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农村的卖货郎</h3><div> 大约在四五拾年以前,农村人需要的生活日用品大都是通过一些到村庄内卖货的小商贩供给的,有卖吃的,也有卖用的,几乎是满足供应,因为当时农村的消费水平太低了。能吃饱饭,穿上衣就很好了,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所以几个手推独轮车的卖货郎隔几天来一趟就能打发全村老少的生活需求了。</div><div> 叮当,叮当,听到货郎鼓声音,随即又听到一老者的叫卖声,…拿头发来换针了。就知道临村的王老头下乡来卖货了。他身穿一身极不合体的衣服,头戴一顶瓜皮帽头子,脚着一双与时令不相适应的旧鞋子,推着那我们及其熟悉的货郎车子,…木制独轮车,所有货物都在这辆车上,车上的三个铁笼子装满了人门需要的货物。马扎放在车后,王老头向上一蹲摆出一幅老板的架势,开始一段时间的讨价还价来满足全村不同人群的需要。</div><div> 最先围拢上来的是儿童和小学生,他们大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总认为王老头又带来了什么新鲜玩具,但几乎每次都令人失望,还是原来了那些多少年来不变的泥人子,铁哨子,竹笛子,泥老虎等等实在玩腻了的东西,往往是只看不买,过会儿一轰而散各玩各去了。唯独小学生还可能根据需要卖几支石笔,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在这帮人身上王老头的收获了了无几。</div><div> 孩子们散去,是家庭主妇手提梳头攒下来的乱头发,破鞋烂掌子,废旧棉花套子,等等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品来交换自己需要的日用品,当时很少用现金交易,大都是用以上那些废品换几个针呀,几扎线呀,几尺红头绳呀,几个顶针呀,几米化学塑料缰子扎头用,还有女人拢头发用的卡子,发带等等,包括染线用的颜色也是用这种方式交换来的,在那些年头,,废旧品的用途可大啦。</div><div> 王老头一天可能要去几个村庄,傍晚时分推着换来的废品到公社土产收购站卖掉,数数怀中的票子,虽然沒几个但总有盈利,数出本钱,用盈利打壶老酒吃着咸菜,好时还有条小咸鱼,喝上几盅哼几句老调也就心满意足了。</div><div> 第二天早起王老头不知又去了哪个村庄,重复以上的活动,过几天正当人们议论王老头怎么好几天没来了,我的针线不足了,需要什么得?盼望他再来时,他就真的又来了。象及时雨一样出现在你的面前,正因为这样王老头在各村都有极好的口卑。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老头面见沧桑,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走村卖货也不那么勤了,淡淡的就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人们不时还在街头说,王老头怎么好长时间不见了呢?到后来才知道他已经去世了。直到现在他可能已去世多年了,那个年代的人还能想起他,足以说明他的处事为人和当时在那个年代的存在价值。</div><div><br></div><div> 田回忆于昌乐</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