨干力量,无论行军训练还是文艺演出,都是走在人前从不落后。用父亲的话说,初到部队时他非常有上进心,工作越干劲越大,不知道什么叫苦和累,干事儿不分分内分外,有求必应,那真是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就像电影《芳华》里一样,父亲工作之余到炊事班帮厨,也打猪草,喂猪。在部队没几个月就被任命为上司,也就是当上了给养员。大事小情为全连同志们服务的很好,领导和战友们都比较认可。在这段芳华岁月中父亲很快入党、提干。父亲说他入党时真叫人激动,从此,党叫干啥就干啥。这期间他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入党后还很长一段时间负责团支部工作。有一次过年排练节目和地方上搞联欢会演,他还表演过一个老头送公粮,一路走一路唱;演喜剧小品"立功喜报寄回家"。说的是家里老两口过年时请来一张毛主席像端端正正的贴在屋子中间堂位上,端详一会儿唱一段,唱的全是感激毛主席、共产党;唱的全是穷人翻了身,过年不忘毛主席的恩。这时,大队干部送来了儿子在部队上的立功喜报,可乐坏了老两口。那时的表演都是真情实感。</h3><h3><br /></h3> <h3>  2000年左右,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部反映铁道兵的电视剧《铁色高原》,我非常喜欢,还特意寻找买来光碟,现在偶尔还要看上一遍,就是基于父亲十四年铁道兵的历史。我出生后,有一段时间也是随母亲在部队生活、上学,所以,对部队里火热的生活和战斗的精神是非常有感情的。父亲跟随这支优秀的部队,十四年中转战祖国东南西北,从河北到四川,从四川到陕南,从陕南到青海。修完了京太修成昆,修完了成昆修襄渝、修陇海。尤其是襄渝铁路,当年人民日报报道: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樊,西经陕南秦巴山区,南达四川重庆,沟通了我国西南和中南的铁路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襄渝铁路全长915.5公里,全段山重水复,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交通困难,施工条件极差,工程尤为艰巨,基本是在大山的"肚子"里穿行,是名副其实的"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当时,铁道兵在襄渝铁路陕西段布下了重兵,沿线2师、10师、11师围绕着陕西安康地区紫阳县、安康县、旬阳县施工,这支铁军为襄渝铁路的建成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如铁道兵之歌中所唱:"劈开高山填大海,锦绣山河织上那铁路网。"充分表达了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艰苦奋斗的精神。父亲的那个团在这段施工的峥嵘岁月里牺牲了几十位战士。父亲也在工作中发生车祸,摔到山沟里,肋骨摔断一根,满脸是血。车祸中,一个重伤在医院没抢救过来还牺牲了。虽说这次事故的汽车是汽车连派来的,司机是直接责任人,但是父亲当时是机械连的领导,这次车祸中死了人,父亲负有领导责任,事后也请求组织给予处分。</h3><h3> 修成昆线时也是同样的艰苦。那时候说:三线建设搞不好,毛主席睡不着觉;成昆铁路修不好,毛主席要骑着毛驴来。战士们一听这还了得,毛主席睡不着觉,还要骑毛驴来。打电报给毛主席,我们宁愿累死也不愿叫主席睡不着觉,我们一定要主席坐火车来。所以,部队是日夜奋战在成昆铁路上,直到成昆铁路修通。</h3><h3><br /></h3> <h3>  在四川,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参加了部队当地一个三线水利发电的电站建设也叫五一五工地的支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部队有个"三支两军"任务,支工、支农、支左,左派是革命派;两军是军管会、军宣队。有的单位闹得厉害不可收拾时,进行军事管制,有的单位是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父亲在五一五工程处这个供西南地区用电具有战略战备意义的军宣队干了近一年。再回到部队,父亲已从机械连副指导员调到修理连担任指导员。</h3><h3> 父亲1970年初担任修理连的指导员,9月连队被评为"四好连队",铁道兵司令部国庆节召开"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代表大会,他还代表连队去北京参加了会议。当时,正好赶上十月一日国庆节,代表们参加了国庆观礼,并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父亲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激动人心和难以忘怀的时刻。</h3><h3><br /></h3> <h3>  父亲离开我们已18个年头了,他匆匆走过了六十年的人生,虽未成就什么丰功伟业,但他的成长之路和育人之道时至今日还影响着他的后人。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伟大的父亲,他之于我们亦不例外。他对我们这个家的贡献是巨大的,正是通过他个人不懈的努力,在那个艰苦的岁月,把一家人从农村带到了城市,让我们无论在生活、教育和后来的工作上都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实现了我们这个家庭的一次飞跃,也从此改变了家庭几代人的命运。</h3><h3> 谁人青春无芳华。我们永远怀念我的父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