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游记

武尚天涯

<h3>  四川一直都是梦寐以求的地方。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块神奇的土地到处是文明遗迹,英雄的传说有口皆碑。成都更是以璀璨的光芒,照耀历史的星空。</h3> <h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h3> <h3>成都一直路过,在机场停留,从没有亲密的接触。有幸参加到考察之旅,虽然只有两天时间,却充满了期待。</h3> <h3>  往返机票早已预订。银川/成都,成都/攀枝花,之后就是返程。两顿午餐都只能在飞机上吃个便餐。行程可谓满满当当。或多或少都是遗憾!26日下午5:15的飞机,到达成都市区酒店已经是晚上9:00多了。住在府河岸边戛纳国际酒店(第二天早饭后步行10分钟就能到考察的第一站——成都康和敏盛长辈照护中心华阳店)。同行的有穆斯林朋友,百度了附近的清真餐厅,都很近,步行着去,也不错。可以体味赵雷的《成都》,在成都的街上走一走。</h3> <h3>这一走,走两个小时。吃完饭,回到宾馆就午夜12点过了。阴冷潮湿的房间,让人无法休息。打开中央空调,机器马达声,让人难以入睡。不禁想起北方的集中供暖,什么时候回到房间都是暖和的。</h3> <h3>  忙中偷闲,在成都市区走马观花。</h3><h3> 成都市区最有名的是武侯祠和杜甫草堂。 抽空去一趟,也是醉了。打的都在13元左右。</h3><h3>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h3> <h3>  初到祠堂门口,着实把我惊坏了——武侯祠的大门匾额上居然书写“汉昭烈庙”,刻有“武侯祠”三个字的牌子又小有隐蔽,很不起眼,置身在门侧一隅的墙上。</h3><div> 这是怎么回事呢?</div><div> 原来,这里是把祭祀刘备和诸葛亮的祠庙合并在了一起。大门、二门之后是祭祀刘备的前殿,再往里去才是祭祀诸葛亮的后殿 。 </div><div> 按照中国传统礼仪是君尊臣卑,君为大,臣为小。故而该祠庙匾额上大书“汉昭烈庙”。</div><div> 然而,中国的祠庙素来是前殿为从,后殿为主,诸葛亮居后,可见他受民敬仰远胜于刘备,故而民间就不顾封建时代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而把“汉昭烈庙”叫做“武候祠”了。</div><div> 民国初年有一位叫邹鲁的诗人写了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原因:“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div> <h3>高挂的匾额“明良千古”,庄严肃穆。明良千古"匾,取"君明臣良,千古垂范"之意。( "明"字左面不是"日",而是"目"。因为题匾者为请代人吴英,有人把它与清初文字狱相联系,避用"明"字,免去无妄之灾 )</h3> <h3>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故纪念他的祠堂称作“武侯祠”。诸葛亮殿悬“名垂宇宙”匾额,两侧为清人赵藩撰书“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联文,是颇负盛名的一副对联,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h3> <h3>出了武侯祠 后面左侧是一亩池塘,古树横斜,残荷折落,好不凄凉。令人想起明代杨慎的词临江仙:</h3><div>滚滚长江东逝水<br></div><div>浪花淘尽英雄</div><div>是非成败转头空</div><div>青山依旧在</div><div>几度夕阳红</div><div>白发渔樵江楮上</div><div>惯看秋月春风</div><div>一壶浊酒喜相逢</div><div>古今多少事</div><div>都付笑谈中</div><div><br></div> <h3>正面便是三义庙。三义庙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焚香引起大火被毁,乾隆四十九年(1787)重建,道光二十二年(1842)又曾全面修葺。现在所见建筑和匾联主要是道光年间的遗存。其建筑为混合结构,四造五殿,规模宏大。是为了纪念刘关张桃园结义而建。</h3> <h3><font color="#010101">游客都很奇怪:为什么没有后主刘禅的塑像?刘备集团建立蜀国历时42年,刘备称帝两年便去逝了,其余40年执政者便是阿斗刘禅,然而这位皇帝在位期间禄禄无为,为后人所鄙视,因此就没塑他的像,而塑了刘备的孙子刘谌的像,刘谌虽然没有当过一天皇帝,但他在魏军兵临城下时,劝谏刘禅不要降魏,刘禅不听劝谏,他劝阻无效,回宫后其妻听罢伏剑殉国,而刘谌斩杀三子后到刘备墓前哭祭倾诉后自刎。后人仰其气节,于是塑了他的像祭祀。</font></h3> <h3>出三义庙就是一个桃园,山水田园,气象宏大。我也有个疑问:赵子龙为何没能庄严受祀?想当年出生入死,力救阿斗,屡建奇功。不想一老者也在旁慨叹。问其意,赋诗一首:武侯祠前柏森森,</h3><div>三义庙后水悠悠。</div><div>子龙忠勇今何在?</div><div>桃园结义万古流!</div> <h3>出了武侯祠就是锦里老街。</h3> <h3>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h3> <h3>现在,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h3> <h3>成都锦里原创——皮影</h3> <h3>辣椒铺是典型的川西民味。</h3> <h3>街头行为艺术——仿古造型摆拍</h3> <h3>成都锦里原创——葫芦画</h3> <h3>大红灯笼高高挂——锦里中国红</h3> <h3>从锦里出来,打的几分钟就到了杜甫草堂。一进草堂,便是高大牌楼——听秋轩。仿似听见杜甫正在里面吟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h3> <h3>往前走就是茅屋北邻黄四娘家。也是杜甫常去串门的地方。那首江畔独步诗很有味道: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h3> <h3>杜甫草堂的千家碑也是不错,唯独喜欢这首《古柏行》。</h3> <h3>草堂幽径,红墙绿竹,一派啸傲之气。</h3> <h3>曲径通幽,穿过圆门就是草堂故居了</h3> <h3>茅屋高大的柴门让人惊诧不已,里面的草堂该是富丽堂皇了?!</h3> <h3>来到草堂前,杜甫清廋矍铄的雕像展现眼前,忧国忧民情怀一览无余。</h3> <h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br></h3> <h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h3><div>唐代:杜甫</div><div><br></div><div>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div><div>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div><div>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div><div>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 一作:死意足)</div> <h3>不知是哪位诗人说过:全唐诗忘了,都忘不了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真是:丹青妙笔化云烟,荒江结庐传千古。多少英雄魂魄断?!一时公言名人谱。</h3> <h3>出了草堂,赶往宽窄巷子。</h3> <h3>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这里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h3> <h3>离开宽窄巷子时,看到一个小朋友在牌匾出搬弄“宽”字。童真童稚引来无数看客拍照,有老人说:人人都往宽处想啊!</h3> <h3>成都——美丽而神奇的地方,永远闪烁着璀璨的历史光芒,吸引无数英雄豪杰,慨然而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