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167efb"><b> 我被这条新闻震到了!</b></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 据说这名福州的五年级小学生平时成绩不错,钢琴还过了九级。因为期末语文考试成绩不佳(好象是89分)。(中间的事我们不知道,比如母亲如何责骂,孩子是否顶嘴,双方情绪激烈成什么样子)结局是:妈妈用手机电源线把孩子勒死了。之后这位母亲割腕自杀未遂,又从13楼跳下身亡。</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 人间惨剧,自不必说。这惨剧过程中的细节,更是细思极恐。正如有的网友所说,如果是用花瓶等物误杀,犹可解释为瞬间冲动,用手机电源线,可见急不择物,而勒死是一个需要持续一小段时间的行为,那么这位母亲当时心中的怨念有多深,实在没法想象。</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 这样的惨剧,我身边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少时有一位发小,一贯是调皮孩子,成都话所谓费头子娃娃。暑假极热,发小家住锦江边,极喜欢溜下河去洗个痛快。他妈妈怕他淹死,悬为厉禁,有“逮到我就打死你”这样的威胁。有一天,他妈妈透过窗户亲眼看到他站在河堤上,正准备往锦江里跳,他妈妈当即大声喝止,揪着耳朵把他扯回了家。</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 我们也不知道回家后发生了什么。结果是他妈妈用毛巾紧勒他的脖子,把发小勒昏了。他妈妈当场吓昏了。等他爸爸下班回来,这乱子可闹大了。幸而母子都救转来了,不然他爸后来说,自己也只有寻死一条路了。</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 所以这样的极端个案,不是不可能发生的。</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那我们这些自命通达平和的父母,是不是就可以置身事外,只需摇头叹息,甚至还拿此事教育自家孩子:你看你多么幸运,爸爸妈妈什么时候这么对待过你?你还不知恩图报,给我考得好一点?</b></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二</b></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 说一件自家的事</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 孩子没有出生前,我就下定决定让他学围棋。因为我自己初中时赶上中日围棋擂台赛的高潮,很是迷了一段。虽然后来下得少了,但觉得这是一门上佳的爱好,兼可培养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而且可以持续一生。</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 孩子上幼儿园时,园里开了围棋班,不过基本上是游戏性质,小朋友比着吃子而已。上了小学后,有同事问我想不想让孩子正规学一学?他孩子学了两年,已经成了业余三段。我们也觉得该让小儿试一试,万一呢。</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 正规的围棋道场每周日上课,一次两小时。因为在小区里不好停车,每周日都是举家出动。如果找到停车位,两个大人都在隔壁教室等候;如果找不到停车位,则妈妈带孩子去上课,我就在车场里等。回家之后,也是陪着做题下棋,不表。</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 如是半年,一次快下课的时候,老师有点严厉地,当着我们的面,批评了孩子。说他不用功,看不出明显的进步。小儿倒是嘻嘻哈哈。我们脸上可有些挂不住了。</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 回来的车上,父母联合把小儿数落了一路,越说越气,越气越说,说得小儿耷拉了头。这一晚三个人都很不开心。</b></font></div> <h3><font color="#167efb"><b> 事后我就在想:作为父母,我们心里怨气很重。而这怨气,到底是为了孩子不肯上进,还是他的不肯上进让我们丢了面子?更有可能的是,是我们这半年的投入,不说学费,单这每周半天的时间,来回两小时,陪读两小时,而且限死了周日不能外出。这些成本,却没有获得意料中的回报。这种失落感,是不是才是那一刻冲天怨气的主要来源?</b></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 我说过,这从来就是两难的事。父母总想着把力所能及的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但俏眉眼做给瞎子看的机率很大——哪有什么学习是轻松的?而大部分中国父母会坚定地认为:你现在怨我恨我,终有一日你从这种艰苦的习得中受益,会反过来感谢我们的严厉。</b></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三</b></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 不过,我是个怀疑主义者</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我不敢确定此时的严厉,是不是就真能有这种理想的结果。况且,父母也是人。教育是一场漫长的战争,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将不因怒而兴兵,建筑师不会知道某一块砖有没有盖歪。但父母既是设计师,又是包工头,每一件长远来看不值一哂的小事,都可能引发一场冲天怒火,从而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 像这两天热议的北大毕业生抱怨父母的万言书,里面的件件事例,哪一桩不是大多数父母眼中的“小事”甚至是“挫折训练”?网友们抨击“孩子都这样了,父母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你来试试看嘛,我不相信你化身他家父母,就能知道自己错在哪里。</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 因为十几年的教养,真的是一场太漫长的战争。更可怕的是,这场不平等的较量里充满了各色的威胁与恐惧。相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父母不仅有着体力优势、经济优势与信息优势,而且有着太强的道德优势与心理优势——他们做的一切,理论上都是为了孩子着想。所有的对立都可以被简化成“孩子还小,不懂得父母的苦心”。鲁迅嘲笑林琴南写劝孝乐府,把林琴南的多首作品总结成“孩子上学堂,娘在家里磨杏仁,预备回来给他喝,你还不孝么”,确实是说出了无数父母与旁观者的普遍心态。至于这碗杏仁,孩子想不想喝?喝了是否真有好处?“磨杏仁”又怎么跟“孝顺”这种回报建立了逻辑上的联系?似乎都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所以结论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b></font></div> <h3><font color="#167efb"><b> 在父母一方来看,这场征程又何尝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们的文化中,对于“溺爱”的恐惧根深蒂固,俗语中很多“慈母多败儿”“黄荆条子出好人”之类的训诫,无论何时,无论何处,“严格要求”总是被肯定的父母美德。想当一位明白事理的主流中国父母,宁严勿宽是必须的行为准则。在几乎所有教育的新闻叙事与影视叙事中,一个闯祸的孩子背后,总有一个无限纵容TA的母亲,和一个管不住TA的父亲。这当然也不能说案例不多,但这种“没能严格要求孩子”的自责,还要加上对未来竞争的恐惧,沉甸甸压在每一位父母心头,成了中国式家庭最大的焦虑源头。</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b>四</b></font></h3><div><font color="#39b54a"><b> 火气腾腾而起的时候,最好有一个制动阀</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围棋课事件的结果,是我们退掉了正规道场的课程,给孩子在小区里报了个围棋班。不管老师水平如何,孩子至少更愿意去上课了,因为小区班上有他的好朋友;而我们也节省了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只需要上下课接送即可。为这事也就没再闹过不愉快。</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 不过围棋毕竟只是兴趣。如果换到正式的学校学习,光是家长心大是没用的,学校有要求,老师有期望,别人家的孩子更是永恒的可怕存在。假如自家的孩子不是考试赢家,每一次考试都让父母提心吊胆,每一次公布成绩都让父母脸面无光。这可真是无从逃避的煎熬。有些父母因此选择了私立教育或在家教育,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选择。</b></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 这条河的水太深,每个孩子还都不一样,谁家父母又不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我想,身为成年人的父母,还是应该有一点超越性的思维。“别跟孩子一般见识”不是很多熊孩子爸妈挂在嘴边的话吗?这事真不能双标,首先得要求自己别跟孩子一般见识。</b></font></div> <h3><b><font color="#39b54a"> 比如,火气腾腾而起的时候,最好有一个制动阀,这个制动阀就是追问自己三个问题:</font></b></h3><div><b><font color="#39b54a">(1) 现在我很生气,生的这气里,有多少是忧心孩子的未来?多少是因为面子问题?多少是因为投入太大感到心疼?——在我看来,后两者是可以调节的。面子不要就不要,咱又不是蒋公。投入太大,可以试着减少一些,当然,能这样做的前提,是不把自己的人生梦想全都寄托在那个懵懂青澀的小孩身上。</font></b></div><div><b><font color="#39b54a">(2) 孩子可能是犯错了。这个错是原则性的,还是非原则性的?——在我看来,考试成绩不好,很容易被放大与激化成天崩地裂,但如果你留着自己从小到大的成绩单,大部分父母都没有要求孩子名列前茅的立场。所以这仍然是非原则性问题。三观不正或没有共情能力,或许才算是原则性问题。</font></b></div><div><b><font color="#39b54a">(3) 如果孩子是你的朋友,你会怎么对待TA犯的错?——孩子曾经是你的附庸,但早晚他会变成与你平等的独立个体。与其积重难返,到那时关系错位,不如从一开始就做好心理建设。或许你会说,我不能塑造朋友,但可以塑造孩子。抱歉我没有这样的自信,孩子与父母其实是互相形塑的,跟朋友一样一样。而真正的朋友之爱,基于性格或兴趣的互相吸引,没有约束与强迫,是世间最平等最纯净的爱。希望父母与孩子,也能如此。</font></b></div><div><b><font color="#39b54a">一名孩子被妈妈用手机电源线勒死了,这是一出惨剧,但并不常见。常见的是父母一次次在孩子与自己心里拉紧的绞索。人心并不坚固,尤其未成年时。最让人恐惧的,难道不是你为孩子付出了时间,精力与金钱,还有不被理解的爱——你觉得是爱,孩子收到的是伤害?或许孩子将来仍然会孝敬你,关心你,但你不敢去叩问TA真实的心声,你怕万一是:</font></b></div><div><b><font color="#39b54a">“我必须爱您,因为您是我的父母。想不想爱爸爸妈妈?对不起,我没有想过……”</font></b></div>