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太和老街

定格瞬间

<h3>太和县正式命名应上溯到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距今712年),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距今646年)。可谓太和县有着悠久的历史。<br><br></h3> <h3><br>在太和,只要一提太和石条街,上至耄耋老人,下到00后,无人不知,可追溯起源,知者寥寥无几。<br><br> <br></h3> <h3>有的资料写的很笼统,石条街有700年历史。本人查阅民国十四年县志,太和城扩建重修于元朝大德年间,此时有没有石条街不得而知。明正德甲戍(1514年)知县赵夔(kui)甃(zhou)设立五门五关。有文章称为朱元璋后代所建,也无法印证。但现仅存北关(古称大义门)吊桥依然存在,估计6个月后全部消失。<br><br> <br></h3> <h3>史料记载太和老街有相当规模,以大街口为起点南北、东西走向各有500米。为当时中原地区经济重地之一,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尤以清朝鼎盛。<br></h3> <h3>从图中可以看出,沿街房屋属两层楼房,砖雕瓦饰,木刻门窗,有别于皖南建筑,又不失徽派风格。虽经历数百年,仍坚固如初,居住无险。</h3> <h3>未拆之前保护完好的对开门。这也算得上古董了吧,但己下落不明。部分拆下的石条块仅有一点堆放太和文庙内。保护不是一个文物部门力所能及的。</h3> <h3>太和老街的的消失也是必然,在加快城镇化建设中无疑处于尴尬之地。</h3> <h3>这是大街口一块门板,上面存满了钉子,这里记载了老街的风风雨雨的历程。可以想象在这里张贴的布告、公告、公示、广告、启示等等。</h3> <h3>太和老街历史辉煌,远的不说,这里有清朝两广总督徐广缙的故居,有杨虎城谢葆真的婚所,有中共皖北特委办公地。</h3> <h3>太和人,你有值得骄傲的历史,爱家爱太和!为家乡而唱,为太和转载。<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